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娄山关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的激越情怀。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会后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
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
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情怀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不朽之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
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
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连系下文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
“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
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
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今从头迈步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
“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
从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吗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
前一句写山。
“苍山”即青山。
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
“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
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
后一句写夕阳。
“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
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
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形象地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精警之至
全词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篇幅虽短,“份量”很重。
它使人在获得强烈感染的同时,欣赏到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是真正的诗。
编辑本段词作赏析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词作中较为出色的作品,此词慷慨悲烈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娄山关是本词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
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关上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娄山关”三个大字。
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0日,红军第一次攻克娄山关。
1月15至17日,党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的正确路线。
19日,红军离开遵义。
20日,翻越了娄山关,进军川南,计划与在川西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创立根据地。
28日,根据的提议,红军发起了土城战役。
由于情报失误,红军未能实现预期的作战目的。
博古讥讽说:看起来,狭隘经验论者指挥也不成。
认真总结了土城战役的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
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再克娄山关,2月28日重占遵义,歼灭贵州军阀王家烈两个师,取得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当日,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
娄山关战斗虽然胜利了,革命却暂时受阻,所以全词明显地有些悲壮。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对本词的解析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语气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
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
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
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
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
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
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
” 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全词不长,上下两阕,通篇只有四十六个字,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笔简而意无穷,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此词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
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
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一幅晓月寒霜图幻化而出,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
这种手法似取自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气氛的效果上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
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
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
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
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以下诸篇(按:一九五八年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忆秦娥·娄山关》排在《十六字令三首》之前,说的“以下诸篇”是指《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非自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
所以,这里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心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
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行,才觉得霜重;正因为心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而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行军的真实写照。
上阕的整体色调的灰暗的,天色未亮,凄风冷月,行军困苦,可谓没有一点亮色。
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
此情此景,不要说作者,就连读者看到“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一句时也会变得心情沉郁。
照一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人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行军艰难之慨,进而深化这种基调,写成一首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
但作者没有如此,而是笔锋一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子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
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
“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
最后二行“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写的又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用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传递给读者这样的印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一夜又一天的急行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口,击败敌人,占领了娄山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身后。
一天激战后,遍地硝烟,血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士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娄山关的崇山峻岭,而红军的旗帜在猎猎西风中飘扬,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此时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脉莽莽苍苍,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黄昏的夕阳渐渐落下,剩余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红了天际。
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
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
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
”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曾经亲临娄山关战斗的作家成仿吾回忆说:“这首词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从拂晓出发到傍晚结束战斗的动人情景。
西风猛烈,长空雁叫,红军在月明的霜晨进军,马蹄声微响,喇叭声低沉,一片严肃的战斗前的景象。
经过战斗后,雄关也被我们占领,大家迈开大步通过,在黄昏中向波涛起伏的群山奋勇前进。
全词写出雄关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艰苦奋斗,就能前进,尽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
”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
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意思
第一句:莫说娄真的像钢铁般,而今我们硬是从关头跨越过去了。
第:山势起伏好像无边无际的翻腾着的大海波涛,落山的太阳宛如殷红的鲜血。
词《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①]: (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 ①[忆秦娥]词牌名。
[讲解]: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的激越情怀。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
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会后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
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
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情怀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不朽之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
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晓月依然挂在天边,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
透过这种情调,读者可以想象到即将来临的战斗的紧张和艰险。
跟着,“霜晨月”这一景句的重复,固然是词牌的规定,同时又起着连系下文的作用。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把红军行动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作者以表现事物形貌的“碎”来形容马蹄声,以“咽”来描绘喇叭声,准确而精彩。
“碎”,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从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声音的描绘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红军行动的机敏。
事实上,红军就是把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拿下这座易守难攻的雄关的。
词没有直接描叙战斗的过程,但从这两个句子中可以想象到战斗的紧张和剧烈。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
“而今从头迈步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
“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
从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看出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吗
词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
前一句写山。
“苍山”即青山。
既写出了山的颜色,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
“如海”是说山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大海。
不仅展现了壮阔的山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高处眺望,一股雄壮的气概萦绕于句中。
后一句写夕阳。
“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
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首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
这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句既形象地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精警之至
全词只写了中央红军的一次战斗,却是对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折射,篇幅虽短,“份量”很重。
它使人在获得强烈感染的同时,欣赏到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是真正的诗。
描写老人的声音的句子和词分别有哪些
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答:从触觉、听觉和视觉方面进行了描写。
触觉方面,写了西风凛冽;听觉方面,写了飞雁鸣叫,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视觉方面,写了天空、冷霜、晨月。
毛主席诗词中有一句残阳如血出自哪一首
出自:《忆秦娄》 原文: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忆秦娥·娄山关》是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描写流水声音的句子
1. 小溪清清澈澈,晶莹剔透,象会流动的水晶。
它的身下是细细的沙粒,是碎碎的卵石。
卵石光滑滑的,沙粒黄灿灿的。
小溪踏着沙粒,抚着卵石,潺潺湲湲,叮叮咚咚,撒着欢儿,唱着歌儿,欣欣然一路奔向远方……2. 茂密的山林里,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周围有一块块光滑的鹅卵石,四周是茵茵的草地,高高的柳树随着风儿,好像是从天上下凡的仙女,长发在空中飞舞。
树底下,小草小花芬芳扑鼻,十分茂盛,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小溪里有许多大小不同,颜色形状不同。
有的像一个小摇篮,里面的则像是正在熟睡的婴儿在摇篮里甜甜的睡着;有的像一只正在歌唱的布谷鸟张开嘴巴向人们报告:播种种子的时候不早了;有的像一个陶罐,很精致;还有的像一叶小舟,驶向奔腾的江河......3. 冬天大雪纷飞,小溪结冰了,一片白雪皑皑。
本来安静的小溪,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凡,到处都是孩子们滑冰、打雪仗、堆雪人的身影,溪两岸充满了笑声。
人们在这片冰天雪地里返璞归真。
4. 故乡的小溪,似乎与我,每每望着上细细流动的溪水,就感到一种轻柔的情绪,觉得它好像轻轻地流在我心上。
于是,我念着它,想着它,近着它,投入它的怀抱,进入它的血液里,在生活里,在现实里,在风风雨雨里,在阳光灿烂里。
5. 故乡的小溪就这样静静地流淌在我生命最原始的时候,伴我度过了愉快的童年,为我带来最美好的回忆。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故乡的小溪的羁绊。
6. 小溪流的水很清澈,连藏在石头后的小鱼小虾也看的清清楚楚;小溪也非常深,但是,孩子们可以在水中游戏,不会沉下去,而最吸引人的,是春天的小溪。
7. 调皮的小溪就像那长不大的孩子,总是缠绕着大山,依偎在山的怀抱,从不独自闯荡。
大人们都说我们村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是大自然的恩泽,农作物好丰收。
有山有水确实是很好,造就了自由的天地,为相乡村孩子们提供了自由的乐园,我们尽情地在那里玩耍。
8. 我的家乡的小溪位于村庄前,四季流不断,因而总是清澈的,夏季节,溪旁总会开着一些的小黄花和长势稠密的小草。
溪的右岸还有一棵茂盛的柳树,柳树的长长枝条仿佛少女的青丝垂入中,在清凉的中洗涤着。
9. 春天,小溪的冰融化了,那清脆的歌声又潜入人们的心中。
柳树姐姐用那长长的发辫儿沾沾小溪的水,仿佛正在梳洗头发。
小鱼一只一只的从水面蹦出,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我们的家又可以向往常一样了,春天,美好的季节,新的一天开始了,小朋友,你们来玩呀
”小溪淙淙地向江河流去,载着我们的期望,驶向江河大海......10. 哦,寻条我魂牵梦绕的小溪也变了样,溪边修了几级泥台阶,底下是一排青石板,显得整齐,雅洁。
站在石板,望向清澈的有时突然从底下窜面的鱼儿令你大吃一惊,它又极快地跃下底去了,它们为什么这么兴奋
溪岸那棵柳树还在,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所不同的是它不再寂寞了,它的左右两边栽满了鲜花,有月季花、栀子花、一丈红11. 美丽的小溪,感谢你使我们的家乡充满了快乐,让孩子们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我为家乡的小溪而感到自豪
12. 我你——家乡的小溪。
梦里多少回,我又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你的边。
岁月匆匆,流不走你在我心里的思。
每天生活在都市里已经融入到都市里的我,在疲累时想到的就是你,那轻柔的自由的风,那随风飘散的清香,那似乎没有任何压力轻松的心境只是在那里,在我的心里存在。
13. 诗人李白吟诵着“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诗人则道着“万里沙”的雄伟。
但我最爱的,还是家乡的那条小溪。
14. 冬去春来,春天,小溪又换了一张崭新的面孔。
小溪边万紫千红,青的草,绿的叶,五彩斑斓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展开嫩叶的柳丝。
小花小草们摆动着身子向我们招手,在翩翩起舞。
微风拂过,清凌凌的溪水就漾起了波纹。
小溪里鱼儿们又有了新的伙伴,角鱼,鲇鱼,卢鱼,都赶来啦。
他们在小溪里穿梭着,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聚在一起做游戏。
15.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的舅舅家。
每天清晨,伴着鸟儿清脆的叫声,迎着绿得无边的青山,我独自一人在小溪边散步。
啊,小溪被笼罩上一层纱,下边是五颜六色的石头。
时不时有几条小鱼游过去。
我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捧一汪水,一下子洒在脸上,啊,是那么清凉,那么舒服。
我欣赏着小溪为我演奏的乐曲,那么优美,把我带到了一个仙境......16. 夏天,烈日炎炎,溪水显得更绿了。
我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的白云,天空也好似更蓝了。
垂柳上的知了不停地欢叫着,仿佛在诉说小溪的美丽。
大片的荷叶衬托着荷花,粉红的荷花一尘不染。
几只蜻蜓穿梭其间,它们偶尔在荷叶上小憩,真应了那句名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7. 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波光粼粼的。
小花小草也开始闪烁这身上晶莹透亮的露珠。
鱼儿们又纵然自如的玩耍。
溪边,小朋友们在嬉戏。
他们捧着溪水在玩,溪水溅在他们身上,他们笑得乐开了花。
彩虹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上,小花小草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上,构成了一幅美丽,生动的画卷。
小溪,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我爱生机勃勃的春天,更爱那美丽的小溪。
18. 到了正午,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大地上,小溪被撒上了一层碎金,那一波波水纹伴着金色的光芒流向远方。
我侧身坐在小溪边最近的一块石头上,享受着小溪拂过我的脚时带给我的清凉。
时不时从远方传来小伙伴们打闹的声音,人们洗衣服时的笑声。
此刻,小时也高兴地唱着歌,不停地拍打着岸边的石头。
19. 林中很安静,着就是我喜欢山的缘故。
风掠过来,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
耳边传来轻微的流水声,信步走过去,原来是一条小溪。
溪水很清澈,洒在水面上的阳光随着流水一晃一晃的。
心里突然有了一种温暖的感觉,似乎这条小溪是我前世的朋友,在这里等了我很久。
我静静的看着,忘记了外界的忧愁。
溪水静静的淌着,与世无争。
我心里想着,也许人的生活就应该象着清纯的溪水一样,抛弃一切俗念,离开浮躁的尘世,才能保持生命的纯洁。
如此一想,这溪水倒有些佛性了,我微笑着,在小溪的草地上岸边坐下,凝视着溪水。
20. 秋天的小溪就更美了。
草地此时变成了金黄色,溪边的树叶也变成了金黄,微风一吹,无数片叶子像蝴蝶一样飞舞着,飞向深绿的溪水,变成了一叶叶小舟,顺着河水驶向远方……溪边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到处是硕果累累的景象。
21. 幼年的我,时常喜欢看我家门前的小溪,小溪里清水哗哗不停地流淌。
在清流中自由自在地畅游,幸福而又快乐。
清水顺着蜿蜒的小溪欢快地奔向东边的远方。
我不知清水流到哪里去了,鱼儿游到那里去了。
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水带着鱼儿流到大河里去了。
”22. 生活中的烦恼是连绵不绝的,浮躁的人群造就了一个喧闹的世界。
而我却觉得自己和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
这究竟是谁的错呢
我站起来,顺着水流看去,小溪消失在前方的丛林中。
我突然开悟了。
清澈的溪水最终要流向广阔的田野,滋养着大地,我应该抛弃自视清高的傲慢,象小溪一样,谦恭地流向田野,把自己的纯洁展示在人们面前。
我微笑着扬起脸,离开了林中的小溪。
23. 黄澄澄的太阳热烈地照耀着四季如春的故乡,一条自由自在的、的小溪涓涓流动,从东边的田野里静静地出发,哼着一曲童年的歌谣,向西而去。
随着支流的增多,小溪渐渐壮大,直至汇成一条几米宽的溪水,流进溪尾坝,流淌在我的思念里。
24. 天色渐渐沉了下来,太阳带走了金黄的画卷,在画布上撒下一片深蓝。
拿货不上点缀了闪亮的星。
乡村的夜晚没有城市的喧嚣,汽车的鸣笛声,只有昆虫的鸣叫,风吹庄家的响声。
此刻,小溪也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
倒映着浩瀚的星空,岸边的棵棵柳树。
它犹如一条长长的带子,在田野间穿梭,带着夜的寂静,星的美丽,山的高大,和大自然的一切,入睡了......啊,那条记忆里的小溪包含着多少家乡人的努力啊
相信家乡的这条小溪,将会带着远行人的思念,家乡人对它的依恋,永远的流向远方,流向远方.....25. 找一块山石坐下来,闲闲地看小溪流淌,眼便清亮亮的;静静地听小溪浅唱,耳便静幽幽的;心也安详起来。
,纷纭世间,我早己迷失。
小溪呢
小溪也会迷失吗
我慢慢捧起一汪溪水,凝神注视着,久久。
26. 是那一片青青翠竹,那一片茫茫田野,小溪的源头一年不断,毫不起眼地奔流在沟沟壑壑里。
在前进的旅途中,逐渐冲走和沉淀导致污浊的淤泥,清澈见底。
在年幼的童年里,曾与同伴们钓鱼溪边,那时可清楚见到悠闲的鱼儿们在水底,摇着灵活的尾巴,煽动晃动的鱼鳍,在水中招摇,闪亮着诱人的光泽。
我们使尽一切办法,无法使仿佛较聪明的鱼儿们上钩,令我们望之兴叹,遥遥不可及。
27. 溪水没有回答我。
——小溪当然不屑回答这样的问题。
面对一个平庸者以己度人的可笑疑问,小溪只会粲然一笑。
我知道,小溪是不会迷失自己的,永远不会。
小溪活泼开朗,小溪宁静平和,溪水,小溪洒脱自如。
纷纷扰扰中,小溪的心中从不会有什么杂思杂念,它只是随其自然地、不疾不徐地流淌着。
它不贪恋,它不奢求,无贪无奢,无欲无求,胸无杂念,心宁如镜,小溪自然也就轻松起来,潇洒起来,悠然自在起来。
28. 小溪里,翠绿欲滴的水草丰盛,在水面轻盈地飘动,顺着水流,似乎在挥手与人示意,富有灵性,给平淡的溪水涂上浓浓的绿色。
小溪因为这翠绿的颜色而显得生机勃勃,绿色盎然。
在年幼的心里,就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不时浮现在眼前,与我结下了难分难舍的翠绿色的情缘。
29. 家乡的小溪是我的故乡一道美丽的风景。
它春天生机勃勃,夏天风景怡人,秋天硕果累累,冬天冰天雪地。
每当我回到家乡,都要去看看家乡的小溪。
春天,我站在芳草茵茵的岸边,远眺碧波粼粼的溪水,一两只鸭子在水中欢快地游着,引得路人驻足观望。
偶尔,能看见一条鲤鱼跃出水面,为小溪增添了生机。
岸边的垂柳发出了嫩芽,远远望去,好像一抹绿色把小溪包围起来,微风吹来,枝条频频向路人招手。
30. 小溪的水,是乡亲们的之一。
在溪流的某处,放下几块硬邦邦的石条。
石条洁净光亮,滑腻不粗糙,便是朴素的乡亲们洗衣服的好所在。
小溪的水流哗啦哗啦地前行,用源源不断的清流洗涤着,冲击着。
在那艰苦的岁月,满是补丁的衣裤虽然毫无光华,但是,经过故乡小溪的呵护,却也干净利索。
31. 将紧紧掬着的一双手慢慢松开,清凌凌的一汪溪水复有快快乐乐回归小溪,欢笑雀跃着流淌而去。
小溪流淌着,身边的野花杂草就是它的伴侣,它与它们拥抱亲吻;山坡上的鸟雀就是它的朋友,它与它们互相唱和……不觉间已是夕阳将尽,金色余晖里,恋恋不舍地,我与小溪道别。
小溪潺潺湲湲着,叮叮咚咚着,款款地,从我心中流过。
32. 在田野耕作的乡亲们,在劳累完的时候,常常去小溪里浸泡,洗去手脚上的污泥。
这时,小溪既亲切又温柔,在水流里,换来一身的洁净,给予人们方便的、及时的和快速的节奏。
无论你身上有多脏,经过小溪的亲昵,都会变得焕然一新,感觉舒服又惬意。
对不断流动的溪水,乡亲们常有一股兴冲冲的、缠绵的和怡人的体会。
33. 流过,流过,一条小溪不断从我心中抚慰般缓缓流过。
我喜欢那条小溪,自觉不自觉地,我会常常去看它。
一个人。
是的,只我一个人。
——我与小溪有个无言的约会,我们相约在一个又一个的美丽黄昏里。
34. 在夏天,小溪旺盛的绿草,引来了牛儿们的宠爱。
健壮的水牛,威风的黄牛,以不停歇的嘴巴咀嚼着水岸两旁的绿草。
有时,它们“哞哞哞………”地叫着;有时,它们会贪婪地喝着似乎是甜滋滋的溪水。
“咕噜咕噜……”的饮水声令人觉得水的珍贵与解渴。
有时,水牛被凶狠的太阳晒得浑身发烫。
它干脆在溪水里跪下,猛地打几个滚,驱走了炎热,也赶跑了讨厌的牛虻和苍蝇。
在我的感觉里,水牛一身的泥迹丑陋不堪,一条尾巴夹着无数的、的泥水四处飞扬。
35. 我的家乡在龙游农村,那里有大山、田野、大树、小桥……,不过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家乡的小溪。
到了夏天,我站在桥上往下面一看,水清澈无比,游鱼和沙粒非常清晰,还可以看见沉积在水底黑色、青褐色的石头和已经发黑的树叶。
36. 小溪也有发怒的时候。
在大雨滂沱时,由于弯曲,溪床狭窄,溪岸低矮,小溪不能及时泄水,沿路而行的水流冲出底岸。
在几处地方,水淹道路,眼前一片“汪洋”,路人不明路况,不知深浅。
小溪一改和蔼可亲的模样,湍急的溪水四处奔走,无孔不入,也会令人惊心动魄。
温驯的小溪变得可怕起来。
这时,乡亲们只得靠着建筑物绕行,小心翼翼地躲避失控的溪流。
怎样形容小溪的声音
形容小溪的声音的句下1、山脚下,小溪里发出叮咚悦耳的响声。
2、一条小淙作响,从山脚下流过。
3、山间小溪潺潺,绿草如茵,别有天地。
4、一条小溪从村边潺潺流过。
5、它不像花园里的小溪那样潺潺汩汩。
6、春天的小溪好像歌唱家,哗啦啦的放声歌唱。
7、他坐著倾听小溪流水的潺潺声。
8、奔腾的小溪向大河流去,就像嬉戏打闹着的孩童。
9、大海无语,却静静容纳白川;江河无语,却默默奔向海洋;小溪无语,却袅袅回集成河。
10、山那边的声音怎么如此的悠扬婉转呀?不是牧童在舒心地吹着笛子,就是小溪在从杂乱的石头上流过。
11、夜阑人静,月洒清辉,清晰的流水声使周围显得更加幽静。
如盘的月影静静地躺在溪底,洁白如玉,晶莹如镜,周围的云彩似乎放射着银色的光芒。
这时整条小溪显得静谧,神秘,就像神话里的世界一样。
描写天空和大海相结合的优美句子
1、那碧绿面,像丝绸一样柔,微荡着涟猗.从看,烟波浩渺,一望无际;而有时,海水就在你边,轻轻絮语......2、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子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3、屹立在岸边的沙滩上,向远处望去,只看见白茫茫的一片.海水和天空合为一体,都分不清是水还是天.正所谓: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远处的海水,在娇艳的阳光照耀下,像片片鱼鳞铺在水面,又像顽皮的小孩不断向岸边跳跃4、看着大海,我们的心胸似乎也变得开阔了.在这种境界里,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海水涨潮了,海水中的波浪一个连着一个向岸边涌来.有的升上来,像一座座滚滚动的小山;有的撞了海边的礁石上,溅起好几米高的浪花,发出“哗......哗......”的美妙声音
5、喜欢它安静的样子,咆哮的样子…… 望眼过去那开阔无边的大海,雄浑而苍茫,把城市的狭窄、拥挤、嘈杂全都灰望道九霄云外。
6、难忘那清爽的潮湿的带着谈谈的海腥味的海风,吹拂着人的头发、面颊、身体的每一处的感觉。
就像艳丽丰盈的女人一样的诱人。
7、流淌着的河水在秋天通体泛红,好像一头巨蟒吐出的信子。
8、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
9、海还是安安静静的,好像睡着了一样,没有风,也没有浪,海水已经凝固了,好像一块厚厚的玻璃,平躺在那儿,一动也不动.10、浩瀚无边的湛蓝的海洋,一道道波浪不断涌来,撞击在岩石上,发出了天崩地裂的吼声,喷溅着雪白的泡沫.11、树叶白帆,在这水天一色金光闪闪的海面上,就像几片雪白的羽毛似的,轻悠悠地漂动着,漂动着。
12、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13、海水那么蓝,使人感到翡翠的颜色太浅,蓝宝石的颜色又太深,纵是名师高手,也难以描摹14、阳光照在波光细细的河面上,像给水面铺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碎银,又像被揉皱了的绿缎。
15、海,真的海,同北方高原那片苍茫的土地一样,凝聚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神秘的生命力,给人一种超越自然的深刻
16、到秋天,山是浅黄或绛紫色的,河水是碧蓝碧蓝的,柞树的叶子火一样红,素馨花雪一样白,野艾的瓦灰,菅草的姣绿,野菊花的藕荷色,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