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朝的都城
金朝共三个,上宁(今黑龙江阿城东南)是金朝第一个都城,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京(今北京西南)是为金朝第二个都城,称金中都;金朝第八位皇帝宣宗完颜珣于1214年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
金朝历经十代皇帝,存在119年。
为什么说上京
1.古代对国都的通称。
2.古都名。
渤海上京龙泉府,渤海以王都忽汗城为上京龙泉府。
故址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
3.古都名。
辽上京临潢府,契丹会同元年(公元938年)改皇都为上京临潢府。
故址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4.古都名。
金上京会宁府,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以京师会宁府为上京,故址在今黑龙江阿城南白城。
5.是辽朝时期的国都。
6.是彩虹岛的城市名称 上京,金国早期都城,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子。
原为女真完颜部居地,俗称皇帝寨、御寨、国离捺。
金太宗时始建都城,称会宁府。
天眷元年(1138年),金熙宗命名上京。
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今北京),削上京号,只称会宁府。
大定十三年(1173年),金世宗恢复上京名号。
上京城是以南城、北城、皇城三部分组成。
城垣版筑,由护城河环卫。
皇城规模依照北宋都城汴京,座落于南城偏西处。
金国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四帝,常驻于此三十八年之久,成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上京皇城在海陵王之前,宫殿、祖庙等一直不断营造。
正隆二年(1157年),海陵王曾下令毁掉宫殿、宗庙及官员贵族府邸等。
世宗大定年间又不断重修宫殿、庙宇等。
北京的历史早还是阿城的历史早
北京早些。
距今约一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起,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和繁衍在今天的阿什河流域。
先秦时期,阿什河流域是肃慎人居住和活动的地带。
从西汉中期至两晋,肃慎改称为挹娄,隶属夫余国。
北魏太和十七年,夫余人为勿吉人所逐。
阿什河流域是安居骨部勿吉人活动的中心地区。
唐中期阿什河流域为渤海王国属境。
后为契丹人所灭。
从契丹族的兴起到辽朝的建立,黑龙江各族大部分被辽征服,在动乱中各族有了分化,出现了女真族。
辽朝天祚帝耶律延禧天庆五年,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建都会宁即今阿城市城南4里许(白城)。
元顺帝时期,金上京会宁府故址为镇宁州。
明后期,金上京会宁府故址一带为女真栋鄂部的一支居位。
清初,称金上京会宁府故址为翁鄂洛城。
顺治元年,清朝迁都北京后,为抵御外来的侵略和加强对东北地区 的开发和统治,雍正七年,协领衙门移驻新城即今阿城,新城名阿勒楚喀。
宣统元年,裁撤副都统衙门,设阿城县,县名由阿勒楚喀城简化阿城。
1932年被日本侵占,隶属伪满洲国滨江省。
1945年抗日胜利后,10月27日成立松江省阿城县民主政府。
1948年1月5日,阿城县民主政府改为阿城县政府。
1987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由省会哈尔滨市代管。
200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阿城市,设立哈尔滨市阿城区。
以原阿城市(不包括永源镇、巨源镇)的行政区域为阿城区的行政区域。
阿城区人民政府驻民权大街。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于北京及附近地区,称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镇,遗址尚存。
又封尧之后人于蓟,在今北京西南。
后燕国灭蓟国,迁都于蓟,统称为燕都或燕京。
秦代设北京为蓟县,为广阳郡郡治。
汉高祖五年,被划入燕国辖地。
元凤元年复为广阳郡蓟县,属幽州。
本始元年因有帝亲分封于此,故更为广阳国首府。
东汉光武改制时,置幽州刺史部于蓟县。
永元八年复为广阳郡驻所。
西晋时,朝廷改广阳郡为燕国,而幽州迁至范阳。
十六国后赵时,幽州驻所迁回蓟县,燕国改设为燕郡。
历经前燕、前秦、后燕和北魏而不变。
隋开皇三年废除燕郡。
大业三年,隋朝改幽州为涿郡。
唐初武德年间,涿郡复称为幽州。
贞观元年,幽州划归河北道。
后成为范阳节度使的驻地。
安史之乱期间,安禄山在北京称帝,建国号为“大燕”。
唐朝平乱后,复置幽州,归卢龙节度使节制。
五代初期,军阀刘仁恭在此建立地方政权,称燕王,后被后唐消灭。
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海淀区)与辽战斗,北宋大败,对燕云十六州从此望眼欲穿;辽于会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号南京幽都府,开泰元年改号析津府。
没有雾霾的北京爆美(9)贞元元年(1153),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
元代时,蒙古大汗国改名元朝。
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
元朝时的北京称为元大都。
元大都成为全中国的交往中心,北到岭北行省,东到奴儿干都司(治所黑龙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
此后明朝在大部分时间内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于此,明朝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了便于加强北方边防,保卫北方安全,将都城迁至北京。
从那之后,北京成为了明朝的新都城。
成吉思汗麾下大将木华黎于1215年攻下北京,遂设置燕京路大兴府。
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称中都路大兴府。
至元九年,中都大兴府正式改名为大都路(突厥语:Khanbalik,意为“汗城”,音译为汗八里、甘巴力克)。
据马可波罗游记叙述:元人笃信佛,象为佛教祥兽,当时大都常有象只漫步。
明朝初年,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大都路于洪武元年八月改称为北平府,同年十月应军事需要划归山东行省。
洪武二年三月,改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驻地。
燕王朱棣经靖难之变后夺得皇位后,于永乐元年改北平为北京,是为“行在”(天子行銮驻跸的所在,就称“行在”)且常驻于此,现在的北京也从此得名。
永乐十九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迁都北京,以顺天府北京为京师,应天府则作为留都称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时期,北京还曾一度降为行在,京师复为南京应天府。
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
1860年(清咸丰十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使节和传教士得到特许进北京,借传教的名义促使和参与了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搜集中国情报,进行文化侵略,传教士常常诉诸该国领事,以政治势力维护“传教”活动,在城内各处兴建教堂,使馆则集中在东交民巷。
1860年,英法联军打进北京;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再次打进北京,大量文物被侵略军和坏民劫掠。
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3月迁都北京,直至民国十七年中国国民党北伐军攻占北京,张作霖败回东北,北洋政府下台。
北京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
直至民国三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中央政府北洋政府。
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
1928年北伐战争后,由于蒋介石不重视北方边防,把首都迁到南京,撤销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为北平特别市。
1930年6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省辖市,同年12月复升为院辖市。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本占领。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此成立,且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1945年8月21日,入侵北京的日本军队宣布投降,第十一战区孙连仲部接收北京,并重新更名为北平。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议,率领25万国民党军队投向正义,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市,实现对北京的解放。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北平更名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1956年—1958 年间,将河北省昌平、良乡、房山、大兴、通县、顺义、平谷、密云、怀柔、延庆等县划归北京市,至此,北京共有十六个区、二个县。
列举我国现存的古遗迹
大明宫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唐朝的国家象征,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毁于唐末。
面积3.2平方公里,是北京明清故宫的4.5倍大。
唐大明宫是东方园林宫殿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
大明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是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宫天坛圆明园
我国现存的古遗迹有哪些不少于六个.
中国人的文字很精练,首都,东京指东方的首都。
\ 从秦开始,皇帝们喜欢定都长安(今西安),汉以后,由于中原地区的发展,洛阳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城市,才正式开始了两个地方作为首都的竞争。
\ 在两都时代,洛阳被称为东京,而长安就是西京。
但在中国的古文化中,东为高贵、财富的象征,是为尊;而西方多是蛮夷之地,所以少提西京这种叫法。
\ (另附中国的古代首都志)\ 古往今来,中国的首都在历史上和欧洲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
这些欧洲的国家 ,他们的首都自古就很少变化, 但中国的首都却和西方社会有着很多的不同。
通常,我们称作六大古都的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和杭州,就已经说明了中国古代首都的多变性。
而在世界历史长廊中,也没有一个国家的首都如同中国首都一般变化无常。
\ 一、长安——得关中者可得天下 \ 关中,即潼关以西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渭河平原一带。
别看现在的渭河平原是一片黄土,寸草不生。
而在2000年前的中国古代,这块地方则是中国响当当的粮仓,并非现在的荒凉之地。
加上四面环山的地形。
整个关中平原可以算作是“易守难攻”之地。
有了地形的保障,加上粮食生产的充足。
于是乎,在整个中国的古代,便有人称:“得关中者得天下。
” \ 中国历史中,第一个进行这个方案而取得整个天下的便是秦朝。
对于当时中原的诸侯国来说,原来的秦朝还只是一个地处西方的蛮夷之地,经济水平还是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不被重视的西方小国,却成为了日后一统中国的强国。
就像前面所说,2000年前的关中平原,并不是现在这样的寸草不生之地,而是天下最肥沃的地区。
这块地方原来属于周天子管理的地方,但幽王为博美女一笑,结果犬戎攻破西周的京城。
此后,平王东迁。
西周统治结束。
而此后,秦国进行一系列的战争赶走了那一带的犬戎,也顺理成章的从周天子那里得到了整个关中平原。
此后,秦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迁都。
秦孝公时期,秦国的首都也从西边的雍丘迁移至咸阳。
逐渐的控制了整个关中平原。
\ 当然,仅仅占有渭河平原对于志在统一中国的秦国还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丰盛的关中平原之外,秦国自然还需要开辟一个更大的粮食生产地,而他们的目光也就集中在了关中平原南部的四川盆地之中。
很快,秦国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了四川盆地之中,这个国家灭掉了蜀国。
此后,在秦国的发展之下,加上李冰出色的水利建设。
四川盆地一带从原来的贫穷场所变成了“天府之国”。
\ 秦朝灭亡之后,刘邦被封汉中王,所占地区只有汉中、四川一带。
但是为了扩展自己的野心,刘邦任用韩信的人,图谋对关中一带的扩展。
而韩信的“先取关中,在和项羽周旋”的策略正好是“得关中者的天下”的一种战略思想的体现。
而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汉军夺取关中之地的时候,楚汉战争也步入了高潮。
\ 不可否认,刘邦手中拥有百战百胜的韩信,运筹帷幄的张良,但不能忽视的是刘邦的后方有着一位项羽所没有的后勤部长,他就是萧何。
拥有肥沃的关中之地的刘邦,正是在这位合格的后勤部长的保障之下,才能够在彭城一战被项羽歼灭20万军队的困境中,迅速的恢复元气。
而在最近出土的关于楚汉战争的历史古迹中,刘邦的军队的弓箭箭头要比项羽的重了许多,也隐约的看出刘邦所占领的地方其经济实力远远的高于了项羽。
在日后的谈资中,人们非常遗憾这位勇猛的西楚霸王错失了一次又一次可以杀掉刘邦的机会。
但2者所辖地区的经济实力的不同,也预示着即便项羽胜利,也不会成为中国真正的统治者。
而经过了4年的内战,刘邦,这个来自苏北的乡巴佬,成为了最终的统治者,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鼎盛朝代——汉朝。
并将首都建立在离秦都咸阳不远的长安城下。
\ 经历了汉朝的400多年统治之后,黄巾起义,全国大乱。
此后,中国又一次的步入了内战之中。
经过军阀们的互相兼并。
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占据关中之地的魏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此后,强大的魏国先灭亡了占据四川盆地的蜀国,随后晋代魏统治,占据着秦蜀之地的晋朝很快的灭掉了江南半壁的吴国,再一次的统一中国。
其统一的路线和秦汉也是大致相同。
随后,五胡乱华,中原内战,中国步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大分裂时期。
有过数年,鲜卑人突然崛起,建立北魏。
而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很快统一了中国的北方,便与南方的朝廷对立,成为了中国的南北朝时期。
\ 正当东西两魏鼎立之时,南方的梁朝发生了内乱,在南方的国家内部互相征战之时,西魏的军队迅速的占领了“天府之国”的西川一带。
此后,北周取代了西魏,但此时的北周已经占据了秦、蜀之地,统一全国的形势也日趋明显。
再经过几代人清明的治理,这个时候,黄河上基本看不到西魏士兵的开凿的身影,而每天登上黄河冰层的则是东边的北齐士兵。
北周传至周武帝,迅速灭亡了北齐,统一了北方。
也为隋朝的最终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 \ 纵观唐朝以前的中国统一路线,其大致为占关中,四川,随后进一步的统一中国。
由此可见,关中平原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所处的重要性。
而那时的中国首都虽然很多,但大多数集中在长安——洛阳一线。
而这条中国首都的中轴线的建立正是中国唐朝以前“得关中者可得天下”的一种思想的体现。
而长安、洛阳,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都也正是在这种思想之下,开始了时而长安、时而洛阳的建都模式。
\ 二:长安——洛阳,第一轮中国首都之争。
\ “得关中可得天下”的战略思想存在,也使得关中平原在唐朝以前的地位显得非常的高。
而占据关中平原的长安城,也成为了早期中国朝代的建都必选之地。
但其偏西的地理环境也使得中央在选择长安的时候,中央对于东方的顾虑。
在唐朝以前,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则是中国的中原地区,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山西一带。
而长安的地理环境也使得那些中国重要的财税之地所贡献的财税,不得不逆渭河而上,造成了某些交通上面的不方便。
因此,中国的朝廷在定都长安之余,也感受到了对东方控制的力不从心。
因此,在关中平原的西面建立一个新的首都以加强对中国经济重心的控制也是历史的必然。
也这样,历史选择了洛阳。
\ 洛阳,古称“洛邑”,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建造,其建立之前,恰逢商纣王之子武庚谋反,后被镇压,但这时的周朝感受到了对东方各个诸侯国控制的重要性,也就在此时,在周公旦的提议之下,建造了洛阳城的最初雏形——洛邑。
就这样,西边的镐京为周朝的西都,而东边的洛邑则是周朝的东都。
中国首都的特色——两都制,也在周朝初见雏型,而这种中国特色的首都模式一直延续到了明朝。
此时,中国的历朝历代的首都,从长安搬迁到了洛阳,正是源于加强对中原赋税之地的控制。
就这样,长安和洛阳的首都之争,一直持续着中国封建历史的最初1000年。
\ 长安和洛阳的首都之争,最初出现在东汉初年。
光武帝复兴汉朝江山之后,建都成为洛阳。
而在西边的长安居民自然不满,希望复其旧制,自然出现了洛阳和长安的最初争夺。
其中,班固所写的《两都赋》和张衡所写的《二京赋》便是中国古代社会,长安和洛阳首都之争的真实写照。
尤其是班固的《两都赋》,赋中以主客问答方式,假托西都宾向东都主人夸说西都长安的关山之险、宫苑之大、物产之盛。
东都之人则责备他但知“矜夸馆室,保界河山”,而不知大汉开国奠基的根本,更不知光武迁都洛邑、中兴汉室的功绩,于是宣扬光武帝修文德来远人的教化之盛,最后归于节俭,“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最终,长安人和洛阳人一致同意定都洛阳。
这也是中国最初出现的首都之争的真实写照。
\ 此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转入了三国分裂时期,从三国鼎立,到隋朝最终的统一,洛阳成为了魏、晋、北魏三个北方政权(也就是晋是统一政权)的首都。
而洛阳的西边的长安,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的这段分裂时期,其地位略低于洛阳。
洛阳地处现在的河南省西部,背靠当时被称作天下粮仓的关中平原一带。
虽后方拥有不错的地理优势,前方却没有太好的险要之地。
但洛阳也有之胜于长安的优势,那正是完全对于中原一带,中国当时的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而根据《后汉书》所写,东汉时期几个人口过百万的郡基本都在洛阳的附近。
反之长安在洛阳西面,虽有地形防御的优势,但由于赋税的逆流而上,也会使得中央对于中原地区的管理有力不从心之感。
自从周公旦建造东都加强对东方的管理开始,汉朝灭亡之后,中央对于中原地区这样的管理在此后显得更加的重要。
\ 另外,上面曾经说到,占据秦蜀之地,便可以称霸天下。
但当时的中国,长安南方的巴、蜀之地基本控制在南方政权的手中(除去前秦和北周2个北方政权,而前者在错误的时间发动的错误的战争,使得统一的大好形势荡然无存)。
也就是这样,长安也不自然的成为了战争的前线,形成了不自然的威胁。
其安全度远远的不如洛阳。
也因此地位也难以和洛阳相比。
而北魏孝文帝将首都从平城迁移至洛阳开始,从此再也没有鲜卑族和汉族之分,促成了中国民族的大融合。
即便此后隋朝统一中国,隋炀帝和唐朝的武则天也时不时的搬到了东面的洛阳,以加强东面中原发达地区的管理。
\ 中国的分裂时期,洛阳的地位要略高于长安,但是步入了最终的统一,洛阳和长安之间的地位又是如何
平心而论,建造首都的关键除了对于发达地区的控制之外,还包括战略上的扩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面一千年里面,其对外扩展主要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
由于几个对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羌大多数都是来源于中国的西北地区。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长安和洛阳的建都也决定着中原统一王朝的战略扩张,自然就是中原统一王朝对于西北地区的战略扩张事业。
而长安靠西,则使得中原王朝对西北的战略扩展的辐射程度更胜一筹。
\ 而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前面1000年,两个最大的盛世——汉唐盛世,其相似之处,便是这2个中国历史上的大朝代其首都都在关中平原上的长安城下,自然对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战略扩张显得更加的突出。
汉武帝时期,马踏匈奴,开通丝绸之路。
盛唐王朝,灭突厥,统治整个西北大漠。
无不与建都长安对于西北战略扩张的便利有关。
而古长安城也见证了这段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 纵观中国前面1000年来,长安和洛阳的首都之争,在洛阳建都的朝代以分裂的政权为多。
即便统一的朝代,东汉也比之西汉稍逊风骚,更无法和唐朝相提并论。
而这次首都之争,也正是对内控制和对外扩张之争,而洛阳恰好是前者,长安恰好是后者。
第一次首都之争的结果是长安胜于洛阳,对外扩张胜于对内控制。
\ 三、安史之乱——关中平原地位下降的开始: \ 正当唐朝王廷一片歌舞升平,自认为天下太平之时,唐明皇却不敢相信,他所认为对其忠心耿耿的安禄山居然从范阳起兵,直取唐都长安。
而明皇的昏庸,杨国忠的胡乱指挥,也使得叛军很快的打入了长安城内,就这样“木易若逢山下鬼”,一出唐朝历史上悲欢离合就这样的产生了。
随后,太子灵武称帝,称“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
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
\ 这场历时8年之久的大乱,成为了整个唐朝历史的转折点。
自此,唐朝中央对于地方的控制能力逐渐的降低,形成了影响了整个唐朝历史的藩镇割据现象。
而这样的割据状态一直延续到唐帝国的最终覆灭。
这场影响着整个唐帝国权力结构的动乱,也导致了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转移。
中原的战乱,又促使了一次新的人民大迁移。
这次人民的大迁移,一点都不亚于此前晋室的南迁和此后宋室的南移。
而中原战乱所造成的经济上的破坏,以及大量中原居民南迁之后,南方劳动力的显著增加。
使得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南方从六朝时期的建设开始,经过不断的发展,直至安史之乱,其江南半壁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的趋势已经非常的明显了。
而正是在这场动乱之后,整个唐帝国的藩镇呈现出4种不同类型的割据势力,一般称为河北、中原、西北和江淮4种不同的类型。
这4种藩镇互相倾扎,成为了中唐之后的唐朝景象。
\ 其中,中原藩镇正是在镇压安史之乱的途中增长实力的,也渐渐的加大了对于中央的离心力。
他们把持着当时中国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
而江淮藩镇,也正是唐帝国赖以生存的赋税之地。
这个赋税之地和唐王朝的首都却相距有十万八千里之远。
连接唐王朝朝廷中央和江淮赋税之地也只有一个隋代开凿的永济渠。
但这块交通要道却掌握在中原一带若近若离的藩镇手中。
也威胁了唐帝国的生存。
为了生存,唐代宗时期,对于各地的藩镇采取了姑息的政策,保证了财税的按时到达,而这种姑息的政策却扩大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离心力量。
唐朝长安城,也在安史之乱之后,王气一点一点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的消失。
除了唐明皇的昏庸,让安禄山的叛军打入了长安城内。
随后,吐蕃人的占领,回鄂人的洗劫,以至后来德宗年间,各地藩镇的谋反,让这块千年古都苍老了许多。
\ 唐朝传位至唐宪宗,这位皇帝力图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皇权统治,利用李愬消灭淮西吴元济。
除了河北4镇尚未平定。
唐宪宗先后降服了西川,夏绥,镇海等节度使。
使各路节度使重新向中央缴纳赋税,接受朝廷任免官吏.也基本重新树立起了唐朝中央的皇权,但天公不作美,唐宪宗仅仅在位了才15年,就因为宦官而病重离开人世。
此后,河北4镇重新叛乱,而唐朝的历史也步入了宦官专权的时代,而朋党之间对于镇压藩镇的争论不休,和唐宪宗之后的唐朝帝王们没有他一样的必定决心。
唐朝历史在宪宗死后又步入了一次转折。
作为后人,无须被唐宪宗的早死而感到悲哀,但假设如果宪宗能够在存活15年的话,那么力图重新树立皇权的这位皇帝会不会将首都东迁
从地理上面来看,基本上,从安史之乱平定开始,唐帝国偏西的长安城已经很难控制东方的中原地区,而江淮的赋税之地也使得长安城相形见拙,永济渠虽然能够连接赋税之地,但也被那些中原藩镇们时刻威胁着,在这样危险的形势之下,唐帝国的首都东迁是必然的趋势。
而这种的必然趋势也会使得那些志在恢复皇权的帝王们将行政中心东移来重新振作唐朝的皇权。
但唐宪宗的早死,又令整个唐朝重新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境地之中。
\ 唐宪宗病死之后,唐朝的历史也步入了宦官专权的时代。
而他以后的皇帝也基本上没有唐宪宗那样平定藩镇的坚定思想。
同时,中央的朋党之争,也在藩镇问题上争论不休。
李德承坚持平定,而牛党的姑息也使得整个唐王朝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犹犹豫豫。
在地方割据的分裂环境之中,唐朝在长安残存了最后的200多年。
此后,一个叛变其主子,农民军领袖黄巢的朱全忠成为了唐朝的实权人物。
而宦官和藩镇的矛盾在他的时期达到了顶峰。
杀掉所有宦官的他强令唐朝的首都东迁洛阳。
最终,他也篡夺了唐朝的帝位,成为了新的统治者。
就这样,唐朝灭亡了。
而在唐朝灭亡之前,朱全忠对整个长安地区又来了一次大洗劫,唐明宫被他付之一炬。
就这样,关中平原的帝王之气也在朱温的大火中完全的消失。
\ 唐朝以后,再也没有一个朝代将首都设置在长安。
而“得关中者可得天下”的说法也在唐朝以后发生了改变。
长安的没落,一方面和关中平原的过度开发,导致生态失衡有关。
从另外一个方面,中国的经济中心的东移,也势必导致其政治中心也逐渐的东移。
长安的没落也带来了连锁反应,和长安一起,洛阳也逐渐的没落。
由于洛阳比长安靠东,也只是时间晚了一会儿。
后唐曾经将首都设置在了洛阳,但这只不过是洛阳的回光返照罢了。
后唐也是最后一个将首都放在洛阳的朝代,虽然,这也是一个分裂政权。
\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五代十国的战乱时代,而这5个北方政权中,除了后唐之外,基本将首都设置在中原开封一带。
到了北宋年间,开封成为了东方的商业中心(可见《清明上河图》)。
据估计,北宋时期,当时的开封人口大约50万左右,虽然没有以前唐朝长安和阿拉伯帝国的巴格达那么宏伟,但其商业往来的繁荣也是当年的长安和巴格达所无法媲美的。
开封能够成为唐朝灭亡以后,中国一段时间的政治中心。
同他的交通发达不无关系。
在宋代以前,开封城就是中原地区的商业交通枢纽,加上五代十国的内乱,很多政权将首都设立在比较近的地方,也成就了开封。
北宋建立之初,赵匡赢曾经想恢复正统,将首都定立在洛阳,但由于这样很难控制江淮地区,最后也因此作罢。
但交通方便的开封城也有着致命的缺陷,缺乏所说的地理天险。
开封城没有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优势,唯一的一道天然屏障便是开封城北方的一条黄河,而一到冬季,黄河一旦结冰,连这条天然屏障也没有了办法,敌人过黄河就如同行走于陆地之间。
没有了天然屏障,势必造成了人工工事的使用增加,如果想要保障首都的安全,则必须将首都的兵力调配到最高,城墙建造到最坚固。
宋代兵多,但战斗力不强的原因,和开封无险可守,不得不在兵力上做文章有一定的关系。
\ 但毕竟,关中没落之后,开封作为首都,因为其地理上的显著劣势而无法支持很久。
北宋王朝见证了开封城的辉煌,也见证了开封的最终没落。
正当北宋内部六贼乱政,朝政腐败之时,在中国的东北地区,生女真逐渐的崛起,完颜阿骨打的金朝军队很快灭亡了奄奄一息的辽国。
开始紧盯着南方腐朽的北宋。
而最终,开封城为金朝四太子所攻破,徽、钦两位宋朝皇帝为金兵劫持到了北方。
历经金兵的洗劫,开封城在宋朝时期的繁荣景象荡然无存,只能够在《清明上河图》中细细的品味。
此后,江湖术士传言,那金朝四太子正是赵匡赢转世,因“斧影烛光”遭屈死,上天让其转世为金朝四太子来灭了他的弟弟的后代。
但金朝的崛起,也标志着整个中国东北一带的少数民族的崛起,而少数民族的崛起也给了中国的行政中心的地理位置一次全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影响着现在的中国。
\ 四、北京——胡人入侵 \ 伴随着宋代的“靖康之耻”,宋朝王室南迁。
\ 北京的崛起,开始与金朝,而功劳最大的就是金朝的海陵王。
在金朝内部的夺权斗争之后,海陵王成为了金朝的最终统治者。
海陵王的迁都,很大程度上是地域所限,因为,到了他称帝的时期,金朝领土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大的规模,因此,首都偏于东北一隅,物资运输与公文传递多有违误,使节往来也艰于行旅,致使政令无法及时畅达内外。
加之金上京会宁府的宫殿楼阁、佛寺道观、市井街巷,无不留有金熙宗风行君主制的痕迹,金上京皇族的怀旧和睹物思人,极容易形成一呼百应的政治气候,给海陵王这个以杀兄(即金熙宗)夺位的帝王带来灭顶之灾。
因而海陵王想通过迁都,通过分化、分治、溶化的过程达到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的组合力与反抗力,来确保自己的皇位。
\ 同时,海陵王本身也妄想灭亡中国,而灭亡中国必定向南进攻宋王朝。
因此,将首都向南迁移本身也是大势所趋。
正是这样,历史就选择了北京。
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代少数民族的最爱,同样和他的地理位置有着深层的关系。
首先,北京所在之地,正好是中国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交界之处,有意思的是,唐朝之后,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如女真、蒙古基本都是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而向南又能够控制华北平原一带,也就是现在中原一带,既能够控制东北一带,他们这些民族的发源地,也能够向南控制南方汉族的聚居场所。
当年石敬塘将云燕十六州拱手让给辽国之后,此后的几个朝廷都没有能够将其收回,也和云燕十六州本身的地形优势很有关系,正是云燕十六州所处的居高临下的态势,也令后晋以后南方的朝廷望而却步。
而这种居高临下,从某种程度上看来,也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 其次,北京在金朝以前,也是中国的边境场所。
秦朝时期,北京为广阳郡治所,北靠长城,向来是边境防御的重地。
而到了汉朝,在和北方匈奴讲和的时候,这块地方也成为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交易场所。
因此,北京的胡人和汉族之间的往来也非常的紧密。
历观中国历代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其首都很多都是建立在那些古代的边境场所。
因为,对于胡人来说,设立在那些地方,一方面可以接近汉族的文化,另外一方面也不会因为胡人文化的落后而自卑的少数民族在中原腹地的被自认为高深的汉族人所耻笑。
即便,金朝以前的中原少数民族政权的北魏,在孝文帝改制之前,首都也在平城,而平城在秦汉时代,也是南方中原王朝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边境重地,同时也是交流场所。
因此,更多意义上来说,北京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最终产物,加之唐代以后的少数民族起源于东北,加之北京北靠东北平原,南控中原大地的显著地理位置,也使得北京的地位越来越高。
而金朝迁都北京之后,也进一步的汉化,女真人也从原来落后走向了先进。
\ 但是,这场由海陵王发动的内乱也使得金朝内部的实力大大的受损,当海陵王发动对宋朝的进攻的时候,准备统一中国的时候,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采石之战的惨败,也令这位“欲乘马于吴山之上”的海陵王丢了江山也丢了性命。
历史也步入了金宋对峙的局面之中,此时的金朝已经无力灭亡南宋政权。
此后又继续着长达100多年的并存。
直到另外一个新的强势力的产生。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知弯弓射大雕”,在他的诗词中有些轻视于成吉思汗只懂武功,而不懂文治,但正是这位蒙古历史上的伟大悍将,统一了整个蒙古部落,也令蒙古人的对外征服步入到了一个非常强盛的阶段。
在蒙古勃兴的同时,也伴随着金朝的衰弱,金朝后期,当成吉思汗吹响了反金大旗的时候,金兵只能够节节败退,不断的丧失了原来的土地。
到金宣宗宣布迁都开封的时候,蒙古大军完全占领了原来金朝的首都中都,将其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而金朝的行政中心迁到了开封所在的中原之地,也令金朝陷入了汉族反金势力范围。
从此,金朝国力一蹶不振,只能够坐视灭亡。
\ 经过蒙古几代统治者的努力,蒙古骑兵先后灭亡了西夏、金,至忽必略,改蒙古为元,后灭南宋,灭亡了中国。
开始了元朝的统治。
元朝首都史称“大都”,也就是在金朝首都中都的基础之上所建立的。
由于,元朝和金朝一样,基本都是少数民族的政权,而且同样都来自于中国的东北一带。
因此,其定立首都的想法应该大致相同。
而忽必略本人也和前面的多位蒙古大汗所不同,本身也立志于提高蒙古族的文化,也就是汉化。
也采用了一些汉族人常用的政策,但民族上的不同和将中国的民族分成4个级别,也令很多政策难以实行。
此后的元朝皇帝,如英宗,也曾经大力实行汉人所实行的政策,但最终为守旧势力所杀。
\ 而在整个元朝统治时期,中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固然,蒙古人的残暴嗜血令中原和江南一带的经济生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在西方史学界认为(只有猪头中国历史学家说是什么融合,真是一群汉奸狗贼
),中国的衰弱正是从蒙古人入主中原开始。
\ 同时,元朝灭亡中国的路线和方向比之前朝有了彻底的改变。
唐朝以前为“得关中者可得天下”。
最终的统一中国的政权总是先占据秦、蜀之地,后谋求中国的最终统一。
但关中平原地位的下降也改变着这样的形势。
从金朝军队在和尚原的失败开始,到以后蒙哥死于钓鱼城下,四川久攻不下之后,开始了另外的方式。
最终,元朝军队灭亡中国的步伐和前面几个政权的统一路线都不同,虽先南下攻取大理,但是四川是元朝军队最后攻取的地方。
此后元朝军队先渡过长江,下江南,攻取临安,此后步步紧逼,灭亡了宋朝。
与此同时,在四川被元朝攻下之后,南宋政权早已经灭亡了6年之久。
以后,清朝灭亡中国和解放军建立新中国的路线和元朝也大相径庭。
哈尔滨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黑龙江省从什么时候开始叫黑龙江的 以前叫什么
近年来,哈尔滨一位70岁的学者,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以研究金元文化著称的李士良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哈尔滨其实并不是一个年轻的城市。
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890年的悠远历史。
金朝1115至1234年间的都城——今阿城市白城地区 时间可以追朔到公元1115年,那时在北方的女真族已日益强大,并开始逐鹿中原。
1月1日,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现今哈尔滨东南约25公里的阿城市白城地区,建国定都。
史称金代上京会宁府。
他的继承人金太宗吴乞买开始大规模兴建宫殿。
到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把都城迁往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2004年北京举行建都850周年就是以此为建都历史的起点。
上京会宁府以今天哈尔滨地区的阿什河中、下游为统治中心,是大金帝国的第一个京师都城,大金国初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
今天的哈尔滨在当时则成为金上京的京畿之地。
又由于哈尔滨地近阿什河与松花江的交汇点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则成为金上京北部近畿的门户。
而且当时的哈尔滨是金上京地区水陆交通最为繁忙地区。
史料记载,金代之后,哈尔滨又经历了元明清三朝,在这阶段,哈尔滨城史经历了文化衰落、停滞和再复兴时期。
清末,“哈尔滨”已有村屯数十个,人烟稠密,商品经济发达。
后人解说哈尔滨的名称叫“阿勒锦”,还有人说是“天鹅”。
但是不管是“阿勒锦说”、还是“天鹅说”,均源于金代的女真语,这也说明早在800多年前,哈尔滨的地名已载入史册。
截至1985年,哈尔滨已发现金代居住址和墓葬址达百余处,城址八处。
特别是1983年以来对哈尔滨市新香坊金代墓群的发掘和近年来被誉为“塞北马王堆”的金代齐国王墓的出土,更是引起了人们极大的震惊和关注。
李士良认为,城市的历史纪元,它的上限一般是应从该地最早建城镇的年代开始算起的。
城市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一般而言,多是从城镇形成过程中选择最早一个或有文献或有文物可证的最能显示建城意义的时间,作为起算建城历史的纪元。
以上可以说是哈尔滨有悠久而灿烂的古代文化特别是金代的历史文化的佐证。
因此,哈尔滨距今应该有890年的历史。
哈尔滨100年历史之说 原黑龙江省社科院历史所国家级专家、现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李兴盛认为,2005年10月31日,适值由我国中央政府在没有外国干涉下批准设立的哈尔滨市最早最高的行政机构哈尔滨关道设治一百周年,他建议应该将该日作为哈尔滨市设治百周年庆典之日。
他认为到2005年哈尔滨的城史纪元应该为100年。
他认为每一座城市,不论是否建有城垣,都应该有自己的历史纪元,即诞生之日。
当然,这种历史纪元,有的已被后人确认而列入庆典,有的因文献失载,记载混乱或存有争议等原因未被后人公认而有待于将来论定确认。
确定城市历史纪元的标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建城之日为准,另一种是以设治之日为准,即以最早由中央政府自主批准设立的最高行政机构之日为该地之历史纪元。
前一种标准,对于曾经建有城垣的城市来讲,自然是首选的方式,但它对于从未建有城垣的城市来讲却不适用,因此又产生了后者。
不过,事物是复杂的,曾经建有城垣的城市,并不完全采用前一种标准,也有以设治为准的。
可见一个城市的确定城市历史纪元的标准虽然主要有建城与设治两种,但相对来讲,往往以设治为准。
2001年6月哈尔滨关道衙门遗存被世人发现:1905年10月5日,吉林将军达桂与黑龙江将军程德全再次会同奏请添设哈尔滨关道,并奏请以候补知府杜学瀛试署道台之职。
10月31日,得到清廷批准。
1906年5月11日哈尔滨关道正式启用。
杜学瀛上任后,在今道外区北十八、十九道街傅家甸四家子择地开工建立官署。
李兴盛这样认为,1905年10月31日,是当时中国中央政府在没有外国干涉下批准设立的哈尔滨市最早最高的行政机构哈尔滨关道设治,也就是哈尔滨市的历史纪元。
2005年该日应该作为哈尔滨百周年庆典之日。
关于哈尔滨年轻还是古老的话题,两位学者提出各自的学说,他们也都介绍说,哈尔滨市城市历史纪元,除了金源说、设治说外,还有1898年6月9日的兴工修建或1903年7月14日的竣工之日的中东铁路说,另有1905年12月22日哈尔滨市开埠说等不同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