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西津渡解说词,把具体景点说清楚,字数在两百以内
「西津古渡街」坐落在镇江市西边的云台山麓,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令人称奇叫绝的古街,全长虽仅五百公尺,但有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的石塔、晚清时期的楼阁,都是别具风情的建筑,沿坡而建的几道石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边的小码头街仍保持着唐宋风韵,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是在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内散步,可以领略当年古城地处要塞,商旅繁荣的风貌。
「西津古渡」原为古渡口,后因江面南涨北坍,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道路,古老的渡口边就再也看不到长江水,唐代镇江名金陵,故称为金陵渡,当时许多大诗人如李白、孟浩然等都曾在此候船待渡,宋熙宁元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船到瓜洲时,见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些历史的印记,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使我们感受到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但这却是再也不会重演的历史景像,「西津古渡」已在历史的洪流及动荡中走向衰落,千年古渡,已荒废残缺......... 由于地处山麓,经济开发价值不如那些一马平川的开阔之地,于是幸运地躲过了近年来老城改造和旅游开发的破环…… 整个西津渡街全长约1000米,从刻有“西津渡街”的头道券门至待渡亭大约500米,从待渡亭到长江边500米,而其中浓缩的历史遗存最多、建筑艺术最精的则是从头道券门至待渡亭的500米。
如果从云台山脚下的蒜山石崖仰望的话,西津古街实际上是一条依附于云台山麓的栈道,雕檐翘角的亭台楼阁仿佛是以一颗颗古朴典雅的传统建筑为“珍珠”镶嵌在云台山麓上的精美“项链”。
走过两座香烟缭绕的亭状香炉,过第二道券门,虽建筑风格未变,体量却明显大了一号,砖木结构,雕花飞檐的窗栏和立柱一律被漆作朱红色,与二道券门上“飞阁流丹”一词呼应得恰到好处。
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则是立于古街之上的一座过街石塔,白色的喇嘛塔矗立于通道的上方,让人顿生敬畏之感,塔基之下有修葺纪念碑,上书“西津渡过街塔又称昭关石塔、观音洞喇嘛塔、瓶塔,系元武宗海山皇帝命画塑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仿京刹梵相而作的金山般若禅院的一部分。
竣工于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或稍前”。
由此可见这一建于元代的过街塔至今已经历过600多年的风雨沧桑,且与北京老城中的白塔寺还有着嫡亲渊源。
此塔为江南独一无二,全国亦不多见。
穿过昭关石塔,是一座黑色铁质香炉,香炉正对的门洞上书有“观音洞”三字,观音洞临街而建,高大古朴,虽然风雨斑驳了立面,却依旧显示出宗教的肃穆庄严。
在数百近千年的时间跨度中,当西津渡已经成为横渡长江的重要港口时,长江天堑之于当时的交通工具仍然意味着巨大的风险,面对难以卜测的风浪,人们只有祈求于宗教的护佑。
走出观音寺前的“共渡慈航”券门,西津古道开始沿阶而下,直至待渡亭,坡道上的青石板中间有一坡面,坡面当中留有深深的车辙,坡面一来作雨天快速排水之用,二来用于在西津渡上岸或离港的大宗货物运输之用,那些车辙痕迹则来自当年运货所用之独轮车,这些历史的印迹,令人遥想当年西津渡人来货往的繁盛景象。
沿观音洞一路下行,踏在青石板路上,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当年的老街店面,诸如“吉瑞里西街•1914”、“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德安里”等匾额至今犹在。
据当地老人家说,在这短短几百米长的街道上当年有各式店铺150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当然,还有许是专门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
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有一个警察分局,一条街俨然就是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到了建于清朝的待渡亭,就走完了西津渡街现存最完美的部分。
“待渡亭”顾名思义就相当于现在的港口码头的候客处,当年的商旅们想来曾在此俯视滚滚长江,怀着各式心情等待着一次难以预测的远行。
从待渡亭继续下行,穿过一片老式民居,约摸500米距离处有一块高耸壁立的石崖,这就是蒜山石崖。
当年石崖之下即为滚滚长江,石崖也成了扼守江岸的屏障。
然而随着岁月流转,原先紧临长江的西津渡口,自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泥沙淤积,导致江岸北移,当年拱卫西津渡口的蒜山石崖如今距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的距离,一条新建的长江路横亘在当年的西津渡与滚滚长江之间。
古代镇江,一直就是沟通大江南北的要冲。
无论春秋时代的朱方,秦代的丹徒,三国的京口,金陵渡都是当时的军事重地和交通要津。
隋唐以后,朝廷打压六朝古都的南京,贬为县级,镇江却升为润州,再由于南北大运河的修通,镇江地位日显重要。
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它是我国东南地区漕粮、丝绸等物质北运京师的重要港口。
西津渡街的繁盛正得益于这一地理优势,其创建始于六朝,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近两千年的积淀,才有了如今的规模。
沿街而行,行人能感知到近千年的历史,更能触摸到镇江老城的“文脉”和“底蕴”。
近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让西津渡周边不大的区域成为了研究那段历史的活化石。
一路走来所见到的元代石塔、临街的明清建筑及民居不过是最表层的遗留罢了。
据近年考古人员对西津渡地区沿街一线的考察发现,整个街道下面叠压着3-5米厚的文化堆积层,包括从清代到唐代的历代路土遗迹。
在唐代路基的块石下面,即是鹅卵石、流砂地层。
文化堆积中出土遗物丰富,早期见有六朝砖瓦及先秦时期夹砂陶鼎足等,唐代遗物有莲花纹方砖、瓦当、璧足形碗、唐三彩器,宋代遗物则有陶瓷器及琉璃筒瓦、铁刀、撑船竹篙的铁脚等。
这反映出,古街的修筑、使用从未中断,千年古渡的街道走向是稳定如一的。
值得玩味的是,虽然西津渡地处于镇江人口稠密的老城区,但因其地处云台山麓,又有象山遮挡,经济开发价值显然不如那些一马平川的开阔之地,于是,幸运地躲过了近年来老城改造和建设之风的破环。
而作为如此具备文化与观赏价值的去处,也并未因近年来的旅游热而受到过度开发,甚至连门票都没有,管理者也少见,完全的原生状态。
笔者去时,正值今年春节期间,但整个区域内游客并不多,进入西津渡头道券门后更是人迹寥寥,而且其它路人基本都是过路的本地人,无嘈杂游人之乱耳,当地住户的生活也与古朴的建筑浑然天成 如此景象,令人感慨。
同是著名的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地,那些收取高昂门票的景区反而未必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不少景区甚至以提高门票的方法来限制客流,保护景点与文物,但效果还是难以彰显。
事实上,不走为了旅游而开发之路,让文物古迹保留其原生态的生命感,恰恰是“保护”的精髓所在,这或许正是古朴的西津古渡对于“无为而治”这一古语的诠释吧。
如何学习北京话
“酒糟鼻子赤红脸儿,光着膀裤衩儿。
脚下一双趿拉板儿,茉莉花茶碗儿。
灯下残局还有,动动脑筋不偷懒儿。
黑白对弈真出彩儿,赢了半盒儿小烟卷儿。
你问神仙都住哪儿,胡同儿里边儿四合院儿。
虽然只剩铺盖卷儿,不愿费心钻钱眼儿。
南腔北调几个胆儿,几个老外几个色儿。
北京方言北京范儿,不卷舌头不露脸儿。
”这是一个北京哥们儿编的顺口溜儿,从中不难看出北京话的特点。
下列为北京话较常用的语词: 倍儿—特别的意思,形容词。
别介—就是别了,别这样那样的意思,也可以叫“甭(béng)介”。
搓火儿—生气,憋气。
颠儿了—撒腿跑了,撤了,走了的意思。
甭—不用。
二把刀—技术不过关,不熟练,北京话与之相对的是两把刷子。
抠门儿—小气,吝啬。
劳驾—烦劳、劳动、劳人。
溜达—散步。
撒丫子—抬腿走开或奔跑,有时亦有“开溜”之意。
怂(sóng)—形容人怯懦不能干。
消停—踏实、安静。
三蹦子—三轮车。
藏猫猫—捉迷藏。
根据不同的角度,北京话的加儿话音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几类: 一、 表示细小、喜爱、亲昵的语义色彩: 如发小儿、老伴儿、家雀儿 发小儿指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带上儿话音更显亲切。
家雀儿指的是麻雀,加儿化之后有一种人对物的喜爱之情在里面。
二、 表示灵巧、俏皮、诙谐等语义特征: 比如北京儿歌中,“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小孩的顽皮在儿话音中有了充分体现,去掉儿话音灵巧俏皮感全无。
三、 带有轻蔑、鄙视、厌恶等感情色彩: 如光棍儿,老泡儿、窑姐儿、傻冒儿 在北京对于地名的称呼上也可见一斑:对于城门 (东直门、朝阳门)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故宫)等重要地点不能儿化,对于东便门、菜市口等民间地界全儿化为“东便门儿”“菜市口儿” 举例:地名中不加儿话音的:东四、西四、东单、西单、东四十条、颐和园、北海等 ,以及除东便门、西便门、广渠门以外的所有“门”(如东直门、西直门、东安门、永定门等不能加儿化音),除黄寺以外所有的“寺”(如白塔寺、万寿寺、三塔寺等都不能加儿化音) 加儿化音的 比如:珠市口、菜市口、大栅栏(这个要念成“大石蜡儿”)三里河、天桥、白石桥、黄寺。
四、 表示幽默,随意,亲切等风格特点: 对于很多人名儿化后表示亲切,如家里排行老三的一般被称为“三儿”。
儿化一般仅对熟人,对生人为表尊敬不儿化。
五、 暗示虚化、抽象化的辅助方式和材料: 例如:“头儿”指的是领导而不是脑袋 北京话中的儿化音比较复杂,有些必须加,有些又必须不能加,而且要加对地方,比如:猫腻要念成 猫儿腻,儿化音一定要加在猫后边,不然的话就错了。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多,完全说老北京话的人也在减少,很多土语已经很难听到了,偶尔听到一句,会有一种久违的亲近感。
描写湖的词、句
·湖水有如巨大而坚硬的玻璃,灿烂而沉重地安息于广大的盆地中,天幕似乎沉入了湖底。
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湖水是静止的,像金属那样平坦而有光。
·电光照射下的湖像一片磷火的海洋 ·辽阔的平原上,那寂静的小湖犹如一个擦亮的银盘。
·极目远眺·湖色与天光争辉.绿水共青天斗碧。
·阳光·投射在沉静的里湖上,潮面正如灼火的大镜· ·赛里木湖像一匹巨大的、蓝得发亮的缎子,南风吹拂,满湖绽开着朵朵小小的白浪花· ·湖是绿的,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湖是活的,层层鳞浪随风而起,伴着跳跃的阳光。
在迫逐,在嬉戏。
·湖面在阳光照射下,闪耀出金刚钻、绿宝石般的光芒,耀得眼睛睁不开。
·那平静的、玻璃似的、虹色的湖面,与其说是像水,不如说是像油——像熔化了的玻璃 ·满盈盈的湖水一直溢拍到脚边,却又温柔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抚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 ·满湖碧绿的水像一匹舒展的大锦缎 ·湖面清悠悠的像起皱的绸子 ·潮面上满铺着一层水浮莲。
开着金光闪闪的小黄花,仿佛天公特意为装点湖面,往上边撒了一层金星似的 ·叠锦般的期波.漾着溶溶的月 ·四处泛光的绿水·像一张松软平滑的床,轻轻地托住了红得像个娃娃脸的太阳。
·湖水晶莹如镜,清洁如玉 ·湖好似死了一般.就像一座埋着冷鱼的坟墓。
·绿色的湖水,明媚恬静。
·微风吹来,湖里起了几声豁豁的浪涛声。
·普列谢沃湖还很年轻,仿佛不仅不会淤平,不会长上革木,还会永葆青春。
·湖水在靠岸的鹅‘卵石中间泼溅着,喃喃低语着。
·野鸡所停之处.涟漪成圈。
鱼儿把头甩出水面.形成一个个小洞。
·这湖约有一俄里半长,水浅得很.只有一桨深.水藻却厚得可怕,有的地方用木浆打不到底,是个危险的地方。
可却是野鸭的天堂。
-结了冰的湖面像一条弯弯曲曲的带子,略呈蓝色 ·湖面仿佛笼罩着清晨的白色面纱,一片凝静 ·湖水是凝然不动的,如同一缸浓浓的绿酒。
·开花的树木,草地上的飞草和树上的细毛.纷纷飘下花粉来,在整个水面上撤了薄薄一层.因此清晨的潮面就好像还没有洗过脸似的。
·细雨中的玉带湖迷人地美丽,像半醒的美女。
又像带泪的婴孩---那么单纯,那么可爱。
·湖是柔和的深绿色,像一块厚玻璃似的。
·静静的溯面上布满了碧翠欲滴的荷叶,像是插了密密麻麻的翡翠伞似的 。
·天放晴了,像燃烧着的硫磺似的淡蓝色溯上,有几点轻舟,后面拖着一道道正在消逝的波痕。
·在天山峰峦的高处.有巨大的天然湖,就像美女晨妆时开启的明净的镜面。
·眼前是一片爽心悦目的碧水茫茫,鳞光闪闪,像千万条银鱼在游动,而远处平展如镜,没有一点纤尘或者没有一根游丝的侵扰。
·青海湖穿行在草原上,好像草原上升起了一架碧绿的竖琴。
平静的湖水像是少妇,边深情地唱着催眠曲,边轻推摇篮。
湖面静极了,一排明亮的聚星,就好像是一条钻石的宝带,轻轻拢在一个披满黑发的仙女的头上。
·月亮透明的光辉洒在水面上,水面像闪光的白玉粒粒跳跃。
·湖水静静地、光滑地、像要溢出来似地在芳草纷披的绿岸间展开,蜿蜒地向前伸去。
·这是一个可爱的小湖,明亮滚圆得像是一枚银元。
·绿树环绕中.低低地躺着一片平静的,深蓝的湖水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宽阔的湖面,在晴朗的夜里,真是水连天.天连水,似乎划着小船,便可以蹲入月宫 ·岸上四周的树叶,绿的,红的.黄的,白的,一丛一丛的倒影到水中来,覆盖了半湖秋水,夕阳下极其艳冶,极其柔媚· ·舟轻如羽,水柔如不胜浆。
·洞庭湖轻软的、光滑的波涛,连连地、合拍地抱吻着沙岸,发出一种失望的叹息似的低语。
·宽阔平静的水面亮闪闪的,清澈得像水晶一样 ·那平静的、玻璃似的、虹色的湖面.像熔化了的玻璃。
极大极重,浮在很深很深的、结结实实的地球上。
·湖水平静无波,清澈见底,似数得清下面鹅卵石的数目 ·柔和的阳光,把湖水染成斑驳陆离.微风轻拂,天潮泛起了圈圈涟漪,拖起无数光带,恰似一条条紊绢在水面飘动
白塔倒映在海面上像什么
韵字开头的我只能想到这个:韵味十足。
包含韵字的有以下成语:雅人韵士: 高雅而有风致的文人。
幺弦孤韵: 指小曲的音韵,与具备各种乐曲乐器的大乐相对。
遗风馀韵: 遗音馀韵: 逸韵高致: 高逸的风度韵致。
余韵流风: 传留后世的韵致风度。
异口同韵: 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同“异口同音”。
霞姿月韵: 比喻俊美清雅的仪态和风度。
遗风余韵: 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韵致。
遗音余韵: 前人作品的余音和韵致。
形容作品美妙。
清音幽韵: 比喻文章造诣极深。
流风余韵: 前代流传给后世的风雅韵事。
林籁泉韵: 风吹林木和泉石相激而产生的悦耳声音。
泛指天籁。
林下风韵: 指女子态度娴雅、举止大方。
同“林下风气”。
流风馀韵: 高情远韵: 高尚的品格或情趣。
同“高情远致”。
锋发韵流: 指文章笔锋犀利,情韵欲流。
风风韵韵: ①形容韵致、意态美好。
②声音悠长婉转的样子。
风韵犹存: 形容中年妇女仍然保留着优美的风姿。
风流韵事: 风雅而有情趣的事。
旧指文人诗歌吟咏及琴棋书画等活动。
也指男女私情
关于冰灯的资料 毕业资料
冰灯节冰灯节是一个地域性的节日,时间一般在正月间,而且多与元宵灯节重叠,可以视作这些地区的一部分。
随着冰灯节日益红火,虽说仍然局限在北方地区,但影响已经波及全国乃至世界。
所谓冰灯,就是用冰制成的灯。
其制法有冷冻和冰雕两类。
冷冻,就是给不同形状的模具注满水,放在室外冻结,待模具中部的水尚未完全凝冻时便取回室内,将剩余的水倒出,取其冰壳,中间燃蜡烛,便成了冰灯。
冰雕,就是用现成的冰块堆砌、雕刻,再经过灯光、装璜等,成为灯光映射的冰雕。
[1]编辑本段冰灯节历史 冰灯节主要流行于冬季气候严寒的,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清人西清的《黑龙江外纪》就记载说:“上元,城中(齐齐哈尔)张灯五夜。
有镂五六尺冰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
” ,可见清朝冰灯节了。
清代以后,随着清政权入主中原,冰灯随之传入京师。
《燕京岁时记》即记云:“市人之巧者,又复结冰为器,栽麦苗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观也。
”不过,由于气候的原因,冰灯节仍以为主。
历史上的冰灯,最早的形状大多是随形就物的,后来则形状大为丰富,有冰龙灯、冰狮子灯、冰花灯、冰孔雀灯、冰塔灯、冰城灯等。
的冰灯节,届时各式冰灯、冰雕交相辉映,游人如织,成为享誉中外的“ 冰凌奇观”。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间的冰灯制作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人们事先做好各种形象的模具,灌上清澈的水或拌有染料的彩色水,冻出的冰灯晶莹剔透,五光十色。
有龙灯、狮子灯、花灯、白菜灯、、塔灯、圆柱灯、方形灯等等。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八,乡村农家的院子里都有几盏冰灯,白天日莹映日,供人观赏;夜晚灯火辉煌,有一种祥和的气氛。
这简单易作的冰灯,曾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
[1]编辑本段冰灯节特点 民间的冰灯节,是在春节和期间进行,一般都是将一家一户自制的冰灯摆放到自己的院子里,不集中展出。
随着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活动规模的扩大,也有在村子的广场或娱乐场所搞冰灯制作比赛活动的。
这种活动,给乡村增加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黑龙江的汉、满、回、朝鲜等民族,都很喜欢制作冰灯。
春节前后,冰天雪地、气温极低,这就为制作冰灯准备了天然条件。
乡民制作冰灯时,除了在家用灌水冰制外,还去里凿出厚厚的冰块抬回家中,然后精雕细刻,使其成为艺术性很强的冰灯,像逃陟展翅、大熊猫、丹顶鹤、老寿星等,造型生动,很有情趣。
由于在冰灯内安上了彩色电灯泡,在夜幕下显得特别明亮漂亮。
[2]编辑本段冰灯节盛况 冰灯节在每年农历正月举行。
灯罩用冰制成,中间点燃蜡烛或放置电灯。
作为观赏艺术品,已有上千年历史。
节日期间举行游园会、冰灯雕刻比赛、展出各式冰灯,如冰龙灯、冰狮子灯、冰塔灯、冰孔雀灯等活动,引来许多外地游客。
现代的冰灯节还设置了各式形状的彩灯、花灯,并从韩国引进了雪花灯、水滴灯、满天星等一些异国特色浓郁的彩灯,使夜晚的灯光效果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