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啊
诗僧姚广孝简论作解芳【内容提要】姚广孝为明初禅僧。
出家,改法名道衍。
明洪武年间,姚广孝经人举荐,以僧人身份辅佐燕王朱棣。
策动“靖难之役”,成就了永乐的帝业。
姚广孝既有政治作为,亦有诗文造诣。
他与当时许多吴中文人往来频繁,为“北郭十友”之一。
他作诗清新婉约,颇有特色,且深寓真挚之情。
世人评价姚广孝,因其政治作为而常有偏见,视以为异僧,秉有纯粹之功利心。
事实上以诗观人,便可深味姚广孝出世间与入世间感性知性郁结之心境。
同时,剖析广孝诗,亦可体会其中与文人诗不同之禅意。
姚广孝的诗文主要有《逃虚子诗集》十卷,续集及补遗各一卷,《逃虚类稿》五卷。
此外亦有《道余录》、《佛法不可灭论》及《诸上善人咏》各一卷。
其诗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评,乃“清新婉约,颇存古调”。
同时,姚广孝胸怀中所寓之对人世的深挚情感、对宇宙的知性观照,亦点滴弥散于诗文间。
这仿佛合了近人王国维于《人间词话》一书中说的“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姚广孝之情志秉性,有一种佛教信仰的参悟,可出人世之局外,以静虑之心观照万物之生灭来去;亦有一种在世生活的热忱,可入人世之局内,体会人间事之酸咸甘苦。
故其作诗,既能入其内,以深挚之情感,写现实之生活;亦能出其外,以冷静之理性,写空寂之禅境。
姚广孝诗之特色大致有三;其一,登览山水、访师问友之作,常有深挚之情与睿智之思。
此一特色,乃是就姚广孝诗之内容而言。
靖难以前的姚广孝,为一方云游僧,行于诸方,与道徒、文士结伴,参禅学道,观览胜概。
故其于所到之处、所遇之人,作诗以记,抒之以情,寓之以理。
譬如“偶来值禅侣,清谈忘永夕”;“忘彼区中缘,乐此尘外境”。
因之,在人与事一面,有送别思怀、赠答宴游之作。
如“我住城西寺,君归湖上山。
马声知驿路,树色认乡关”,写离别之事。
于姚广孝而言,云游经历一方面增益他在哲学与诗学上的修养与磨砺;另一方面则使他与友人相知相交,结下深厚的情谊。
所以,“离人千万意,都在短亭中”。
短亭筑在城外,立于路边,其中融入了客游人无限之离别意。
且在离情别绪里,更平添一分对往昔乐游之追忆。
譬如他写,“去年折花寄邻叟,今年邻叟无何有。
可怜见花不见人,肠断东风绕花走。
但愿东风休作恶,且使北人相与守。
一枝送尔表情亲,侑花得句何须酒。
”乃是寄思念之情于东风,追忆与友人把酒言欢、切磋诗艺之真趣。
姚广孝居于吴地,位列“北郭十友”之一,与北郭社的成员常有同游、酬唱之乐。
他曾写过《题张山人适乐圃林馆十首》,乃是与北郭诸友同咏之作。
其中有“去官归故里,侨隐倚高林。
花月尊前友,松风席上琴”一首,言同里张适辞官退隐山林,诸友人相访之事。
当时同往乐圃的,亦有高启、倪瓒等人,众人饮酒、吟诵,颇得逍遥情致。
而“巷僻无车马,闲扉掩薜萝。
笼驯传信鹤,池蓄换书鹅”一首,则是姚广孝写乐圃林馆幽静、空寂之味。
远遁山林,避俗世之喧嚣,乃是元末明初,文士们向往之境。
而驯鹤与蓄鹅的闲情逸致,又增添了一分物我同境之美,恰合了禅者圆融于心之参悟。
在景与理一面,则有登览、题画及怀古之作。
其中,登览与题画之作,多以今之眼光,或绘自然之景,或抒感怀之情,亦或寓哲理之思。
如《洞庭谣》,以“七十二峰在其下”,“太湖三万六千顷”,极写洞庭的磅礴气势,由岚云水气之晦明变化,到阳动开霁之波平湛湛。
山水景物,千态万状,尽在三十二句七言诗里了。
又如《题画》一首,写“小小板桥斜路,深深茅屋人家。
竹屋夕阴似雨,桃源春暖多花”,以六言道出山里人家之恬淡与真淳。
“小小”、“深深”迭音,竹屋、桃源交融,夕阴似雨,春暖多花,似有自然而然、清丽澄彻之味。
另一类题画诗,如《题倪云林墨竹》,则常有睹物思人之意。
诗中写“开元寺里长同宿,笠泽湖边每共过”,即言姚广孝与倪瓒往昔交往之情谊,淡泊而真挚。
至于怀古之作,亦常有以古之眼光,观照现世。
如《春日过显忠墓》一首。
姚广孝立于墓冢前,遥想古人昔时龙风姿,一时“四海服威怒”。
然转瞬间,恍惚如梦,万物皆空,只叹“焉知大化中,天地同旅寓。
事业水上沤,功名草头露。
死生谅莫测,荣华何足顾?”对姚广孝来说,古人的经历与事业,譬如浪花卷过,江水浮影,流逝不返。
而现实之功名与死生亦辗转如烟,缘去缘来,终在历史与自然里归于空净,终在永恒中归于消散。
所以于功名、死生、荣华之执念,全可抛弃。
这种超越的观照,既是禅佛之体悟,亦是内心旷达之流露。
另外,如《淮安览古》、《过顺德城》等诗,皆如此类,寓古今融通之情致。
由是,拈出姚广孝诗之第二个特色,乃“兼采众家,不事拘狭”,有唐宋及汉魏的风格。
元代诗人,写诗常染纤之习,而姚广孝好学古人之道,作诗往往有拟古之迹,诗风清新雅淡,亦有高格。
譬如“古淡岂易学,五字真吾师”,“萧梁事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此一特色,与当时文人风气有关。
姚广孝既是通晓文艺、善长诗文的僧人,自然与文人交往颇多。
元至正二十年(1360)至明洪武七年(1374),是北郭诗社结社的时期。
于此十余年,姚广孝与社中灵魂人物高启最相投契,赠答尤多。
高启是元明之际最出色的诗人。
按照清人赵翼的说法,其诗“使事典切,琢句浑成,而神韵又极高秀,看来平易,而实则洗炼功深”。
此即是说,高启作诗,有兼师众长,待其融于心而浑然自成的特色。
而姚广孝亦“读古今圣贤书,研究道理,作为诗文,刻意追古”。
两人彼此切磋,渐成相通之作诗、赏诗的标准与理念。
譬如,高启以为作诗“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
姚广孝未有此类言说,却循此躬行实践。
所以,高启在为姚广孝《独庵集》作序时,言其爱广孝之诗,读之不厌,更赞其诗“浓淡迭显”、“圆转透彻”,“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
可见得,广孝诗染当时之文风,通达古今,与文人切磋,彼此影响,渐成一派。
姚广孝诗之另—特色,即诗中有禅佛哲理。
诗人写诗,常于现实之此岸世界,吟咏山水,抒情写意。
而姚广孝既为禅僧,又作诗人,故诗有禅境,亦有对彼岸圆融世界之悟性。
譬如“冥观了无法,何有寂与喧”,“竹云时驻影,桂露夕阑香”。
姚广孝曾作《绿洲曲》,五言四句,写自然山水之境,不涉佛语,却入禅味。
禅宗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为其教义之一,故禅与诗的关系,譬如春与花,“春在于花,全花是春;花在于春,全春是花”。
思与诗,融会通达而无滞碍。
宋代严羽以禅喻诗,言“论诗如论禅”,“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清人王士,亦主诗禅一致,拈出“神韵”二字,以言透彻玲珑之境。
诗境与禅境,并不全同,以禅喻诗亦非以禅说诗。
诗之美,在于气物感人、吟咏情性,以自然之春风秋月、夏暑冬寒,人事之悲欢离合、生活际遇,感发心灵。
而禅之深,在彻见自性,于山色云林,平常生活中,参悟佛之诸法实相。
诗之“言有尽而意无穷”,譬如禅之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皆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胜。
故禅味入诗,即是于心灵感发之中,了悟人生价值与宗教体验,以臻审美与圆融之境。
这首诗的开端:“夕阳阁远树”,此句所写之景象,开阔且绚丽,使人自觉地有一种远眺与醉心之感。
“阁”是动态的间隔。
夕阳底下,云蒸霞蔚,譬如红花映照、金线镶嵌,弥散于山林远树之间。
白居易有“日出江花红胜火”,写旦明之景。
此处则将日暮之瑰丽,幻化成人境之亭阁楼榭,于写景中加以造境,别致且有韵味。
后一句继之以“春云散澄江”,遂使日暮绮丽之景,蓦地添了一分疏野与清淡。
此句中之“云”,乃是诗人常用之字。
然境之不同,意亦有别。
佛之公案曾说,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本是讲未悟、初悟与彻悟的三个阶段。
于“云”而言,亦应是见云是云。
然而参禅境界不同、观物方式之差异,使禅僧诗人在心境上视野上,对云之体悟有了不同的感受。
姚广孝写“春云”,于视野而言,把春之青色着于白云。
春云如碧,融于夕阳之曼妙,似可以江淹“日暮碧云合”称之。
而就心境来说,云有逍遥闲适之意,亦有清寂孤高之味。
姚广孝用一“散”字,却将悠然自得、心旷神怡之情致,活泼地显现出来了。
云散于江水,而诗人之情思又散于浮云,水流云在,皆是澄澈、明静了。
此一静虑的心境,正是禅者所修之“不住心”与“平常心”。
平常心是道,乃是禅者常用之语。
姚广孝于“春云散澄江”一句,不着一字,却尽得纯粹心灵的澹泊与宁静。
至于后两句“不见荡舟人,空对白鸥双”,则写近景。
王国维标举境界,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由是观之,姚广孝“不见荡舟人,空对白鸥双”之句,似是入了无我之境,与纷繁外物皆无对立。
小舟无人,白鸥双飞。
诗人以超然之心立于空寂之景,似乎观物而忘我,融会物我合一之境。
这与佛之事事无碍、万物融通的理趣颇为相近。
姚广孝习禅之余,常游山水,亦于山水中体会佛理圆融之旨趣。
又譬如,他曾写“五仗石边琴一曲,桃花三月鲤鱼飞”,人与境谐协,物与我俱融,乃天然妙合之景。
姚广孝另有一些明言佛理与禅机之作。
譬如“禅翁指示人,又在第二义”,即言第一义不可说。
禅宗以为最高的真谛,是任何话语皆无以表达的。
若强说之,则会落入言筌。
由是引申出类似“无言得真趣,何用觅玄音”此种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的教义。
禅宗所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实是取消了文字的权威性,取消文字于日常事理之中心性与导向性,而代之以本心之感悟。
故以禅心观世,更为真淳与澄澈。
事实上,赏阅姚广孝诗文,至为重要的乃是以诗观人。
世人议论广孝,常以异僧诋毁之。
其中的原因大抵是他劝导且帮助燕王夺太祖嫡孙之位,既违背了佛法戒律,亦忤逆了儒家君臣之礼。
然而观其终究不改僧相之举,则不能单以纯粹之功利心定论。
由是,以其心中郁结之感性与知性矛盾去返观,仿佛恰当些。
这种郁结使姚广孝在精神修养上,对宇宙、生命秉有一种圆融之理解。
而另一面,在现实生活中,又使他对人世充满了实在而宽阔的真挚情感。
姚广孝曾作《杂诗八首》,其中一写孔子,一写秦始皇,可见出姚广孝对现实生活种种之历史感悟。
孔子一篇云:“仲尼昔在鲁,里呼东家丘。
谁知百王师,圣德与天侔。
要令臣子惧,笔削成春秋。
遗经勤后来,一变乃从周。
”秦始皇一篇云:“祖龙并六国,势大莫与争。
欲愚世上人,肆暴坑儒生。
群经化灰烬,法令从吾行。
剧政若牛毛,哀哉若疲氓。
鸿鹄骤—举,四海如沸铛。
不逢赤帝子,天下谁能平。
”其所谓“笔削成春秋”,实于思想的角度,言孔子经典作为后世之规范,有治国安民的效用,亦能构建一个颇有秩序的社会。
而所谓“鸿鹄骤一举”,则表现了一种救世心态。
秦汉之际,与姚广孝所处之元季乱世十分相似。
他以赤帝子,也即刘邦为喻,则是期待一明君出世,平治天下,以救民于“剧政”之痛苦中。
此即姚广孝心中对人世之关爱。
姚广孝本是医家子,自是熟谙种种病痛人之苦难。
为医者,救乡人于肉身顽疾之痛;为圣为贤者,则救世人于精神妄念之苦。
姚广孝陷溺于此,成为一种在世的情感牵系。
姚广孝亦有《秋蝶》,极言这层耽溺之苦痛。
诗云:粉态凋残抱恨长,此心应是怯凄凉。
如何不管身憔悴,犹恋黄花雨后香。
这首诗乃是拟喻之作,以物拟人,以蝶之凋残喻心之凄凉,以虚拟之景象表现实之情意。
诗之格调沉郁,有惆怅之幽思,实为姚广孝诗中少见之作。
姚广孝常怀耽溺之苦痛。
前述所言,于姚广孝心底,有感性的、耽溺于世的一面。
他牵系政治,欲以儒家之理想社会救人世之苦难,故其写诗,常有现实之感怀。
且此种感怀,常是自信与积极的。
譬如他写“悠悠范阳郡,蔚蔚娄桑村。
村民深居稠,鸡犬日相闻。
闾相具揖让,古来风俗淳”。
或有桃花源中真淳之民风,或有盛唐诗人敞亮之精神。
然此一《秋蝶》,却有淡然之阴霾,好像另一种声音,言理想未得之苦痛。
“粉态凋残”四字一起,即引人环顾四方,寻觅随风飘零之秋蝶。
昔时春花之中,粉蝶妩媚多姿。
值此秋寒,却无奈得凋零衰落。
蝶之如此,不免使人甚感萧索与戚然。
益以“抱恨长”,直言幽怨之郁结,更使人多一分哀怜之感。
姚广孝以蝶之残态入景,由景入心。
“此心应是怯凄凉”,以一“怯”字,极言胸怀之幽远。
广孝潜心习禅,亦怀人间事之理想及抱负。
其理想及抱负,非一己之功名,乃是化众生为善,待佐明君,平治天下,救民于乱世之苦痛。
然元季明初,政纲混乱,盗贼四起。
虽有张土诚割据江南,偏安一方,后亦有朱元璋统一中原、建立明朝。
然此二者,皆非姚广孝所理想之人物。
故长久以来,他始终活在“机”之期待里。
至遇见当时之燕王朱棣,姚广孝年近五旬。
而至辅佐燕王成为一代永乐大帝,姚广孝则年近七旬,已是垂垂老矣。
生命之流逝,于姚广孝而言,譬如钟摆往复于左右,成为—种永恒。
而在此永恒与无限里,个体之生命譬如渺小之萤虫,被吞噬于时间之维。
于是,一种惶恐之感,自然而然地滋生了。
在不少的诗作中,姚广孝往往以此自喻。
譬如,那首《秋蝶》以蝶喻心。
蝶之遇秋,譬如心之遇霜。
蝶遇寒秋而“凋残”,心则在无尽之等待里“憔悴”。
一种归宿难觅之感,一种“南北驱驰十五年,人间事业任茫然”之慨,乃是显然可见的。
不过,姚广孝之天性实是乐观的,亦有对理想执着追求之精神。
故其曰“如何不管身憔悴,犹恋黄花雨后香”。
蝶之形单影只,于时节之更替而言,乃是无可奈何的。
然对雨后清香之向往,足以使它振翅而飞。
人亦如是。
虽人力薄弱,世事难料,时势亦难料,然人对理想之追求与向往,理想于人之魅力与吸引,足以使人驱散阴霾,执着以待。
所以现实里,姚广孝持守半生,终是待到了实现理想之契机。
洪武十五年(1382)以后,姚广孝随侍燕王朱棣,以期辅佐明君,为众生造一安泰之世。
这首诗,抒写人世间之种种酸咸甘苦。
于形式上,有古风之清新;于精神上,亦有儒士之气象,充满深挚的真情。
此外,知性使姚广孝有一种超然精神。
他可以无心一己之利害得失,亦可以摈弃任何有目的之欲求。
深岭之中,云松之间,可以栖心;昼夜交替,四时变化,皆是自然而然。
对他而言,心存于此境,便也澄澈了,便也能够了悟应对宇宙、生命的生生不息之法了。
来与去,终与始,总是顺此因缘。
就好象“声来本无始,声去宁有终”,而“禅翁已深悟,焉能动乎中。
”姚广孝晚年曾作《少师真容自跋》。
诗云:“幼读东鲁书,长习西方教。
抹过两重关,何者为悟道。
不厌山林空寂,不忻钟鼎尊荣。
随缘而住,任运而行。
犹孤蟾之印沧海,若片云之浮太清。
了无他说,即此,便是人问我,更何如手里栾珠一百八。
”算作此种反省与自识。
参禅使姚广孝秉有一种知性,去观照广袤无垠的宇宙,周而复始的生命。
而儒家圣贤之学,则使姚广孝寄广博之爱于人世间。
一种感性的、人世之爱,与另一种知性的、出世之悟,郁结心中,便全在一句“何者为悟道”里了。
所以,姚广孝的生命里,始终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浓郁而澹泊、热烈而清冷的气息。
大体而言,姚广孝作诗,虽不及同辈高启之豪放清逸、沉郁幽远,却有古淡之雅,及“性空思玄,心寂语新”之味,且诗中亦有绰约含空之语,秀丽峻拔。
透过诗文,又仿佛可见一种命运无形、不可抗拒的力量。
在中国传统文士内心底下,常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的想法,这种想法或可作为慰藉,却无法抚平文士们欲功成名就之念,所以无望的挣扎,悲戚的生涯,往往不可避免。
而姚广孝兼合儒、释之学,不必独善己身或化育众生,融儒于佛,借政治之途,去往理想之世。
所以在禅心的体悟下,姚广孝虽有沉郁、漫长之等待,却少了文士们常有的哀戚之感,融宽阔、豁然之心于历史及自然,融政治之念于禅机。
姚广孝功成后即退隐僧寺,有如汉留侯张良。
然姚广孝之隐,非身隐于山林,而是身处俗世,心则隐于佛乘。
姚广孝于佛、于儒皆有作为,在他心里,既有系民之热忱,亦有禅思之空寂,其入心之深,于世于史乃是少见的。
幽冥界,黄泉路静待妖娆彼岸花彼岸花,开彼岸此生已尽看来生忘川河往生桥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次触及彼岸花是从王菲空灵的声音中捕捉到的虚无和迷离。
轻悠而缓慢的声音从她天籁般的歌喉流泻出来,融汇成一种遥不可及的忧伤意象。
“……我站在海角天涯,听见土壤萌芽。
等待昙花再开,把芬芳留给年华。
彼岸没有灯塔,我依然张望着。
天黑刷白了头发,紧握着我火把……”漂渺的孤独,压抑的疼痛。
若烟,飘忽不定,若隐若现。
若影,黯淡度移,若即若离。
时间和空间一刹那模糊,恍惚中有种遗世独立的错觉,心如净水洗涤过般澄澈和明静。
胸臆淡定,弥漫着看穿浮世烟云的超然。
我一遍遍感受着彼岸花给我带来的恍如隔世的意念,孤独,忧伤,宿命,绝望,以及繁华落尽的寂寥。
不止不息的咏叹,不离不弃的守候。
音乐如水滑过肌肤,一点一滴的渗入灵魂。
我一点点在空灵意境中沉沦,直到极度迷恋,不能自已。
心中亦对彼岸花充满无限想象和各形各色的猜测。
佛说彼岸,无生无死,无苦无悲,无欲无求,是个忘记一切悲苦的极乐世界。
而有种花,超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生于弱水彼岸,无茎无叶,绚烂绯红。
佛说,那是彼岸花。
我的心在看到关于彼岸花的佛语不禁震颤一下,似有似无的无助和凄迷,传情达意般振颤心灵的哀艳竟是这样一种花所蕴藏的精髓。
彼岸花,永远在彼岸悠然绽放。
此岸心,唯有在彼岸兀自彷徨。
看得到,却那样遥不可及。
钟意的,却那样无可奈何。
当看到彼岸花的颜色,心更是一触即中,不能自持的走向更深度的迷恋。
其妖艳炽烈如鲜血的颜色,荼毒视野,一步步逼近,有冲击精神的淋漓快感。
是红,也是血,是临近无边的繁华凋落后再一次盛开。
是毒,也是药,是接近永久的安息途中最后一场盛宴。
她通体散发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妖娆恣意放逐短暂的清绝,淋漓的精致深入骨髓。
你只能伏贴于她夺命噬魂般的美丽,欲罢而不能,欲止而不息。
彼岸花,花开彼岸,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
相传此花只开于黄泉,也是那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风景与色彩,人就踏着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狱。
花香传说有魔力,能唤起死者生前的记忆。
虽然只是传说,但足以牵动人内心最脆弱的那根神经。
那样美丽的花却是开在彼岸诡异的精灵,通往冥界魅魑的幽魂!魂归魂,魂归花,花开彼岸引归魂。
死亡的,落入轮回;新生的,再踏入轮回。
一生一世,三生三世,千生万世…… 喜欢彼岸花惊艳惨烈的颜色,血色妖娆。
喜欢彼岸花尘寰宿命的孤独,不可抗拒。
喜欢彼岸花空洞虚游的迷离,遥不可及。
喜欢彼岸花佛缘轮回的境界,遗错相惜。
彼岸花开,光华浮动,闪烁明明灭灭的幽寂。
开到荼糜花事了,只留下开在遗忘前世的彼岸花。
醉生梦死在孤寂里,轰华灿烂却孤冷僻寂,透着无限的悲美。
一种生命的诠释,惊心动魄也淡泊安定,从容的淋漓! 彼岸花的传说: 相传以前有两个人名字分别叫做彼和岸,上天规定他们两个永不能相见。
他们心心相惜,互相倾慕,终于有一天,他们不顾上天的规定,偷偷相见。
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见面后,彼发现岸是一个貌美如花的女子,而岸也同样发现彼是个英俊潇洒的青年,他们一见如故,心生爱恋,便结下了百年之好,决定生生世世永远厮守在一起。
结果是注定的,因为违反天条,这段感情最终被无情的扼杀了。
天庭降下惩罚,给他们两个下了一个狠毒无比的诅咒,既然他们不顾天条要私会,便让他们变成一株花的花朵和叶子,只是这花奇特非常,有花不见叶,叶生不见花,生生世世,花叶两相错。
注定此生无法相见。
传说轮回无数后,有一天佛来到这里,看见地上一株花气度非凡,妖红似火,佛便来到它前面仔细观看,只一看便看出了其中的奥秘。
佛既不悲伤,也不愤怒,他突然仰天长笑三声,伸手把这花从地上给拔了出来。
佛把花放在手里,感慨的说道:“前世你们相念不得相见,无数轮回后,相爱不得厮守,所谓分分合合不过是缘生缘灭,你身上有天庭的诅咒,让你们缘尽却不散,缘灭却不分,我不能帮你解开这狠毒的咒语,便带你去那彼岸,让你在那花开遍野吧。
” 佛在去彼岸的途中,路过地府里的忘川河,不小心被河水打湿了衣服,而那里正放着佛带着的这株红花,等佛来到彼岸解开衣服包着的花再看时,发现火红的花朵已经变做纯白,佛沉思片刻,大笑云:大喜不若大悲,铭记不如忘记,是是非非,怎么能分得掉呢,好花,好花呀。
佛将这花种在彼岸,叫它曼陀罗华,又因其在彼岸,叫它彼岸花。
可是佛不知道,他在忘川河上,被河水褪色的花把所有的红色滴在了河水里,终日哀号不断,令人闻之哀伤,地藏菩萨神通非常,得知曼陀罗华已生,便来到河边,拿出一粒种子丢进河里,不一会,一朵红艳更胜之前的花朵从水中长出,地藏将它拿到手里,叹到:你脱身而去,得大自在,为何要把这无边的恨意留在本已苦海无边的地狱里呢
我便让你做个接引使者,指引他们走向轮回,就记住你这一个色彩吧,彼岸已有曼陀罗华,就叫你曼珠沙华吧。
从此,天下间就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彼岸花,一个长在彼岸,一个生在忘川河边。
彼岸花从此之后开在忘川河旁。
人死后会踩着它一路前行到奈何桥边,闻着花香就会想其前世的自己。
那一地的赤红,如血,美丽,妖艳。
春分前后三天,秋分前后三天,她会非常准时的开花。
花开,就在生与死的彼岸。
于是,人们看她着迷但更害怕,于是人们把灾难,死亡与分离加在了她身上。
守护忘川河旁彼岸花的是花妖曼珠,叶妖沙华。
他们守侯了几千年的彼岸花,但从来没有见过面,因为彼岸花花开无叶,有叶无花。
他们疯狂的思念彼此,终一日,他们也违背神的旨意偷偷的见了一面。
那一年的彼岸花,红艳艳的配着耀眼的绿色,格外的妖艳美丽。
神知道后,他们被打入轮回,并被诅咒永远不能在一起,生生世世受尽磨难。
从此,曼珠、沙华每一次的轮回,在黄泉路上闻到彼岸花的花香想起前世的自己,发誓不分离。
然后再度轮回…… 又过了很多年,天下有两个很相爱的人,可是有一年,男的在出外办事的时候不幸遇难了,他来到忘川河边,看见满眼的血红,心里哀伤无比,他痛哭道:“我不要轮回,我要回去找我的妻子,她还在家里等我。
”他跌跌撞撞的来到孟婆这里,喝下忘情汤前,他问孟婆,为何天下诸般,最后这汤独要人忘情。
孟婆笑而不语,只是要他快喝,他呆呆的看着汤,说:“人都要忘情,我偏不忘,轮回后,我要去找我的妻子。
” 男人的妻子得知他的死讯后,悲痛绝伦,几度寻死都被男子的家人救了下来,最后女子答应不再轻生,但是要终生守寡。
男子的家人一来看她性格刚烈,怕旧事重提,又要徒惹她伤心,二来念她有心,便暂时答应了她,等她情绪稳定后再劝她改嫁不迟。
就这样,女人便在男子家继续住了下来,靠缝补为生。
又说这男子轮回后,还真重新生在他和女子一起生活的小镇里,光阴飞逝,不知不觉二十年过去了,一天他出门经过女子守寡的门前,感觉到心里怪怪的,便停下来看了一眼,这一看不要紧,刚好被女子迎面看见。
轮回后,这男子的相貌气质均已完全变了,可是女子一看见他,眼泪就哗哗的流了下来,她走到男子面前,说了一句:“你来找我了。
”便昏倒在地。
男子一看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女人倒在自己面前,赶忙吓的逃离了那个地方。
后来这个女的重病不起,到死前翻来覆去的说什么,但是声音太小,没有人听清楚过,所以也没有在意,这女子最后滴下两行血泪,一命呜呼了。
女子来到地府,看见孟婆,突然很轻的问她:“老婆婆,以前是不是有个男子在这里告诉你,他不会忘记我,一定会回来找我
”孟婆点点头。
女子心疼非常,哽咽道:“那为何他回来却不肯认我,哪怕他跟我说句话,在我临死前来看看我也好呀。
”孟婆拍拍她的肩膀,说:“你们很相爱,我很欣赏你们的勇气,这样吧,二十年后答案来临那一刻,我答应让你看看,只是这之前你无法转世,要在这里受苦二十年,你愿意吗
”女子说:“我愿意,不看见那个答案,我放不下对他的爱,即使投胎转世,也要心痛一世。
”这女子于是被孟婆安排给彼岸花锄草,其实本无草可锄,但是女子的眼里满岸是草,锄了又生,永远锄不完,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二十年后,孟婆把她带到轮回门前,说:“你站在这儿看着,但不要说话,你等了二十年的人,要来了。
”女子激动的站都站不住了,好不容易平复下情绪,紧张地站在那里等着她爱的人出现。
终于他走过来了,原来他得了病,没有治好,四十出头,又死了。
他走到她和孟婆面前,孟婆把忘情水递给他,他拿起就要喝,女子急了,说:“你忘了你说的话吗
”男子看了她一眼,把手中碗里的水一饮而尽,接着走进了轮回门。
孟婆看着失魂落魄的女子,说,爱情是什么
不过一碗水罢了,你也喝了吧,能不能忘掉不是你说了算的,有今生,没来世,纵然你记得,他若忘了,跟真的忘记又有什么不同
随心菩提的感悟: 一件袍子在暮色里拖过庆典的地面,是繁华落尽的沧桑
或抑生命跋涉的沿承
每个人都是在自我意识中消散的风景,不知不觉消尽了此生。
留下的痕迹因为可以涂抹,故事生生不灭的重蹈覆辙。
我们从世界的此岸来,到这世界的彼岸,偶然中的无数插曲,是不知颜色的光阴岁月和不知味道的爱恨情仇,最后都成了必然滑过的影子。
暮色里的烟雾、颤抖的树枝、旋舞的落叶、沉闷的古钟、孤独的夜灯、流浪的弃狗、讨乞的老人、抚琴的红颜、哭泣的灵魂……所有的结局淹没于没有意义的符号里。
哭泣者是哭泣者的影子,没有遇到前进的“挪亚方舟”,我们无法逃脱生命的终结。
我应能憋见死神的影子,他从啼落的婴儿面前经过,从绝望者的面前经过,从苍老的背影下经过。
黄昏时,他停歇于不见余辉的角落里,微笑着看繁华盛世演绎成断壁颓垣。
我惊怵于沧海桑田的变迁,那里激荡着死神的凯歌。
而今,我也无力再去装饰一个残缺的梦。
冬天我走在湖边,看一切殆尽气息的生命,倾听死神的呼唤。
记起你说,死神降落于快乐之后。
从前的快乐到了今日,竟只是一抹残阳,消退了没入黑幕。
我该幸庆劫后余生的幸福,还是悲泣苟延残喘的痛苦
春天来了,春天去了,我要去寻找彼岸花。
虽然一切故事的开始,种下的都是没入尘土的结局。
我只想在记忆里留下只属于自己的一笔。
可是你知道吗,随着光阴的迁徙,我忘记了自己活在一个霓红闪烁光怪陆离的世界里。
我常感到绝望般的死寂,走在人群里我也觉得空旷,我落下的泪填满了整个尘埃飞扬的空间。
如今一切恍如隔世,我在阳光下瑟瑟发抖。
空气中传来你爱听的歌,我隐没于喧闹的人群里,潸然泪下。
回过头来泪水风干,人潮退去,我依然孤单。
前世今生,你来,我等;今生来世,你走,我盼。
人世何苦如此折腾。
那彼岸之花,死神的魅影在嗤笑,告诉我它是永远的乌托邦。
尽管一切都构织于虚设妄想,可是总得找到一个地方,洗涤尘埃愈合伤口,让心停留在没有荆棘的路上。
那是彼岸花……
请大家帮忙安排旅游路线,谢谢了
你哪里出发呢其实网上有很多包括凤凰的旅游线路比如凤凰 张家界 九寨沟 三峡 武汉等等这些地方都差不多在附近建议你去专业旅游网站 比如途牛旅游网 你可以电话咨询他们 挺方便的具体的旅游线路安排 别人的安排不太适合 还是参考线路 然后自己改变一些
佳木斯市大还是牡丹江市大?
其实各有各的好处了~大小也分别不大,就看将来发展怎麼样了,不过以地域和经济的状况来看,还是牡丹江要稍微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