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复杂难懂意义深远,古人平均思想造诣难道比现代更加深刻深入高出n倍,
1.现在的人呢。
不了解文言文很正常,古代的人也不见得了解现代的文章。
2.就像中国人不懂外国字,外国人不懂中国字啊。
3.互相不了解也没办法啊。
4.古代的人,在哲学或者思想方面确实比现在的人高一点,在科学技术方面,现在的人比古人高一点。
5.哥哥您不要用“古人平均思想造诣”这样的词语。
因为古代的读书人是很少的,有思想的人也是很少的。
古代的人能读懂文言文的人比现在的人还少,因为古代的人文盲好多哦。
所以要扫盲啊
古人的深远思想对于今天任有借鉴意义,
是的 古人的思想是对现在很有帮助的,尤其是古时候出现的各种大家比如老子的《道德经》鬼谷子的智慧孔子等等。
形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句子有哪些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
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
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早发白帝城李 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啼:叫。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得赦免。
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地点是白帝城。
“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
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岭。
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
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
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
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
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
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
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其一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
遮:遮盖,掩盖。
3.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 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二苏轼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
歌词杂咏当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
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首。
2.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简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
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
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
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
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
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
“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竹里馆王维独 坐 幽 篁 里,弹 琴 复 长 啸。
深 林 人 不 知,明 月 来 相 照。
[注释] 1. 幽篁:深密的竹林。
篁:竹林。
2. 长啸:撮口出声叫啸。
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解说]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
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赠汪伦李 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
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
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
“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
“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
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
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
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
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
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
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赠花卿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1. 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
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
卿:尊称。
2. 锦城:四川省成都市。
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
纷纷:繁多而纷乱。
此处应是“繁盛”意。
3. 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
“半入”并非各半。
4. 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 几回闻:听到几回。
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解说] 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
后二句一转,说此种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
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称赞。
小说《彩云归》中,当秀兰唱了他丈夫入选的曲子后,陶冶之说:“今夜是珠联璧合,叫人一曲难忘
咳
难怪古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了
”已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释] 1.这是《已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
九州:中国。
2.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3.恃(sh):依靠。
4.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究:终究、毕竟。
5.天公:造物主。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解说] “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而且认为这种变革越大越好,大得该像惊天动地的春雷一样。
他又认为实行社会变革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所以他热情地呼唤:天公啊
请你抖擞精神,把各式各样的人才都赐给我们吧。
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鹭:一种水鸟。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
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
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
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古人在树林里怎么成为思想家的
古人很早就重视对儿童的启蒙教育。
那种启蒙、养正、入圣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始终。
《三字经》自南宋末年诞生后,就成为中国传统蒙学的翘楚,是一部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极具代表性的蒙学教材。
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和时代局限性,但是其内容却含纳了中国文化的精要,对现代教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字经》中列举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学习生活的诸多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现代教育价值。
这里我着重讲一下《三字经》对现代教育方法提供的借鉴和启发。
《三字经》里说:“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现今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字经》重视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1、“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 “教之道,德为先”。
《三字经》尤其注重“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人的道德修养,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
”强调教育以“德”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在现代仍然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在当今,一个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如何,以及如何做人和做事,都已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
如今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应试化,造成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大滑坡。
在西方思潮侵蚀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走向异化。
具体表现为早恋与网恋日益加剧、超前消费和浪费现象严重,打架、偷盗、自杀、扔垃圾、撒谎等失德行为经常发生。
这些都最终导致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行为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的泛滥。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如今教育方式的正确性。
2、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起小看大,三岁知老”,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三字经》开篇就有“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和窦燕山教育五子的典故可见重视家庭教育,古已有之。
对于现代的家庭来说,我们则更应该赋予家庭教育更多的内涵,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
这是古人对现代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我们应该予以借鉴学习。
3、强调科学的教育方法 《三字经》提出“凡训蒙,必讲究,详训诂,名句读”,强调作为引导刚入学儿童的教师实施启蒙教育,必须要讲究方法、注重规律。
儿童学习要应该从易到难,由浅入深。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指出做学问,读书求学,必须打好基础。
只有在学好了基础知识的《小学》以后,才能学习较为深入的《四书》。
只有通晓《孝经》,熟知《四书》之后,才能开始学习更为深奥的《六经》。
学习需要循序渐进,教育改革需要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极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4、强调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所言就是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
在今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科技的门类越来越多,对于学生来说,要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就更得掌握多种知识。
简言之,古人尚且知道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更应该建立健全更广泛、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机制,提高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之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由于时代久远,作为蒙学教材的《三字经》中有许多理念虽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要求,但其内在巨大的文化教育价值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希望我的一些见解能对我们之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三字经》中的教育思想 《三字经》是我国元、明、清时期广泛流传的蒙学识字课本,是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关于《三字经》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宋末元初的大学者王应麟。
夏之翰在为王应麟所著《小学绀珠》作的序中说:“吾就塾时读三言之文(按指《三字经》),不知谁氏作,迨年十七,始知其作自先生(按指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赅也。
”夏之翰为清初雍正时人,这是关于王为《三字经》作者的最早文字记载。
明末人屈大均则有不同说法。
他在《广东新语》中说:“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撰。
适子,顺德登州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
《三字经》为隐居后作。
”清代也有人提出《三字经》的作者不该是王应麟。
有的是根据《三字经》里有“魏蜀吴,争汉鼎”的话,同王应麟所著《困学纪闻》中尊蜀抑魏立场不符。
也有人根据《三字经》里叙述史实有几处错误,少数地方行文不严密,同王应麟博学而严谨的情形不合。
这样,《三字经》的作者就发生了问题,一说王应麟作,一说区适子作,还有明人黎贞作之说等。
然而有清以来至今,多数人坚持王作之说,坊间出版的《三字经》也都署名王应麟著。
或称王应麟为大学者,知名度高,因此后人传说王为《三字经》作者。
其实,我国有大学者为儿童写作蒙学教材的好传统。
李斯撰有《苍颉》,司马相如著《凡将篇》,扬雄、班固作《训纂篇》及其续篇,蔡邕作《劝学》,周兴嗣次韵《千宇文》,朱熹编《小学》,可谓代不乏人。
考察王应麟著作,可知他对蒙学教材的注释和研究是下过大功夫的,著有《蒙训》70卷,《小学讽咏》4卷,为《急就篇》作过补注。
他还亲自编写了《姓氏急就篇》、《小学绀珠》等蒙学教材。
在他编的著名类书《玉海》中,也辑有蒙学方面的内容。
王应麟字伯厚,举进士后发愤读书,誓为通儒,又以博学宏辞科自见,官至吏部尚书兼给事中。
然而生于南宋末年,朝政混乱,受贾似道排挤,政治上难有建树,学术方面却有很高成就。
王应麟曾担任过扬州教授、沂靖惠王府教授和皇帝侍讲,有过教书经历。
这或许同他热心蒙学教材的研究及著述有关。
总之,王著《三字经》是有可能的。
有清以来至今,多数人认为《三字经》为王所著;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只是《宋史》王应麟传所列王的众多著作中,未见有《三宇经》;也没有更多材料,排除区适子作之说。
或许区著有另一本《三字经》未能传世,亦未可知。
又近人发现南宋人陈淳用三言写成的《启蒙初诵》,开头是:“天地性,人为贵,无不善。
”以下还有“性相近,君臣义,父子亲,长幼序”等语,很象是《三字经》的先河。
或许《启蒙初诵》后来经王应麟改订,从此用《三字经》之名流传开来。
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三字经》著作的时间,必为南宋灭亡。
元朝统治初期,当无疑问。
这就排除了明人作《三字经》之说。
《三字经》中有“小学终,至四书”句。
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编为“四书”,始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
则《三字经》不会成书于淳熙之前。
又,《三字经》叙历史世系云:“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十七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宋自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至南宋帝昺终于崖州,恰为十八传。
元先后灭掉西夏、金和南宋,方使“南北混”中国重新统一。
然而言“南北混”而只字不提元朝,由些可以推知《三字经》为元初宋遗民所作,他们不愿奉元称号。
王应麟卒于元开国后二十年(公元1269年),区适子入元也抗节不仕。
王或区著《三字经》当在宋亡以后。
南宋人项安世所著《项氏家说》提到《三字训》一书:“大人教童子多用韵语,如今《蒙求》、《千字文》、《太公家教》、《三字训》之类。
”项为宋孝宗淳熙时进士。
根据以上所论,《三字经》编于元初,则项氏提及的《三字训》并非《三字经》。
陈东原先生说《三字经》“当系元初人就《三字训》改作” ,纯属推测。
因为《三字训》今已不传。
但是我们可以说、《三字经》确实继承了历史上编写蒙学教材的好传统,集中了从《急就篇》、《千字文》到《三字训》的所有优点,因此一经编出,即盛行起来,历元、明、清三代,久盛不衰。
不但成为蒙学集中识字的基本教材,而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
旧时评论《三字经》,都指出它在广见闻,向儿童普及各种知识方面的优点。
明人吕坤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
” 清人紫巢氏称《三字经》为“袖里《通鉴纲目》。
章太炎于民国时重订《三字经》,其“题辞”也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
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较梁人所集《千字文》,虽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
”可以说《三字经》既是最基本的蒙学识字教材,也是一部初等的百科全书。
全书1100余字 ,除有重复外、生字大约800余,大致包含五部分内容。
开篇为“人之初,性本善”,然后说教和学的重要性。
从性善论出发论述教与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孟子以来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和逻辑。
它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中,包含着大量合理的内容和有益的经验。
《三字经》里有些话说得十分深刻,确实能打动人心,因而成了广泛传诵的格言,至今仍不失其教育意义。
如: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第二部分,介绍儿童须知的封建伦理道德以及基本的数目和名物知识。
这是根据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要求(《三字经》作者将其概括为“首孝悌,次见闻”),对儿童进行德智两方面的启蒙教育。
在德育方面,主要讲封建的“三纲”、“五常”、“九族”、“十义”,今日儿童教育自不可取。
但是象“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司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等话,今天仍有批判继承的意义。
如果我们不拘泥子“温席”、“让梨”的具体情节,也抛弃旧时礼仪的等级内容,而是吸收其中积极的意义,加强对儿童的礼貌和行为规范教育,以及亲爱他人的教育,不也是很有意义的吗
在智育方面,这部分里介绍了一、十、百、千、万数目,及“三才”、“三光”、“四季”,“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各方面知识。
第二部分内容很杂,但作者能分门别类,以数字概括出某一方面的内容,极便于儿童记忆背诵。
而且内容浅近,文字通俗,切合儿童启蒙需要,适应初入学儿童智力发展水平。
如: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流行于汉魏南北朝的蒙学教材《急就篇》在介绍名物时往往不惜大量罗列,未能顾及儿童学习能力;后来流行的《千字文》避免了大量罗列的毛病,又出现了介绍名物不够完整、集中的问题。
例如关于家畜只说到“驴骡犊特,骇跃超骧”,文字优美,内容却显不足。
而《三字经》则把”马牛羊,鸡犬豕”概括为“六畜”介绍给儿童,比《千字文》实在,也便于儿童掌握。
第三部分,提出蒙学教学内容和要求,介绍“四书”、“六经”、“五子”。
这部分内容,其他的蒙学教材是没有的。
它提出分阶段读书的目标和要求,起着动员儿童努力读书学习的作用。
它介绍古代学者及其著作,对于普及文化典籍知识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部分,讲述历史,主要介绍历史上的朝代兴替和帝王世系。
这部分内容约占《三字经》总篇幅的四分之一,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新的刊本又几次补进了近现代内容。
我国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学习历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按照古代学校课程安排,读史是大学的任务,在蒙学阶段(小学),根据儿童接受能力,不要求学生去读史、汉、纲鉴等历史著作;但不是说蒙学里就不要向儿童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了。
相反,从《三字经》的内容看,儿童初入学就在对他们进行最基本的历史教育了。
《三字经》也起过向社会上广大群众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
这一教育的经验和传统,很值得我们吸取。
最后的部分,讲了历史上一连串的奋发勤学、取得成就的人物故事,勉励儿童努力学习,做一个有为的人。
虽然其指导思想是“学而优则仕”、“显亲扬名”、“光前裕后”一套封建主义的人生哲学;可是所讲的故事多是有启发性的,不无鼓舞儿童奋发向上的作用,而且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成为我国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 披蒲编,削竹筒,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缀。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 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
从以上五个部分的内容看,《三字经》既是蒙学里集中识字的课本,又担负了向儿童进行知识和思想教育的任务。
从知识和思想教育来说,知识教学占的比重更大一些。
思想教育内容,除了进行儒家一般的三纲五常、九族十义的宣传外,主要是进行勤勉读书、学习做人的教育,同本书识字和知识教育的任务结合紧密,适合初入蒙学儿童的特点。
宋代理学盛行,南宋理宗以后,理学被奉为官方正统思想,朱熹被捧了出来。
纵观《三字经》全书,无一语搀入理学性命天理,主敬灭欲的说教,显得比较亲切,这是难能可贵的。
把识字教育同知识、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是我国编写蒙学教材的好传统。
《三字经》将三者揉合得更为紧密,比较切合儿童程度,胜过以前的《急就篇》和《千字文》。
从语言方面说,古代蒙书里,《弟子职》是四言,《急就篇》有一部分是三言、四言,主体部分是七言,《千字文》、《蒙求》等都是四言。
《三字经》全用三言,更便于儿童朗读背诵,这可以说是一个创造。
它继承了古代蒙学教材应用整齐韵语的传统,又有所突破和创造,是很不简单的。
因为只用三言,又要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很容易露出牵强硬凑的痕迹,或者写的艰深难读,或者贫乏呆板。
《三字经》基本上避免了这些很可能产生的缺陷。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拿文言的标准看,《三字经》的语言是相当通俗的,无论如何,比《千字文》通俗的多;除了个别的句子外,没有勉勉强强硬凑字数,硬押韵的毛病。
从句法上来看,可以说得上是灵活丰富,包罗了文言里各种基本的句式,既有训练儿童语言能力的作用,又使全书的句子显得有变化,样式多,不枯燥。
举例来说,有些是三个字成句的,……有些是六个字成句的,……也有些是十二字成句的,……从词语的组织来看,几种基本结构,如动宾、偏正、联合,都多次用到;基本的虚词,如‘之’‘乎’‘者’‘以’‘而’‘则’‘于’‘且’‘虽’‘既’‘苟’‘所’都反复出现。
” 总之,无论就内容论,或就语言论,《三字经》的编写都是十分高明的。
它继承传统,又后来居上,成了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因此,这本《三字经》一编写出来,很快就流行开来,从元明到清末民初,一直广泛流传,有各种注释本,有配以图画印刷精美的版本,还有供兄弟民族儿童使用的满汉对照本、蒙汉对照本。
《三字经》的写法也被移植到其他领域,于是有各类《三字经》出版,如《时务三字经》、《历史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等等。
过去一些布告、广告,为求推广,也有采取三言一句的。
元初编就的这本《三字经》在流行过程中,不断有人对其内容加以修改,涌现过不少的改写本。
如明末黄周星的新编《三字经》,道光间连恒的《增补注释三字经》,光绪间焦轩氏著,王晋之、张谐之重订的《广三字经》,以及后来章太炎的《重订三字经》等。
这些改编本都未能长久推行。
在社会上一直流传的还是原本《三字经》,不过其历史部分还是先后几次补进了近现代的内容。
古代蒙学教材这种相对稳定的性质,有利于提高其权威性和社会信任感,推动了蒙学教育的发展。
章太炎的《重订三字经》作于1928年。
当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很是时髦,也影响到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
章在《重订三字经·题辞》中说:“余观今学校诸生,几并五经题名、历朝次第而不能举,而大学生有不知周公者。
”又说:“若所以诏小子者,则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间常举以语人,渐有信者。
然诸所举人事部类,其切者犹有未具,明清人所增尤鄙。
于是重为修订,所增入者三之一,更定者亦百之三四,以付家塾,使知昔儒所作非苟而已。
”这些话反映出章对当时新式教科书一味赶时髦,搬洋书,丢却民族特色的忧虑心情,提出继承传统蒙学教材优良传统问题。
虽然话里也流露出怀旧的情绪;另外他在保留旧本《三字经》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融进现代科学知识所做的“重订”工作,确实也表现了不能与封建思想划清界限的问题;但是不应简单斥之为“复旧’,加上“同新文化运动对抗”的帽子。
对其“重订”工作所做的努力,也不能一概加以否定。
我们对《三字经》等古代蒙学教材,应采取分析的态度,批判其封建性糟粕,细心剥取其合理的内容,研究其编写上的优点,以为我们工作的借鉴。
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古诗《梅花》
其一:《梅花》 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 遥知不, 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说]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
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诗中,有一首相当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尤其是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更被赞为咏梅的绝唱。
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
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其二:梅花 宋·陈亮 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稀疏的梅树枝条横斜着,洁白如玉,刚劲有力;花萼上点缀着颗颗雪珠,反射出晶莹的光彩。
有一朵梅花竟然先开了,竞吐芳香的百花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
梅花呀,要把春天到来的信息传递,又哪怕那雪压冰欺
玉笛呀,不要再反复吹奏《梅花落》的曲子了,因为春神正在主宰着人间。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严冬阻挡不了春天到来的脚步,深雪又怎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气息
颂扬了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诗人以颂赞梅花的口吻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思想。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伤感的“梅花三弄”曲调了,春神就要来到人间,主宰大地。
表达了诗人爱梅、惜梅之情,请东君为梅花作主,让玉笛不要再吹“三弄”了,留住春天,不要让梅花凋谢。
陈亮一生极力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
《梅花》一诗,表达了他的爱国之志,对抗金的胜利、国家的前途,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诗是诗人情感发展的产物,既然玉笛演奏的《梅花落》曲子阻挡不了在春天阳光哺育下的梅花茁壮成长,那末,投降派的种种苟且的言论又怎能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呢
进一步以颂赞梅花的挺然独立来表达对投降派的强烈谴责,寄托了自己一生力主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