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他人朗读的句子
《论语》还真有这样的内容,记载在《宪问》篇中,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方人”就是评论他人的行为、品德是否符合规范,当然也就后对不符合规范的品行予以指责。
所以孔子批评子贡说“你自己难道就做得很好吗
我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评论他人,(而是着力于自己提高修养)”。
这里需要注意,“我”这个词虽然是第一人称,但在当时是复数词,表示我们、我方等意思,与现在的用法不同。
形容一个人只看表面就判断他人的句子有哪些
路遥知马力
不要好为人师,不要轻易评判别人。
为什么会有产生这种感觉
因为轻易评判别人会让人反感,一个经常轻易评判别人的人,会给别人一种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的感觉。
一般品德好的人会在心里铭记这句话,不要好为人师,不要轻易评判别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以结果评判别人往往有失偏颇为主题的作文
长期以来,同学们习惯于写好作文让老师评判,习惯于看老师给的分数,习惯于看老师给的评语,并以此来判断自己作文的优劣高下。
事实上,由于班级的学生较多,课务繁忙,老师往往并不能仔细地对每一位同学的作文加以评判,因此,我们并不能真正从分数、评语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作文训练也就一直难有大的长进。
实际上,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完全可以由自己或者其他同学来评判作文,从中发现不足,并在训练中加以调整、改进。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评价: 一、是否符合题意 无论是哪一类型的作文,审题都十分重要。
因此,是否符合题意是评判作文最重要的一项指标。
写好作文以后,自己或者同学可以按照题目所给定的材料(题目),仔细思考、辨别、分析,看写的文章是不是符合题目的要求。
通常有这样几种情况:非常准确、勉强切题、稍微沾边、文不对题。
针对出现的情况,我们可以自己分析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粗枝大叶没看清题意,还是根本就没有看懂题意。
前者就要求在写作中注意仔细阅读题干,后者就要在阅读上下功夫。
如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是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来写。
学生写“相信自己”“听取别人意见”就是符合题意的。
如果强调前者而全面否定后者,或者是强调后者而全面否定前者,那就是偏离了题意。
2004年江苏卷给出了“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两句富有哲理的话为话题。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题:写自然山水对人的影响,拓宽“山”“水”的外延,即自然、环境对人的熏染;赋予“山”“水”以比喻义,如不同文化对人的作用等。
思考“沉稳”与“灵动”的价值区别;关键的是要想到“区别”,要注意“沉稳”与“灵动”的辩证性。
这三条,不一定全部做到,突出一点就可以,但如果一点也不突出,那就是明显的偏题。
二、是否符合文体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提出“文体不限”,应该说从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尽情写自己喜欢并擅长的文体,但是也有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有些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把“文体不限”理解为“不限文体 ”,随心所欲,把文章写成了“四不像”。
所以,在评定时就要从文体上加以判断,看它属于哪一种文体。
记叙文要有记叙的要素,即有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议论文要能体现议论文的三要素,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说明文就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有条理地加以说明;散文也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有些考生把自己文体把握不准辩解为“杂文”,实际上,“杂文”也是议论文的一种,也有自己的要求。
写什么文体就要像什么文体,这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评判自己或同学的作文是不是符合文体也是体现作文优劣高下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是否文从字顺 文章是否文从字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首先通读全文,看能否读得顺,有没有拦路的地方,包括错字、别字、生造字、无用字,有就把它标出来;其次看有没有明显的病句,把有病句的地方同样也给标出来,因为高考阅卷对这些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三要看选用的句式、使用的词语是不是符合表达感情的需要,别人是不是可以更好地理解。
简单地说,文从字顺,就是:用词恰当,造句通顺,语意完整,没有错别字。
四、是否具有新意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文章是否有新意:①构思是否新颖。
文章要能给人以“亏他想得出”的印象,能写出波澜,写出梯度,写出层次感,能不落俗套,有自己的想法。
②情感是否真实。
“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要能以真情实感打动人,而不是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
③语言是否优美流畅。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的文章里能发现几处闪光的地方,都会让你的文章成功,如恰到好处的名人名言、巧妙引用的古诗文、广泛流行的歌词、电视中经常出现的广告语等等。
④语句是否具有启迪性。
富有哲理给人启发的句子常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有新意远不止这些,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自我评判,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在写作中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是否卷面整洁 这是最常见、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要求。
评判文章时要注意卷面是否整洁,是不是有随意涂改的现象。
如果卷面不整洁,到处是“疮疤”,让人看了就觉得不舒服,高分自然是不可能的。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同学认为卷面好就是有好的字体,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一手好字当然给人以好的印象,但是认真是更为重要的,因为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写作态度。
以上是同学们自我评判作文的几点依据。
相信如果我们每写一篇作文都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分析、评判,并根据自己的不足,及时地加以改进,长期坚持下来,一定会大有裨益。
当然,写好作文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辛勤的汗水。
我们在平时就要认真、扎实地多读书、多思考、多积累、多动笔,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写一篇评价别人的作文
1、【成语】: 舐皮论骨【拼音】: shì pí lùn gǔ【解释】: 舐:舔。
比喻只看到一点表面现象就妄加评论。
【出处】: 鲁迅《华盖集续编的续编·海上通信》:“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
”【举例造句】: 爱吹牛的人都有舐皮论骨的毛病。
2、【成语】: 盲人摸象【拼音】: máng rén mō xiàng【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甕,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举例造句】: 于是所见的人或事,就如盲人摸象,摸着了脚,即以为象的样子象柱子。
★鲁迅《这也是生活》3、【成语】: 管中窥豹【拼音】: guǎn zhōng kuī bào【解释】: 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举例造句】: 向管中窥豹寻知外,坐井观天又出来,运斧般门志何大,出削个好歹。
★元·周德清《一枝花·遗张伯元》4、【成语】: 自以为是【拼音】: zì yǐ wéi shì【解释】: 是:对。
总以为自己是对的。
形容主观,不虚心。
【出处】: 《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
”《孟子·尽心下》:“众皆悦之,自以为是。
”【举例造句】: 世人往往自以为是,自夸其能。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5、【成语】: 目中无人【拼音】: mù zhōng wú rén【解释】: 眼里没有别人。
形容骄傲自大,看不起人。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六回:“赵奢子赵括,自少喜谈兵法,家传《六韬》、《三略》之书,一览而尽;尝与父奢论兵,指天画地,目中无人,虽奢亦不能难也。
”【举例造句】: 盖欲使执事知区区布衣亦有不可犯者,毋遂目中无人而慨凌轹之也。
★清·归庄《再答汪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