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很震撼的成语
1、荡魂:震撼心神。
2天动地:惊:惊动;动:震撼。
地惊动。
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义极大。
3、威震三军:威:威力,威望;震:震动;三军:指整个军队。
威力震撼整个军队。
形容 在军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4、震撼人心:震:震动;撼:动摇。
指某件事对人震动很大。
5、感铭肺腑:内心受到震撼。
形容十分感激。
6、震撼寰宇:震撼:震动;寰宇:全球。
指震撼了整个世界。
描写震惊的句子
形讶的句子1、他的大脑已经失去指挥自动的能力,一般地站在不动,楞着两只眼睛发痴地看着前进的人群。
2、这顺心好像被拴了块石头似地直沉下去。
3、春雷一声响,烦恼忧愁全跑光。
艳阳高高照,耕种幸福忙。
追逐快乐的踪迹,铺设美好的旅程,领略无限的风光。
惊蛰时节,愿你快乐时时有,幸福留身旁。
4、他惊讶得像头顶炸了个响雷。
5、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好似晴天霹雳当头一击,又好像被人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凉水,全身麻木。
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7、他惊奇得如五雷击顶。
8、如同雷轰电掣一般,我呆住了。
9、春雷一声震天响,惊醒冬眠百动物。
纷纷破土鸣哇叫,细雨润物春花香。
此时要防流感传,老人孩子早预防。
夜卧早行广步庭,散步缓行身体康。
祝惊蛰健康
10、朋友,莫悲伤,因为一切可以再重来,但要注重备加珍惜。
努力吧
朋友,我会为你加油
莫悲伤,你的前景更辉煌,最后送你一首诗以表我对你的一片心意。
表达震惊的句子有哪些
歌词= =血染江山的画,怎敌你眉间一点朱砂。
碧血染就桃花,只想再见你泪如雨下。
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看一夜,流星飒沓。
————
形容歌声被唱出,让人感觉很震撼的成语
震撼人心zhèn hàn rén xīn[释义] 震:震动;撼:动摇。
指某件事对人震动很大。
[正音] 撼;不能读作“ɡǎn”。
[辨形] 撼;不能写作“憾”。
[近义] 激动人心 感人至深[反义] 静若秋水 无动于衷[用法] 含褒义。
用来形容某事对人的震动。
一般作宾语、定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①人们听到~的消息时都激动得流泪了。
②“四人帮被粉碎;是~的特大喜讯。
振聋发聩zhèn lóng fā kuì[释义] 使聋子都受到振动和醒悟(发:开启;聩:耳聋)。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语出]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正音] 聩;不能读作“ɡuì”。
[辨形] 振;不能写作“震”。
[近义] 醍醐灌顶 震耳欲聋[用法] 含褒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醍醐灌顶tí hú guàn dǐng[释义] 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用纯酥油浇到头上。
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
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也形容清凉舒适[语出]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近义] 茅塞顿开[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例句] 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马克思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
《艺术》是德裔美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洛姆最为著名的作品,也是诸多爱的艺术理论著作中最为著名的作品。
如果光看书名,你也许会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应该是教授广大爱情上的无为者诸多爱情技巧,以获得一种美满的爱情关系为目标。
但此书广受欢迎并且经历半个世纪热度不减显然又暗示了它的内容不会如此肤浅。
果不其然,在书的开头,弗洛姆就给那些抱着寻找爱情技巧的目的阅读者泼了一盆冷水:“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
”那么,这本书既然不是传授所谓的爱情秘籍,它要探讨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它又能给花钱买此书又花时间阅读此书的读者带来什么
一、版本及作者简介我是做出版的,对书的版本比较挑剔。
的艺术》是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洛姆最为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数十种文字行销世界各地,也有为数不多的中译本。
我比较过几种译本,翻译最为精准而流畅,也是我最为推崇的版本当数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李健鸣的译本。
目前有精装本和简装本,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是装帧不一样,我个人更偏好简装本的封面设计。
当然,这个译本虽然是最好的,但也存在编辑上的讹误,比如“在今日的西方社会”,原文却是“在进入的西方社会”,很明显是拼音输入导致的错误。
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仔细阅读就会发现。
该书的作者弗洛姆是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
1900年出生于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
纳粹上台后逃亡美国,从事心理咨询和学术研究。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分析也基于这两种理论,但又有所扬弃。
弗洛姆认为人是各自所在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除《爱的艺术》以外,弗洛姆影响较大的作品还有《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二、《爱的艺术》主要内容我几乎是收到书后用两天的时间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的,后来又看了两遍,看的过程中划出了很多我认为十分经典的句子和段落。
我已经无法准确形容当时看完这本书后的复杂心情,我只能说这是我看过的最深刻、最经典的爱情理论著作,在看书的过程中,心灵一次又一次地被书中的观点所震撼,头脑也一次又一次地深陷思考的旋涡,让人无法自拔,相见恨晚。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
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换句话说,“如果你想爱一个人,你先得爱所有人”。
前面提到,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但又有所扬弃。
一方面,弗洛姆批判了弗洛伊德的学说,认为心理学的终极答案是爱而不是性,他更关注人性和灵魂,这与东方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不谋而合,相信这也是他的书能在中国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对立地区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和苏联,因此他的“市场经济爱情理论”主要针对西方世界。
但是在今天,我相信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他所指出的问题甚至在中国更为严重,也更发人深省。
尽管几千年前孔子已经说过“仁者爱人”的话,可是中国人终究是没有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爱世界,也就更没有能力去爱一个人。
作家镜子11年前写过一本书叫做《爱无能》,媒体甚至认为这本书的出版开创了“爱无能”时代。
在这个追求“钱途”和自我的年代,人的欲望越来越多,爱情也越来越脆弱,甚至不堪一击。
而我们的身边也正悄然流行一种病,这种病就叫做“爱无能”。
因而“学会爱”关乎人类的终极幸福,正如弗洛姆所反复强调的,对于人类存在这一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在爱的教育中有所缺失,汉学在很多时候仅仅沦为了一种说教,而没有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和灵魂。
传统中国文化注重现世性的道德修为和建功立业,强调“学以致用”,无用的“知”是没有价值的,“知”易而“行”难;传统西方文化注重超越性的精神思辨和批判意识,强调“学以致知”,“知”本身就是目的,“行”则是简单的。
所以中国人讲“爱”,注重行动,毋宁说注重“形式”,认为行动或形式本身就是爱,比如“相濡以沫”,比如没有爱却仍然负起“责任”,而不注重内心的感受;西方人认为“爱”更多地是一种心理上的感知和认知,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前言里引用的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巴拉塞尔士的那句话一样:“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
”对此,哲学家周国平有一个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两个优秀的灵魂之间才有“爱情”,而普通人在一起只是“过日子”。
所以不要以为为救患尿毒症妻子的北京男子廖丹与他的妻子就是真爱,而与结发妻子离婚的王石与女演员田朴珺就不是真爱。
事实上,廖丹自己也不认为自己与妻子就是爱情,他说:“两个人就是搭帮过日子——能过到一块儿,得了。
”正像弗洛姆在书中强调的,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
弗洛姆认为,所有爱情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你缺少一个适合的恋爱对象,而在于你本身有没有爱的能力。
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并努力实践所要达到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爱是一门艺术。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著名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
出生于德国,后加入美籍。
代表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寻》《爱的艺术》等。
三、《爱的艺术》观点精萃我在看书的过程中划出了很多经典的句子,这些句子和观点构成了这本书的精华。
《爱的艺术》这本书针对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做出了很多透彻而有说服力的分析和回答,我甚至认为这种回答超越了诸多宗教和哲学而接近终极真相。
以下就是一些极具穿透力的观点,我将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归纳。
1.爱是对象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人们追求爱情,悲观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
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他们之所以持有这种奇怪的态度,第一个原因是,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
产生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这一看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
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自由恋爱的新方式必定会大大提高爱的对象的重要性,而不是爱情本身的作用意义。
第三个原因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falling in love)同“持久的爱”(being in love)这两者的区别。
2.有了性就有爱吗
两个迄今为止同我们一样是相互陌生的人,当他们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
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
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来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
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
这两个人虽然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敌意、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
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
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寂寞。
有些人拼命地想借性纵欲使自己克服由于孤独而产生的恐惧感,但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因为没有爱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
……性爱常常会同“堕入情网”的爆炸式的经历混为一谈,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之间的所有隔阂突然都消失了。
这种突如其来的强烈感受就其本质而言是注定短命的。
当陌生人成为亲密的人,就没有需要克服的障碍了,就不需要作出努力去达到真正的接近。
爱者对被爱者的了解同对自己的了解一样多,也许我应该说——一样的少。
如果体验对方达到一定的深度,那你对对方就不会那么熟悉——而克服两个人之间的障碍的奇迹就会一天天地重复。
但大多数人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了解得非常快,而且很快就觉得一览无余了,这恰恰是因为他们只了解了人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内心。
对他们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亲密首先是通过性结合得以实现的。
正因为他们觉得他们同别人的隔离首先是一种肉体上的隔离,所以肉体的结合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克服人与人的隔离。
……大多数人认为性要求是同爱情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得出具有迷惑性的结论:即如果两个人互相愿意占有对方的身体,他们就是互爱了。
爱情毫无疑问会引起性结合的要求,在有爱情的情况下,这种生理关系就不会带有占有或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了温柔。
如果生理上的结合要求不是以爱情为基础,如果性爱不具有博爱的成分,那么只会造成一种纯生理的暂时的结合。
性的吸引力虽然在一刹那间会造成两者结合的幻觉,但是如果没有爱情,在这次结合后留下来的只有陌生的感觉,他们之间的距离没有缩小,他们仍是一对陌生人,他们不是觉得羞愧,就是相互憎恨,因为他们比过去更强烈地感受到在幻觉消失后留下来的这种陌生感。
3.什么是成熟的爱
成熟的爱情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
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
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
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如果有一位妇女对我们说她很爱花,可是我们却发现她忘记浇花,我们就不会相信她说的话。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
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给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4.什么是爱的能力
给的最重要范畴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
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的一部分给予别人。
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
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
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
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上述思想。
他说:“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
……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
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
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
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地爱,那他必然也爱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
5.爱是控制对方还是给对方自由
如果我爱他人,我就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
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情。
正像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所咏唱的那样:“爱情是自由之子,永远不会是控制的产物。
”6.同性恋之间为什么不可能产生真爱
从生理上来看,男子和女子都有异性的荷尔蒙,与此相适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也都是双性的。
他们都具有接受和渗透,物质和精神的原则。
男子和女子只有在阴阳两极结合中才能找到内心的统一。
阴阳两极是每种创造性劳动的基础。
阴阳两极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力的基础。
这一点很明显地表现在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是生儿育女的基础这一生物现象上。
从纯心理角度来看亦是如此:在男子和女子的爱情中,双方都获得新生。
而同性恋爱的变异是达不到两极结合所造成的,因此同性恋爱者永远不会脱离孤独的折磨。
同性恋者同不能施爱的异性恋者,都实现不了两极的结合。
7.爱是自私的吗
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有机体的联系或者是一种更高级意义上的自私。
……我们经常看到互为相爱,但对其他人却毫无情感的男女。
他们的这种爱实际上是一种共同的自私,这些人往往把自己同所爱之人等同起来,并通过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的办法来克服人与人之间的隔绝。
他们以为这样做就能克服孤独。
但正因为他们远远脱离同时代的人,所以他们之间实际上也是隔绝和互为陌生的,结合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幻觉。
性爱是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
性爱的独占性只表现在我只同一个人完全地、即在灵魂和肉体上融会为一体。
性爱只有在性结合这点上,在生活的全部范围彻底献身这一点上排斥他人,而不是在一个更深的博爱意义上。
……在“爱情”中人们终于找到了避风港。
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私看作是爱情和信赖。
……8.为什么说“博爱”是“专一”的前提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
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
这也是圣经里提到的一种爱的方式:爱他人应如爱己。
……对需要帮助的人、对穷人和陌生人的爱是博爱的基础。
……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开始发展。
9.为什么爱情需要自律
如果男女双方确实相爱,他们的性爱就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我从我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且去体验对方的本质。
……从根本上来看爱情是意志的行为,是人作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
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
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许很快就会消失。
如果我的爱光是感情,而不同时又是一种判断和一项决定的话,我如何才能肯定我们会永远保持相爱呢
10.为什么说利己不是自爱
利己和自爱绝不是一回事,实际上是互为矛盾的。
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
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
在必要时这个不幸和胆怯的人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
他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
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利己者就是自恋者,他们把对别人的爱用到自己身上。
利己者没有爱别人的能力这是对的,但他们也同样没有能力爱自己。
11.为什么说多愁善感的爱在现实中不存在
多愁善感的爱情的本质就是它只能存在于想象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之中。
这类爱情最广泛的形式是用代用品使自己满足,那就是消费爱情电影、爱情小说和爱情歌曲。
通过消费这些东西可以使一切没有实现的对爱情、人与人结合和亲近的向往得到满足。
那些无力拆除自己与伴侣之间那堵高墙的男女,当他们在银幕上看到悲欢离合的情侣时,会身临其境,感动得热泪盈眶。
对许多夫妇来说,银幕是他们体验爱情的唯一可能性——不仅自己是这样,而且两个人会一起成为他人爱恋故事的观众。
只要爱情是一个白日梦,他们就能加入进来,但如果爱情成为两个真实的人之间的一种现实关系——他们就僵化了。
……多愁善感的爱情的另一种表现是把现时推移到过去。
一对夫妇可以通过回忆过去的爱情而受到深深的感动,虽然他们当时根本就没有感受到爱。
这种情况和幻想未来的爱情完全一样。
不知有多少订过婚的男女或新婚夫妇仍在憧憬未来爱情的幸福,尽管他们现在已经开始感觉到对方的无聊。
这种倾向符合作为现代人标志的一般态度。
现在人不是生活在过去就是生活在未来,但不是现时。
……不管是通过参与别人的非真实的爱情经历来体验爱情,还是通过把现时推移到过去和未来的方法来躲避爱情的现实,这些抽象的和异化的爱情形式其作用就和鸦片一样,都是为了减轻现实、人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所带来的痛苦。
12.怎样的两个人才能产生爱情
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
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
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
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二线了。
“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
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13.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什么是信仰
难道信仰就一定是信仰上帝或者别的宗教教义
信仰是否同理智和理性的思考对立
信仰是不是只是一种无法证明的没有根底的知识呢
首先应该区别合理的信仰和非合理的信仰。
我理解的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从一种非理性权威的信仰(信仰一个人或者一种理想)。
与此相反,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
合理的信仰首先不是信仰什么东西,而是一种确认,这种确认是符合建筑在自己真实经历上的坚定的信念。
信仰是全部人格的一个性格特点,而不是同某些被看作为对的思想内容有关的东西。
……在同样的意义上,我们也相信我们自己。
我们意识到自我的存在,意识到我们人格的核心。
……相信自己是我们做出许诺的先决条件,如果人的定义正如尼采所说的是因为人有许诺的能力,那么信仰就是人的生存的一个条件。
14.什么是爱的信仰
在爱情方面,就是要把相信自己的爱情并相信这种爱情能唤起别人的爱以及相信这种爱的可靠性看作是爱情的基本条件。
……爱一个人就是要献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报,但相信自己的爱一定会唤起对方的爱。
爱情是信仰的一种行动,信仰少的人必定爱得也少。
15.为什么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爱无能”
有能力爱的人在现存制度下只是一种例外,在今日的西方社会,爱情必然是罕见的现象。
不仅是因为许多劳动形式已经不允许人们持有一种爱的态度,而且还因为在一个以生产和消费为最高准则的社会,只有那些不甘心同流合污者才能作出有效的抵抗。
……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
著名哲学家邓晓芒教授曾说过:在一个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繁荣世界里,哲学往往会保持一种傲慢的沉默;而当现实世界进入冥暗的“黄昏”时,哲学这只“密涅瓦的猫头鹰”才开始起飞。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评价此书。
对于这本书在我心中的分量,我想用两句话来形容:你可以一辈子不看书,但只有一本书如果不看你会后悔一辈子,那就是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如果现代文明行将尽毁,而我们只能将一本书留于后世以启迪新的文明,那也一定是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形容石林的句子
1、一座石林就是一篇厚重的历史,欲说还休,每一个故事说起来让人身临其境。
由于时间比较匆促,导游声声催着走快点。
移步换景,手上的相机连连按下,只怕一眨眼间,石林就会攸忽不见。
但见“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石桥自横,水声潺潺,青苔暗生,榕树盘缠”。
“山中只一日,人间已千年”。
如此美景,游人如云,但同样都是感叹声声,心动神驰,留连忘返。
2、带着雨伞,在导游的引领下,向石林风景区走去。
一桥跨过一湾碧色的湖水,岸这边柳树垂绿,草坪青青;对岸参差不一的石灰岩被千百年来的雨水冲刷侵蚀得满目沧桑,像一副水墨画。
走向一片洼地,景色使人震撼。
草坪之中,丛树之前,山石齿齿,千石百态,形象怪异,山石林林一直连着灰白色的天边。
3、这里是石林的中心地点,人山人海,拥挤不堪。
一座笔直的山峰上刻有“石林”字样,红色醒目,四周的峰石上刻有许多名人的诗词。
规模更大的千山怪石,有的高40-50米,或睡或卧,或悬立或趋斜,有塔状的,树状的,磨菇状的,林林总总,使人目不遐接,瞩目惊心。
撼动人心之处,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出了风光奇妮的地貌景观。
4、果然不虚此行。
最奇特的是我们来到了二亿八千万年前开始酝酿形成的昆明路南石林。
一枚扇贝化石,幽幽打开了尘封的往事,仿佛耳边涛声依旧。
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万事万物都有因有果,难道,这些奇特的石头,以自己的姿体语言向世人解说千千万万年前的种种情感历程
那一支支、一座座、一丛丛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苍穹,直指青天,犹如一一片莽莽苍苍的黑森林。
一座山峰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一座山峰就贯穿着幸福与苦难的人生。
一粒砂石里埋藏着一颗幼小但坚韧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