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黎族舞蹈的句子

形容黎族舞蹈的句子

时间:2013-09-21 16:42

黎族民间舞蹈主要有哪几种

民间舞蹈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

  祖先舞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

  打柴舞,黎语称转涉;跳竹竿,黎语称俊孪卡咯。

跳时,人们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地摆开两条小腿般粗的四方木(木桁条)或圆木,其上横架上若干手腕般粗的圆木条,打柴者相对地双手各执着一根圆木条的尾端,按一致的节拍将圆木条与四方木,圆木条与圆木条相互叩击,这叫打柴。

  招福舞亦称“招魂舞”,流行于和毛阳地区。

每年夏历的三月、七月和十月属牛日时跳。

据传,先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存在着“吉”、“凶”之分。

牛日是吉日。

三月跳此舞,能招来养牛“福气”,使牛群不断繁殖;七月跳此舞,能招来“稻魂”,使禾苗茁壮成长,五谷丰登;十月跳此舞,能招来众人“福气”,使大小成员平安,婚后不孕妇女能生男育女。

  舂米舞,在日常生活中,舂米者也就是舞者。

以四人舂米为例:相对站立舂米的两人,是右腿弓步站立的舂米动作;另一对是以双足平立、腿膝时曲时直地舂米的动作。

当其中的一对往木臼里舂米时,另一对便举起舂杆撞击臼边;有的则用舂杆往木臼内舂一两下,提舂杆时,在臼边撞击一下或数下;有的却在臼餐撞击。

有哪些黎族舞蹈歌曲

主要有一下几首歌曲:       》      下面对黎族舞蹈做简单的介绍:  黎族的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结婚、盖新房、欢庆佳节或农闲娱乐时,都要成群结队地跳起民间舞。

在许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

前者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

黎族舞蹈的特点是什么

黎族的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结婚、盖新房、欢庆佳节或农闲娱乐时,都要成群结队地跳起民间舞。

在许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

前者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铃双刀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

描述黎族打柴舞精神的成语有哪些

劳动光荣、勤劳之美、丰收之乐、喜出望外………………求采纳

有没有黎族,苗族和马来族一起编排的舞蹈

每个民族舞蹈的风格各不相同,音乐节奏也不同,把三个民族舞串起来,在选取伴奏音乐上必须都有所兼顾。

就我所了解的舞蹈,迄今尚没见到这三个民族串编的舞蹈。

而马来族不是中国少数民族,从任何角度看都不可能和中国的少数民族舞蹈融合在一起。

不知我的回答你是否满意。

海南地区的舞蹈有那些,他们有什么特点

黎族是一个尚礼的民族,礼仪在黎族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涉及了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

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

宾主分开对坐。

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

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

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和解礼仪在海南省黎族地区,有一种和解的礼仪,黎语称为“蕊岔”,意为“给好眼色”。

械斗双方,若想停战讲和,言归于好,就各派一名寡妇出面充当调解员。

双方同时也各出一位代表。

寡妇先把若干个铜钱投入一盆清水中,双方代表从水中取出铜钱,互相揩抹一下对方的眼睛。

然后,互相接过双方的钱往脑后抛掉。

最 后,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种礼仪海南黎族一般在农历2月春分前后种植早稻,7月立秋前后种 植晚稻。

每季插秧前,都得由亩头先摘采带有绿叶的小树枝,挂在自家门口上,然后亩头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并在旁边插上树叶与红藤叶,表示稻魂有主。

此后村里一般妇女才可下田插秧。

开始插秧第一天,亩头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别人也不能讲话。

民间认为,白天卧床休息,会使妇女们插秧的速度减慢;同外人讲话,会走漏风声,带走好运,不利于稻谷生长。

丧葬礼仪在海南黎族,当病人在弥留之际,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饭,表示孝敬。

亲人离世后,以鸣枪报丧,亲友们在一起商量丧葬仪式。

寨中亲邻抬猪、挑酒前来相助。

给死者洗身换上新衣服,衣服必须反着穿。

死者如果是女性,还要在其脸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劳,到了阴间会欢迎。

黎族风俗,生前不做棺木,认为不吉利,人死后,由众兄弟上山伐木制棺木。

棺木按黎家习规分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丝等好木质制做,使用者丧事以杀牛为祭口,其余三种以杀猪为祭品。

二等是用树皮制做,三等是用竹子编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礼礼仪祭祖仪式海南黎族人,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要举行民间祭祖活动。

这天,各家各户杀鸡买肉并以五色纸剪成纸衣祭祀祖先。

晚上,每户人家由小孩在家门口插上几枝香,以祭那起无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仪式黎族人在每年稻谷成熟时,要举行稻公稻婆祭礼仪式。

由“畏雅”(带头犁田人)到每块田里捆扎四根稻谷,象征着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团米饭,求稻公稻婆吃饱,代为看管守护稻谷,以保佑丰收以及全体村民平安。

稻公稻婆平时由畏雅保管,置于谷仓低层,次年收割后,才能将它酿酒分给众人。

重要节日 三月三爱情节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

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

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

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

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

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

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

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

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

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

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

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

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次年三月三不见不散。

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葬礼仪式 丧葬仪式各地不同,接近汉区的有停棺打醮、看风水择地起坟的风俗。

因黎族相信鬼魂无处不在且会害人,所以对包括祖先鬼魂在内的所有鬼魂都十分惧怕。

因此合亩地区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立碑,葬后不再祭扫。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

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也吃糯米饼,做法是:将煮好的糯米饭倒入臼中,舂至副有弹性,然后捏出一块,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尝新)。

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

有些地区的黎族同胞还包一种没有肉馅的过年粽子。

除夕傍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

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

黎族特有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每逢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男的手执黑伞,携带山兰酒,女的手提小腰篓,巾藏糯米饼、晒干的腊肉等,到传说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一起吃带来的食物,共同娱乐,相看意中人。

相中后,男女双方对歌互诉心曲,吃一种嵌入糖心的“灯叶”糕饼。

典型食品 竹筒饭是黎族的传统风味食品。

此外还有:“祥”,黎族风味菜,有两种,即汉语称为“鱼茶”和“肉茶”;糯米饼。

婚庆形式定亲倘若小伙子与姑娘情意相投的话,小伙子必须告诉家长,然后请两名媒妁。

她们是善于言辞,见缝插针的。

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

用两条新毛包头上四个要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试探女方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若女方家长辈开毛贴吃槟榔,则表示同意,接着双方就可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及议价。

时间多定于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成双成对。

放槟榔媒妁分送槟榔看辈分,大的给吃,小的只好自己讨吃,有时小辈想吃槟榔竟把媒妁围得水泄不通。

款宴时,女方家也只要两名妇女待客(忌寡妇)。

桌上只四人、吃饭时讳忌掉筷,碰盘之类事发生。

菜类多为双尾鱼(即尾巴开的鱼),一般不吃肉类。

媒妁送来的600个槟榔中,40个是刻上形色多样的花纹,这是专送给父母,至亲的。

结婚问日男方筹足资金后,便于农历十二月份,又派两名媒妁挑着一对鸭、两小坛米酒、八个槟榔往女方家“问日”(问日包括择日,议商品价)。

一般情况下,还得交给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币,桶裙两套,戒指一只,百斤以上的猪一头,米酒八坛,待男方家许诺后,女方家同意择定吉日,多定龙、牛、马、羊双日。

结婚、鸳鸯圆梦结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议价物品给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结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

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两名女青年带上槟榔,香烟,糖果到女方家迎亲(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

一入晚,嫂或(堂表、嫂)帮嫁女梳妆打扮。

完毕、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拥嫁女抱头痛哭。

哭声象征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怀。

依依惜别,姊妹要天各一方。

悲喜交加。

此时,姐夫(或堂,表姐夫)从簇拥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两方争夺,哭声震天。

姐夫也得拼命,若多个姐夫,便好办了。

一位出客堂,嫁女边哭边托着槟榔盘,让亲戚朋友吃槟榔。

于是有两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后面。

被一行乐队,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庄。

一到村庄,新郎伴郎便对弟弟、嫁女鞠躬,连行三遍。

嫁女一踏进门槛,鞭炮轰响,接着便拜堂(须穿上婚礼专用长筒)、一般均在鸡叫前、拜堂完后,闹洞房,通宵达旦、此晚夫妻两个不能洞房花烛月,强熬强耐。

天一亮,亲戚朋友便蜂拥而至。

喝喜酒,约上午10点,夫妻还得回娘家,到女方家问候父母,叫“回路”。

新婚过门后的第一天,一早就得起床,为娘家做第一餐饭,以示勤快,并借此机会显示下自己的才华。

新娘进入厨房时,伴娘们便会拿着小木棍跟着“保护”,以防小伙子们把锅底黑涂到新娘脸上。

当小伙子们要来抹黑时,伴娘们便会使用小木棍,冷不及防的给来犯者以迎头痛击。

有的小伙子,被打得鼻青脸肿,也有些姑娘被抹成花脸。

之后,双方便兴高采烈地谈论起自己的“战绩”来。

经过这场“混战”之后,新娘方开始做第一餐饭。

吃完饭后,则开始送亲。

婚礼结束。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