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赞美中医的句子
1. 中医文化历久,独具特色。
一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
”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
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2. 外国人对中国的“食文化”赞叹不已,惊叹中国人精湛的厨房十八般武艺,却不可浪费时间学习。
对于中医学,老外瞪大眼睛,翘起大拇指: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3. 中医学的经验,除了拜师以外,认真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些古典,本是在师徒相授时的教材,最适合于在临床上讲和学。
因为,很多讲的是“所当然”,讲的是“是什么”,所以,在临床上抓实例,识证认方,尤为适宜。
经验性强,也使中医学变得内容十分丰富。
各家的学说,各家的经验,有的用药峻重,有的处方平正,有的擅用寒凉,有的则擅用温热。
这无疑给中医学平添了几分魅力。
4. 在追溯中药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
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证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
”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虽然神农氏究竟是为了寻食还是寻药而尝百草这一点仍有疑问,但它都生动地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
因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伏羲被后世共尊为中华医药始祖。
5. 近几十年来,中医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发展迅猛。
从某种角度看,这显示了传统医学与占主流的西方医学的一次互补,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
实际上,中医与西医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几百年了;奇妙的是,我们这一历史中,始终可以感觉到隐含在中医里的那种柔和似水的力量。
6. 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
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
中医是崇尚阴还是崇尚阳呢
其实中医是讲阴阳平和、阴阳不偏的。
可以说中医是阴阳哲学的最佳体现。
中医说一个人有病了,那是阴阳不和。
怎么治病
就是调和阴阳。
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了
有人攻击中医就说一个阴阳太简单了
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中医是一种阴阳中和的文化
应该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7. 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其沉静、智慧的目光,纯净入定,全神贯注,病人宛如接受长者的爱抚,药理与哲理潜移而至,心灵欣然感应。
药物可以驱邪祛病,哲理可以神爽疗心。
中医将哲理药理融汇贯通,既医形体更疗精神,可谓标本同治。
8. 据最新的一次调研表明,中医药在德国发展很快,54%的德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曾用过草药,95%的德国人听说过草药,50%年龄在20—30岁的人曾受其医生推荐而使用过草药。
10年前英国各地的中医诊所还在800家左右,今天这一数字至少达到2000家。
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都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中医研究的机构。
从以上不难看出西方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认识到中医的疗效,在西医占据主流的发达国家,神奇的中医必将带来医学新的一场革命。
9. 据美国《侨报》报道,中国传统医术针灸正逐步受到美国军方的重视。
美国陆军医疗司令部高薪招聘中医针灸师为官兵解除病痛,同时针灸也被纳入了陆军跨学科疼痛研究的范畴。
此次招聘的针灸师共有4名,被录用的针灸师将在美军基地为官兵提供针灸治疗服务,同时参与军方有关跨学科疼痛治疗的研究工作。
军方公开招聘中医师进入联邦公务员体系尚属首次。
这则招聘启事刊出后,一时间引起了华人世界的极大关注。
10. 中医博大淳厚的情义常常令人感动。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
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
提出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每次诵读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11. 中医药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溶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
12. 让我来歌颂你,我的中医。
你用低调的华彩彰显着永恒不变的魅力,你用盛放的瑰丽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神奇。
你的仁爱惠及神州各地,你的威名响彻四海诸地。
我们因你聚在了一起,不管天南海北,民俗差异。
为了共同的信仰,为了不朽的神奇。
我们把青春献给了你,我们把热情献给了你。
厚德博学,继承创新。
杏林载誉沈水之阳,药院飘香辽东之滨。
一校三区四院,南药北医创神奇。
今日苦读为中医,明日必将悬壶济世,誉满杏林。
13.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它们统一有序由相互联系。
世间百草皆有属性: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
四气五味,各有所司。
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脏六腑、七情六欲。
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
古朴的哲学思想滋润了神奇的中国医学。
于是,五千年来,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14. 读《诗经》、《离骚》常常折服于古人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读《老子》、《庄子》又被其思想之美震慑。
及至接触中医学,读《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其文言精辟,哲理深奥,处处闪烁着医学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仁慈博爱,持重至诚;在语言之美、思想之美之上方知宇宙之美、智慧之美。
15. 神秘的东方国度,古老的东方传说,千年岁月的砥砺,万病回春的神奇,共同造就了国医。
让我来歌颂你,我的中医。
你用仁心仁术抚去了疾患的病痛,你用儒道医德带来了康复的福音。
你的精髓,广为传诵。
你的经典,终生铭记。
草长莺飞,奇葩绽放百草园。
鸢飞鱼跃,龙腾虎啸杏林院。
16. 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病人个体差异。
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
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
”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17. 《本草纲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取之不尽的中华医药学知识宝库,素享“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誉。
其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如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可以说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雄姿独占中国古代药学之鳌头,成为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
18. 认识中医学是从认识中医师开始。
说起中医师许多人会联想到神闲气定、鹤发童颜、道风仙骨,中医师大都长寿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中医符合自然之道、养生之道。
中医的许多思想现在看来依然是前沿的,许多治疗手段和方法现代科学依然不能破解。
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以养生保健为先,两千年前就形成的养生观与兴起于二十世纪末的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
19. 中医学最初始于原始社会的神农氏尝百草,到战国时代已很先进。
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中医四步诊脉法。
东汉末年的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有胆量用外科手术治疗曹操的偏头痛,至于为关云长刮骨疗剑毒,那是众所周知的佳话。
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一批先贤将中医学从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给中国灿烂的文明又添上光彩四溢的一笔。
20. 两千年前的《八十一难经》明白写着,用针刺“俞”位,即可止痛。
古人还有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头顶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只要扎对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应部为的病痛即可针到病除。
而早在2400多年以前,神医扁鹊用针灸治好国太子的“尸厥”,让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则几乎家喻户晓。
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针灸可以治疗300多种疾病,对100多种疾病疗效较好。
21. 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
也许有人要问,中医是什么
我们说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它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中医学是以关注病人的生存质量为出发点,从望、闻、问、切等四诊信息的收集到临床疗效的评价无不基于病人的主管感受,因此更能体现出祖国医学是把病人当作“人”而不是“病”来进行临床诊治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有没有关于西方的社团或文化生活
例如交响乐,了解西方文明之类的
什么社团都有 北中医是整个北京高校留学生第二的学校 你不要担心国际化。
了解西方文明 图书馆是不错的选择 学校既有国学社团,也有西学的社团,什么说唱,街舞,电游,话剧社,滑轮这么些
关于中药的诗词
1、关于李时珍跋山涉水而编了本草纲目用“跋涉无数穷山深谷,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形容。
2、转贴一篇文章,供你参考:简录《本草纲目》中的诗歌(作者不详)笔者近来阅读《本草纲目》时,发现李时珍不仅是一位注重实践具有革新思想的杰出医药学家,而且还是一位诗歌爱好者。
在他编著《本草纲目》时,曾引据了古今经史书四百四十种,其中包括不少著名诗人的诗集,如《王维诗集》、《东坡诗集》、《刘禹锡集》、《陆放翁集》、《梅尧臣诗集》等,以增加可读性,现摘录如下:李时珍曰:“原生江南,叶似鸭脚。
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
今名白果。
梅尧臣诗:‘鸭脚类缘李,其名因叶高。
’欧阳修诗:‘绛囊初入贡,银杏贵中州。
’”梅尧臣和欧阳修都是宋代著名诗人,编录他两人的诗句,显得对银杏的记述更加贴切、真实。
“僧房药树依寒井,并有清泉药有灵。
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
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
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这是《本草纲目》“枸杞篇”所编录刘禹锡的枸杞诗,详细描述了枸杞的外观及药用作用。
刘禹锡是唐代诗人,又颇通医药,著有“传信方”。
王维是唐代才华横溢的诗人。
李时珍对他的诗引录最多,曾3次记载于《本草纲目》中。
其一在“百合篇”,李时珍曰:“按王维诗云:‘冥搜到百合,真使当熏肉。
果堪止泪无,欲纵望江目。
’盖取本草止涕泪之说。
”其二在“樱桃篇”,云:“礼记仲春,天子以含桃荐宗庙即此,故王维诗:‘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干御苑鸟衔残。
’”其三也在“樱桃篇”,李时珍曰:“王维诗云:‘饱食不须愁内热,六官还有蔗浆寒。
’盖谓寒物同食,犹可解其热也。
”“大叶耸长耳,一枝堪满盘。
荔枝分与核,金橘却无酸。
”这是《本草纲目》“枇杷篇”中编录的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枇杷诗”。
李时珍在诗后还说:“颇尽其状。
”
中医药是四大文明古国其中的哪一个国家发明的
肯定是中国呀 我想韩国棒子一定又在觊觎了 说中医是他们的 呵呵
赞美“河南”的句子有哪些
B、和而不同,以和为贵首先,a项中显然没有西方的病,西方是民贵的;c依法治国是法家思想 d大同强调同样性而现代社会是多样性所以应该是b
中医药科普难不难,为什么总是落入宣传传统文化的俗套
中医药科普宣传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老百姓了解到权威的中医药知 识,就要深入研究中医药科普宣传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中医药科普宣传的内容和形式, 提高中医药科普宣传的效果和覆盖率,推动中医药文化和防病治病知识更加广泛深入地进农 村、进社区、进家庭。
为此,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教育界增加中医药的知识普及 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
《科普创作概论》:“科普就是把人类已经掌 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广泛地转 播到社会的有关方面,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用以提高学识,增长才干,促进社会主义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基于教育学原理的科普,实际上把科普定义为公众科学教育。
它把公众视为一般的学生,主要强调科学技术的传承。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有什么意义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两年前,总书记致中国中医科学院60周年贺信,系统阐述事关中医药发展的根本性、长远性问题,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
贺信对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提出希冀:“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任务,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深层次、全方位的要求。
既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用起来”,也要让原创的科技资源“活起来”。
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全方位融入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让中医药走向世界,目的是让中医药优质的健康医疗服务惠及世界、造福人类。
目前,中医药服务已遍及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医药逐渐为五大洲的民众所接受,尤其是针灸、气功、太极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友人的喜爱。
这说明,中医整体医学、整体健康的观念和方法是有效的,大众是受益的。
中医将生命看成脏腑经络相贯相连的整体,将人看成与天地相通相应的整体,通过日常生活中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的调节,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达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和不得大病的目标。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需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中医药是我国先民在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指引下,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伟大发明创造,几千年来一直护佑着中华儿女的健康繁衍。
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统计,从战国至1949年,存留于世的中医药图书共计12124种。
加上陆续发现的中医药出土简帛文献和传世的孤本、秘本,中医古籍数量相当可观,深入挖掘大有可为。
同时,要挖掘传统文史哲和科技典籍,特别是《道藏》中与医药养生相关的宝贵资源。
这些都是“物”的资源。
此外,还要重视“人”的资源。
关注健在的国医大师和各级名老中医专家,做好口述史研究和人类学田野调查。
传承好中医药,要求我们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使记载在古籍、融入在生活、使用在临床的中医药理念、方法生动起来,彰显时代价值,释放文化魅力,服务大众健康。
发展好中医药,要求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深刻内涵,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需求。
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这不仅是全体中医人的时代使命,而且是摆在当代中医人面前的历史考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