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本书能介绍下数学发展史,重要领域的突破历程和代表性专著
十 拉普拉斯(1749~1827) 拉普拉斯是天体力学的主要奠基人,是天体演化学的创立者之一,是分析概率论的创始人,是应用数学的先躯。
拉普拉斯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行星的轨道大小只有周期性变化,这就是著名拉普拉斯的定理。
他发表的天文学、数学和物理学的论文有270多篇,专著合计有4006多页。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哪些领域人类总是较早获得发展的突破
关于战争的领域,因为人类在早期还没有获得较为稳定的领土界限,发展水平高低不平,发展速度又容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所以实力变化很大,于是便容易引发战争,所以关于冶铁等用于战争的技术得到较早发展。
正是因为有那句话,战争促进科技的发展,科技加剧战争的残酷性,不过有利于战争快速结束,快速开始,已达到快速发展。
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望采纳谢谢。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哪些领域人类总是较早获得发展的突破?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肯定是体力且旺盛和精力旺盛的人能够获得较早的突破,因为早期的话,食物来源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体力较强和精力教授的人能够强健体魄,从而获得更多的食物,那么他们就很快在部落中脱颖而出,然后就是一些智慧比较高的人,他们能够有效地形成部落组织,把部落的人员组织起来,形成团队的行动
近代微观领域的四次突破
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分子是物质能够独立存在,且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更小微粒。
它是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的基本粒子,原子一般不能独立存在。
②同种原子化学性质相同,质量相同。
不同原子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相同。
③单质分子由同种原子组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组成。
分子的质量等于组成它的原子质量总和。
④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
从古代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特别是对原子的认识,经历着不断深化、完善的漫长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至今还未结束,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在不断地发展中。
远在公元前,古代的人们就对“宇宙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
”“宇宙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
”两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公元前四百五十年以前,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继承了刘基伯最先提出“原子论”,他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最微小、坚硬、不可入,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
这种粒子叫做原子。
宇宙万物间的千差万别都来自组成它的原子在数目,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所致。
同时期,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如惠施、墨子等也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物质有不能再分的最小单位的观点。
但当时这种观点主要是哲学家的一种朴素的、唯物的直觉想象,是一种哲学臆想。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有关物质构成的五行学说,就是把构成物质的材料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类。
大约到了战国时代五行学说得到了发展,意义范围扩大了。
一种是五行相胜说,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如此构成一个循环,相互制约。
另一种是五行相生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构成一个循环。
中国从战国到秦汉转入炼丹术时期,公元7至9世纪,炼丹术由中国传播到阿拉伯,促进了炼金术的发展。
公元11、12世纪,炼金术又由阿拉伯传到欧洲,这样经过了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物质结构的研究没有新的发展。
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又转到冶金、酿酒、染色和玻璃等跟手工业生产有关的实用化学方面的研究。
一直到公元17世纪末,18世纪初,1703年,德国化学家斯塔尔提出了燃素学说,认为火是由无数细小而活泼的微粒构成的物质实体。
这种由火微粒构成的火元素就是“燃素”。
人们的注意力又回到物质结构的研究。
燃素说虽未能正确解释燃烧现象,但结束了炼金术对化学的统治。
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发现氧气,使人们对燃烧现象有了科学的解释,从而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一百余年的燃素学说。
19世纪,主要在19世纪后期,科学的发展和一些重大发现,促使人们对物质结构,尤其是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展。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发表原子学说,其主要内容为:①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的。
不能毁灭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
②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其质量、性质都相同。
不同元素的原子,其质量、性质都不相同。
③两种不同元素的化合物,是一种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与另一种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形成的复杂原子(按现代说法应为分子)。
1860年,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在卡尔斯鲁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上散发了他论证分子学说的小册子。
从道尔顿到康尼查罗,经历了五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原子一一分子论,其主要内容为: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而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分子是物质能够独立存在,且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更小微粒。
它是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的基本粒子,原子一般不能独立存在。
②同种原子化学性质相同,质量相同。
不同原子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相同。
③单质分子由同种原子组成,化合物分子由不同种原子组成。
分子的质量等于组成它的原子质量总和。
④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
l88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提出原子“浸入模型”,他提出电子浸入“均匀分布的正电性球体”的原子模型,修正了道尔顿的原子不可分的说法。
1911年,加拿大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含核模型”,他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密集在一个很小的、坚实的,叫做原子核的区域内。
电子围绕着它作高速运动,原子中的电子数等于核的正电荷数。
192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行星式原子模型”,说明了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他认为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在固定轨道上绕核运动的。
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原子“波动力学模型”,他认为电子是围绕着原子核的三维波。
同时期,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也同样证实了中子的存在。
1932年5月前苏联物理学家伊凡宁柯提出“质子、中子学说”,他认为中子和质子一起存在于原子核中,至此,人类对物质结构才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哪些领域人类总是较早获得发展的突破
在自然资源丰富地区的人类获得发现突破比较快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哪些领域人类总是较早获得发展的突破?
早期的获得发展的突破,就是石器时代。
克隆技术在领域研究的首个巨大突破是什么
当然可以。
对科技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申请移民要比普通人更容易获得青睐。
但是,这类人士必须清楚,所谓“重大突破”是否涉及国家科技信息安全和国家安全问题,否则移民他国不成却移进监狱里去了。
发达国家对此十分敏感,中国当然也不会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