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农民耕种的句子及心情

形容农民耕种的句子及心情

时间:2015-09-02 19:57

形容付出就会有回报的句子有哪些

、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的内容丰富、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所有古诗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句意思: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寂”的境界。

这两句诗中这两句诗中这两句诗中这两句诗中““““动动动动””””中中中中有有有有““““静静静静””””,,,,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都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 ★意境及意义 ((((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以山为伴以山为伴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后两句运用后两句运用后两句运用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了拟人的手法了拟人的手法了拟人的手法。

)。

)。

)。

) 2、《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句意思: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意境及意义 ((((诗人以轻快地笔触诗人以轻快地笔触诗人以轻快地笔触诗人以轻快地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

前两句总写洞庭湖的前两句总写洞庭湖的前两句总写洞庭湖的前两句总写洞庭湖的秋色秋色秋色秋色,,,,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后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

)。

)。

)3、《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重点新知:“忆江南”是词牌名。

★诗句意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

★意境及意义 ((((这首词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这首词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这首词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这首词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

从从从从修辞修辞修辞修辞上说上说上说上说,,,,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都是比喻都是比喻都是比喻,,,,这样形象的比喻这样形象的比喻这样形象的比喻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绚丽多彩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绚丽多彩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绚丽多彩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生机勃勃生机勃勃生机勃勃;;;;结尾结尾结尾结尾反问句反问句反问句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的向往的向往的向往。

)))) 4、《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句意思: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互辉映,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作者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景色有作者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景色有作者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景色有作者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景色有::::绿原绿原绿原绿原,,,,白川白川白川白川,,,,子规子规子规子规,,,,烟雨烟雨烟雨烟雨)))) ★诗句意思: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才才才才”“”“”“”“又又又又””””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充分地说明了农民的劳动的繁忙紧张,,,,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之心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之心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之心赞美之情也体现无遗。

)。

)。

)。

) ★意境及意义 ((((前两句写了江南水乡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了江南水乡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了江南水乡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了江南水乡初夏的景色,,,,后两句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后两句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后两句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后两句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表现了表现了表现了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5、《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诗句意思: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生动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之情之情之情。

) ★诗句意思: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不懂得从事耕田织布,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种瓜。

(一个“学”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 ★意境及意义 ((((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展现了农家展现了农家展现了农家夏忙时夏忙时夏忙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热烈的劳动场面热烈的劳动场面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勤劳勤劳勤劳、、、、可爱的形象可爱的形象可爱的形象可爱的形象。

赞颂了农赞颂了农赞颂了农赞颂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村劳动人民的勤劳村劳动人民的勤劳村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作者对天真表达作者对天真表达作者对天真表达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儿童的喜爱可爱的儿童的喜爱可爱的儿童的喜爱可爱的儿童的喜爱。

)。

)。

)。

) 6、《渔歌子》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句意思: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

★诗句意思: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

★意境及意义 ((((前两句点名的时间是春季前两句点名的时间是春季前两句点名的时间是春季前两句点名的时间是春季,,,,地点是西塞山前地点是西塞山前地点是西塞山前地点是西塞山前。

描写了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描写了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描写了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描写了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光光光。

全诗动全诗动全诗动全诗动静结合静结合静结合静结合,,,,意境优美意境优美意境优美意境优美,,,,用词活泼用词活泼用词活泼用词活泼,,,,情趣盎然情趣盎然情趣盎然情趣盎然,,

有哪些位古代名人仕途不得志而隐居山林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一名潜,字元亮,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生活在东晋后期,这时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作过太守一类的官,但到陶渊明时,家境已经没落,因此他从小就过着贫困的生活。

他少年时曾有过豪放的生活,志向远大。

他接受了儒家的用世思想,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

他曾写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他少年好学,知识渊博,诗、赋、文写得都非常出色。

但由于政治黑暗,门阀制度的排挤,无法施展他的政治抱负,这就是他仕途不通和悲剧的原因。

萧统在《陶渊明传》里写道:“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这里记载了陶渊明29岁时初仕为江州祭酒。

但由于“不堪束职”,时间不长便解职回家了。

后来他又于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因心不悦回了家。

回家后,耕植不足以自给,再加上孩子多,生活没有办法。

亲戚和朋友都劝说他出去作官,他的叔父陶夔曾任太常卿,见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荐,于是被任为小县之令。

那时正值战乱,他害怕到远处任职,而彭泽县离家不远,俸禄又足够他酿酒,他就在彭泽县任职。

他任职后,给家里送一服役的人,并写信说:“家里生活十分困难,现在送给你们一个服役的人,帮助你们耕种田地。

他也是人呀,请你们好好待他。

”年底,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解经去职。

后来,他写了《归去来辞》这篇传世之作。

诗人在序文里交代了写作原因。

他十分坦城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这就是说,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了。

辞中叙述了他辞官的决心和心情:“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反抗。

但文中有些乐天知命思想是不足取的。

这篇文章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叙事、写景、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感情真实充沛,富有抒情意味。

宋代著名作家欧阳修曾赞扬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 从陶渊明29岁为州祭酒至辞官彭泽今共13年。

他看不惯当时政治的腐败.从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陶渊明最后的这20余年的田园生活和其他隐士们的隐居山林不同。

陶渊明隐居的本身就是对于黑暗现实不同流合污的一种反抗,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这和逃避现实不一样。

这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如《归田园居》、《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长公曾一仕”;《拟古》中的“少时壮且厉”;《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述酒》《读山海经》中的“巨猾肆威暴’、“精卫衔微木”:《杂诗》中的“白日沦西阿”;以及《咏荆轲》等等。

在这些诗中,诗人歌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身恋归林,池鱼思故渊。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短短几句,对仕途的厌恶之情溢于言表。

“青松在东园,众草投其姿;凝霜殓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这里,诗人以青松自比,虽然“卓然见高枝”,但在那门阀制度森严的时代,仍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还有,“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比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虽然他看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但他还不愿服老,还想继续作一番事业,建功立业。

至于《咏荆何》、《读山海经》,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战斗精神的颂扬,反映了诗人自己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表现了他“金刚怒目式”的一面。

说明他没有忘怀现实,也没有放弃他的伟大理想。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就是他能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接近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在当时社会士大夫鄙视劳动的情况下,这本身便具有进步意义,同时也使他的田园诗具有劳动生活气息。

参加劳动,尊重劳动人民,能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并且感到有很大的乐趣,这确实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癸卯岁始春怀左田舍》二首、《归园田居》、《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等,都描写了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在昔闻南苗,当年竟未践。

屡空既有人,春兴岂自免。

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人负来还。

”“温原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诗人,能够早出晚归辛勤耕作,并且要“长如此”,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少见的。

这不仅是劳动本身的意义,而且也是对劳动观念的变革。

“人生归有道,衣食因其端”,诗人在这里宣扬了依靠劳动而食的真理,这种观点确实是十分难得的。

他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是十分真挚的:“且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于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觞远见候,疑我与时乘。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与劳动人民的密切关系,他们在一起聊天谈心,喝酒,真是无所不谈。

诗人还讴歌田园风光,这也是陶渊明诗歌的一大特点。

与历代文人学士所写的不同,在于他不是美化现实,也不是纯粹欣赏田园风光,而是把田园风光和黑暗的仕途生活相比较而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呔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这里写的田园风光多么美,难怪后人把他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一派,评价确实很高。

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田园生活并非如此美妙,它经常遇到天灾人祸,就连诗人也是“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更不要说比诗人更加贫苦的广大农民了。

诗人这样写是把美丽朴素的田园风光与黑暗污浊的仕途生活加以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佳途的虚伪。

他把黑暗的对途比作“迷途”、“樊笼”,他把自己误入佳途比作“羁鸟”、“池鱼”一样不得自由而痛苦。

所以他决心回到田园,重新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况且,诗人心中并不平静。

他曾写到,“猛志逸四海,寒翮思远翥”,“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说明这才是诗人的“真意”所在。

陶渊明是田园诗之大家,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注重他的政治理想。

他的政治理想就是“世外桃源”。

诗人在农村接近了人民,了解了人民的饥苦,他又不满当时仕途的黑暗虚伪,他写道:“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重华去我久,贫上世相寻”。

他根据西北人民逃避待秦暴虐的情形,又根据《三国志》记载;“田畴人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

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

诗人根据这些传闻,把他的理想形象地表现在《桃花源记》里,在这个“社会”里,“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重孺纵行歌,斑白欢游指”,人人都“怡然自乐”。

这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大家过着富庶和平的生活。

这个世外桃源集中地反映了诗人和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它和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成了鲜明的对比。

毫无疑问,这也是诗人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否定,这种理想在当时社会情况下当然不可能实现,但它的进步意义是不可否定的。

这里虽然有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它是诗人归田后对农村生活实践的结晶,是思想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这种理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志士仁人所向往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

困此,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

过去的一些人把他当作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这是不对的。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在躬耕生活中,家境十分困苦。

他在《有会而作》诗里写道;“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在这首诗序里写道:“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

”可见他的生活困乏到何种程度

就在这一年即公元426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他在家已经饿着肚子躺了很久了。

擅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擅道济送给他一些吃的。

陶渊明在《乞食>诗里也写道:“饥来验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即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诗人在困苦之中,写了《挽歌诗》三首、《自祭文》一篇,于公元427年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

一个伟大的诗人,落得这样凄惨的结局,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剧。

他给我们留下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为后代许多正直、进步作家和人们所景仰。

当然他诗中的人生无常、乐天知命的人生态度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有《陶渊明集》传世。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