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江湖的句子
1、的寂寞是在骨子里的,是全世界只剩下了自己。
2、尘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江湖。
3、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势必是一场鏖战
4、御剑江湖载酒行,美人如玉翩若鸿。
十年一剑情如梦,赢得生前身后名。
5、我只是隐约地看到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剑客,缓缓的收起自己的剑,抬脚踏出了自己的江湖路。
6、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江湖的恩怨。
7、开始想念,那曾经握在手中苍凉的岁月,以及那一片灿烂的江湖,还有那些曾经爱过恨过的人们。
8、才子佳人,英雄泪,江湖是假,情惟真,多情空余恨。
9、无情万般不能,苍天太残忍,相见注定要分。
10、让心存江湖的人,继续江湖的梦吧。
11、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
12、梦里的号角遍地响彻,英雄陌路,侠骨柔肠,百转千回。
13、惊人,惊情,惊梦,惊心,怆然暗惊后再看时,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恍如隔世。
14、从不曾离开的是江湖,越陷越深的是江湖。
15、二十年前有个苍老的声音:“我会原谅你们的,因为你们还年轻,因为你们还不懂。
” 16、英雄不会读诗书,就在梁山泊里住。
虽然生个泼皮身,只杀贼来不杀人。
17、御剑江湖载酒行,江湖邋遢不知名。
笑听风雨身后事,与君携手发狂吟。
18、那么多的过客,或孤单的一人浪迹天涯,或携眷双双归隐,这首江湖的歌,如今还有谁在唱。
19、在这里,重写我们的初相遇,抹去争不过天的恨别离。
20、我不知道什么叫江湖,我只知道,并且一直记得,我们相遇,然后分离。
2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是一场血雨腥风
22、江湖上的人们何尝不都试着习惯用自己的剑说话呢
23、这人生,无非如是。
而心情,却已经不再是当初的轻狂年少。
24、江湖,一个说来容易,却并不容易的字眼。
25、梦里的江湖,百花齐放,人来人往,繁华似锦。
26、鲜衣怒马,追逐江湖,无需恩怨,不问情仇。
忠义二字值千金,江湖问路不问心意思
走自己的路,不受别人的干扰。
在是社会上不能和别人过多的交心,不要让别人彻底掌握你的心思。
用一字表出忠义,厚实,有江湖义气,那个字合适
如果只用一字那就是“义”或“忠”不然就得用两字“忠心”或者“赤胆”四字的可以是“赤胆忠心”
用一字表出忠义,厚实,有江湖义气,那个字合适,大气有内涵,是表在会客正堂的
水》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尽,这也是忠。
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
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水浒传》的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
但他却路见不平,能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
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这样惊心动魂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对朋友讲义气,是“小气”,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大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当前,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任务。
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义”。
这里所说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
明人郎瑛说过:“逆料当时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
这实际上是说《水浒传》所说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
在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讲义,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
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同于儒家的纲常伦理中的“义”。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
在评价《水浒传》中,对宋江这个人物看法并不一致。
宋江自己说:“貌黑身矮,出身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雨箭之功”。
《水浒传》六十八回这说明宋江还有自知之明。
对宋江,我从下面几方面来分析: 1、宋江的绰号表现了英雄本色,侠义之气。
宋江,表字公明,绰号有三:○1孝义黑三郎(可现宋江外理家庭关系是孝义为本);○2及时雨(主要说他仗义疏财、接济他人、周济朋友);○3呼保义(据考证与宋之官名有关,反映宋江对朝廷的态度之忠)。
2、宋江的出身、职业对他思想、性格、生活道路的影响之大。
宋江自幼读儒家书,受传统教育,走入社会在县衙中做押司,刀笔精通。
他的经历和性格,使他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有正义感。
因为他在官府任小吏,他懂法,有守法习惯。
宋江到了梁山泊之后,他处理问题比较周全。
他犯罪后衙门给他戴上枷,别人把枷打开时,他说不能,这是国家的法度。
3、宋江上梁山前一位仗义英雄,义放晁盖,当法与义发生矛盾时,就不顾法度了。
他对梁山的事业有一定的贡献,他为了梁山好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阎婆惜。
4、宋江上梁山后,成了义军首领。
他自己说文武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为什么还能当首领呢
这是由于宋江有以下优势:仗义疏财,在江湖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关怀兄弟,兄弟遇难设法相救;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如三打祝家庄,他注意总结经验,从调查虚实入手,又拆散祝家庄与其他二家联盟等。
5、宋江受招安以后,成了朝廷的忠臣。
他的思想是为国出力,保境安民。
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对义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水浒传》中宋江的一大关键。
受招安后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为“顺天护国”,他也由首领走到服从朝廷的顺臣。
这时,宋江的思想是:我是爱国的,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负我,我不负朝廷。
他不听吴用等好汉的劝阻,去征方腊,打得十分惨烈。
6、悲剧的结局。
宋江征方腊,108位好汉还剩27个,其余的不是牺牲就是出走了,而朝廷并不信任他,对他加害致死。
宋江临死前,唯恐李逵造反,让李逵喝药酒被毒死。
宋江的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悲惨而死。
可以说宋江的一生是成于“义”,败于“忠”。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不外三种观点:一是农民起义说。
无论认为它是歌颂农民革命,还是认为它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认它是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二是市民说。
认为它是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情绪和利益,“为市井细民写心”;三是忠奸斗争说。
认为它是忠臣与奸臣的斗争,歌颂忠义思想。
这三种思想,究竟谁是谁非,实在不好定论。
因为每种都包含合理成分,都从某个侧面反映小说的思想内容。
三者可以互为补充和包容。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它所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宣传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
其一,作品名冠以“忠义”。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明代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
其二,“忠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传统道德的范畴。
《水浒传》的“忠义”内涵是复杂的。
全传本《水浒传》第55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兄弟且藏身。
不因忠义心如一,安得团圆百八人”。
显然,“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忠”字又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
对“义”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小说沤歌“仗义疏财,济困扶危”,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戮力相助”,且更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规范正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总之,“忠义”以儒家论理道德为基础,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现实秩序的一面,又有符合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愿望和意志的一面。
这正是它被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原因。
其三,塑造了以宋江为一批忠臣义士,尤其是宋江成为了忠义的化身。
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志在“酷吏赃官全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但结果不仅未能如愿,反而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朝廷招安之后,他们北征辽,南打方腊,“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最后仍被误国之君、无道之臣逼向了绝路。
作者慨叹“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不平现实,发愤为忠臣义士谱写一曲忠义的悲歌。
最能体现“忠义”悲歌主旨的是义军领袖宋江的形象。
作为小说的第一主角,宋江俨然就是“忠义”的化身。
“忠”和“义”本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义”的社会理想层面是要梁山义军反抗黑暗,替天行道;而“忠”的伦理道德规范是要梁山义军拥戴朝廷,维护现实的政治秩序。
正因为“忠义”内涵不一,相互对立,所以二者很难两全。
要“忠”就要舍“义”,要“义”就会不“忠”。
宋江的性格,就是在“忠”和“义”的相互矛盾中曲折发展的。
由于宋江出身于地主家庭,“幼政经史”,加之做过小吏,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他的灵魂深处,有着“浓厚”的“忠君孝亲”的道德伦理思想。
于是他养成了仗义轻财、乐善好施之性,所以河北、山东闻名,都称他为“及时雨”。
在宋江身上,如果说“义”使他结交江湖,济困扶危,乐善好施,反抗现实,那么,“忠”则使他认为造反是大逆不道,虽然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勉勉强强上了梁山,也是身在梁山之中,心在朝廷之上,念念不忘“改邪归正”,效忠朝廷。
“义”的反抗性和“忠”的妥协性的矛盾,早在第18回宋江刚一出场时就表现了出来: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事发,案子落到宋江手里,为了“义”,他冒着生命危险,“执法犯法”,先给晁盖通风报信,暗中放走七条好汉,使其在石碣村消灭了前来捕捉的五百官兵,从而正式揭开了武装斗争的序幕,七条好汉上梁山,又成了义军的基础和骨干。
不过,事后宋江又想,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工的,是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接着,为了维护自己和梁山的关系,他一气杀死了企图出卖他的阎婆惜,不得不开始亡命江湖的生涯,但这时他既想逃避官府的缉拿,又不愿与官府直接对立而投奔梁山,结果只是暂居在孔明、孔亮、花荣等处,直到清风寨刘高欲陷他于死地,他才带领燕顺、花荣、秦明等投奔梁山。
但中途突然接到石勇给他的一封父亲病故的假信,他便立即改变了初衷,丢下大队人马,回家奔丧。
这里,“孝”的观念不取代了“义”的观念而占了上峰。
其实,“孝”与“忠”作为道德伦理观念是二而一的东西。
在“教”“义”面前,他以“孝”为先。
这时官府对他正缉拿得紧,他明知回家不会有好结果,但他宁愿被抓坐牢也不想再上梁山背叛朝廷。
“忠”的观念又支配了自己的行动。
到家后,果然被捕,于是他服服帖帖接受了官府断配江州。
临行前,父亲叮嘱他:“你如今此去,正从梁山迫过。
倘或他们下山劫持你入伙,切不可依随他,叫人骂做不忠不孝”。
因此,刺配途中经过梁山泊地界,他宁可多走几里,也要抄小路,为的是梁山好汉拉他入伙。
然而,事与愿违,梁山的刘唐、花荣果然来接宋江了。
刘唐要杀两个押解公人,把宋江救出来,宋江立刻就急了。
忙说:“这个不是你们第兄抬举宋江,倒要陷我于不忠不孝之地,我不如死了。
”说着就把刀放在喉咙下要自刎。
花荣要给宋江打开枷锁说话,宋江却说“贤弟,是甚么话
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
”到了聚义厅,拒绝晁盖援救,同样也振振有词说:“小可不争随顺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
”都到刺配入狱的分儿上了,他口口声声还讲的是忠孝一套,可见忠孝观念在宋江的头脑中多么的根深蒂固。
直到江州服刑,在浔阳楼题了两首诗,其中有“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和“他年得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句子,被人告发为反诗,判刑当斩,梁山英雄冒死劫法场,把他救了出来后,实在无路可走,他才说:“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奔哥哥去……”这才上了梁山。
宋江上了梁山后,和晁盖一起积极斗争。
晁盖死后,他便接任了整个山寨的头领。
作为梁山的第三任寨主,宋江一改当初一任寨主王伦的不仁不义、二寨主晁盖的有义无忠,独立推行了“全忠全义”的路线。
他虽然武不如晁盖,文不如吴用,社会地位不如柴进,却能使“众虎同心归水泊”,就因为他“义胆包天,忠肝盖地”。
“义”,是他连接李逵一流人物思想的纽带,“忠”,是他沟通关胜一流人物思想的桥。
“义”,是他深得人心的基础,“忠”,是他结英雄于水泊的目的。
就在《水浒》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义”的同时,作者也深刻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
《水浒传》忠义观的形成由来已久。
“忠”和“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尤其流行。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重谈巷语”在民间流行,显然越来越清楚地涂上了“忠义”的色彩。
小说作者施耐庵就是沿着这一长期形式的思维格局,把《水浒传》写成了一部“忠义传”。
有关忠义的名句
进山不怕虎伤人,只怕同路双面鬼。
忠义二字值千金,江湖问路只问君。
赞美宋江的句子
(一)、宋江形象分析 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
宋江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
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
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
宋江的绰号 《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
宋江却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
而他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水浒传》第18回: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
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
……自在郓城县做押司。
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
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住,终日追陪,并无厌倦。
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
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
……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
呼保义 第四个绰号就是“呼保义”。
呼保义这个词,一直到今天,大家都无法把它解释清楚。
有一种解释说,保义是南宋时候武官的一个称呼,叫保义郎。
另外一种解释,说“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义”即保持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
大体上说,呼保义这个词实际上讲的是宋江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朝廷的态度,对待皇帝的态度。
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
他是世代务农,世世代代种地,守一些田园过活。
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的文化教养。
更主要的一点就是他所从事的职业。
他在县衙里边当一个押司。
所以从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
这是我们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
对宋江的第二个角度的理解: 第二,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
还是国家的忠臣
我们可以从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来分析一下。
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
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阎婆惜。
从这些事情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
那么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
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
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
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二)、林冲形象分析 《水浒传》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
《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
他为什么要变化
什么时候变化
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
《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
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
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
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
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
“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
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
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
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
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
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
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 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
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
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
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
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
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
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
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
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
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
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
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
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 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
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
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
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
照样来。
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 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
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
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
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
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 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 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
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
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
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小结: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
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
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
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
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
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
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
几个梁山人物“上山”的比较: 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
林冲上山是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道路。
《水浒传》写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这个不同的道路是跟他性格有关系的,这个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关系的。
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鲁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样;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凄凄惨惨切切,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
(三)、《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成三类: 1、上附天罡地煞之数的梁山三位“女英雄”: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 2、第二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个淫妇:二潘、阎婆惜以及卢俊义的贾氏夫人; 3、《水浒传》里面描写了一个贞节娘子:林娘子。
此外还有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说有两个老太婆,一个是面目不太清楚的阎婆惜的母亲阎婆,一个是面目可憎的王婆。
孙二娘 黑店老板娘,孟州道十字坡开人肉包子铺的,绰号母夜叉。
她这个“母夜叉”形象是“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眉横杀气,眼露凶光。
”而且母夜叉跟她丈夫之间的关系是倒过来的。
丈夫武艺没她高强,而且这个店不是姓张,而姓孙,为什么呢
孙二娘的黑店是祖传的,她父亲叫山夜叉孙元,是江湖上的前辈绿林中是有名的。
这个形象以及她的作为,我们大概很难接受。
武松眼中看到的这个黑店是“墙上挂了几张人皮,梁上吊了几条人腿”,这样也算好汉吗
是农民起义吗
任何一个朝代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恐怕都是要法律追究的。
说到底,孙二娘就是一个娴熟于江湖黑道的女人。
读者对梁山上三位女英雄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扈三娘。
因为扈三娘漂亮,美貌,英武,但她却是一个非常不成功的文学形象,不管《水浒传》写扈三娘英雄了得,用了如何重笔浓彩,但是作为人物形象,作为艺术形象是单薄的,没有性格可言,嫁给王矮虎已经是她的人生大不幸,最后又于非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的一种轻蔑态度。
她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
一个哑美人。
这个符号就是:能征惯战,美貌佳人。
潘金莲是小说中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加之后来有了《金瓶梅》,于是“潘金莲”就成了“淫妇”的典型、代名词。
其实这是不公平的。
潘金莲本来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想过平安日子的女人。
是一个有追求的女人,从她和武大的和睦相处到最后的毒杀亲夫,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
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
最初她还是有追求的,还是有一些独立的想法。
张大户垂涎她,她本来可以弄一个小妾的名分,她不干,被财主报复嫁了“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好一块羊肉倒落在了狗嘴里”(也就是现在说的“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心中不满意,又经了外人的挑唆,一步一步走向深渊。
中间还描写她有一个追求,看到了武松,遭到了武松的拒绝。
在潘金莲那里,应该说是她欲望膨胀大于道德。
在她那里是没有道德观念的,当然一个使女出身,大概也不识几个字,没有什么见识,可能是自然属性高于她的社会属性,本能压倒了理智,所以走向了毁灭。
《水浒传》中一段绝妙文字 小说第23回写武松见嫂。
金圣叹评:凡叫过三十九遍“叔叔”,忽然改作“你”字,真欲绝倒人也
金圣叹评: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人毛发倒卓;忽然接入此篇,写武二遇嫂,真又丝柳花朵,使人心魄荡漾也。
《水浒传》中,为什么如此塑造安排这些女性形象
作者的女性观为什么如此落后
梁山好汉为何“不近女色”
第一,《水浒传》同《三国演义》一样,写的是男人的世界,基本上是“男性文学”。
打家劫舍,南征北战,这是男人的事情,女人是没有份的。
但为了突出不近女色的男性英雄本色(如武松),就得有淫荡的女性作为陪衬(如潘金莲);另外,从话本演变而来的小说,为了招徕听众和读者,还得配些“荤料”才对市井细民的胃口。
第二,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权文化和“女人祸水论”的投射。
潘金莲淫荡到了可怕的地步。
我们文化中为什么会塑造潘金莲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恶女人和淫荡女人的形象呢
说到底还是男性作家对自己欲望的一种恐惧投射到女人身上。
所以这种有欲望的女人她特别可怕。
她就没有善终的,那她的这种命运结局是作家的一种道德理念在这里起作用。
就是有欲望的女人,尤其是自己要把握自己欲望的女人,我们文化就要给她判刑。
告诫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你们还是温顺一点的好,回去做贤妻良母的好。
第三,是“江湖观念”作祟。
《水浒传》描写的是江湖绿林的故事。
那么江湖绿林中的准则,他们的观念,跟一般社会上的普通平民是不同的,这是强人的一种观念。
比如杀人越货,开黑店,实际上就是江湖黑道。
为什么走江湖黑道的他们会如此轻蔑女人呢
因为江湖中自有江湖中的准则,他们是亡命之徒,啸聚山林,打家劫舍。
他们认为女人妻小是个累赘。
生理需要可临时去抢占。
所以在《水浒传》中描写很多,小霸王周通抢压寨夫人,王矮虎也做这样的事情。
所谓压寨夫人可不是真正的“夫人”,实际上就是性工具。
如果等到官兵来剿,那么这压寨夫人一个都难逃做刀下鬼,要么被自己的男人杀掉,要么被俘以后,作为匪人家眷也都会于一些官法。
历史可以证实,比如说李自成,张献忠,他们都做过这样类似的事情。
崇祯十二年,李自成在潼关园大败,逃到商洛山中,当时觉得穷途末路,几次要自杀。
养子李双喜劝阻了,他的大将刘宗敏为了辅佐李自成东山再起,回去就把自己两个妻子杀掉。
然后其他的一些壮士,也就是李自成的党们,一看大将军刘宗敏如此做事,也回去把自己的妻子杀掉。
这些妻子实际上都是压寨夫人一类的,都是掳掠来的女人。
杀掉以后表示心塌地跟朝廷再战。
李自成这样才轻骑突围,终于东山再起。
这样一种观念,视女人为累赘,视女人为物品,他们把女人处,就好像烧掉山寨一样。
那些女人是没有人格地位的,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传》的作者,他也是这样一种心态,轻视妇女,视妇女于草芥,如虫蚁。
第四,是情节发展的需要。
如:扈三娘的出现以及王矮虎大战扈三娘的情节,是要与第31回宋江许愿给王矮虎找一个夫人的情节相扣;潘金莲与武大、武松以及西门庆的种种纠葛,是武松一步步走上梁山的必然过程。
第五、错误的“养生”观念作祟。
比如说晁盖,他是个财主,有钱,东溪村保正,仗义疏财,结交天下好汉。
书中宋江出场大约是三十四五岁年纪。
他跟晁盖两人见面的时候,说晁兄长我十岁,那晁盖就是四十余岁。
小说中专门写晁盖,不娶妻子,只爱使枪弄棒,整日打熬筋骨。
也就是说,当时的这些绿林中人,认为练武艺跟近女色是矛盾的。
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养生学里边的理论,古人认为练武首先要保先天元气。
所以对女性的轻视也是意中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