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2、趣舍万殊 “趣”通“取” 【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一词多义】(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1) 一起。
例:若合一契 (2) 一样。
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
例:一觞一咏 (三)次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五)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6、修守战之具 整治(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 助词 用在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以之兴怀 代词 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 音节助词 衬足四个音节【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⑴ 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⑵ 定语后置: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三)省略句: 1、省略句: ⑴ 省主语:①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⑵ 省介词宾词:引以(之)为流觞曲水⑶ 省介词“于”:① 映带(于)左右 ② 悟言(于)一室之内
英语文化知识
浅谈英语文化知识渗透于英语教学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它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
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
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
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
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
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 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
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
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
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
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
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
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
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
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
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
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
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
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
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
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
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
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
你到哪里去
;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 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
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
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
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
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 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
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
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
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
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
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
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兰亭集序知识点总结
古今异义1.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3.是日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表判断4.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
文中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7.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8.向之所欣古义:过去,从前。
今义:对着9.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修辞修辞手法:互文例: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句式a) 判断句修禊事也死生亦大矣其致一也b)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c)省略句映带(于)左右列坐(于)其次悟言(于)一室之内放浪(于)形骸之外引以(之)为流觞曲水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少,年龄小的人。
长,年龄大的人。
贤,贤德之人。
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意动用法。
3.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意动用法。
4.死生亦大矣。
大, 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5.映带左右。
环绕,名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
喝酒,名词作动词。
7.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使……奔驰, 动词的使动用法。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9.足以极视听之娱。
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10.仰观宇宙之大。
形容词作谓语。
一词多义(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1、一起。
例:若合一契2、 一样。
例:其致一也3、将......视为一样。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
例:一觞一咏(三)次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五)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 进步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6、修守战之具:整治7、余独好修以为常:修身养性(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4、期(jī)年之后:周、满 、满一年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七)之1、 动词,往,到达。
例:所之既倦。
2、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例:以之兴怀。
3、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夫人之相与。
4、 结助,定语标志。
例:极视听之娱。
5、 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
例:暮春之初。
(八)犹1、还,而且,仍然。
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好像。
例:亦犹今之视昔通假字趣舍万殊 “趣”通“趋”或“取”, 趋向,取向。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成语群贤毕至:指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都会聚在这里。
毕:全。
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陡。
岭:山。
字面意义:高大险峻的山岭。
崇山峻岭:形容山高大、险峻,十分陡峭。
茂林修竹:修:长。
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放浪形骸: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
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游目骋怀:游目:远眺;骋怀:放开胸怀,往远处想。
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
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
形容时间极短。
“狐狸精”是什么意思
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
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
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
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
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
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注释 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
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
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
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
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
列坐,排列而坐。
次,旁边,水边。
15、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
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18、是日也:这一天。
19、惠风:和风 20、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21、所以:用来。
22、骋:奔驰,敞开。
23、极:穷尽。
24、信:实在。
2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夫,引起下文的助词。
相与,相处、相交往。
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的短暂。
26、取诸:从……中取得。
27、晤言:坦诚交谈。
《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
亦通。
一说,对面交谈。
28、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
因,依、随着。
寄,寄托。
所托,所爱好的事物。
放浪,放纵、无拘束。
形骸,身体、形体。
29、趣舍万殊:各有各的爱好。
趣,趋向,取向。
舍,舍弃。
万殊,千差万别。
30、静躁:安静与躁动。
3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
32、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33、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之,往、到达。
34、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35、感慨系之:感慨随着产生。
系,附着。
36、向:过去、以前。
37、陈迹:旧迹。
38、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
以,因。
之,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
兴,发生、引起。
39、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化,自然。
40、期:至、及。
41、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语出《庄子·德充符》。
判断句。
42、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
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
43、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
临,面对。
44、喻:明白。
4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固,本来、当然。
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用作动词。
虚诞,虚妄荒诞的话。
殇,未成年死去的人。
妄作,妄造、胡说。
一生死,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46、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47、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48、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
虽,纵使。
49、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50、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51、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如:亦将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或取诸怀抱 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如:或取诸怀抱 今义: 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以为 古义:把……作为。
如: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今义:认为。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如:所以游目骋怀; 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俯仰一世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如:俯仰一世 今义:低头抬头 俯察品类之盛 品类 古义: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
如:俯察品类之盛 今义:物品的种类 【句式】 古汉语句式: 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于+宾语 状语后置);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c)省略句:引(之)以为流觞曲水 ⅰ【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少,年龄轻的人,长,年龄大的人。
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贤,贤德之人,形容词作名词。
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一,名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③齐彭殇为妄作。
“齐”字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ⅱ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 (1) 一起。
例:若合一契 (2) 一样。
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
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七)之 (1) 动词,往,到达。
例:所之既倦。
(2) 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例:以之兴怀。
(3) 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夫人之相与。
(4) 结助,定语标志。
例:极视听之娱。
(5) 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
例:暮春之初。
【通假字】 趣舍万殊 “趣”通“取” 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像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
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还望采纳~~
集一词多义
【通假字】 1、悟言之内 “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 “趣”通” 【古今异义】 1、列坐其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一词多义】(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二)一(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 6、修守战之具 整治(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 助词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以之兴怀 代词 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 音节助词 衬足四个音节【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 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 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 定语后置: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三)省略句: 1、省略句: ⑴ 省主语: ①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 ⑵ 省介词宾词: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⑶ 省介词“于”: ① 映带(于)左右 ② 悟言(于)一室之内
英语文化知识具体指什么?指哪些方面?
浅谈英化知识渗透于英语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的,是文化的主现形式。
它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与民族接触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英语教学要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和随之而来的要求对所属文化有所了解的呼声越来越高。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使文化规范的教学与语言技能的培养同步进行。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意识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
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
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
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
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
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 语言和文化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
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
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
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
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
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
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
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
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
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
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
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
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
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
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 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
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
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
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
你到哪里去
;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 you. I really appreciate 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 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
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
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
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
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
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 is a professional和She is a 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 is perhaps a boxer.和She is likely a prostitute. 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
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
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
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where, meal。
I代表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 weight ,A代表age, R 代表religion, M代表 marriage。
由此而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
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
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想问几个文言句式的问题。
1修禊事也,其致一也,死生亦大矣,信可乐也,这几句都是判断句,应该如何理解
【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2、趣舍万殊 “趣”通“取” 【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今义:① 次第较后;第二.② 次要的地位.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着; ④ 打算.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如:所以兴怀.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6、俯仰一世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贤德之人 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况修短随化 寿命长 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 大事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 把……看作相等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 环绕 ②一觞一咏 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等同,把……看作一样.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 使……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目【一词多义】(一)临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面对.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二)一(1) 一起.例:若合一契 (2) 一样.例:其致一也 (3) 看作一样.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4) 一边……一边…….例:一觞一咏 (三)次1、列坐其次 旁边 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四)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招致(五)修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学习 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6、修守战之具 整治(六)期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至 、及 ,注定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 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 约定 【虚词运用】 1、所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以此 用来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2、之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助词 表定语后置 曾不知老之将至 助词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 往 达到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助词 的 以之兴怀 代词 回指上文中的事.暮春之初 音节助词 衬足四个音节【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二)倒装句:⑴ 介宾短语后置( 于+宾语 也叫状语后置):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⑵ 定语后置: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三)省略句:1、省略句:⑴ 省主语:①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⑵ 省介词宾词:引以(之)为流觞曲水⑶ 省介词“于”:① 映带(于)左右 ② 悟言(于)一室之内【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