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国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
背景: 沙皇时代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执政,政治上依靠铁腕政策维护沙皇专制,残酷镇压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者。
经济上实行寡头资本主义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实现了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其掠夺性私有化改革的极端不公正,底层民众并没有太多从经济的发展中获利,反而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私有财产遭受损害,社会不满度急剧上升。
由于当时俄国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芙娜是德国人(黑森和莱茵大公国阿历克丝郡主),战争期间曾向前线发了一封电报要求皇帝宣布停战,加上皇后派中坚人物拉斯普廷也在1914年极力反对俄国同德国开战,结果俄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的一系列军事失败,使皇后派被国内各方指控为德国间谍,皇后也被称为荡妇(实际上二者都无任何确凿证据)。
这导致罗曼诺夫皇室成为众矢之的,彻底摧毁了沙皇“小父亲”的形象,这个形象在俄国百姓的心目中保持了几百年。
1916年12月29日(俄历12月16日),拉斯普廷被暗杀,暗杀者包括尤苏波夫亲王、皇族成员德米特里·巴甫洛维奇·罗曼诺夫大公、俄罗斯杜马右翼议员普利什凯维奇、尤苏波夫的密友苏霍金大尉。
这场暗杀事件使俄国国内各方矛盾表面化。
1917年,拉斯普廷死亡不到一个月,社会民主党的布尔什维克率先在首都彼得格勒策划了反帝国主义战争示威运动,要求停止战争,运动接着扩展到莫斯科、巴库等大城市,获得了反战者的支持。
3月8日,彼得格勒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罗曼诺夫王朝灭亡,沙俄帝国政权瓦解。
临时政府 列宁 由于斯托雷平的专制私有化改革给俄国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曾经拥护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十月党、进步党等组织在二月革命的浪潮下明显失势。
而自由主义左派党宪政民主党由于在革命前领导宪政民主运动,成为唯一一支有一定政治号召力的自由主义党派。
相比之下,在当时俄国拥有较高支持率的分别是两大左派党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
随着是战和问题的升温,各势力迅速分化组合。
社会民主党逐渐分裂为拥护民粹主义的孟什维克,和拥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布尔什维克。
社会革命党也相应分裂为主流派和左派。
社会革命党主流派和孟什维克达成一致,要求继续战争直到胜利;而少数左派社会革命党则和布尔什维克达成一致,要求尽快停战签订和约。
宪政民主党担忧俄国的反战趋势无法控制,会危害俄国与日渐壮大的协约国集团的外交关系,于是主张放慢民主的进程,引起了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两大党派的不满。
两党普遍要求临时政府尽快开始立宪会议选举,废除斯托雷平土地改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中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呼声甚猛。
布尔什维克鼓动前线的士兵反战归国,并积极在民间进行宪政民主的宣传。
列宁也曾一度拥护宪政,表示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失败,他们也将服从人民群众的选择。
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策划了对德进攻,十天后失利。
进攻失败的消息传来后,布尔什维克再次策划了反帝国主义战争示威运动,要求停止战争。
旋即被镇压,导致战和双方的战争已不可避免。
过程: 随着对德进攻失败,临时政府的执政党宪政民主党军事基础崩塌,只剩下首都的警察和军校士官生可供派遣。
它一方面受到因二月革命瓦解的十月党、进步党残部和保皇军官团等亲沙皇势力攻击,另一方面则受到二月革命参与者社会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士兵委员会攻击,威信尽失,陷入颓势。
1917年9月,临时政府任命的俄军总司令、保皇军官拉夫尔·科尔尼洛夫率先发难,指挥一支哥萨克军队进攻彼得格勒,以消灭叛国者,保卫俄罗斯和沙皇为由,讨伐参与二月革命的宪政民主党、社会民主党和社会革命党。
宪政民主党无兵可派,遂求救于赤卫队。
经社会民主党的布尔什维克协调,赤卫队和同情革命的士兵击败了科尔尼洛夫的军队。
科尔尼洛夫的军队一瓦解,与赤卫队联系紧密的布尔什维克立刻回到前台,宪政民主党号令失效。
为挽回颓势,宪政民主党计划使用临时政府尚存的力量,对彼得格勒的布尔什维克领导层实施逮捕,再与基层谈判。
列宁两次召开会议决定起义,起义由托洛茨基执行,列宁则派遣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等人组成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自己的代表。
由于与会人员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泄密,11月6日临时政府占领了布尔什维克重要据点《工人之路报》报馆,列宁遂于夜间秘密抵达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据点斯莫尔尼宫,说服党中央其他成员,决定提前起义。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0月25日儒略历(11月7日公历)下午九时,列宁不顾布尔什维克中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反对,领导赤卫队员、士兵和民众包围了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并于次日凌晨两点占领之。
根据前苏联和中共官方的宣传: 晚上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而且在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
而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在冬宫附近并未发生武装冲突,守卫冬宫的仅有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在人群的冲击之下很快就投降了。
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他们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
而阿芙乐尔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
被临时任命的阿芙乐尔号的政委别雷舍夫仅仅向冬宫打了几发空弹(没有弹头)。
起义当晚,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 版本一: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宣布成立“工农临时政府”。
要求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并要求排除自由主义少数派宪政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
尽管布尔什维克的强制夺权行为引起各党派的反感,但由于对宪政规则的长期追求,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大多数左派政党选择接受了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的要求。
而自由主义倾向的宪政民主党则遭到布尔什维克的镇压。
版本二:起义成功当天夜间,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苏维埃。
并于次日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同时为体现工兵特质,在新的立宪会议选举中取缔了宪政民主党,并将选区划分为后方区和前线区。
事后: 选举结果 立宪会议(可能是布尔什维克党及人民委员会的苏维埃,也有可能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苏维埃”议会)选举按期于11月12-15日进行,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获得23.9%的选票,在703个席位中,只获得163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40%的选票。
到了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为: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 24.7%,只略高于最初结果。
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达到了60%;孟什维克16席,宪政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
布尔什维克在掌权的情况下仍以败选告终,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一月剧变 版本一:立宪会议最终于1918年1月5日召开。
布尔什维克不愿接受败选的结局,会议当天列宁政府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强制解散了立宪会议。
布尔什维克违反宪政规则的行为激起了民众强烈的不满,当日就出现了抗议解散立宪会议的工人游行示威,而布尔什维克军人却向和平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
同日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等反对派联合发表传单,谴责布尔什维克背叛工人阶级,并称其统治为“沙皇专制”。
而向来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高尔基,愤然写下《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指责布尔什维克“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
版本二:由于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和外国干涉者对苏维埃俄国的封锁,主要产粮区和工业材料提供地区掌握在临时政府手里,使苏维埃俄国的生活、生产异常艰苦。
由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当时没有兑现承诺。
人民仍然处在饥饿、战火之中。
工人、士兵对苏维埃俄国感到不满,同时在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的煽动下,工人、士兵便进行游行示威。
列宁为首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为了维护苏维埃俄国政权的存在,对此游行进行了镇压。
并将这些没有投入工作,为苏维埃服务的人的行为叫做“怠工”,同时,组建契卡来消灭“怠工”的工人及“反革命势力”。
契卡与红军的建立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国家安全保卫机构。
全称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简称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是该委员会俄文缩写的音译。
根据Ф.Э.捷尔任斯基的建议,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于1917年12月4日通过了《关于建立肃反委员会的决议》;12月20日,设立以捷尔任斯基为主席的契卡。
12月28日,契卡号召各级地方苏维埃成立肃反委员会。
1918年苏维埃政府在运输部门、军队和边境地区成立专门的肃反机构。
它拥有很大权力 ,可以逮捕一切反革命分子。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打算用红色恐怖对抗白军的白色恐怖。
其间,惩治31489人,其中枪决6185人,关进监狱14829人,送进集中营6407人,被作为人质逮捕的有4068人。
契卡配合内务人民委员部进行侦察保卫工作,同一切反革命分子和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为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做出重大贡献。
俄国内战 由于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中,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人民委员会,使俄国再次出现两个“政权”现象。
以布尔什维克党为首及工人、士兵为代表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与以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为首及资本家、地主、军官为代表的临时政府发生了内战。
布尔什维克原本上是不承认临时政府,将临时政府的进攻叫做“叛乱”。
1918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战俘叛乱。
临时政府残留以维护临时政府的苏维埃的旗号,组织军队向苏维埃俄国进攻。
英国、法国、美国、波兰、日本等国家都直接或间接支持临时政府。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及红军相继打退了科尔尼洛夫、阿列克谢也夫和邓尼金的白卫军,捷克斯洛伐克战俘的叛乱和哥萨克骑兵,外国干涉军。
直到1922年10月,苏维埃俄国解放海参葳。
影响: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观点 由于列宁承诺会在革命后为人民带来和平,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后被枪决。
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极度的恐慌,并支持俄国的对抗势力,希望扼杀革命,从而引发战争,托洛斯基说苏维埃的权力是由内战建立的,事实上俄共的权力是在内战后才建立起来的。
十月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胜利。
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因此诞生。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传统资本主义世界受到极大的冲击。
不过,也有人认为此革命是曲解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触发了此后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
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对抗也从此开始,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
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进步(比如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
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
”随着苏俄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扩大,《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曾经评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 不同观点 部分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对于十月革命的理解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府”。
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以暴力手段打击俄国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宪政民主党等主要竞争对手,强制驱散由社会主义者为主的立宪会议,推翻民主宪政、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的一党专政。
反对者还指出“冬宫之夜”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这句话那地方错了并改正。
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他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十月革命后建立的并不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早在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革命中就已经建立过无产阶级政权。
应改为: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关于俄国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提出了解决土地面包和平的办法,并付诸实施,这是临时政府迟迟不肯办的事情。
所以当时自由的人民和军队就选择了布尔什维克。
或者不如说,接受了布尔什维克,因为这个党根基不深,没有足够多够有名的党员,只是观念还可以,他自己的确使了点劲,解散制宪议会,但人民和军队接受了这种看似非法的行动。
但是诚如所言,的确条件比较牵强。
很快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和老贵族们联合反扑,还有诸如哥萨克独立势力作祟,被迫实行的军事共产主义,实际上害苦人民,列宁内战后改成新经济政策,国家走上缓慢但正常发展的道路。
基本上问题和争论更多的出现在后来的斯大林模式上。
斯大林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致命缺陷。
我的看法,有条件搞社会主义,也不搞那个,何况当时生产力水平确实不高。
所以不能简单地看成少数人的阴谋,一项不合适的政策,未必就不是当初大多数人的梦想和选择。
至于道路是否合适,还是要看实践,要看他在实行过程中是否注意克服缺陷和矛盾,而苏联却是一直僵化的在走,从来没有足够认真地改革过。
-----------------------------一般的我们这边的评价是,不管怎样,这是一场伟大的实验,给人类留下很多值得探讨的经验教训。
并且在当时,是处于缺乏选择的状况。
俄罗斯也有人分析道,当时没有别的选择,即便后来觉得是错的,如果回到当时,又能怎么样呢
他们有的只是觉得不幸做了试验场,有的也关注到了确实苏联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不是后退,但是后来需要改变制度,付出的代价又不能不让人觉得。
。
。
关于俄国十月革命
马克思列宁主义。
共产党。
艰辛、成功。
共产党适合当时中国的需求
在我国最早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钊\ 李大钊,字守常,河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根据俄国十月革命作一首打油诗
一九一七年,十月大雪飘,毛子(俄国人)穿得多,皮靴加棉袄,寒意挡不住,冷风吹进来,只有一个人,额头直冒汗,近看才知道,原来是沙皇。
却问为神马,遥指冬宫外。
农民和工人,排队把门撞。
镰刀和铁锤,虎虎生威风。
打得大贵族,哭爹又喊娘。
布尔什维克,当家做主人。
于1937年写的《矛盾论》中对俄国十月革命做出了如此评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
俄国十月革命后成立的布尔什维克苏维埃政府,使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苏联是俄国十月革命并击败白军后,乌克兰和白俄还有外高加索联邦其他三国于1922年组成初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
历史题:简述临时政府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倒台的原因
俄国武装力量总司令科尔尼洛夫上将为在俄国建立军事独裁统治,于1917年9月7日—13日发动的反革命叛乱。
叛乱得到了大资产阶级、部分反动军官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
9月7日科尔尼洛夫命令骑兵第三军向彼得格勒开进,并向首都调遣“突击营”和装甲车,要求临时政府辞职,把全部军政大权移交于他。
临时政府解除了他的总司令职务,但他拒不执行命令。
其通过叛乱以实现军事独裁的企图后被布尔什维克党的赤卫队和革命军队所粉碎。
十月革命爆发前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了的各种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