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说佛像太胖了怎么用文言文说
皇上说佛像太胖了上曰像太肥也上曰造像肥也
初中文言文助读佛像流汗
汴州相国寺传言佛像流汗,节度使刘玄佐立刻亲往布施金帛,并大起斋场,“由是,将吏商贾,奔走道路,如恐不及。
因令官为簿书,以簿所入。
所得巨万计。
”(《唐语林·卷六》)。
用佛像出汗这个大骗局,搜括了无数钱财。
含有“睿身长七尺”这个句子的文言文原文及其译文是什么
神 shén 1. 神灵;神仙。
宗教及神话中所指的超自然体。
例:《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 2. 指人死后的魂灵。
例:《礼记•乐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 3. 神奇;神异。
例:《吕氏春秋•博志》:「荆廷尝有神白猿,荆之善射者,莫之能中。
」 4. 灵验。
例:唐汪遵《西河》诗:「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
」 5. 精神;心神。
例:《墨子•所染》:「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
」 6. 指魂魄。
例:《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
」 7. 指知识渊博或技能超群的人。
例:晋王嘉《拾遗记•后汉》:「京师谓康成为‘经神’。
」 8. 神韵;韵味。
例:金王若虚《自笑》诗:「酒得数杯还已足,诗过两韵不能神。
」 9. 指神品。
例:唐韦续《书诀墨薮》:「张旭草入神,八分入妙,隶入能。
」 10. 相当于治。
例:《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
夫是之谓大神。
」 11. 相当于化。
例:《吕氏春秋•具备》:「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 12. 表情;神色。
例:唐窦臮《述书赋》上:「长玉靡慢,神闲态秾。
」 13. 肖像。
例:清黄宗羲《赠黄子期序》:「有慈溪魏霞生者,无所传授,多为村落传神,无有不肖。
」 14. 方言。
聪明。
如:他真神,一看就会了。
15. 中医指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生理和精神状态。
例:《素问•汤液醪醴论》:「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
」 16. 通「慎」。
例:《逸周书•宝典》:「行之以神,振之以宝,顺之以事,明众以备。
」 17. 通「升」。
例:《八琼室金石补正·僧肃然造像记》:「过往先亡,愿神净土。
」 18. 姓。
佛 在文言文中有四种读音:fó 1. 佛陀的简称。
本义为「觉」。
佛教徒用为对其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
例:《魏书•释老志》:「所谓佛者,本号释迦文者,译言能仁。
」 2. 泛指佛经中所说的一切佛陀。
例:《魏书•释老志》:「释迦前有六佛,释迦继六佛而成道,处今贤劫。
」 3. 佛教徒称修行圆满而成道者。
例:宋楼钥《姜子谦以试邑钟离请益》:「叔笑曰:‘汝既做了知县,更望做佛耶
’」 4. 比喻慈悲的人。
例:宋吕祖谦《吕氏家塾记》:「宋余崇守九江,秋不雨,举家蔬食,为民祷祈而雨,遂有秋。
民举手加额,呼余为佛。
」 5. 佛像。
例:《南史•张畅传》:「﹝张淹﹞逼郡吏烧臂照佛。
」 6. 佛教;佛学。
例:唐韩愈《论佛骨表》:「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 7. 佛经。
例:宋楼钥《姜子谦以试邑钟离请益》:「前辈有为县公,退以贯珠诵佛。
」fú1. 例词「仿佛」。
2. 例词「佛郁」不安的意思。
3. 通「拂」。
逆转;拗转。
例:《礼记•曲礼上》:「献鸟者佛其首,畜鸟者则勿佛也。
」4. 通「拂」。
违背,乖逆。
例:《礼记•学记》:「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bó 通「勃」。
兴起。
例:《荀子•非十二子》:「奥窔之间,簟席之上,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bì 1. 例词「佛肸」、「佛狸」。
2. 通「弼」。
辅助。
例:《诗·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
古文中 佛像 怎么表达
就称为“佛像”,少量的会称为“梵像”、“造像”。
小时候学过一篇文言文,整体意思是在核桃上刻画出很多出神入化的东西,题目叫什
核舟记作者: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
一些古代著名小故事的文言文,如<<借壁凿光>>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六)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
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
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七)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
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
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
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
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九)师旷论学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 (一0)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
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一三)学弈 【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吾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不是这样的。
(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 【译文】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
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 (一五)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12.13题。
文言文《浯溪山记》翻译句子+分析句子
去祁阳城三里许。
隔江为浯溪。
溪水自双井发源[1],绕漫郎宅书院前,过中宫禅寺之左[2],经渡香桥下,与潇湘水合。
唐元次山为道州刺史,至此,爱其胜,遂卜居焉[3]。
次山自号漫郎,故后人呼其宅为漫郎宅。
元至元中[4],即其地建浯溪书院[5],今故址存焉。
渡香桥架石为之,平阔安步。
溪左右古树百余株,丛阴森翳,甚宜幽赏[6]。
溪口之左,石崖陡立,镌“寒泉”二字,其泉则不可考矣[7]。
溪东北二十余丈,又有小峿台[8],崖壁陡绝,高五十余尺。
左临深溪,有大樟树覆阴。
旧有小亭,今亦废。
溪之东百余步,石崖俯大江,高五六十丈,即峿台。
崖悬绝壁,怪石纵横,古树倒垂,藤萝竹箭遍满崖隙。
崖之麓为磨崖碑,以今尺较之,高八尺五寸,阔九尺许。
其文即次山《大唐中兴颂》,颜鲁公所书也。
字形大四寸七分,为平原生平第一得意书,亦元公之文有以助其笔力,故与山水相映发耳[9]。
元人题为“磨崖三绝”,作堂以表之[10]。
碑左有镜石,高一尺四寸,横二尺五寸,光莹如乌玉,以溪水洗之,则江山人物草木舟楫毕见。
碑之左劖崖凹入一尺五寸,勒“圣寿万年”四大字[11],字阔四尺八寸。
上下崖壁二十丈许,尽前人摹勒题识。
宋熙宁中[12],柳应辰为道州刺史,屡过其下,有押记[13]。
崖之巅有亭三间,旧名笑岘[14],正临潇湘,石上勒“峿台”二字。
中宫禅寺殿宇二层,门庑俱备,佛像拙陋,惟山水幽胜,真非凡境。
然而千载下所以系人怀思者,一则鲁公书为天地留忠义之气,一则次山风流未坠耳。
盖山水之胜,非其人不传,夫岂妄哉
予所以三过其下,每为之徘徊赋吟,而不忍遽去也[15]。
[1][1]双井:距浯溪三里左右,松山之麓。
因上有三泉,又谓之三泉岭。
其一泉南流过高桥蒋家口入湘,余二泉合流北注为浯溪。
[2]中宫禅寺:本是元结故宅,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僧显南建于浯溪之北,后移建溪东。
[3]卜居:择地而居。
[4]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即1264年至1294年。
[5]浯溪书院:元代至正年间(1341—1370)廉访使姚绂命零陵尉曾奎所建,到现代已为祁阳四中所在地。
[6]幽赏:清雅地观赏。
[7]寒泉:元结《寒泉铭序》说:“湘江西峰直平阳江口,有寒泉出于石穴……其水本无名称也,为其当暑大寒,故命曰‘寒泉’。
”[8]小峿台:在浯溪东峿台西,与东崖相对,有石门在其下,山巅横刻有“小峿台”三字。
[9]相映发:相互辉映而增美。
[10]作堂:建堂。
表:彰示。
[11]“圣寿万年”四大字: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滇南阎士麟书。
[12]熙宁:宋神宗赵顼年号,即1068年至1077年。
[13]押记:宋溶《浯溪志》:“去摩崖碑之左一丈三尺许,崖壁上刻以符,如‘夬’字形,长七尺余,旁勒小字云:‘押字起于心,心之所记,人不能知。
’”[14]笑岘(xiàn):笑岘亭,为次山右堂故址,宋代熙宁年间(1068—1077)知县蔡琼所建,已经毁坏。
[15]遽去:匆匆离开。
[1]该文选自《祁阳县志》。
浯溪胜景,天地生成,一木一石,别饶雅趣,四时游赏,如入山阴道上,令人应接不暇。
该文则选择其中特别著名的胜迹来加以记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关于敦煌的古文,要文言文或古诗,史料(古文)。
古有商屯,博昌繁,故曰之,位河西走廊之西端,北塞山,二关趋戈壁滩,以至于中西亚;南枕祈连山可达汉中;东经峙峰岩突兀之三危山,而接河西走廊。
敦煌者,始于夏,而兴于汉唐,汉武初年,张骞饮缰,出使西域。
贞观风华,古丝绸之路,经此中西文明之交汇,四方商贾之云集,文化... 百度上有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