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变奏曲能用七孔葫芦丝演奏吗?
《赛马》与《江河水》两曲都是二胡演奏家黄海怀创作与改编的。
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举行的二胡比赛上,黄海怀一曲《赛马》引起了专业音乐家与听众们的轰动。
此曲虽然结构不大,表现的情感也较为单一,但正由于短小而容易上手演奏,现已成为演奏机会最多,最受演奏者和听众喜爱的二胡曲目之一。
“赛马”作为一种民间的娱乐体育活动一直很受人们的欢迎。
尤其是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等,每年的“那达慕”盛会上,“赛马”是必不可少的娱乐体育活动。
过去时代那达慕大会期间要进行大规模祭祀活动,喇嘛们要焚香点灯,念经颂佛,祈求神灵保佑,除灾消难。
现在,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
每当夜幕降临时,草原上飘荡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声,篝火旁男女青年轻歌曼舞,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二胡曲《赛马》就是描写赛马时骏马奔驰,赛马手兴高采烈一争高低的情景。
《赛马》 黄海怀创作。
乐曲分为两部分,一是描写众马奔腾、奋蹄疾驰的。
先是奔放、热烈地[引子],由附点长音与16分音符短音相协,渲染了赛马场面热烈欢快的气氛: 紧接着的旋律是以坚定的4分音符长音与上述紧促的节奏音型相对比,这两个部分连起来,一气呵成演奏,构成乐曲羽调式的第一主题: 二是表现赛马场上赛手们心里欢唱性的第二主题。
这四个乐句整齐而分明,仍采用羽调式,像是赛手们心里哼唱着欢乐的歌儿,愉快而紧张地进行着赛马: 必须指出的是,最早黄海怀的版本,并不是这个旋律。
而是完整奏出传统内蒙民歌《红旗》,这个旋律具有舞曲的性质,现记录如下: 前例现在的版本是由沈利群创作的,显然是根据内蒙新民歌《牧马青年》(短歌)改写的。
似乎改写后的旋律内蒙地方风格更浓、韵味更足了。
它的第1、2乐句的前两小节相同,后两小节及落音不同,是一种换尾对比;第2、3乐句则是前两小节不同,后两小节相同,是一种传统的换头对比;第4句则是自成一句。
因此,这4句不像是通常的起、承、转、合4句式乐段结构,而似乎是一种不间断地作承递的结构形式。
在演奏上这个tr的奏法,对蒙古草原风格的表现起到很大的作用。
蒙古族歌唱或马头琴的演奏中,经常可以发现这种小三度或大三度的颤音运用,仿佛是一种模仿牛、羊、马的叫声非常传神,这是直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典型艺术表现。
我们在听著名的内蒙民歌《赞歌》中就有这种唱法,的确具有蒙古族的独特韵味,使人听后印象深刻。
因此,二胡上的演奏也要非常地到位才行。
接下来是第二主题的变奏,节奏上以马蹄式的音型为主加上顿音的奏法(即╳╳╳ ╳╳),来着力模仿赛马时骏马跳跃奔跑的雄姿: 在呈示和变奏了第二主题后,作者别出心裁地想出了以伴奏乐器演奏第二主题旋律,独奏二胡用拨弦方法演奏分解和弦伴奏。
这种主伴乐器倒置的表现形式,首次开创了二胡上一种特殊的、富有效果的拨奏技巧。
显然这是借鉴了小提琴上的拨弦奏法而来的: 接下来基本上是第一主题的再现,但旋律有所发展,气氛更为热烈,情绪更为奔放。
特别是后部的马蹄型节奏层层上翻而使乐曲达到了高潮: 在达到最高的 音后,再以大幅度的打、颤、滑音技巧模仿马嘶之声。
似乎是某一赛马手第一个跑到终点,他高傲地骑在马上猛然勒紧马绳,奔马奋蹄而起长嘶一声,象征性地向全场宣示胜利。
之后,全曲在干脆利落的长音声中结束。
《江河水》 黄海怀根据双管独奏曲(鲁丁编曲)移植改编的。
此曲原是东北地区流传的一首民间乐曲,分为引子及一、二、三段。
【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虽然结构不大,但ЬB调的情调深沉而凄凉,一开始给人以一种悲苍的感觉: 大量的装饰音运用,正是模仿戏曲唱腔唱法而来,故而显得有极大的表情意义。
尤其是复倚音的演奏要稍急速些,而且力度要掌握得恰如其分,仿佛音都是紧贴在弓毛上似的,字(音)字(音)饱满,个个具有内在张力。
【一】 主题运用羽调式,但与上述《赛马》的羽调式情感不同。
《赛马》的羽调式带有草原田园的风光,而通常的乐曲在描写大自然时常常就会选择羽调式来表现的。
但是,在我国历史上羽调式又常用于来表现慷慨激昂情绪的。
正如《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那样:“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这就是羽调式所带来的特定情绪。
即使像今天的流行歌曲,如《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之类,也都选择羽调式来表现的,常具有一种慷慨昂扬的成分。
此段主题就是一种慷慨羽声,虽然带有悲痛、倾诉的情感,但也相当的慷慨、悲壮: 这是由4个乐句所组成的乐段。
第1句落在低沉的羽音上,带有较明显的凄凉色彩。
第2句以十度音程向上跳跃,表现出一种悲愤的情绪。
第3句低起似乎是一声叹息,而后运用大跳音程,同时颤弓的运用有一种激厉的成分。
乐逗的反复强调及顿音与连音的对比,有一种泣不成声的悲痛感觉: 第4句是第1句的变化重复。
虽然此段基本上运用五声音阶,旋律与节奏的进行也不复杂,但字里音间给人以一种内在的激厉,一种慷慨、悲壮、沉重之感。
尤其是运用3 7定弦,低音3的音色深沉,仿佛反映了一种人民的历史负重之感。
【二】 乐曲转入了高大二度调,情绪转向明朗表现出一种若有所思与释怀的情感: 祖国浩瀚的江河水泊,似乎承载着伟大的历史发展使命。
站在江河之边、高山之巅,凝视着波涛浪翻的江水,发出了犹如宋代大诗人苏轼由衷的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
但又仿佛带有对人民负重苦难生活由来的一种思索:人民创造了历史,但人民又常背负着沉重苦难的历史十字架 ┅┅ 【三】 是【一】的再现。
由于转回到原来的调性,故而开始部分的旋律与【一】不太一样: 对于上述大二度两调的互转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手法。
为什么这种转调法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这与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与特点密切相关。
而此曲是传统大二度两调互转较为突出的例子,由唱名la直接转为唱名sol非常有特点。
在演奏上此曲也应突出深沉、悲愤的情绪,主要表现在运弓上要饱满有力,常常要把弓用完拉足才行。
有的音常需要有音头,以加强情感的力度。
即使是顿音在演奏上也不能过于短促,也要有一定的力度饱满感。
在表演上则要有深沉的情感意志,要体现出一种内在的份量来。
必须注意演奏者形体与内在情感一定要相协,不能有任何浮夸轻飘之感。
蒙古安代舞曲中有一句“……啊哈嘿 啊哈嘿……”是什么歌
毛阿敏演插《四海盟约》的变奏曲《不悔年 哼唱者:刘依朵 情系草原 —— 我们是草原人家乡的奶酒 舞起迷人的安代 拉起心爱的马头琴哟 敞开牧人的胸怀 我们是草原人 我从草原来 草原儿女心欢畅啊哈嘿—啊哈啊哈嘿草原儿女心欢畅 草原春常在 草原春常在 啊哈嘿—啊哈啊哈嘿草原儿女心欢畅 草原春常在 草原春常在带着牧人的风采 抒发理想的情怀 踏上幸福的小康路哟 奔向美好的未来 我们是草原人 我从草原来 草原歌声唱不尽 草原花盛开 啊哈嘿—啊哈啊哈嘿草原歌声唱不尽 草原花盛开 草原花盛开 啊哈嘿—啊哈啊哈嘿草原歌声唱不尽 草原花盛开 草原花盛开
竹笛曲子越多越好,少的也行,谢谢
一、基本(双手同向及反向的半音习) 二、练习曲 1.练习曲第一首 2.练习曲第二首 3.练习曲第三首 4.练习曲第四首 三、复调作品 1.布雷(选自《a小调第二英国组曲》) 2.库朗特(选自《G大调第五法国组曲》) 四、外国乐曲 1.小苹果变奏曲 2.沿着彼得堡大街 3.黑眼睛的哥萨克女孩 4.谐谑曲 5.云雀 6.谐谑曲 7.夜莺(根据阿位比耶夫的原作改编) 8.三套车(俄罗斯民歌变奏) 五、中国乐曲 1.英雄史诗(选自第一奏鸣曲《长征》第一乐章) 2.民歌小品之四 3.陕北民歌主题随想曲 4.龙之畅想曲 六、二重奏 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选自电影《冰山上的来客》) 2.鄂伦春民歌主题变奏曲我不知道是不是啊,反正我考十级的时候没这么复杂~
葫芦丝有什么曲子比较好听
孤独的黑骏马,打跳欢歌,蓝色的香巴拉,山之子,彝乡小调,洱海欢歌,花儿香,人们向往的地方,梨花雨,断桥残月,赛马变奏曲,木鼓神韵,灞柳情,清清玉湖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