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感谢国家政策好”的句子有哪些
少数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施与小恩小惠,例如高考加分,不计划生育,违法案件视民族分化处理等。
这导致汉族心理不平衡。
而汉族平民才不管什么民族政策,自发的从内心排斥少数民族。
因为这些排斥使少数民族觉得自己受到了歧视,从而使民族隔阂越来越大,少数民族开始闹事。
至于这种民族政策的好处是在领导人视察时能让各民族都高喊民族团结万岁。
怎样的少数民族政策是最好的
古代的周、秦、汉、晋、隋、唐、宋、明,以及中华民国等,都是大汉族主义者建立的国家,都是华夏-汉族建立的单一民族国家(参见孙中山自己解释的《三民主义》,我的博客里有全文。
地址:)。
这些国家的统治者和老百姓都是大汉族主义者,所以,他们才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句话是唐朝的大汉族主义者魏征对李世民说的)。
对待异族,他们主张“歼之不为不仁,夺之不为不义,诱之不为不信”(明朝伟大的思想家王夫之语,见《读通鉴论》)。
就连孔子也主张“内诸夏而外夷狄”,并且高度赞扬管仲的“尊王攘夷”事业(维护以周天子为中心的中国礼仪,抵制蛮夷的入侵),并且认为这是最大的“仁”
(参见《论语》)。
在古代的中国,大汉族主义是先进生产力的保证,是先进文化的保证,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保证。
只要一松懈,就会遭受很大破坏。
魏征警告李世民,不要对蛮夷太好,因为他们“人面兽心”,不能用信义来约束。
李世民不听,于是在唐朝中期,蛮夷们制造了“安史之乱”,毁灭了华北地区的文明,使得中国文化经济中心由华北转移到江南。
教训是无比惨烈的
然而,古代的大汉族主义对我党没有启示作用。
因为我党建立的国家与古代以及中华民国不同。
我党建立的是“多民族共同的国家”认为“中华民族=国内56个民族”。
而已往的周汉晋隋唐明以及中华民国等都是华夏-汉族的单一民族国家。
呵呵。
参考这几篇文章:
关于民族的诗句
1、《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敕勒歌》【南北】无名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初春小雨》【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立春偶成》【宋】张轼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北山》【宋】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9、《出塞作》【唐】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10、《丰乐亭游春》【宋】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1、《寄刘驾》【唐】曹邺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
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12、《塞上行》【唐】鲍溶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
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13、《边方春兴》【唐】高骈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14、《晴》【清】杜于皇海角收残雨,楼前散夕阳。
行吟原草泽,醉卧即沙常骑马人如戏,呼鹰俗故狂。
白头苏属国,只合看牛羊。
新中国最好的民族政策指的是怎样的民族政策 其含义又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 含义: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 青藏铁路 青藏、康藏、新藏公路。
嘿嘿同学,估计你是汕头的吧,上午汕头的历史初二统考就考这个,我是这样写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那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应该是重点。
求采纳
我国处理民族政策有哪些,如何处理好民族问题
(急需,跪求)
. 中国的民族政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主要有: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墓本政治制度之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
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 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
上级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和计划、进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帮 助和支持。
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利民族团结,又要有利于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建设。
截至目前,中国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有计划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近年来,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还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有40多个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l%;全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中,有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84个自治县(旗)在西部,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86.4%。
云南、贵州、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也在西部;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吉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虽不在西部,但也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待遇。
因此,西部大开发就是民族地区大开发,就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二是开展“兴边富民行动”。
这一行动是国家民委落实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加快边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举措。
实施的范围包括分布在我国2.1万公里陆地边界线上的135个县(旗、市)。
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培育县城经济增长机制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截至2002年底,全国“兴边富民行动”实际投入资金已达150亿元,兴建兴边富民项目数万个,2100多万人受益。
三是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人口较少民族指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民族,全国有22个,总人口不足60万人。
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这22个民族发育程度比较低。
今后10年内,国家计划每年投入5亿元帮助发展,共50个亿。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状况看作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根据民族工作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级各类院校培训学习,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
二是注重实践锻炼,各地、各部门有计划地开展干部交流、岗位轮换,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是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同等条件优先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等领导班子中占有适当比例。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国家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如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上给予特殊照顾,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等。
在发展少数民族科技事业方面,国家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如:重点培养、培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扶植提高传统科技,提高经济效益等。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国家有关政策强调,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卫生队伍的建设,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和妇幼卫生工作,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等。
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国家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事业,组建民族文化艺术团体,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繁荣民族文艺创作。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中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第二十一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
”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 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
”“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方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编译和出版工作。
”第四十七条规定:“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浯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
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
第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第二,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
第三,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
第四,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
第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
第六,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中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的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
有一些民族信仰同一种宗教,如我国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即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一种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目前,中国有清真寺3万座。
在西藏,有藏传佛教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00多处。
中华人民共利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的正确道路。
中国政府相信,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 如何处理好民族问题 .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
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
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
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