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天气风景环境很好的句子
形容天气风景环境很句子1、里有阳光,阳光总满温馨,相信有这么多朋友的厚爱和鼓励,晴天会永远阳光灿烂。
2、天晴得像一张蓝纸,几片薄薄的白云,像被阳光晒化了似的,随风缓缓浮游着。
3、天空澄碧,纤云不染,远山含黛,和风送暖。
4、浅蓝色的天幕,像一幅洁净的丝绒,镶着黄色的金边。
形容环境美好的句子
描写环境优美的, 雨后的草原,野放,像刚浸过水的花头巾,连露珠儿也都是五颜六色的了! 这是多么凉爽清明的秋夜!星星比任何时候都要亮,都要大……就像银灰色的天幕下缀满一颗颗夺目的宝石,撒下晶莹柔和的光辉,大地上的一切都变得那么雅致,那么幽静。
满天密密麻麻的小星星,落在镜子似的河面上,像珍珠玛瑙,闪闪发光 万里晴空,阳光灿烂。
春姑娘晒得都眯缝起眼睛来了。
那嫩绿的新叶,那田野的薄雾轻烟,象她的衣衫。
随着她春意的步伐,那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简直要顶着脚站出来啦... 西边天际出现了比胖娃娃的脸蛋还要红还要娇嫩的粉红色。
太阳的周围最红,红得那样迷人。
红色向四下蔓延着,蔓延了半个天空,一层比一层逐渐淡下去,直到变成了灰白色。
天空中飘浮着柔和的、透明的、清亮的、潮乎乎的空气。
夜幕笼罩着草原,一盘圆月从鱼鳞般的云隙中闪出,草原上弥漫起朦胧的月光,像是升腾起来的一片淡淡的银雾。
一片连绵不断的平原,在天空下伸展,没有山丘,像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的海一样平静。
好词好句 一片辽阔的大草原,大得无边无际,微风扶着泥土散发出的芳香,把一大片一大片庄稼吹得如涟波荡漾。
碧波荡漾,绿水环绕,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刑。
一环接着一环,微风拂过,似有万千愁绪,湖中泛起了涟漪。
草原多么像海啊!只是比海寂静;草原多么像一幅没有框子的画,广漠得望不到边际。
高原的气候,真叫人无从捉摸。
忽而喜,忽而怒;忽而风满天,忽而平静得纹丝不动。
高原上的春天短得像兔子的尾巴,一闪便不见了。
西边天际出现了比胖娃娃的脸蛋还要红还要娇嫩的粉红色。
太阳的周围最红,红得那样迷人。
红色向四下蔓延着,蔓延了半个天空,一层比一层逐渐淡下去,直到变成了灰白色。
天空中飘浮着柔和的、透明的、清亮的、潮乎乎的空气。
夜幕笼罩着草原,一盘圆月从鱼鳞般的云隙中闪出,草原上弥漫起朦胧的月光,像是升腾起来的一片淡淡的银雾。
一片连绵不断的平原,在天空下伸展,没有山丘,像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的海一样平静。
一片辽阔的大草原,大得无边无际,微风扶着泥土散发出的芳香,把一大片一大片庄稼吹得如涟波荡漾。
雨后的草原,野花竞放,像一块刚浸过水的巾,连露珠儿也都是五颜六色的了! 远远地眺望,草地上有团团白云在蠕动,原来这是牧场的羊群,一只只白生生的,肥壮可爱,使草原更加生机勃勃。
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
远处,奇山兀立,群山连亘,苍翠峭拔,云遮雾绕。
清晨,大风雪停下来了,不过还得过好久才天亮。
几颗残星偷偷地睁开眼窥视那一片雪白的银白世界。
渐渐地,残星闭上昏昏欲睡的眼睛,在晨空中退隐消失。
远远地就看到一排垂柳,条条柳丝刚刚返青,绿影婆娑在微风的吹拂下像一层绿纱笼罩在柳树后的梅花,美极了。
在阳光下,远山就像洗过一样,历历在目,青翠欲滴,看上去好像离眼前近了许多,也陡峭了许多。
形容环境优美句子
描写环境的优美句子1、碧蓝如洗的晴空下,是一片连绵不断的青山绿树,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在丛林间争相盛开,绽放着如云霞般绚烂的色彩。
2、让我们在辽阔无边的草原去感受草原的清新,在天苍苍之下去印证我们的渺小,在野茫茫之中去流浪,流浪成一片白白的云、或是一只只欢快的羊,或是一株株柔韧的小草。
3、太阳刚露脸的时候,我沿着小河往村里走,那么淡淡的清清的雾气,那么润润的湿湿的泥土气味,不住地扑在我的脸上,钻进我的鼻子。
4、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
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
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
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5、晚秋的野地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
6、我是没有去过草原的。
但,草原却是我所喜欢的,一如我喜欢的沙漠和大山。
这种喜欢源于内心和生命的深处。
7、午后的阳光,太强烈了,连秧田里的水,都给蒸得暗地发出微小的声音。
禾苗叶子晒得起卷子,失掉嫩绿的光泽,又没有一点风,人走在两边都有禾苗的田埂上,简直闷热得浑流汗,气也不容易透一口,因此谁也不愿出来了。
8、雾,朦胧了山的身体。
山,坚定了雾的信念。
环绕。
依恋。
缠绵。
丝丝缕缕中。
点点滴滴间。
不会轻易地离开。
不在轻浮的抛弃。
在那一刻已是永远。
9、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
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
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10、夏日的傍晚,燕雀的狂噪穿过暮霭,在天空回绕。
月夜还有虾蟆像滚珠一样的叫声,好比浮到池塘面上的气泡。
倘使这幢旧屋子不是时时刻刻被沉重的车子震动,仿佛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的话,你决计想不到住在巴黎。
11、在狂风的吹袭下,在闪电的攻击下,在雷声的威吓下,在这草原上最高大的树——
描写书店温馨的句子
1. 书店不大,推开两扇玻璃门,还不及张眼看,鼻子就闻到一股只有书籍才特有的油墨香,使爱读书的人浑身起一种莫名的兴奋,如同饥饿的人闻到面包的香味。
2. 推开书店玻璃门,熙攘和聒噪立即把我卷入尘埃中,周围的镜像慵懒地舒张开,瞬间又模糊的散落成碎片。
瞥过窗外,雨幕将无边的热浪排挤到我面前,使人几乎昏厥。
3. 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人山人海,挤满了顾客,有初中生、高中生、小学生、叔叔、阿姨等等,他们都在翻阅着书籍,查阅资料。
4. 书店里,有些小朋友把脚搁在桌子上、有些小朋友把屁股坐在书上、有些在大声喧哗、还有些在追逐打闹。
当然,也有些小朋友在非常认真地看书,还做着笔记呢。
5. 书店里人头涌动一进门,一股热气迎面扑来热闹的场面,立刻包围了使一下子冲动起来。
6. 书店里好多人啊!有小学生,中学生,也有陪孩子来买书的叔叔阿姨,把书店挤得水泄不通。
我好不容易才挤到日记书的书架,然后我就如饥似渴的看起书来。
7. 一走进书店大门,我就被一股暖流包围了,不仅仅是暖空调的作用,还因为书也是暖的。
8. 书店里的人真多呀!你看,他们席地而坐低着头默默的看书。
有的人在书架前浏览,仍真地寻找。
还有的在小声地读。
也有妈妈给小弟弟小妹妹讲故事……9. 来到了书店,书店里人山人海,人群众多,使凉爽的空气变得闷热起来。
10. 进入书店后发现非常热闹,从一楼到三楼都有很多小朋友在看书,有的靠在书架上,有的座在小凳板上,有的索性座在地板上认真地棒在手上看书。
形容环境很安静很和谐的好句子有哪些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诗词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指导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
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
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题型评点】“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
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
“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
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
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
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
为什么
请结合诗歌简析。
(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
为什么
(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简易思维】1、读诗句,定“诗眼”。
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
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
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
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
(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
(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
(语境意义)题型二 分析意境型【题型评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
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
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点。
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
题量为1-2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
”“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简易思维】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
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 (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
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
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 (杜甫①)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
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简析:本诗首联化用《诗经》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之句,另创新的意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村寂静的图画。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夕阳淡淡的余晖洒满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
自然 让人从阒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户内人们享受天伦之乐,隐隐透出诗人思乡恋家之情。
参考答案:1、诗中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农家柴扉紧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暮年济世渺茫的人生悲凉之感。
题型三 对前人评点再评价型【题型评点】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
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题特点】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
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
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
【简易思维】 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
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
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
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
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
注意问题: 1)切忌以术语、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识,应有理有据。
2)分析要有条理,有几问就答几问,其提问顺序一般不能更换。
具体表达时,内容与技巧两个角度不要交叉表达。
3)运用术语要准确,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
4)高考只答第一问,一般是不给分的,必须有分析。
5)答案语言表述上要注意逻辑性和文采性。
【经典题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李端 (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塞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基调的评价。
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领全文自然言之有理。
首联第二句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颔联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颈联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尾联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参考答案:同意。
(第一小问)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
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能无悲乎
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
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
(具体分析)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悲凉。
(总述)题型四 比较鉴赏型【题型评点】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在题材、感情、写法、风格上相似甚至对象相同的两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这种题型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查点多,易于考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
因此,这种题型会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命题特点】一般选取的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写法上有某种相似点。
命题的方式是要求学生从异同两个方面来思考,具体设立为1-2比较点,指向性明确,没有大而全的题目出现。
比较中综合考查了“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相关知识和能力。
提问方式有:①设二问:一问内容或写法的异(同),二问具体分析其差异性。
②变体一:比较更改前后的优劣。
如诗歌顺序打乱后,比较改变前后的效果的不同;就诗句中关键字词更换后,比较更换前后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举两首诗,问你更喜欢哪一首,并阐明你的理由。
这种题目十分开放,答案一般是一则短小的鉴赏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现过,备考中要适当训练。
【简易思维】1、通读诗歌、题目,把握考查重点,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别解读每首诗,把握其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
3、结合题干要求,从相同或相异角度去整合两首诗的信息。
4、分条作答,组织语言要简明、连贯、准确。
注意:分析不能顾此失彼,要兼顾两诗;对比分析要具体,突出差异性。
【典型题例】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是边塞诗,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说明。
2、这两首诗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也不相同,请任选一个鉴赏角度分析这种不同。
简析:这是两首边塞诗的比较鉴赏题目。
所拟的两道题目带有较强的综合性,但命题角度指向性很明确:第1题是要求从内容角度比较抒发情感的差异性;第2题是从一个小角度比较艺术手法的差异性,虽然是一个开放性题目,但作答角度单一,要求很低。
考生一般能作答的。
只要把握了题目考什么,怎么考,再读诗歌就有的放矢了,轻松多了。
参考答案:1、高诗写景,表现了将士牧马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的图画;写笛声,表现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怀乡之情。
李诗写景,表现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凉;写笛声,表现了怀乡的迷惘和无限的悲凉。
两诗所选景物不同,传达出来的感情基调自然不同。
高诗婉,李诗哀。
2、炼字角度:高诗中的一个“满”字就写出了牧马时节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着一种盛唐豪情,更隐喻着全体将士怀乡的不伤之思。
李诗中一个“尽”字,写出了全体戍边战士的绵绵不断的乡思。
或:修辞角度:高诗中妙用通感,将《梅花落》的笛曲的听觉转化为梅花飘落的视觉形象,由边地无梅而引发战士对家乡梅的思念。
李诗用恰当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写出了边塞环境的险恶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诗虚实结合,象征暗示。
“雪净”写春来,象征边危化解后的和平,“月明”暗示边塞的安静,“牧马”暗示胡马北退和戍边战士牧归,“羌笛”暗示边烽暂息的安闲。
前二句实写边塞和平生活,后二句虚写,抒发将士心志。
而李诗则用烘托铺垫,以“沙似雪”“月如霜”来渲染环境险恶,衬托战士的乡思之情。
题型五 “关键说”分析型【题型评点】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构思,十分注重炼字、炼词,往往一字一词关乎全诗主旨、思想感情,因此这一字一词便成了诗歌构思的线索甚至是关键。
命题者抓住这一点以小见大来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
2002年高考语文卷诗词鉴赏题目改革就率先考了这种题型,随后几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种题型。
它以小见大,难易适中,考查全面,将仍被命题者看好。
【命题特点】题目中先指出某字、词和句是全诗之关键,要求你谈谈你的理解。
有时和评价性题目命题格式一样,要求先判断,再阐明理由。
一般设置一个大题量。
常见的提问方式方式:①某词语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以
②有人认为某词语是全文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简易思维】1、抓关键词(句)的位置:题目中(如《春夜喜雨》中的“喜”字),诗歌有开头,诗歌的中间,诗歌的结尾。
2、抓关键词(句)对主旨的突出作用:点明主题(开头),强化主题(中间),深化主旨(结尾)。
3、抓关键词(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统领全篇,深化主旨。
【典型题例】 秋 思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行又开封。
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意万重”是什么意思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简析:此题要求我们理解全诗的关键,并对之作评价。
一共三问,第一问是为答后两问服务的,因此只要理解了“意万重”的内涵,后两问就容易多了。
从题目和诗中景物来判断,诗人的“意万重”就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
参考答案:“意万重”就是指诗人心中说不完、道不尽的愁绪。
同意这种说法。
“见秋风”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又起“意万重”,正是“意万重”,欲说还休,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引发“临行又开封”。
可见诗中的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起的,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变化也是由“意万重”造成的。
【举一反三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凉“字用得最生动传神。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
一个“凉”字既写出了月色的秀丽明朗,又点出了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更与后面的“镜”字相照应,表达出了月光明洁,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
有力地衬托了诗歌意境的创设。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对景物描写的特点作具体的分析。
(2)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你可以看出“卢岵山居”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
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
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
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
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
(2)“卢岵山居”地处高峻、偏僻的深山 之中,风光优美,环境清幽,远离尘世。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赤 壁 (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同意。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
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
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 沉醉东风?秋景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
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
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提示)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
但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
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前人评析这首词,认为开篇一个“异”字统领词的上阕,请说说这里的风景异在何处
词引用“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典故主要抒发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首句抓住“塞下”这一特殊地域来写“异”的,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千嶂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组成了一幅“塞外关山秋景图”。
引用典故是为了抒发将士报国之志。
现在敌军末退,边境末宁,尽管厌战思归,但怎能有回乡的打算呢
既写出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远大抱负,也是对戍边战士的激励鼓舞。
古诗鉴赏的九种答题格式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
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形象:身份+性格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如来,袜■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
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二、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深层含义)三、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四、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简析〕“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
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七、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绝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简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八、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1)修辞方法: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九、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
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
上下辉映,生机盎然。
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工作氛围怎么形容
如下:热闹解释:喧闹繁盛出自:《朱子语类》卷二五 季氏 初心也须知不安,然见这八佾人数热闹,便自忍而用之。
”幽默解释:沉寂无声。
出自:《楚辞·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和谐解释:和睦协调。
出自:《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 汉 郑玄 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祥和解释:吉祥和睦。
出自:清 赵翼 《静观》诗之九:“应兴储祥和,不复布戾悍。
”安宁解释:谓心情、环境、气氛安定平静。
出自:三国 魏 曹植 《弃妇诗》:“招摇待霜露,何必春夏成。
晚获为良实,愿君且安宁。
”幽静解释:寂静;清静。
出自: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既姽嫿於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
”清静解释:安静,不嘈杂。
出自:汉 王褒 《洞箫赋》:“详察其素体兮,宜清静而弗喧。
”尴尬解释:处境困难或事情棘手,难以应付。
出自:元 王伯成 《哨遍·赠长春宫雪庵学士》套曲:“谩赢得此身良苦,家私分外,活计尴尬。
”热火朝天解释: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象炽热的火焰照天燃烧一样。
出自:冯德英《迎春花》第九章:“但这几天热火朝天的参军运动,也冲击着他们的身心。
”严肃解释:庄敬;庄重;使人感到敬畏。
出自:《吕氏春秋·尊师》:“和颜色,审辞令;疾趋翔,必严肃。
”紧张解释:形势激烈或紧迫。
出自:朱德 《游南泥湾》诗:“战局虽紧张,休养不可少。
”安静解释:谓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出自:萧红 《孤独的生活》:“街上虽然已经响着木屐的声音,但家屋仍和睡着一般的安静。
”喧闹解释:喧哗热闹;吵闹。
出自:唐 杜甫 《雨过苏端》诗:“亲宾纵谈谑,喧闹慰衰老。
”庄重解释:指文辞谨严,典雅端重,不浮靡虚夸。
出自:宋 苏轼 《答舒尧文书》:“使者及门,授教及诗……大抵词律庄重,敍事精致,要非嚣浮之作。
”温馨解释:温暖馨香。
出自:唐 韩愈 《芍药歌》:“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