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归期的诗句
1、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夜雨寄北》2、尊前拟把归期说欧阳修 《玉楼春》3、红笺小写问归期晏几道 《浣溪沙》4、争奈归期未可期晏几道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5、归期安得信如潮纳兰性德 《浣溪沙》6、已恨归期晚柳永 《清平乐·繁华锦烂》
范仲淹渔家傲中写战功未立,归期无望的句子
范仲淹渔家傲中写战功未立归期无望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关将士思乡之切,但又归期无望,只好喝酒解乡愁的句子是:
1浊酒一杯家万里,未勒归无计 2 了却君王天,生前身后名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8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1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1 开张圣听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亲贤臣远小人,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5燕雀安鸿鹄之志哉 6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7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8亦免冠徒现以头抢地耳 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 仓鹰击于殿上 9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累死我了,望采纳
】】】】】】】】】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仲表达诗人前路艰难,归期无望的诗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去一归期 生死两茫茫 诗句什么意思
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这首词,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因梦见早逝的爱妻,而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
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岁的王弗结婚。
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
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殂谢了。
东坡失去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
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上面的这首词作。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题记也明确写明了做梦的日子,故可以确认作者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
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
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这三句,单刀直入,概括性极强,感人至深。
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和机会;而今,却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事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
恩爱夫妻,撤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
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啊
可是为什么又要加上“不思量”呢
这并不矛盾,相反是加得好,因为真实
王弗逝世后的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任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老是挂记在心上呢
不经常悬念,并不是已经忘却
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
如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
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
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沉痛。
如果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所以觉得格外感动人。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三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的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这年东坡才四十岁,就已经“鬓如霜”了。
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之久了,却要“纵使相逢”,要爱侣起死回生,这是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也是悲痛的,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又更加深了一层。
对“记梦”来说,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
飘泊在外,雪泥鸿爪,凭借梦幻的翅膀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
故乡,与爱侣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亲切而又熟悉,她呢,容貌情态,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
夫妻相见了,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无言”。
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
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
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
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境也令人感到无限的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到现实上来。
“明月夜,短松岗”,多么凄清幽独的环境啊
作者料想长眠于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里,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也该会是柔肠寸断吧
何处是归途下一句
意思是可以分三段来理解:1、害怕等有尽头,害怕最终是空欢喜,害怕等到最后才发来的那个人不是你。
2、我们太年轻,以致都不知道以后的时光,竟然那么长,长得足够让我忘记你,足够让我重新喜欢一个人,就像当初喜欢你那样。
3、后来才明白,原来和有些人最好的结局,就是 从此 杳无音信。
这句话表达了等待者那种小心翼翼害怕失望的心情以及对对方的想念。
拓展资料:出处——《相对忘机》歌词《相对忘机》年少无所系犹记云深掩客衣遍邀亲朋知己欢酣游此天地本在九霄栖何人误入扰清音却恐问君语是否有深意
陈情一曲 赠至交死敌 旧事莫再提若春风埋骨 可有人以清歌相祭
怕无归期 怕空欢喜 怕来者不是你问灵一十三载 相思凭谁寄身后无所惜唯记惊鸿见琉璃无意翻覆云雨但求相濡相依闻前路多崎遗君炽诚终如一乘风同归去举杯共甘醴陈情一曲 赠至交死敌 旧事莫再提若春风埋骨 可有人以清歌相祭
怕无归期 怕空欢喜 怕来者不是你问灵一十三载 相思凭谁寄幸山水迢递 名姓更替 终辗转相遇纵为天下所弃 亦有人甘之如饴澹然相对可忘机 锦瑟当须配长笛共坐朝暮 而后晓 家山是你
君问归期未有期这首诗完整诗句
作者:李商隐君问归,巴山夜雨涨秋池。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
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
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
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
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
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
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
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
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
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
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
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
(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
)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
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
”(《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
”(《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
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
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
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
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
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
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
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
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
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
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
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
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
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
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
“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
“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
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
“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
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
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
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
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
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
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
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
《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
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
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
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
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
这首《夜雨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