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终有澄清的一天中的水是指什么?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
小雅·谷风之什·大东有饛簋飧 有捄棘匕周道如砥 其直如矢君子所履 小人所视眷言顾之 潸焉出涕小东大东 杼柚其空 纠纠葛屦 可以履霜佻佻公子 行彼周行既往既来 使我心疚有冽氿泉 无浸获薪 契契寤叹 哀我惮人薪是获薪 尚可载也哀我惮人 亦可息也东人之子 职劳不来西人之子 粲粲衣服舟人之子 熊罴是裘私人之子 百僚是试或以其酒 不以其浆鞙鞙佩璲 不以其长维天有汉 监亦有光跂彼<织女> 终日七襄虽则七襄 不成报章睆彼<牵牛> 不以服箱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有捄天毕 载施之行维南有箕 不可以簸扬 维北有斗 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 载翕其舌维北有斗 西柄之揭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
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
为什么牛郎织女一年才见一次面
牛郎织女为中代著名的汉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化而来。
主要讲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
嫂子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
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
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
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
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
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
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相传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
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
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就是“天衣”。
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
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
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
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
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
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
一两年后,他们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
可是,除了那只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
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
”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
你说的是真的吗
”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
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
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
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
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
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
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
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
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将织女捉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
”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
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
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
”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
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
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
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
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肺、催人泪下。
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
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7月7日,让他们相会一次。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
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
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7月7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
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
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后来,每到农历7月7,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和美丽的爱情,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牛郎织女一年一相会,天上一日,地下一年,所以牛郎织女天天相会)。
后续传说编辑在河南鲁山流传的故事里还有许多后续牛郎织女生活的鲜活内容。
织女被抓回天宫,织彩霞云锦,整天闷闷不乐,思念牛郎和儿女。
牛郎携儿女在凡间度日,愁苦难言。
他们的居住地距鲁山坡顶南天门只有5华里路,一双儿女在家想念母亲,时不时顺山岭走到南天门要“娘亲”。
南天门的把门将军同情他们的遭遇,少不得行个方便,让他们进进出出。
玉皇大帝非常喜欢外孙孙,听任他们来来往往。
王母娘娘也放松了对织女的监管,两家的关系也就慢慢融洽起来。
牛郎死后葬于鲁山坡南麓牛郎坟。
孙义村牛郎的后裔,则称自己为“牛郎孙”。
后来,牛郎后裔继承了鲁山坡一带家产,并恪守孝道,每年安排腊八、春节、二月八、菜花节、三月三、七夕等十多个节日,请牛郎织女回村过节。
孙义村旁的鲁峰山,鲁峰山上的“牛郎洞”,西侧的“九女潭”,山顶的“瑞云观”……似乎都在讲述着牛郎织女动人的故事。
鲁峰山一带自然环境优越,当地百姓自古就养大黄牛。
但是与别处养牛不同,辛集乡孙义村不仅家家户户养牛,但养牛不杀牛、牛死后掩埋的习俗一直延续了很久。
另外,鲁山自古盛产丝绸,鲁山丝绸又名“织女织”、“仙女织”。
辛集乡是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基地。
这也与牛郎织女故事有关。
传说中,牛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时,人间的女子在葡萄架下可以听到两个人的私语。
而鲁山民俗,七夕乞巧,就是在这天向织女乞求赐授巧技,得如意郎君。
在辛集乡,每年的七月初七,从不间断地举行大型庙会。
经考证,辛集乡的七夕庙会最少有数百年的历史,是日唱大戏、敲锣鼓、放鞭炮,百姓称其为“迎接仙女”或“接牛郎织女回家”。
在辛集乡孙义村,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即起庙会、唱大戏,从来不看《天河记》。
因为《天河记》里关于他们祖先的一些描写不尊重。
为了表示对祖先的尊重,他们世世代代不看《天河记》这种习俗一直保持到今天。
[起源“织女”、“牵牛”二词见诸文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的《大东》篇。
诗中的织女、牵牛只是天上两个星座的名称,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从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不过诗中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
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萧统编纂的《文选》,其中有一篇《洛神赋》的注释中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夫妻。
但在古人的想像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
至于为什么牵牛、织女要在“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呢
原文未交代。
据后世推测,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间的星辰在天空最为明亮,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当时民间风俗“乞巧”的日子,而劳动人民都把织女当作劳动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内,织娟百匹”,便向她“乞巧”。
于是,人们就把牛郎织女故事和民间习俗揉合到一起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
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
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
”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
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
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
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
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
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
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王逸《楚辞章句》卷十七《守志》:“举天罼兮掩邪,彀天弧兮射奸。
”表述了牛郎织女合婚之说。
[4] 东汉应劭编撰的《风俗通义》,其中有一段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
它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风俗之中。
东汉崔宴《四民月令》“七月七日,河鼓(牵牛星之天文学名称),织女二星神当会。
”由以上诸材料可以看出,人们逐步为牛郎织女这两个相距甚远的星辰附会了爱情故事。
《古诗十九首》首选透露出了这一信息,这里的牵牛、织女二星已具人物形象,织女终日思念牵牛,渴望相见,而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从此开始被编织为一幕恩爱夫妻受着隔绝之苦的爱情悲剧。
[4] 起源地之争流传了千百年的“牛郎织女”故事的起源地,一直在陕西西安、山西和顺、山东沂源等地争执不休。
中国民协先后命名山西和顺县和河南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另外的传说除此之外,还有两种传说。
一是: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有的说是第九个)孙女,在天河东面织云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边看牛,两人都很勤勉。
天帝爱怜他们,让他们结婚。
婚后两人贪图享乐,荒废劳动。
天帝发怒,使他们分开,中间隔天河,命乌鸦去告诉他们,七天见面一次。
乌鸦却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见一次面。
二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在天上织云彩。
牛郎是人间的一个看牛郎,受兄嫂虐待。
有一天,牛告诉他,织女要和别的仙女到银河去洗澡,叫牛取一件仙衣,织女找衣服的时候,再还给她,并要求和她结婚,她一定会答应。
牛郎就照样做了。
织女和牛郎结婚后,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了,便把织女捉回去。
牛又告诉牛郎,他可把它的皮披在身上,追到天上去。
等牛郎挑了两个小孩,追到天上去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发簪,在织女后面一划,形成一道天河,把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了。
他们天天隔河想望啼泣,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
前一种传说中的基本情节,和《荆楚岁时记》中的差不多,只是增添了“乌鸦传话”的情节。
后一种传说则大大丰富、发展了原来的故事。
它从星辰之间的神的爱情,转化为人神之间的恋爱故事了。
至于其他种种传说,大多数是以此为蓝本而加以延伸的。
那么,为什么在后一个传说中,要加进老牛这个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
因为牛是农家宝,农民热爱耕牛,甚至还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
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碍时,农民容易产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发挥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同时,把动物人格化,也是各种汉族传说故事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相关记载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彼牵牛,不以服箱。
”,诗中牛郎被称为牵牛,但当时牛郎和织女只是指天上的星星而没有爱情方面的描述。
西汉时,牛郎织女被描述成两位神人,班固的西都赋中曾有描写“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
”指昆明池两边的牛郎、织女雕像。
关于织女,古书里还有几处提到她。
《后汉书·天文志》:“织女,天子真女。
”《史记》:“三星,在天纪东端,天女也。
”《焦林大斗记》:“天河之东,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谓之织女。
”天河就是我们在夜里看到的那条横贯天空的光带;中国古人也把它叫做“银汉”、“星河”、“天杭”、“银潢”、“明河”、“高寒”等等。
天文学家叫它“银河”。
织女星在银河的东边,它的西名是Vega。
从前中国人把天空分作二十八宿和三桓,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公定把天空分作88个“星座”。
织女星是天琴星座里最亮的恒星。
附近银河里有五个几乎一样亮的恒星排成十字架的形状,那五个星属天鹅座。
银河的西边稍为南一点有三个星排得很近,中间那个比较亮一些的星就是牛郎星,也叫牵牛星,中国古称“河鼓”、“何鼓”、“黄姑”,西名叫Altair。
牛郎是天鹰座里最亮的恒星。
它和两旁那两个亮度小一点的星,有时候被人们合起来称为“扁担星”。
神话里说旁边那两个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
天鹅在银河里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织布,对岸有一个牧人带着两个小孩子在放牛。
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
从前中国许多人相信牛郎和织女真的在七夕渡河相会一次。
那一夜,妇女们都穿针乞巧民,又以瓜果祀织女星。
这个故事也常被用作戏剧的资料,京剧、话剧和各地的地方戏里多半有“牛郎织女”这出戏。
在戏剧里,牛郎是一个农村里放牛的孩子。
他不肯帮哥哥种田,不肯帮嫂嫂车水,不肯帮妈妈做家务事。
牛郎只是贪玩,只爱作奇怪的幻想。
他的最好的朋友就是他所看守的老牛。
有一晚,他在梦幻中看到天上的仙境。
他便牵着老牛动身到天上去。
同时,在天上有一位织女却想要下凡来享受人间的温暖。
王母娘娘可怜织女的孤寂,便差遣金童玉女和喜鹊把织女带到天涯海角去和牛郎相会。
“金风玉露一相逢”,真是“胜却人间无数”。
一对爱侣被送上九霄云外度蜜月去了。
牛郎游遍了天上的胜境,日子一久,也便觉得平淡无奇了。
织女得继续纺织云锦天衣,不能老陪着他。
牛郎越来越感觉无聊,又从金童得知家里的人日夕在盼望他回去,便把回家的意念告诉织女。
织女决心和他同到地上去享受那可爱的春天。
可惜事机不密,给西王母晓得了。
她赶来用玉簪划成银河一道,把牛郎和织女隔开,只答应每年七夕遣喜鹊结成天桥,使他们渡河相会一次。
牛郎回到人间,很高兴地再看到母亲、哥哥、嫂嫂。
从此,他不再偷懒,不再作无谓的幻想,天天努力劳动。
他觉悟到在现实生活里也可以创造出美丽来。
他闻到泥土的香味了,他洞悉生活的意义了。
他唯一的惋惜,就是所爱的织女不能也到地上来和他一起劳动,一起享受人间的温暖。
不过每年七夕还可以相会一次,那已经比永别好多了。
人物名字由来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引《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
年年机杼劳役,织成方锦天衣,容貌不暇整。
帝怜其独处,许嫁牵牛郎。
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机会。
”今天,牛郎织女名字已成分隔两地难以会面的夫妇或相爱男女的代称。
《古诗十九首》之十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江女,纤纤推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此诗道尽牛郎织女相爱不得见的苦愁悲遇,实乃分居两地伉俪的贴心写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