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 诗经 论语 庄子 孟子 史记 汉书 和 唐诗宋词 中的成语共150个,最好有成语解释
谢谢啦
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繁文缛节 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
也说繁文缛礼方枘圆凿形容格格不入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
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
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含讥讽意)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
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隔靴搔痒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
耿耿于怀:对某些事总记在心里,形容心存怨恨。
(一般指自己对某些事不满)功败垂成: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多含惋惜意)狗尾续貂:泛指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艺作品。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子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
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瓜田李下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
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
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
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讳莫如深:紧紧隐瞒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
比喻积少成多。
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
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
见贤思齐:见到好的,优秀的,就向其学习,向其看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矫枉过正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久假不归 长期借去,不归还 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
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
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中性) 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
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
(贬) 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
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
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门可罗雀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门庭若市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面目全非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 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十分纯熟的地步。
(褒义词) 沐猴而冠 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
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暮鼓晨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南辕北辙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
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泥沙俱下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十分光荣。
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
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期期艾艾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贬)三足鼎立 比喻三方面的势力对峙。
色厉内荏: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闪烁其词 :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
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践。
体,行。
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师心自用: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时乖运蹇 指时运不好 拾人牙慧:拾取别人的只言片语当作自已的话。
始作俑者: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
滥用于一切倡导 首鼠两端:迟疑不决。
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受宠若惊: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意外的惊喜。
数典忘祖: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水落石出:形容真相大白。
硕大无朋 形容无比的大。
硕果仅存 比喻经过淘汰,留存下的稀少可贵的人或物 司空见惯: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夙兴夜寐:起得早,睡得晚,形容勤奋不懈。
素昧平生:一向不相识。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美到极点 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醍醐灌顶:比喻以人的智慧灌输于人,使人清醒。
条分缕析 形容分析得细密而有条理 痛心疾首:形容伤心悔恨之极,也形容怨恨之深。
万马齐喑 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 妄自菲薄:过份地轻视自己,不知自重。
欣喜若狂 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心悦诚服 悦:愉快,高兴;诚:硬实。
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
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喜笑颜开 颜开:脸面舒开,指笑容。
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
喜怒无常 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
形容态度多变。
喜出望外 望:希望,意料。
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心花怒放 怒放:盛开。
心里高兴得象花儿盛开一样。
形容极其高兴。
喜眉笑眼 形容面带笑容、十分高兴的样子。
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
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
形容非常高兴。
谈笑风生 有说有笑,兴致高。
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手舞足蹈 蹈:顿足踏地。
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
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也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
受宠若惊 宠:宠爱。
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杀风景 损坏美好的景色。
比喻在大家高兴的时候,突然出现使人扫兴的事物。
人莫予毒 莫:没有;予:我;毒:分割,危害。
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
形容劲敌被消灭后高兴的心情。
亲痛仇快 做事不要使自己人痛心,使敌人高兴。
指某种举坳只利于敌人,不利于自己。
乐极生悲 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
眉开眼笑 眉头舒展,眼含笑意。
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哭丧着脸 心里不愉快,脸上显出不高兴的样子。
酒酣耳热 形容饮酒到高兴的时候。
惊喜欲狂 既惊又喜,高兴得都要发疯了。
形容喜出望外,过于兴奋的情壮。
近悦远来 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
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皆大欢喜 人人都高兴满意。
欢欣鼓舞 欢欣:欣喜;鼓舞:振奋。
形容高兴而振奋。
含笑九泉 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
也作:“黄泉”。
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
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欢天喜地 形容非常高兴。
欢呼雀跃 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
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
抚掌大笑 抚:拍。
拍手大笑。
形容非常高兴。
怫然不悦 怫然:忧愁或愤怒的样子;悦:愉快,高兴。
愤怒,很不愉快。
得意忘形 形:形态。
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大喜过望 过:超过;望:希望。
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冁然而笑 冁然:笑的样子。
高兴地笑起来。
眉欢眼笑 形容非常兴奋、高兴 眉花眼笑 形容非常高兴、兴奋的样子 眉飞眼笑 形容非常高兴 惊喜交集 交集:交错在一起。
又贤
”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负气含灵指有生气和灵性的人。
半死半生①未全死。
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转嗔为喜由生气转为喜欢。
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
指不急躁,不生气。
喜怒无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
形容态度多变。
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回嗔作喜嗔:生气。
由生气转为喜欢。
拂袖而去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
形容生了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肝胆欲碎欲:将要。
肝和胆将要破碎了。
形容极度悲痛或非常生气。
愤愤不平愤愤:很生气的样子。
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勃然变色勃然:突然地。
变色:变了脸色。
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别开生面生面:新的面目。
原意是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本已褪色,经曹将军重画之后才显得有生气。
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
活蹦乱跳欢蹦乱跳,活泼、欢乐,生气勃勃的样子不死不活形容事物没有生气百花争妍形容繁华盛开,生气勃勃的景象吃惊,又高兴 形容生气的成语 形槁心灰 〖解释〗槁:枯干。
形容身体消瘦不堪,心境极为冷漠,毫无生气。
息怒停瞋 〖解释〗瞋:发怒时睁大眼睛。
停止发怒和生气。
多用作劝说,停息恼怒之辞
《汉书》在描写人物上与《史记》有什么不同
你好,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在那个时候我们口语也是这样的),然后随着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一种书面文体。
在古代,因为文言文形式规范,并且用词用字较为统一。
而由于方言的差异,白话文在各地差别较大,因此读书人交流一般文字上是文言文,口语上是当朝的官话(历代官话是不同的)。
当然,古代也有白话文出版的书籍,最典型的就是佛经(佛经编著也是采用当时的口语)、话本、小说以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还有一点,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东汉改良了造纸,隋唐的雕版印刷,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随着工艺的改善,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另外,我们现代的白话文是蒙元,满清以来,语言元素入侵渐渐形成的。
赵宋以前的口语现在的我们是很难听懂的。
发音也和现代的发音不同。
汉语主要白话文主要有四种,他们分别是官话白话文(京白)、吴语白话文(苏白)、粤语白话文(广白)以及韵白(明代官话——中州韵白话文)。
除了这四种,还有很多白话。
未能识别属于何种方言大类的,统称为“土白”。
所以我们所谓的“白话文”是指官话白话文。
求史记汉书后汉书中有关陈阿娇的所有记载。
要
原
文
也就是说不要翻译,就要原来的文言文。
急急
史记》《外戚世家》《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史记》《酷吏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武帝纪》《汉书》《天文志》《汉书》《五行志下之下》《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汉书》《张汤传》《汉书》《外戚传上》《汉书》《叙传下》《前汉纪》《武帝纪卷二》《后汉书》《桓谭冯衍列传上》《后汉书》《文苑列传上》《资治通鉴》《卷第十七》《资治通鉴》《卷第十八》
六朝至唐,《史记》、《汉书》分别主要有哪些注本
《史记》一书在司马迁死后略有缺佚,由西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撰了《武帝本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几篇,并补充了武帝后期的若干材料。
通行的注本有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另有日本人泷川龟太郎的《史记会注考证》。
(详录如下: 据司马迁说,《史记》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 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
卫宏给《汉书旧仪》这本书作注,说道:“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汉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其中《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和《日者列传》四篇由汉博士褚少孙补缺。
《汉书·艺文志》载冯商续补《太史公》七篇,韦昭注云冯商“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刘知几认为续补《史记》的不只是褚、冯两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史记》所出,年止太初,其后刘向,向子欲,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继撰续,迄于哀平间,尤名《史记》”。
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
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
朝廷曾下诏删节和续补《史记》。
《后汉书·杨终传》云,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
被删后仅十余万言的《史记》,在汉以后即失传,以后一直流传的是经续补的《史记》。
考据与集注 《史记探源》(清朝·崔适)《史记》在比较广泛地传播流行,大约是在东汉中期以后,“史记”成为司马迁著作的专称,也始于这个时候。
在这以前,《史记》都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和简称“太史公”。
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
唐朝时期,由于古文运动的兴起,文人们对《史记》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当时著名文学家韩愈、柳宗元等都对《史记》特别推崇。
宋元之后,欧阳修、郑樵、洪迈、王应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赞赏《史记》的文笔。
于是《史记》的声望与日俱增,各家各派注释和评价《史记》的书也源源不断出现。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史记集解》兼采当时裴骃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一丝不苟。
《史记索隐》进一步指出了《史记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
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
《史记正义》的作者长于舆地之学,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
读《史记》原文,同时注意看一看这“三家注”,对原书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校勘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 =================================================================== 汉书音义3卷(隋萧该撰清臧庸辑) 拜经堂丛书本附叙录 木犀轩丛书本附补遗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 隋萧该第29-58页 光绪24年刻本 汉书音义1卷(隋萧该撰清蔡寿昌辑) 未见传本,蜕石文抄有序 汉书音义1卷(隋萧该撰清王仁俊辑)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汉书注拾遗(失名) 稽瑞楼书目著录抄本1册 (汉书的清人注本较多.......全录如下:有关《汉书》的重要考订之作,有如下数种:清王念孙《读汉书杂志》,清沈钦韩《汉书疏证》,清周寿昌《汉书注校补》,清钱大昭《汉书辨疑》,清朱一新《汉书管见》,清沈家本《汉书琐言》,近人杨树达《汉书窥管》,近人陈直《汉书新证》。
王、周之作,长于音训文义。
二沈、钱、朱诸氏精于考证。
杨树达之训诂校勘也颇有可取。
惟陈直别开生面,系统利用居延和敦煌汉简、汉碑、秦汉铜器、漆器等古器物文字,秦汉印玺、封泥和瓦当等文字,以作新证,多所发明。
其中对《百官公卿表》的发伏疏证,尤为精当。
此外,金少英《汉书食货志集释》是研究汉代经济的重要参考书。
岑仲勉的《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则是研讨西域地名沿革的必读书。
清末王先谦集六十七家考订之作的精华,撰《汉书补注》。
其个人发明虽不多,但综合抉择能力极强,成就斐然,至今无可替代,是阅读《汉书》最基本的参考书。
其缺点是对钱大昭、周寿昌诸人之精说,采摭均有未备。
所以清代学者的考订之书仍不可轻废,而近现代学者的新成果,更需格外重视。
清人有关《汉书》表志的校补之作甚多,成就亦较大。
有代表性的佳作多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及《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二书中。
其中夏燮《校书八表》、梁玉绳《人表考》、杨守敬《汉书地理志补校》、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拾补》最为重要 补:其他考订著作一览 汉书纠谬(汉伏俨撰清陈蜚声辑) 伏氏佚书九种本 汉书佚文(清王仁俊辑) 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889页 汉书许义1卷(清汪仁俊辑)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汉书古注辑存(清杨守敬) 有自序,见晦明轩稿。
文泱:湖北人民出版社19年版杨守敬集第册 汉书旧注1卷(清王仁俊辑)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汉书音义3卷(隋萧该撰清臧庸辑) 拜经堂丛书本附叙录 木犀轩丛书本附补遗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 隋萧该第29-58页 光绪24年刻本 汉书音义1卷(隋萧该撰清蔡寿昌辑) 未见传本,蜕石文抄有序 汉书音义1卷(隋萧该撰清王仁俊辑)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汉书古义考1卷(清侯邺) 贩书偶记著录稿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1-28页 清抄本 汉书古字1卷音义异同1卷(清王念孙) 稷香馆丛书本 汉书古字类1卷(清郭梦星) 宝树堂遗书本 汉书书后2卷(明吴应箕) 见毁禁书目汉书辩注4卷(清方世举) 原刊巾箱本 汉书疏证(失名) 日本影印稿本 书目答问云,杭世骏汉书疏证未见传本,疑即此书。
汉书正误4卷(清王峻) 虞山王氏颐庆堂家刊本 日本影印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393-448页传抄本 读汉书杂志16卷(清王念孙) 读书杂志本 末卷为连语 文泱: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1-238页 汉书颜注拾遗(清赵一清) 清吟阁书目、振绮堂书目均著录 汉书注(清郝懿行) 见郝氏遗书目 汉书注拾遗(失名) 稽瑞楼书目著录抄本1册 汉书疏证36卷(清沈钦韩) 浙江书局刊本 自序未刊,见幼学堂集。
此书与后汉书疏证,均有脱误。
原稿今藏上海图书馆,可资勘正。
汉书辨疑22卷(清钱大昭)嘉兴沈氏铜熨斗斋刊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一集影印广雅本 丛书集成第161-164册 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239-330页,分册目录误题钱大昕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59-220页广雅本 汉书考异(钱大昕)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221-258页畅园抄本,泱据印象以为即廿二史考异 卷6(1)下 汉书拾遗1卷(清刘台拱) 刘端临遗书卷7 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331-335页题汉学拾遗 汉书刊误1卷(清石韫玉) 独学庐全稿本 汉书校证24卷(清史学海) 科学图书馆有抄本,缺卷6-13及22-24.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259-292页 传抄本 汉书正讹(清江其龙) 见林茂春史记拾遗引用书目 汉书校语(清林茂春) 贩书偶记著录稿本 宋椠汉书残本考异(清钱泰吉) 北京大学藏稿本 据拜经楼藏残宋本校,见曝书杂记上 汉书管见4卷(清朱一新) 拙盦丛稿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336-449页 汉书读12卷卷首1卷辨字2卷常谈2卷(清张恕) 四明丛书七集本 校读汉书札记1卷(清许玉 ) 苏州图书馆藏稿本 汉书注考证(何若瑶)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549-560页广雅本 读汉书日记四种(清王肇钊、凤曾叙、徐鸿钧、朱锦绶) 学古堂日记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3册王肇钊第119页、凤曾叙第127页、徐鸿钧第133页、朱锦绶第141页、沈惟贤第163页 前汉书考证1卷(清何若瑶) 何宫赞遗书本 广雅书局刊本 汉书注校补56卷(清周寿昌) 光绪10年思益堂刊本 广雅书局刊本 史学丛书一集影印广雅本 丛书集成第60-69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450-690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561-988页清刻本 汉书补注7卷(清王荣商) 光绪17年自刊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989-
页清刻本 读汉书札记1卷(清陈锦堂) 贩书偶记著录稿本 汉书札记7卷(清李慈铭) 1928年北京图书馆铅印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691-710页 汉书补注订误(周正权)二十四史订补第3册第59-220页 楚风楼杂著之一 读前汉书斠文1卷(失名) 北京大学藏钞本,首题自然之室杂述二 汉书补注100卷(清王先谦) 光绪26年自刊本 1916年上海同文图书馆影印本 上海文瑞楼石印本 文泱:商务印书馆铅印断句本,中华书局影印光绪年虚受堂刊本 汉书校勘札记100卷(清刘光蕡等) 陕甘味经书院刊本 汉书笺遗12卷(近人杨昭儁) 北京大学藏稿本 读汉书札记(杨树达)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471-542页民国印本 读汉书札记1卷(近人宁调元) 铅印太一遗书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2册第543-548页民国4年印本 汉书补注补正6卷(近人杨树达) 192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3册第21-76页民国14年商务初印本 汉书窥管(近人杨树达) 1955年科学出版社铅印本 即据汉书补注补正扩充而成 汉书新证(今人陈直) 1957年天津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汉书引经札记(清朱为弼)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 汉书引经异文录证6卷(清缪佑孙) 光绪11年刊本 二十五史三编第3册第711-745页 二十四史订补第3册第201-27页 汉书八表注10卷(清钱坫) 见江苏采辑书目及书目答问 校汉书八表8卷(清夏燮) 光绪16年家刊本 文渊楼丛书影印本 二十五史补编重校本据光绪庚寅刊本) =============================================================== 《苏武传》是《汉书》中一篇比较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苏武一生经历曲折丰富,作者在传记中,比较集中地选取了他一生里最重要的活动——出使匈奴,来刻画苏武的性格、品质,以简练的文笔,清楚的脉络,塑造了一个坚贞顽强,忠于国家、民族的英雄形象。
作者循着时间的顺序,逐层记述了苏武出使的过程。
首先,是苏武出使遇变,他临危不乱,在面临“屈节辱国”的时候,为了使命和国家的尊严,“引刀自刺”,决心以身殉国,突出了苏武把国家尊严放在自己生命之上的爱国精神。
第二层,苏武伤愈,卫律一面以“举剑拟之”相威胁,一面以自己“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的权力、财富相诱惑,苏武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表现了他坚贞不屈的品质。
第三层,放逐北海,突出描写了北海环境的艰苦,但就是在这衣食无继,与羊为伴,以野鼠、草子为食的情况下,他还是“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苏武性格的顽强刚毅,通过这段记述,给人留下了琛刻印象。
最后是李陵劝降,经过一段北海的艰苦生活,单子派他的故人李陵来北海为他“置酒设乐”,劝其投降。
从李陵口中,道出苏武兄弟屈死,亲人散亡,武帝年高失政,大臣安危不测这些家、国无可怀恋的情况,但苏武仍然不移其志,以死相拒,绝不投降。
苏武的高风亮节在这一层中更深刻地揭示了出来。
四层中记述了苏武出使中的四个主要事件,简要地描述了他全部的出使过程,同时也各有侧重地表现了他的性格、品质,层层深入地塑造了一个丰满、生动的形象。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比较充分地使用了对比和陪衬。
文中作者以较多的笔墨记述了卫律和李陵两个投敌者。
卫津劝降,向苏武眩耀权力和财富,苏武则报之以“不应”和斥责;李陵兵败投降,因母亲被处死而绝了归汉之望,苏武则亲属散亡殆尽而不改其誓死归汉的决心。
文章最后叙述苏武归汉时,说他“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来时募百余人,“随武还者九人”。
这些的对比,突出了苏武的形象,也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叙述中穿插了许多对细节的描写,象苏武得知自己有被牵连的危险时说:“见犯乃死,重负国”,短短几个字,就充分表现出了苏武把国家利益置于自己生死之上的精神。
卫律劝降时,苏武“不应”,以刀剑威胁,苏武“不动”,寥寥四字,平淡中显示出态度的坚决。
北海牧羊,“卧起操持”,“杖汉节牧羊”的细节,也突出体现了他的坚贞顽强。
这些细微之处的描写,使形象具体、充实,人物的性格、精神鲜明感人。
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史汉书》的异同比 一、 体例内容比较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史。
《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并入“列传”,体例较《史记》更为整齐统一。
第一,《汉书》在《史记》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新材料、新史实,丰富了记事内容。
《汉书》记载汉代的典章制度更为详细具体,多收经世之交,还增补了许多人物事迹和史实。
第二,班固对《史记》的部分篇目和内容作了调整。
比《汉书》减少了几个传,对《史记》记载的内容作了一些移植删减。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
《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第三,《汉书》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扩大了史学的范围,也填补了《史记》的不足。
《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起来。
二、 思想比较 第一,《汉书》的封建正统思想比《史记》浓。
《史记》的撰述重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班固的《汉书》则重在“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
司马迁能够跳出历史看历史,能用这样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他的写史意义,看到了历史的变化和向前发展,而班固维护汉室的正统思想非常明显。
首先,《汉书》极力为汉王朝的合理性作辩解。
其次,班固十分自觉地以汉臣自居,多次出现“我汉道”等语,又避明帝之纬,过分尊显汉室。
《史记》也有尊汉之意,但比较弱。
再次,《汉书》对下层人民的态度与《史记》迥异。
又次,班固指责司马迁,认为司马迁所歌颂的朱家等人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诛矣”,与司马迁的观点截然对立。
最后,《汉书》虽然对统治集团的虚伪、残酷、腐朽于荒淫也有所揭露和批判,但远不如《史记》那么广泛、深刻、尖锐、彻底。
第二,《史记》有较强烈的反天道、迷信的思想,而《汉书》则有宣扬天道、迷信的内容。
《史记》怀疑、否定“天道”的思想见于《伯夷列传》、《河渠书》、《儒林列传》等篇。
相比之下,《汉书》则大大地倒退。
第三,最能体现《史记》、《汉书》思想差异的,是《货殖》、《游侠》二传。
同样论述仁义道德的产生,《史记》、《汉书》都征引《管子》,司马迁则强调经济所起到的决定作用,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合。
相比之下,班固所谓“欲寡而事节,财足而不争”,则是迂腐的道德说教。
对于游侠,司马迁倾注情感,由衷赞叹。
班固他拘泥于封建道德,对游侠很少同情。
《史记》与《汉书》都出自卓绝的历史学家之手,他们都具有史家的实录精神和正义感,所以,两部史书都歌颂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两部史书对于封建王朝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权奸的昏庸、外戚的专横都有揭露批判。
不过,无论是歌颂,还是批判揭露,《汉书》都远不如《史记》的广度和力度。
这不仅因为《史记》是私修,《汉书》是官修;而且决定于作者的思想。
司马迁是一位具有朴素唯物思想和进步历史观的伟大思想家,而班固则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
三,风格比较 现从两书的感情色彩、叙事方法、人物刻画、语言表达四方面比较。
第一,《史记》和《汉书》都能严格遵守史家“不需美、不隐恶”的实录原则,表现出历史学家的文章道德。
《史记》的爱憎感情,主观色彩相当明显,而《汉书》常常变成不动声色的客观叙述。
第二,《史记》善于叙事,笔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
《史记》能做到随物赋形,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表现手法。
第三,作为汉代两部纪传体经典史著,《史记》、《汉书》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它们不仅仅向我们提供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且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使已经消逝的历史变成可以让人重回历史现场、身临其境的生动画卷。
但《汉书》传写人物的成就也略逊《史记》一筹。
《史记》中不少篇章真实地叙写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史记》总是通过生动曲折的情节、矛盾剧烈的场面、个性化的语言、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性格,而在《汉书》中,有的被省略、有的被删节,便影响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总体看来,《汉书》中的人物不如《史记》中的人物生动传神、血肉丰满,因而其文学性亦不及《史记》。
第四,《史记》与《汉书》的语言风格也大不相同。
《史记》语言感情浓烈、气势奔放、简练畅达、生动形象,完全是文学家的语言;《汉书》简洁整伤、典雅规范、准确严密、韵味深长,堪称史家语言的典范。
《史记》浪漫主义风格,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而《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
固杨万里说,“司马迁是李太白,班固是杜少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