
孔子有一句赞扬学生的话,甚至称其为自己的老师,是哪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有一句赞扬学生的话,甚至称其为自己的老师,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它包含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
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孔子有一句教育学生的话 意思大概是自己想要打仗不说,说是别人要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意思是: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河水是这样匆忙啊
白天黑夜地不停流。
”对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孔夫子的本意也包涵了这一层意思,与孔子一生“学而不厌”的治学态度是吻合的。
然而,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
时光如流水,在我们身边静静地淌过,我们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时光。
所谓青春易逝、韶华难在正是这样的道理。
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视时光,爱惜时间。
孔子和学生这篇课文有好的句子或中心句吗
”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
我这四个学生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
”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
孔子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人与人之间误会就应该抱着什么的心态去面对
有这样一个故事:【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①也
于 予与②何诛③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 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典故】孔子的弟子宰予,言辞美好,说起话来娓娓动听。
起初,孔子很喜欢这个弟子,以为他一定很有出息。
可是不久,宰予暴露出懒惰的毛病。
一天,孔子给弟子讲课,发现宰予没有来听课,就派弟子去找。
一会儿,去找的弟子回来报告说,宰予在房里睡大觉。
孔子听了伤感地说: “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
最初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一定与他说的一样;现在我听别人的话后,要考察一下他的行为。
就从宰予起,我改变了态度。
”这就是关于懒学生不可教的一个典型说明吧。
同时,【孔子还说过这样一句话: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摘孔子《论语》】意思是: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这也说明懒人与勤人的一个地位上的区别所在吧。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孔子提出学生要全面发展,着全面发展指的是什么呢?孔子是怎么提倡的呢?
孔子要求学生做到全面发展,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当时就是要学生在诗、书、礼、御、乐、射等方面都加强学习。
在孔子的熏陶下,许多弟子都是全面发展的,如颜渊、子夏等。
孔子主张学生要通过《诗》,“乐”来培养他们自身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他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所谓“兴”,就是使人感奋起来,警醒起来;所谓“观”,就是使人交融情思,有利团结;所谓“怨”,是可以讽刺或批评在上者的不良倾向,这些就是以诗教为手段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篇》)他听《武》,说它“尽美而未尽善”;而听《韶》则称其“尽美尽善”。
他相信音乐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又能使之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对善的陶冶。
因此,学生想全面发展,“诗”与“乐”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孔子要求学生重视道德教育达到促进真善美的合一。
这就要做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篇》)此外还要求学生 “非礼勿视、非礼勿所、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篇》)从而使到自己达到全面发展成为当时的“君子”。
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已成为一种自然趋势。
知识结构单一化的人才已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承担建设社会的重任。
孔子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有丰富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但我们必须看到,孔子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存在不少错误和缺点。
如孔子只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方面而不重视生产实践。
弟子樊迟请教园艺,他却骂他“小人哉”,这就抑制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对此我们要加以辨别。
孔子和学生中最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句子是什么
1、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
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 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3、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
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
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
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4、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 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