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陶潜传翻译
《晋书·陶潜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 《晋书》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其辞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来迎,稚子侯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而流憩,时翘首而遐观。
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其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暮,将有事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芸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
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
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
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
”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
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
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
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
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
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
”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
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
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史臣曰:君子之行殊途,显晦之谓也。
出则允厘庶政,以道济时;处则振拔嚣埃,以卑自牧。
详求厥义,其来夐矣。
公和之居窟室,裳唯编草,诫叔夜而凝神鉴;威辇之处丛祠,衣无全帛,对子荆而陈贞则:并灭景而弗追,柳禽、尚平之流亚。
夏统远迩称其孝友,宗党高其谅直,歌《小海》之曲。
则伍胥犹存;固贞石之心,则公闾尤愧,时幸洛滨之观,信乎兹言。
宋纤幼怀远操,清规映拔,杨宣颂其画象,马岌叹其人龙,玄虚之号,实期为美。
余之数子,或移病而去官,或著论而矫俗,或箕踞而对时人,或弋钓而栖衡泌,含和隐璞,乘道匿辉,不屈其志,激清风于来叶者矣。
赞曰:厚秩招累,修名顺欲。
确乎群士,超然绝俗。
养粹岩阿,销声林曲。
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
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
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得到。
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
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
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
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
”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管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
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
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
”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
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琴弦发出声音呢。
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文集流传于世。
偃兆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
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
”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 为彭泽令。
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
”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
于是命令 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
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
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
”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辞是这样写的: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
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
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
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
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
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
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
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
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
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
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
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
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
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
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
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算了吧
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
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
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
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
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
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
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
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文言文《晋书 陶潜传》阅读
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知 偃兆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
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
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
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
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
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
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
”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是不是缺了点
) 偃兆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
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
”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 为彭泽令。
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
”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
于是命令 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
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
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
”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陶潜传》原文及句子和词的翻译
原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善属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
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妻子固请种粳。
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 《晋书》事乡里小人邪
”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其辞曰: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来迎,稚子侯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觚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而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而流憩,时翘首而遐观。
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其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暮,将有事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晨以孤往,或植杖而芸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而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
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
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
夫谬以不贤,此刘公干所以招谤君子,其罪不细也。
”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
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
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
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
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
弘要之还州,问其所乘,答云:“素有脚疾,向乘蓝舆,亦足自反。
”乃令一门生二儿共轝之至州,而言笑赏适,不觉其有羡于华轩也。
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
至于酒米乏绝,亦时相赡。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史臣曰:君子之行殊途,显晦之谓也。
出则允厘庶政,以道济时;处则振拔嚣埃,以卑自牧。
详求厥义,其来夐矣。
公和之居窟室,裳唯编草,诫叔夜而凝神鉴;威辇之处丛祠,衣无全帛,对子荆而陈贞则:并灭景而弗追,柳禽、尚平之流亚。
夏统远迩称其孝友,宗党高其谅直,歌《小海》之曲。
则伍胥犹存;固贞石之心,则公闾尤愧,时幸洛滨之观,信乎兹言。
宋纤幼怀远操,清规映拔,杨宣颂其画象,马岌叹其人龙,玄虚之号,实期为美。
余之数子,或移病而去官,或著论而矫俗,或箕踞而对时人,或弋钓而栖衡泌,含和隐璞,乘道匿辉,不屈其志,激清风于来叶者矣。
赞曰:厚秩招累,修名顺欲。
确乎群士,超然绝俗。
养粹岩阿,销声林曲。
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注释 1.环堵:四壁。
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2.晏如:安然自如的样子。
3.适:满足。
4.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5.畜:同“蓄”。
6.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既琴弦音位的标志。
7:仁真:放任率真。
8:羸:瘦弱。
9:简贵:怠慢权贵。
10:白:告诉。
11: 羁 : 拘谨 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
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
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得到。
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
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
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
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
”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管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
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
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
”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
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琴弦发出声音呢。
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文集流传于世。
偃兆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
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
”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 为彭泽令。
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
”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
于是命令 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
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
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
”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辞是这样写的: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
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
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
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
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
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
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
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
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
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
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
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
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
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
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
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算了吧
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
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
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
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
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
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
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
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赏析 借助这段文字——乐琴书以消忧,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隐士陶渊明的性格、生活情趣及价值取向: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弹琴消忧,自得于真性情,淡泊明志,乐天知命。
(关于五柳先生)文言文翻译、急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翻译:陶潜,字元亮,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是)武昌太守,陶潜年轻时就志趣高尚,才识渊博善写文章,性格洒脱不拘谨,依自己的真性做事,被乡里邻居看重,有亲朋好友的喜事或有相识相知的带着酒菜去看他,陶潜也不会假意推辞。
每逢酒醉,那种很高兴的样子和周围的饮酒气氛极为融洽。
(陶潜平日里脸上)不显喜怒之色,只是遇有酒的时候就喝(一喝了就高兴),有的时候没有酒(喝),也会(高兴地)不停地咏词做赋。
(他的)本性不解音律,却收藏着一张朴素的七弦琴,琴面上没有指示音节的标识,在知趣相投的好友们一起喝酒时,(他)会边抚弄琴弦边唱,(还会)说:“只要懂得琴中所发的志趣,又何必在乎琴弦上发出何种声音呢
”( )表文言文译出时,为句意完整须补充的句子成分。
一家之言,供君参阅。
带子于的文言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祖父陶茂,字子于,曾任武昌太守。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
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
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本性爱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经常得到。
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
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
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
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
”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
管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
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
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
”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
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
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文集流传于人世。
偃兆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
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
”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 为彭泽令。
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
”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
于是命令 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
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
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
”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辞是这样写的: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
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
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
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
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
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
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
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
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
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
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
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
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
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
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
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
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
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
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算了吧
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
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
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
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
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
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
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
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
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求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
这里有,不过很长,是余秋雨写的关于清朝的散文。
(上面那篇是《遥远的绝响》,写魏晋时的嵇康阮籍,和《一个王朝的背影》是不一样的。
)
一篇余秋雨写的关于嵇康的文章 txt格式
在<遥远的绝响>这篇文章中 五。
嵇康是曹操的嫡孙女婿,与那个已经逝去的英雄时代的关系,比阮籍还要直接。
嵇康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等的可爱人物,他虽与阮籍并列,而且又比阮籍年少,但就整体人格论之,他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要比阮籍高出许多,尽管他一生一直钦佩着阮籍。
我曾经多次想过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
想来想去终于明白,对于自己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嵇康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因此他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清晰、更响亮了。
他的人生主张让当时的人听了触目惊心:“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他完全不理会种种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彻底地厌恶官场仕途,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使他心醉神迷的人生境界。
这个人生境界的基本内容,是摆脱约束、回归自然、享受悠闲。
罗宗强教授在《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说,嵇康把庄子哲学人间化,因此也诗化了,很有道理。
嵇康是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长期隐居在河南焦作的山阳,后来到了洛阳城外,竟然开了个铁匠铺,每天在大树下打铁。
他给别人打铁不收钱,如果有人以酒肴作为酬劳他就会非常高兴,在铁匠铺里拉着别人开怀痛饮。
一个稀世的大学者、大艺术家,竟然在一座大城市的附近打铁
没有人要他打,只是自愿;也没有实利目的,只是觉得有意思。
与那些远离人寰、瘦骨伶仃的隐士们相比,与那些皓首穷经、弱不禁风的书生们相比,嵇康实在健康得让人羡慕。
嵇康长得非常帅气,这一点与阮籍堪称伯仲。
魏晋时期的士人为什么都长得那么挺拔呢
你看严肃的《晋书》写到阮籍和嵇康等人时都要在他们的容貌上花不少笔墨,写嵇康更多,说他已达到了“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地步。
一位朋友山涛曾用如此美好的句子来形容嵇康(叔夜): 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现在,这棵岩岩孤松,这座巍峨玉山正在打铁,强劲的肌肉,愉悦的吆喝,炉火熊熊,锤声铿锵。
难道,这个打铁佬就是千秋相传的《声无哀乐论》、《太师箴 》、《难自然好学论》、《管蔡论》、《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和许多美妙诗歌的作者
这铁,打得真好。
嵇康打铁不想让很多人知道,更不愿意别人来参观。
他的好朋友、文学家向秀知道他的脾气,悄悄地来到他身边,也不说什么,只是埋头帮他打铁。
说起来向秀也是了不得的人物,文章写得好,精通《庄子》,但他更愿意做一个最忠实的朋友,赶到铁匠铺来当下手,安然自若。
他还曾到山阳帮另一位朋友吕安种菜灌园,吕安也是嵇康的好友。
这些朋友,都信奉回归自然,因此都干着一些体力活,向秀奔东走西地多处照顾,怕朋友们太劳累,怕朋友们太寂寞。
嵇康与向秀在一起打铁的时候,不喜欢议论世人的是非曲直,因此话并不多。
唯一的话题是谈几位朋友,除了阮籍和吕安,还有山涛。
吕安的哥哥吕巽,关系也不错。
称得上朋友的也就是这么五、六个人,他们都十分珍惜。
在野朴自然的生态中,他们绝不放弃亲情的慰藉。
这种亲情彼此心照不宣,浓烈到近乎淡泊。
正这么叮叮(口当)(口当)地打铁呢,忽然看到一支华贵的车队从洛阳城里驶来。
为首的是当时朝廷宠信的一个贵公子叫钟会。
钟会是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钟繇做过魏国太辅,而钟会本身也博学多才。
钟会对嵇康素来景仰,一度曾到敬畏的地步,例如当初他写完《四本论》后很想让嵇康看一看,又缺乏勇气,只敢悄悄地把文章塞在嵇康住处的窗户里。
现在他的地位已经不低,听说嵇康在洛阳城外打铁,决定隆重拜访。
钟会的这次来访十分排场,照《魏氏春秋》的记述,是“乘肥衣轻,宾从如云”。
钟会把拜访的排场搞得这么大,可能是出于对嵇康的尊敬,也可能是为了向嵇康显示一点什么,但嵇康一看却非常抵拒。
这种突如其来的喧闹,严重地侵犯了他努力营造的安适境界,他扫了一眼钟会,连招呼也不打,便与向秀一起埋头打铁了。
他抡锤,向秀拉风箱,旁若无人。
这一下可把钟会推到了尴尬的境地。
出发前他向宾从们夸过海口,现在宾从们都疑惑地把目光投向他,他只能悻悻地注视着嵇康和向秀,看他们不紧不慢地干活。
看了很久,嵇康仍然没有交谈的意思,他向宾从扬了扬手,上车驱马,回去了。
刚走了几步,嵇康却开口了:“何所闻而来
何所见而去
” 钟会一惊,立即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 问句和答句都简洁而巧妙,但钟会心中实在不是味道。
鞭声数响,庞大的车马队回洛阳去了。
嵇康连头也没有抬,只有向秀怔怔地看了一会儿车队后扬天的尘土,眼光中泛起一丝担忧 六。
嵇康来说,真正能从心灵深处干扰他的,是朋友。
友情之外的造访,他可以低头不语,挥之即去,但对于朋友就不一样了,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心理隔阂,也会使他焦灼和痛苦,因此,友情有多深,干扰也有多深。
这种事情,不幸就在他和好朋友山涛之间发生了。
山涛也是一个很大气的名士,当时就有人称赞他的品格“如璞玉浑金”。
他与阮籍、嵇康不同的是,有名士观念却不激烈,对朝廷、对礼教、对前后左右的各色人等,他都能保持一种温和友好的关系。
但他并不庸俗,又忠于友谊,有长者风,是一个很靠得住的朋友。
他当时担任着一个很大的官职;尚书吏部郎,做着做着不想做了,要辞去,朝廷要他推荐一个合格的人继任,他真心诚意地推荐了嵇康。
嵇康知道此事后,立即写了一封绝交信给山涛。
山涛字巨源,因此这封信名为《与山巨源绝交书》。
我想,说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一封绝交书也不过分吧,反正只要粗涉中国古典文学的人都躲不开它,直到千余年后的今天仍是这样。
这是一封很长的信。
其中有些话,说得有点伤心—— 听说您想让我去接替您的官职,这事虽没办成,从中却可知道您很不了解我。
也许您这个厨师不好意思一个人屠宰下去了,拉一个祭师做垫背吧
…… 阮籍比我醇厚贤良,从不多嘴多舌,也还有礼法之士恨他;我这个人比不上他,惯于傲慢懒散,不懂人情物理,又喜欢快人快语;一旦做官,每天会招来多少麻烦事
……我如何立身处世,自己早已明确,即便是在走一条死路也咎由自取,您如果来勉强我,则非把我推入沟壑不可
我刚死了母亲和哥哥,心中凄切,女儿才十三岁,儿子才八岁,尚未成人,又体弱多病,想到这一些,真不知该说什么。
现在我只想住在简陋的旧屋里教养孩子,常与亲友们叙叙离情、说说往事,浊酒一杯,弹琴一曲,也就够了。
不是我故作清高,而是实在没有能力当官,就像我们不能把贞洁的美名加在阉人身上一样。
您如果想与我共登仕途,一起欢乐,其实是在逼我发疯,我想您对我没有深仇大恨,不会这么做吧
我说这些,是使您了解我,也与您诀别。
这封信很快在朝野传开,朝廷知道了嵇康的不合作态度,而山涛,满腔好意却换来一个断然绝交,当然也不好受。
但他知道,一般的绝交信用不着写那么长,写那么长,是嵇康对自己的一场坦诚倾诉。
如果友谊真正死亡了,完全可以冷冰冰地三言两语,甚至不置一词,了断一切。
总之,这两位昔日好友,诀别得断丝飘飘,不可名状。
嵇康还写过另外一封绝交书,绝交对象是吕巽,即上文提到过的向秀前去帮助种菜灌园的那位朋友吕安的哥哥。
本来吕巽、吕安两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这两兄弟突然间闹出了一场震惊远近的大官司。
原来吕巽看上了弟弟吕安的妻子,偷偷地占有了她,为了掩饰,竟给弟弟安了一个“不孝”的罪名上诉朝廷。
吕巽这么做,无异是衣冠禽兽,但他却是原告
“不孝”在当时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哥哥控告弟弟“不孝”,很能显示自己的道德形象,朝廷也乐于借以重申孝道;相反,作为被告的吕安虽被冤枉却难以自辩,一个文人怎么能把哥哥霸占自己妻子的丑事公诸士林呢
而且这样的事,证据何在
妻子何以自处
家族门庭何以避羞
面对最大的无耻和无赖,受害者往往一筹莫展。
因为制造无耻和无赖的人早已把受害者不愿启齿的羞耻心、社会公众容易理解和激愤的罪名全都考虑到了,受害者除了泪汪汪地引颈就刎,别无办法。
如果说还有最后一个办法,最后一道生机,那就是寻找最知心的朋友倾诉一番。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平日引为知己的朋友早已一一躲开,朋友之道的脆弱性和珍罕性同时显现。
有口难辩的吕安想到了他心目中最尊贵的朋友嵇康。
嵇康果然是嵇康,立即拍案而起。
吕安已因“不孝”而获罪,嵇康不知官场门路,唯一能做的是痛骂吕巽一顿,宣布绝交。
这次的绝交信写得极其悲愤,怒斥吕巽诬陷无辜、包藏祸心;后悔自己以前无原则地劝吕安忍让,觉得自己对不起吕安;对于吕巽,除了决裂,无话可说。
我们一眼就可看出,这与他写给山涛的绝交信,完全是两回事了。
“朋友”,这是一个多么怪异的称呼,嵇康实在被它搞晕了。
他太看重朋友,因此不得不一次次绝交。
他一生选择朋友如此严谨,没想到一切大事都发生在他仅有的几个朋友之间。
他想通过绝交来表白自身的好恶,他也想通过绝交来论定朋友的含义。
他太珍惜了,但越珍惜,能留住的也就越稀少。
尽管他非常愤怒,他所做的事情却很小:在一封私信里为一个蒙冤的朋友说两句话,同时识破一个假朋友,如此而已。
但仅仅为此,他被捕了。
理由很简单:他是不孝者的同党。
从这个无可理喻的案件,我明白了在中国一个冤案的构建为什么那么容易,而构建起来的冤案又为什么会那么快速地扩大株连面。
上上下下并不太关心事件的真相,而热衷于一个最通俗、最便于传播、又最能激起社会公愤的罪名;这个罪名一旦建立,事实的真相更变得无足轻重,谁还想提起事实来扫大家的兴,立即沦为同案犯一起扫除。
成了同案犯,发言权也就被彻底剥夺。
因此,请原谅古往今来所有深知冤情而闭口的朋友吧,他们敌不过那种并不需要事实的世俗激愤,也担不起同党、同案犯等等随时可以套在头上的恶名。
现在,轮到为嵇康判罪了。
统治者司马昭在宫廷中犹豫。
我们记得,阮籍在母丧期间喝酒吃肉也曾被人控告为不孝,司马昭当场保护了阮籍,可见司马昭内心对于孝不孝的罪名并不太在意。
他比较在意的倒是嵇康写给山涛的那封绝交书,把官场仕途说得如此厌人,总要给他一点颜色看看。
就在这时,司马昭所宠信的一个年轻人求见,他就是钟会。
不知读者是不是还记得他,把自己的首篇论文诚惶诚恐地塞在嵇康的窗户里,发迹后带着一帮子人去拜访正在乡间打铁的嵇康,被嵇康冷落得十分无趣的钟会
他深知司马昭的心思,便悄声进言: 嵇康,卧龙也,千万不能让他起来。
陛下统治天下已经没有什么可 以担忧的了,我只想提醒您稍稍提防嵇康这样傲世的名士。
您知道他为什么给他的好朋友山涛写那样一封绝交信吗
据我所知,他是想帮助别人谋反,山涛反对,因此没有成功,他恼羞成怒而与山涛绝交。
陛下,过去姜太公、孔夫子都诛杀过那些危害时尚、扰乱礼教的所谓名人,现在嵇康、吕安这些人言论放荡,毁谤圣人经典,任何统治天下的君主都是容不了的。
陛下如果太仁慈,不除掉嵇康,可能无以淳正风俗、清洁王道。
我特地把钟会的这番话大段地译述出来,望读者能仔细一读。
他避开了孝不孝的具体问题,几乎每一句话都打在司马昭的心坎上。
在道义人格上,他是小人;在诽谤技巧上,他是大师。
钟会一走,司马昭便下令:判处嵇康、吕安死刑,立即执行。
七。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之一,居然还有太阳。
嵇康身戴木枷,被一群兵丁,从大狱押到刑场。
刑场在洛阳东市,路途不近。
嵇康一路上神情木然而缥缈,他想起了一生中好些奇异的遭遇。
他想起,他也曾像阮籍一样,上山找过孙登大师,并且跟随大师不短的时间。
大师平日几乎不讲话,直到嵇康临别,才深深一叹:“你性情刚烈而才貌出众,能避免祸事吗
” 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
夜半时分,突然有客人来访,自称是古人,与嵇康共谈音律,谈着谈着来了兴致,向嵇康要过琴去,弹了一曲《广陵散》,声调绝伦,弹完便把这个曲子传授给了嵇康,并且反复叮嘱,千万不要再传给别人了。
这个人飘然而去,没有留下姓名。
嵇康想到这里,满耳满脑都是《广陵散》的旋律。
他遵照那个神秘来客的叮嘱,没有向任何人传授过。
一个叫袁孝尼的人不知从哪儿打听到嵇康会演奏这个曲子,多次请求传授,他也没有答应。
刑场已经不远,难道,这个曲子就永远地断绝了
——想到这里,他微微有点慌神。
突然,嵇康听到,前面有喧闹声,而且闹声越来越响。
原来,有三千名太学生正拥挤在刑场边上请愿,要求朝廷赦免嵇康,让嵇康担任太学的导师。
显然,太学生们想以这样一个请愿向朝廷提示嵇康的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但这些年轻人不知道,他们这种聚集三千人的行为已构成一种政治示威,司马昭怎么会退让呢
嵇康望了望黑压压的年轻学子,有点感动。
孤傲了一辈子的他,因仅有的几个朋友而死的他,把诚恳的目光投向四周。
一个官员冲过人群来到刑场高台上宣布:宫廷旨意,维护原判。
刑场上一片山呼海啸。
但是,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已经押上高台的嵇康。
身材伟岸的嵇康抬起头来,眯着眼睛看了看太阳,便对身旁的官员说:“行刑的时间还没到,我弹一个曲子吧。
”不等官员回答,便对在旁送行的哥哥嵇喜说:“哥哥,请把我的琴取来。
” 琴很快取来了,在刑场高台上安放妥当,嵇康坐在琴前,对三千名太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说:“请让我弹一遍《广陵散》。
过去袁孝尼他们多次要学,都被我拒绝。
《广陵散》于今绝矣
” 刑场上一片寂静,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
弹毕,从容赴死。
这是公元旦262年夏天,嵇康三十九岁。
八。
有几件后事必须交代一下—— 嵇康被司马昭杀害的第二年,阮籍被迫写了一篇劝司马昭进封晋公的《劝进箴》,语意进退含糊。
几个月后阮籍去世,终年五十三岁; 帮着嵇康一起打铁的向秀,在嵇康被杀后心存畏惧,接受司马氏的召唤而做官。
在赴京城洛阳途中,绕道前往嵇康旧居凭吊。
当时正值黄昏,寒冷彻骨,从邻居房舍中传出呜咽笛声,向秀追思过去几个朋友在这里欢聚饮宴的情景,不胜感慨,写了《思旧赋》。
写得很短,刚刚开头就煞了尾。
向秀后来做官做到散骑侍郎、黄门侍郎和散骑常侍,但据说他在官位上并不做实际事情,只是避祸而已; 山涛在嵇康被杀害后又活了二十年,大概是当时名士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了。
嵇康虽然给他写了著名的绝交书,但临终前却对自己十岁的儿子嵇绍说:“只要山涛伯伯活着,你就不会成为孤儿
”果然,后来对嵇绍照顾最多、恩惠最大的就是山涛,等嵇绍长大后,由山涛出面推荐他入仕做官; 阮籍和嵇康的后代,完全不像他们的父亲。
阮籍的儿子阮浑,是一个极本分的官员,竟然平生没有一次酒醉的记录。
被山涛推荐而做官的嵇绍,成了一个为皇帝忠诚保驾的驯臣,有一次晋惠帝兵败被困,文武百官纷纷逃散,惟有嵇绍衣冠端正地以自己的身躯保护了皇帝,死得忠心耿耿; 九。
还有一件后事。
那曲《广陵散》被嵇康临终弹奏之后,渺不可寻。
但后来据说在隋朝的宫廷中发现了曲谱,到唐朝又流落民间,宋高宗时代又收入宫廷,由明代朱元璋的儿子朱权编入《神秘曲谱》。
近人根据《神秘曲谱》重新整理,于今还能听到。
然而,这难道真是嵇康在刑场高台上弹的那首曲子吗
相隔的时间那么长,所历的朝代那么多,时而宫廷时而民间,其中还有不少空白的时间段落,居然还能传下来
而最本源的问题是,嵇康那天的弹奏,是如何进入隋朝宫廷的
不管怎么说,我不会去聆听今人演奏的《广陵散》。
《广陵散》到嵇康手上就结束了,就像阮籍和孙登在山谷里的玄妙长啸,都是遥远的绝响,我们追不回来了。
然而,为什么这个时代、这批人物、这些绝响,老是让我们割舍不下
我想,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作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
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
在他们的血统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传代者,但中国的审美文化从他们的精神酷刑中开始屹然自立。
在嵇康、阮籍去世之后的百年间,大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大诗人陶渊明相继出现,二百年后,大文论家刘勰、钟嵘也相继诞生,如果把视野再拓宽一点,这期间,化学家葛洪、天文学家兼数学家祖冲之、地理学家郦道元等大科学家也一一涌现,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几乎都称得上是开天辟地的巨匠。
魏晋名士们的焦灼挣扎,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自在而又自为的一方心灵秘土,文明的成果就是从这方心灵秘土中蓬勃地生长出来的。
以后各个门类的千年传代,也都与此有关。
但是,当文明的成果逐代繁衍之后,当年精神开拓者们的奇异形象却难以复见。
嵇康、阮籍他们在后代眼中越来越显得陌生和乖戾,陌生得像非人,乖戾得像神怪。
有过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失落他们,是中国文化的遗憾。
一切都难以弥补了。
我想,时至今日,我们勉强能对他们说的亲近话只有一句当代熟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我们,曾经拥有
——写作此文,与嵇康弹完《广陵散》而赴死的日子同样是炎热的八月,其间相隔一千七百三十二年。
含有成语的古诗有哪些
带有成语的诗句 1).《白马篇》捐躲赴国难死忽如归。
----视死如归 2).明《移居》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奇文共赏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千呼万唤 4).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桃花 5).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风得意 走马观花 6).宋•李清照《武陵春》词: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物是人非 7).苏鳞《献范仲淹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近水楼台 8).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红杏出墙 9).刘商《胡笳十八拍》天翻地覆谁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
——天翻地覆 10).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心有灵犀 11).白居易《长恨歌》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天旋地转 12).杜甫《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明眸皓齿 13).白居易《老病》尽听笙歌夜醉眠,若非月下即花前。
——月下花前 14).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春风等闲度 15).陆龟蒙《江湖散人歌》奴颜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不狂痴。
——奴颜婢膝 16).崔颢《江畔老人愁》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轮。
——出将入相 17).吴象之《少年行》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
——家无四壁 18).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