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彼此距离很近却不能见面,或两个人认识(很久)却不能相见,感到遗憾、无奈,叹息的成语、句子或者诗
他们孤独时候都望着同一颗星球他和她都在城市飘流遗憾的是心无缘邂逅他们彼此适合却无奈的错过
形容彼此有很多话,却不能说的诗词
谢谢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不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形容彼此不了解的诗句有没有
1《诗经》之《 黍离》:“知我者谓我,不知我者谓我”。
原意为:了解我心情的人为我心中惆怅;不了解我心情的,还以为我呆在这儿有什么要求呢
2,《论语 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强调个人修养。
3,屈原《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
”意即:楚王[你]不觉察我的本心啊,反而听信谗言[火上加油]燃烧起怒火[一同发难] 。
强调楚王失察。
(如果朋友之间相互调侃,一人正色道:“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齐怒。
”另一人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答之,可谓连璧。
) 4,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粗俗直接。
5,如果显得孤高一些:“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李商隐·《安定城楼》)。
或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又似乎有些狂气。
6,诚如楼上所言,“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其出处不详,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应该是元代高明所著的《琵琶记》最早。
网上有帖子说最早的出处是《封神演义》,但《封神演义》为明代天启年间所作,而《琵琶记》却是在元末,所以《琵琶记》最早,除非找到比《琵琶记》更早的。
但是更早的至今只能找到半句,在唐代齐澣的诗中有“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的说法,这不能算。
7,以上都是稍显其志的,至如以隐喻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几乎篇篇皆是。
如果你考了第一名,别人妒嫉你,你可以微叹一声“高处不胜寒”;如果你是男生且失恋了,大叫一声“天涯何处无芳草”,别人都能理解,如果是女生有人追求,可到处炫耀“氓之蚩蚩,抱布贸丝,非来贸丝,来即我谋”,呵呵呵。
至于愁绪,不但诗词曲能拿来佐兴,还有《秋色赋》、《秋声赋》、《赤壁赋》拿来借鉴。
古典诗词几乎都是具象的,心情有好多种,具体哪一种,要对应而论。
形容彼此有好感却不能发展下去的诗句是什么
婢 》 崔郊 公子王孙逐后尘, 绿珠垂泪滴。
侯门一入深如海, 从此是路人。
关于这首诗,还个很动人的故事。
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相爱恋,后来婢女被卖给显贵于頔。
崔郊念念不忘 ,思慕无已。
一次寒食,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赠婢》。
想必那于頔也是性情中人,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于是传为诗坛佳话。
诗中最后两句很是经典,但崔郊何以自谓“萧郎”
若翻看《全唐诗》,便会发现,许多爱情诗中的女主人公所思慕的恋人都叫“萧郎”,唐以后的宋、清也都有这种用法,而唐以前则未见这种用法。
那么,“萧郎”一词缘何被当作“情郎”来用
一种说法缘于汉代刘向《列仙传》讲述的故事:“萧史者,秦穆公(嬴姓)时人也,善吹箫,能致白孔雀于庭。
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
公遂以女妻焉。
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
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日皆随凤凰飞去。
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
”后遂用“弄玉”泛指美女或仙女;用“萧史”借指情郎或佳偶,又称“萧郎”。
一种说法是,“萧郎”原指梁武帝萧衍。
《梁书·武帝纪上》:迁卫将军王检东阁祭酒,俭一见(萧衍),深相器异,谓卢江何宪曰:“此萧郎三十内当作侍中,出此则贵不可言。
”这个萧郎,就是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风流多才,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后多以“萧郎”指代女子所爱恋的男子。
形容彼此的句子
形容彼此的句子 1、那一刻,也许有的人正在阅读思考,互相倾诉着各自的心声;也许有的人正全神贯注地探索着宇宙的奥秘,计算着仙女座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还有的人,在某一个角落,相爱着。
远处乡间闪动的火焰,是人们在等待食物的信号。
这些人里面,有诗人,老师和木匠。
然而这片闪烁的星空下,又多多少关闭的窗户,暗去的星光,与沉睡的人们……——圣埃克苏佩里《风沙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