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古诗文中形容仪态的词或句子

古诗文中形容仪态的词或句子

时间:2017-05-23 04:34

陋室铭 爱莲说的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一、文章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 二、文学常识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语音 馨(xin) 鸿儒(rú)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1、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 六、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有名(出名、闻名) 2、无丝竹之乱耳 乱:干扰(扰乱、使……乱)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谈笑有鸿儒 鸿:大 2、无案牍这劳形 形:形体、身体 案牍:官府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 6、斯是陋室 斯:指示代词,此,这 7、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 金经:佛经 9、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 竹:本指管乐器 九、特殊句式 1、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陋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十四、开放性试题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

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

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爱莲说》 一、文章内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文学常识 三、语音 甚蕃( ) 淤( )泥 濯( )清涟( )而不妖 亵玩( )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 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九、特殊句式 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意思对即可)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3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略 3、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为什么

*同意与否均可,理由要能支撑观点。

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一、 语文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习惯物有万态,人有百性。

每一个语文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或不拘小节,或一板一眼;或健谈善辩,或寡言少语;或潇洒倜傥,或谨慎稳健。

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教规矩给学生。

既做名师,更做严师,对学生一是一,二是二,言而有信,严而有格。

教风正,学风纯,教得规矩,学得规矩。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同小可,朝夕相处,潜移默化。

因此,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本身,先要培养好的习惯,摈弃不良习惯。

二、 出明确要求,教给学生方法学生一进入初中,前两节语文课,我们可以着重对学生讲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并从读、写、听、说几个大方面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

(一)阅读习惯:1、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的习惯;2、读思结合的习惯;3、默读与朗读结合的习惯;4、边阅读边圈点批划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5、阅读中摘录和笔记的习惯;6、勤查字典、词典及参考书的习惯;7、争取天天看报、看新闻联播,收集知识信息和趣闻的习惯;8、背诵古诗文及课文精彩句子、片段的习惯;9、阅读中独立分析问题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习惯;10、一学期读一至两本中外名著的习惯。

(二) 写作习惯1、仔致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2、经常做读书摘记,分门别类积累词语、格言、名言警句的习惯;3、坚持记日记、课外练笔的习惯;4、坚持进行书法训练的习惯;5、不写错别字,规范打标点符号的习惯;6、书写工整、讲究格式,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7、自觉主动反复修改文章的习惯;8、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中学生征文活动,自觉向各级报刊投稿的习惯。

(三) 听说习惯1、专心听讲,善于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讲话者谈话思路的习惯;2、自觉讲普通话,用普通话答问、与人交谈的习惯;3、课堂上、集会上、公共场合态度亲切、仪态大方、不打断对方的讲话,积极主动有礼貌发言的习惯;4、回答问题、发表意见、注意说话的条理性、准确性、生动性的习惯;5、不懂好问,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的习惯;6、每日课前5分钟坚持轮流讲解一则优秀古诗句(或一则名人名言)和一条成语的习惯。

三、 循序渐进,从点滴抓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见成效的,它需要长时期去逐步培养。

针对以上习惯,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培养。

阅读方面:我着重培养学生四大习惯:一是学会使用曲线、直线、双线、圈、点、三角、问号等标记符号标记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精彩点、生字、新词、佳句。

二是勤查工具书和参考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自觉给有关字、词、句作出注释、点评。

三是天天看报、看新闻、听广播、收集信息知识并以“今日一得”的形式记在读书摘记本上。

四是随时搜集,背诵优秀古诗文及课文精彩句子、片段。

我以周为单位进行检查、评分,以月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讲评、小结、交流。

写作方面:我要求学生必须备有“五本”。

一是听课笔记本,二是读书笔记本,三是日记本,四是书法训练本,五是词语、名言锦句积累本。

对以上各本的训练我都对学生提出详尽的要求,并按周、按月进行评比、讲评、小结。

如对每篇日记的写作,我提出四点要求:一是格式完整、正确——要记录年、月、日、星期、天气情况,并要拟标题;二是字数不少于250字;三是书写工整、不能潦草塞责;四是内容上可围绕四句话去选材——捕捉当日令人感动或困惑的镜头,记录稍纵即逝的感觉,描写与众不同的人和事,抒发内心的喜怒愁乐。

听说方面:我要求学生主要养成两大习惯:一是每日课前5分钟,全班学生要一一轮流上台为同学们讲解一则名人名言或一两句优秀古诗等,二是有礼貌、有条理讲话并积极用普通话发言的习惯。

当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相关的兴趣,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引导与指导,就会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习惯成自然”,就会让他们终身受益。

短文两篇 《陋室铭》与《爱莲说》

原文: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

可以调素琴⑤,阅金经⑥。

无丝竹之乱耳⑦,无案牍⑨之劳形。

南阳⑩诸葛庐,西蜀子云〔11〕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2〕 注释: ①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

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

德馨,意指品行高洁。

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③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

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

这里借指没有什么学问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⑥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⑦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

此处泛指乐器。

乱耳,使听力紊乱。

⑨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⑩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1〕子云:汉代的扬雄(前53—18)的字。

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

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

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2〕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

全句意为“有何陋”。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

有人说:“那地方非常简陋,怎么好住

”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词人,洛阳人。

毕生从政,曾官至监察御史,后贬官为多处刺史,虽其时其宦途不顺,然这段时间的经历,却为他后来的文字,打下了广博的基础。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刘禹锡返回洛阳,宦途始告平稳。

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

刘禹锡自幼好学,攻读经典之外,于九流百氏,乃至书法、天文、医学,亦广泛涉猎。

其文学创作,以诗歌最著,白居易说他“文之神妙,莫先于诗”(《刘白唱和集解》)。

在古文运动中,他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李翱、韩愈主盟文坛,引之以为伦辈。

刘说自己“长在论”,他的论文条分理析,论证周密,文采沛然。

散文则思路清晰,简洁晓畅。

(此节引自于刘禹锡小传)。

刘禹锡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

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

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

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自明。

出处: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零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文体: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

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

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

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和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消极循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

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

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

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

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一、文章内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 二、文学常识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刘禹锡。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三、语音 馨(xin) 鸿儒(rú) 调(tiáo)素琴 案牍(dú)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1、谈笑有鸿儒 鸿:古义:大 今义:鸿雁 六、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 名:有名(出名、闻名) 2、无丝竹之乱耳 乱:干扰(扰乱、使……乱)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谈笑有鸿儒 鸿:大 2、无案牍这劳形 形:形体、身体 案牍:官府公文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这里指弹。

5、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灵验,神奇 6、斯是陋室 斯:指示代词,此,这 7、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阅金经 金经:佛经 9、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本指弦乐器 竹:本指管乐器 九、特殊句式 1、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陋 十、朗读节奏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人帘里。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十四、开放性试题 1、“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

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

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爱莲说》 一、文章内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文学常识 三、语音 甚蕃( ) 淤( )泥 濯( )清涟( )而不妖 亵玩( )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 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九、特殊句式 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意思对即可)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3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略 3、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为什么

*同意与否均可,理由要能支撑观点。

委婉的表达“妾有意而郎无情”的诗词有哪些

迢迢牵牛星  (无名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解释】  迢(tiáo)迢:遥远的样子  皎皎:灿烂明亮  河汉女:指织女星  擢(zhuó):举  札(zhá)札: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zhù):织机上的工具  章:这里指布匹  脉(mò)脉:默默的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谊  纤(xiān)纤:形容小巧或细长而柔美  泣涕:哭泣,落泪  【译文】  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

  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织女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

  天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评析】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

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

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

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

《诗·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

《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ㄈ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

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

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

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

《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

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开关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

牵牛何尝不皎皎,织女又何尝不迢迢呢

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

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

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

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

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

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

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

河汉女就活脱多了。

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

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

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宾牛悲伤不已。

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

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

札札是机杼之声。

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纺??)。

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

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

盈盈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

是确切的。

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

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

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水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

《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亦见于《古诗十九首》。

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

'盈与赢同,古字通。

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

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也是形容人的仪态。

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

'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间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

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解读】  《古诗十九首》被明朝的陆士雍称为“《风》余”“诗母”(《古诗镜•总论》),它的艺术成就,受到了历代批评家的高度肯定,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其“实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中则称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谢榛《四溟诗话》中说其“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

那么,我们学习《迢迢牵牛星》,就要慢慢咀嚼、细细体味,把握其意蕴之所在,读出其感人至深的地方,进而明白前人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不是虚妄。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天衣无缝的境界。

而《迢迢牵牛星》是其典型的代表,它写天上无情的双星,却似人间绸缪的夫妇,景、物、人、情转换交融,令人生出无尽的遐想和感叹,可谓黯然销魂而又黯然神伤。

《迢迢牵牛星》的作者,显然从乐府民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同时也接受了《诗经》《楚辞》的熏陶,文学总是一脉相承而不断向前的。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

课文把“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两句翻译为“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这并不是最好的。

显然它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牵牛星何尝不“皎皎”,织女星又何尝不“迢迢”

既如此,那我是否就可以把它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呢

结论是不可以。

诗词文约意广,全在读者的联想想象,迢迢是距离遥远的意思,用“迢迢”写牵牛星,让人联想到他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皎皎写星光之亮,用“皎皎”写织女星,让人想到女性之美。

在辽远而清幽的苍穹之上,有这样两颗遥遥相望而情牵你我的星星,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而动人的传说早就给它罩上了凄美的色彩,何况由织女星化身而来的美丽的姑娘是这样的愁肠百结。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这四句用动作神态写哀怨。

“纤纤”从音韵上给出了一个缠绵悱恻的基调,“纤纤素手”是一种动人的美,但现在美在遭受折磨,牵动着我们的心。

“札札弄机杼”之“札札”,是重复的劳动亦或是心烦意乱躁动不安

或许都有吧。

终日劳作却终“不成章”,如果真如教参上所说“织女织成布,才能同牛郎相会”,我们又怎能不黯然神伤呢

伟大的西绪弗斯以他男性的刚强和无比的信念战胜绝望,日复一日地推石上山永无休止,给我们留下了惊心动魄的震撼之美。

我们的主人公只是一个纤弱的女性,却以她的眼泪印证了她的不屈——纵然难以排除阻隔,但爱情之火不熄,思念之心不止。

所以虽是哀怨,也有了一种刚强之美,虽是哽咽不能语,也自是一种倔强和坚持。

这几句诗化用《诗经•大东》“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而来,自有其化工之妙。

而较之《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则其情感有了更深层的发展,毕竟《卷耳》所描绘所吟唱的只是一个女子因思念情人而心猿意马的场景,那种感情是美好甜蜜而轻松愉快的,而此处却能引发人更深沉的喟叹,为永远无法突破的困境,为困境中的坚持,为爱情的美好,为情路的艰辛。

  诗歌最后四句则承接上文,直接抒发诗人的慨叹,也暗示了苦痛的根源。

河汉清浅,相隔不远却不可逾越,遂成文学、哲学上永恒的悲剧意象。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初读不觉有多少沉重的分量,再品却不觉悲从中来,进而悲不自胜。

盈盈一水,是望穿秋水的凝视,是眼泪的汇聚,还是瘦了的清癯的容颜

不管怎样,都让我们看见了一个饱含离愁、楚楚动人的女子形象。

而这只是哀怨的第一个层面。

进而细想,不止爱情,人生的各个层面,不都有着这样难以逾越的忧伤吗

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常常可见、可感却永远无法触及、无法抓住。

到这个时候,我们不仅仅是为这个美丽的思妇感动,我们更感到了自我生命的悲伤。

但诗中表现出来的哀怨,我们所体会到的生命的悲伤却又并不让我们颓废、悲观、消极,它又有一种奇怪的力量,她的眼泪、她的愁容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对人生、生命、命运、爱情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从而我们所感受到的生命的悲伤亦只不过是对自我意志的磨砺。

正是在这一个层面上,诗歌的价值有了再一次的提升。

  《迢迢牵牛星》一韵到底,十句诗中有六句用了叠字且都用在句首,不但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而且对写景写人起到“景情并生”的作用。

而其所引起的让人对爱情、对生命、对宇宙的思考则更让我动容和感佩。

明代钟惺《古诗归》里曾说“乐府之妙,在能使人惊;古诗之妙,在能使人思。

”此言不虚也。

(叠字: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

一个字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字的词性和词义。

)《迢迢牵牛星》全诗运用了六组叠字: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手之秀美,织布之繁忙,形声兼备,继而生情。

由景及人,使诗文更生动形象。

初中学习的古诗词名句有哪些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释:迢(tiáo)迢:遥远。

牵牛星:隔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

皎皎河汉女:明亮的织女星。

皎皎,明亮。

河汉,即银河。

女,指织女星。

纤(xiān)纤擢素手: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纤纤,形容手指细长。

  擢(zhuó):伸出。

札(zhá)札: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弄:摆弄。

杼(zhù):织布机上的工具。

终日不成章:一整天也织不出布来。

章,布帛上的经纬纹理,这里指布帛。

泣涕:哭泣,落泪。

零:落。

几许:多少。

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间(jiàn),隔。

脉(mò)脉:含情凝视的样子。

诗词译文:在银河之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北织女星明亮皎洁。

  (织女)纤细而柔美雪白的双手向前伸起,札札地摆弄着织布机。

  (她)始终无法织出一块完整的布,哭得泪如雨下。

  天河又清又浅,相隔究竟有多远呢

  只隔一条清浅的天河,默默地深情凝望却不能说话。

翻译(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虽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水,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赏析:《迢迢牵牛星》一韵到底,十句诗中有六句用了叠字且都用在句首,不但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而且对写景写人起到“景情并生”的作用。

而其所引起的让人对爱情、对生命、对宇宙的思考则更让我动容和感佩。

明代钟惺《古诗归》里曾说“乐府之妙,在能使人惊;古诗之妙,在能使人思。

”此言不虚也。

(叠字: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

一个字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字的词性和词义。

)《迢迢牵牛星》全诗运用了六组叠字: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手之秀美,织布之繁忙,形声兼备,继而生情。

由景及人,使诗文更生动形象。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

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

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

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

《诗经·小雅·大东》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

《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俶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

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

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

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

《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迢迢牵牛星》写牵牛织女夫妇的离隔,它的时代在东汉后期,略早于曹丕和曹植。

将这首诗和曹氏兄弟的作品加以对照,可以看出,在东汉末年到魏这段时间里,牵牛和织女的故事大概已经定型了。

 此诗写天上一对夫妇牵牛和织女,视点却在地上,是以第三者的眼睛观察他们夫妇的离别之苦。

开头两句分别从两处落笔,言牵牛曰“迢迢”,状织女曰“皎皎”。

迢迢、皎皎互文见义,不可执着。

牵牛也皎皎,织女也迢迢。

他们都是那样的遥远,又是那样的明亮。

但以迢迢属之牵牛,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而以皎皎属之织女,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的美。

如此说来,似乎又不能互换了。

如果因为是互文,而改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其意趣就减去了一半。

诗歌语言的微妙于此可见一斑。

称织女为“河汉女”是为了凑成三个音节,而又避免用“织女星”在三字。

上句已用了“牵牛星”,下句再说“织女星”,既不押韵,又显得单调。

“河汉女”就活脱多了。

“河汉女”的意思是银河边上的那个女子,这说法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真实的女人,而忽略了她本是一颗星。

不知作者写诗时是否有这番苦心,反正写法不同,艺术效果亦迥异。

总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这十个字的安排,可以说是最巧妙的安排而又具有最浑成的效果。

以下四句专就织女这一方面来写,说她虽然整天在织,却织不成匹,因为她心宾牛悲伤不已。

“纤纤擢素手”意谓擢纤纤之素手,为了和下句“札札弄机杼”对仗,而改变了句子的结构。

“擢”者,引也,抽也,接近伸出的意思。

“札札”是机杼之声。

“杼”是织布机上的梭子。

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弄”字。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这弄字是玩、戏的意思。

织女虽然伸出素手,但无心于机织,只是抚弄着机杼,泣涕如雨水一样滴下来。

“终日不成章”化用《诗经·大东》语意:“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

“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

“盈盈”不是形容水,字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

《文选》六臣注:“盈盈,端丽貌。

”是确切的。

人多以为“盈盈”既置于“一水”之前,必是形容水的。

但盈的本意是满溢,如果是形容水,那么也应该是形容水的充盈,而不是形容水的清浅。

把盈盈解释为清浅是受了上文“河汉清且浅”的影响,并不是盈盈的本意。

《文选》中出现“盈盈”除了这首诗外,还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亦见于《古诗十九首》。

李善注:“《广雅》曰:‘赢,容也。

’盈与赢同,古字通。

”这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所以五臣注引申为“端丽”。

又汉乐府《陌上桑》:“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也是形容人的仪态。

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李善注:“《尔雅》曰‘脉,相视也’。

郭璞曰‘脉脉谓相视貌也’。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首诗一共十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音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

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