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统的名言.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陆游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三国演义》中,后人悼庞统之死所作 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量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庞统的经典语录
庞统(179-214),字士元,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
三国时刘备帐下谋士,官拜军师中郎将。
才智与诸葛亮齐名,人称“凤雏”。
在进围雒县时,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击中去世,时年三十六岁。
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庞统墓坡。
现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城西的鹿头山白马关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
庞统(179—214年),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末年刘备部下著名的谋士、将领。
早年便以“凤雏”(就是凤的雏,小凤凰,假以时日,一定会高翔于九天,清鸣于云中, 这是别人给他这么一个绰号。
)之名与诸葛亮齐名于荆州。
当时人评价他的经典言语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
”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臧否人物,自谓曰“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
”(《庞统传》)。
刘备领荆州牧,庞统来投,但未得重用,不过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其后经诸葛亮、鲁肃极力推荐,刘备方才再度召见庞统,与之谈论军国大事,大为器重,于是拜庞统为治中从事,不久又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诸葛亮和鲁肃举贤荐能的宽广胸襟固然令人钦佩,但庞统本身具有的非凡才华,恐怕才是其最终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更重要的是,庞统正是实现隆中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他的加盟,为刘备集团提供了进一步飞跃的契机。
按照“隆中对”的规划,取得荆州、站稳脚跟是第一步,其次是西取巴蜀,跨有荆益,然后兵分两路,消灭曹操,最终统一天下。
刘备联合东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南下的曹操,又趁机取得荆南四郡,进驻南郡,可以说已经实现了“隆中对”的初步目标。
庞统的职位变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因为军师中郎将不是一般的军师,后者止绝军谋,而前者既参谋决策,又统御兵权。
刘备设两个军师中郎将,意味着要将兵力分成两部分,去执行两个大任务了。
不久之后,经过精心策划,再加上益州内部张松、法正、孟达等人的策应,入川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诸葛亮、庞统各司其职,前者负责留守荆州、巩固后方,后者负责辅佐刘备,进占益州。
两人之所以作出如此分工,也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进占益州和巩固荆州是同等重要的大事,不进占益州,则不能实现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不巩固荆州,则进占益州的行动缺乏可靠的后方保证。
要同时完成这两件大事,必须要有诸葛亮一流的人才协助刘备才行。
综观刘备早期的谋臣团,“糜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于世”(《三国志·蜀书》卷8陈寿评曰),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实非其所长。
毫无疑问,无论是进占益州,还是巩固荆州,诸葛亮都是最适合的人选,但他分身乏术,只能顾一头;而庞统不但学识渊博,善于鉴别人物,而且有“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的本事,正适合协助刘备进占益州。
在入川过程中,庞统不但协助刘备作出了几次意义重大的正确决策,而且以其独有的聪明才智,使刘备摆脱了信义宽仁等观念的束缚,为日后平定西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不幸的是,庞统在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
吴国将领周瑜帮助刘备攻取荆州,兼任南郡太守,庞统仍为功曹。
周瑜去世,庞统送葬到吴地。
吴人多闻其名,因此,当他要西返荆州时,众多知名人士齐会昌门,为他送行,陆绩、顾劭、全琮都参加了聚会。
庞统又开始品评人物,他说:“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接着,他又对全琮说:“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
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
”陆绩、顾劭对庞统说:“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于是,庞统跟他们深相结交而归。
事后,有人曾问庞统:“照您看,陆绩比顾劭好吗?”庞统说:“驽马虽然精良,但乘坐的只是一人罢了。
驽牛一天走三十里,所负载的哪里只是一个人的重量呢?”据说,顾劭去见庞统,住在庞统那里,两人谈论起来。
顾劭问:“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
”顾劭认为庞统的话有道理,和他亲近起来。
刘备占据荆州,任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署耒阳县令。
在任不理县务,治绩不佳,被免官。
吴将鲁肃写信给刘备,推荐庞统,信中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诸葛亮也对刘备说起过庞统。
于是,刘备召见庞统。
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对他大为器重,任命他为治中从事。
此后,刘备倚重庞统的程度仅次于诸葛亮。
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
一次,刘备与庞统闲谈,问他:“你曾经担任周瑜的功曹。
听说那次我到吴国,周瑜曾上秘信给孙权,让孙权扣留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
在谁的手下,当然就该忠于谁,你不必隐瞒。
”庞统回答:“确有此事。
”刘备慨然叹息:“当时我正在危急之中,有求于孙权,所以不能不去见他。
去了,竟差一点落到周瑜手中
”刘备还说:“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孔明那时也劝我不要去,而且一再坚持,想来也是怕孙权扣留我。
我当时却认为孙权所要提防的是北面的曹操,应该希望有我做他的援手,所以才坚持去见他,一点也没有疑虑。
现在想来,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并非万全之计。
” 建安十六年(211),法正奉益州牧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
法正私下向刘备献秘计,请刘备借机谋取益州。
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
庞统进言,他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
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
益州户口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当可成就大业。
”刘备仍然担心:“如今与我水火不同的是曹操,曹操峻急,我便宽厚,曹操暴虐,我便仁慈,曹操狡诈,我便忠诚。
凡事与他相反,就有可能得民心、有成就。
如今为得益州,失信于天下,能行吗?”庞统说:“如今正当乱离之际,凡事不能墨守成规,要随机权变才好。
况且吞并弱小,攻击暗昧,逆取顺守,报之以义,正是古人所重视的。
只要事定之后,封还他一块土地,还有谁能说您有负信义呢?不趁现在攻取益州,到时就会被别人占了先机。
”刘备认为庞统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万兵士进入益州。
益州牧刘璋和刘备在涪城相会,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刘备说:“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璋隆重地招待刘备及其部下,增拨给刘备不少人马粮草和军用物资,连战略要隘白水关也交给他督理,命他率兵去进击张鲁。
刘璋交代完毕,就回了成都,刘备则率部到了葭萌关。
此时的刘备实力大增,已有部众三万多人,车马整顿,兵甲鲜明,粮秣充足,士气振作。
但他并末立即去进攻张鲁,而是停在葭萌,厚树恩德,以收民心。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刘备在葭萌关屯驻已经一年。
庞统就战略问题,向刘备献上三条密计:“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若沉吟不去,将致大困,不可久矣”(《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认为中计有道理,依计而行。
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所经过的地方都顺利攻克,很快便打到了涪城。
在涪城,刘备大会将士,置酒作乐,志得意满。
他乘着酒兴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
”庞统却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时刘备已醉,怒道:“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
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于是庞统起身而退。
刘备马上后悔了,请他回来。
庞统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坐下,不看刘备,也不道歉,饮食自若。
刘备说:“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庞统说:“君臣俱失”(《三国志·蜀书·庞统传》)。
刘备大笑,酒宴上又恢复了欢乐的气氛。
裴松之评价刘备和庞统的这次争论说:“谋袭刘璋,计虽出于统,然违义成功,本由诡道,心既内疚,则欢情自戢,故闻备称乐之言,不觉率尔而对也。
备酣宴失时,事同乐祸,自比武王,曾无愧色,此备有非而统无失。
其言‘君臣皆失’,盖分谤之言耳。
” 不久,刘备包围雒城(现今的德阳广汉一带)。
庞统率众攻城,被飞箭射中,死去。
时年三十六岁。
刘备极为痛惜,一说到庞统就流泪。
为表彰他的功勋,任命他的父亲为议郎,后升任谏议大夫。
刘备追赐庞统为关内侯,定其谥号为靖侯。
历史记载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
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
性好人伦,勤于长养。
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
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
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
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
及当西还,并会昌门,陆绩、顾劭、全琮皆往。
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谓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
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
”绩、劭谓统曰:“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
”深与统相结而还。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
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亮留镇荆州。
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
”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
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于是统逡巡引退。
先主寻悔,请还。
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
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统对曰:“君臣俱失。
”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
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统子宏,字巨师,刚简有臧否,轻傲尚书令陈袛,为袛所抑,卒于涪陵太守。
统弟林,以荆州治中从事参镇北将军黄权征吴,值军败,随权入魏,魏封列侯,至钜鹿太守。
庞统死后,葬于落凤坡,墓地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
在庞统墓约2公里处,有刘备为其建的祠墓,三进四合布局,石木结构(石墙、石柱、石漫、石柱廊、石窗),古朴敦厚、肃穆庄重。
依次排列着山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庞统陵墓。
祠内存有庞统及诸葛亮雕塑像,历代匾联、碑刻、字画等大量珍贵文物史料。
宋代文人陆游路过庞统祠墓时,曾作诗一首: 鹿头山 过庞士元墓 士元死千载, 凄恻过遗祠 。
海内常难合, 天心岂易知。
英雄千古恨, 父老岁时思。
苍藓无情极, 秋来满断碑。
三国演义庞统动作描写有哪些
参考资料来源:
为什么周瑜那么嫉妒诸葛亮,对与之齐名的庞统却是“瑜深服其论”
有关事实的周瑜是什么样的人,以事实上诸葛亮对周瑜能造成多大的困扰,在下在这里就不多言了。
以三国演义来论吧。
在下对三国演义的看法与别不同。
三国演义到底在说什么呢
以大众的眼光来看这是一段戏说东汉末年的历史。
以我的眼睛来看,除了这段戏说。
老罗还有别的要表现。
表现的是什么
表现的是老罗对于忠诚的体验、体会和分析。
三国演义更象是一部记叙什么是忠诚的说明书。
你可以通过三国演义看到各式各样的忠诚。
自始至终,三国演义用局部特写勾画出了许多分段主人公。
每一卷每一段其实都有老罗的特写。
在特写的周遭你不难发现一种对立。
即忠诚与背叛的对立。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
主人公由袁绍论到曹操,由曹操论到刘备,由刘备论到诸葛,再由诸葛论到其他,但是在这些城头轮换大王旗的旁边,忠诚与背叛却始终没有变。
他们才是文章的住旋律。
有抵死的忠诚如诸葛。
有只为承诺的忠诚如周瑜。
有只为兄弟的忠诚如关羽、张飞。
有卑鄙的忠诚如王允。
有反潮流的忠诚如弥衡。
也有顺应潮流的忠诚如贾诩。
如此等等,不可胜数。
说了很多别的话,如今再来看看周瑜为什么嫉妒诸葛而深服庞统。
以周瑜在世的时候来看,诸葛。
周瑜实际以知此人不可为吴国所得,而庞统时下却安于吴国所用。
对于实用主义的周瑜来说,庞统是可以为周瑜所得的人,而诸葛周瑜则不可得。
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而且是有害的。
吃得到的葡萄是甜的,而且要最大化利益。
周瑜对于自己对孙策身死后的承诺是认真的而且是忠诚的。
他绝不会辜负孙策对其的相知之雅。
所以诸葛亮,周瑜势必要为孙权除之而后快,而庞统则被周瑜视为江东之宝。
这是他看重承诺的结果。
孔明笑曰“士元非百里之才……胜亮十倍”中士元指的是(),他冠以()之称,与他有关的一个故事是( )
蜀汉名将,字文长。
初随刘备作战,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刘备称王后受封汉中太守,后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军,曾经向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之计”,但没被采纳。
魏延为人孤高,深明大义,多立战功,在后期尤其为诸葛亮所倚重。
但是性格上比较矜高,有些叛逆性(这个“叛逆”不是古代意义上的谋反,而是现代意义上的,比如我们会说某个小孩子挺叛逆),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时常发牢骚,不懂得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与杨仪势同水火。
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不甘心就此撤军以及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令,率军烧回栈道、攻击杨仪。
最后被冤枉成谋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惨后果。
说魏延谋反,则实在是冤枉,实际上魏延只是有争上位的意思,想成为诸葛亮的继承者,担任起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军事事务(他确实有这个能力)。
然而并不能因此就说魏延本人没有过失。
魏延败给了杨仪,很大程度上就是杨仪遵奉了诸葛亮的临终遗令——撤兵,而魏延却违背了它。
魏延因为私人恩怨就率部攻击共同仕任于蜀国的杨仪(率先动手打自己人),而且还烧毁重要的栈道、并且还是在诸葛亮刚死不久的敏感时期、又是在大军撤退重要的时刻违背“断后”的命令(有被敌人从背后掩杀的风险) 官至: 征西大将军 南郑侯 凉州刺史 汉中太守 前军师 赐予假节 相貌:面如重枣,目若朗星 性格:骄矜高傲、忠诚 子:魏容、魏昌 请采纳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