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拜师学艺的故事
年轻的鲁班告别了家乡,千里迢迢来到终南山学艺。
弯弯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条,这样没有吓倒鲁班,他凭着毅力走出了山道。
他到了一个破屋前,断定了这就是老师傅的房间。
坐下来耐心的等。
太阳下山,老先生醒来,老师傅捋了捋胡子说:“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几根大柁
几根二柁
多少根檩子
多少根椽子
”鲁班张口就回答:“普普通通的三间房子,四根大柁,四根二柁,大小十五根檩子,二百四十根椽子。
五岁的时候我就数过,师傅看对不对
”老师傅轻轻地点了一下头。
老师傅接着问:“一件手艺,有的人三个月就能学会,有的人得三年才能学会。
学三个月和学三年,有什么不同
”鲁班想了想才回答:“学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
”老师傅又轻轻地点了一下头。
老师傅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两个徒弟学成了手艺下山去,师傅送给他们每人一把斧子。
大徒弟用斧子挣下了一座金山,二徒弟用斧子在人们心里刻下了一个名字。
你愿意跟哪个徒弟学
”鲁班马上回答:“愿意跟第二个学。
”老师傅听了哈哈大笑。
老师傅说:“好吧,你都答对了,我就得把你收下。
可是向我学艺,就得使用我的家伙。
可这家伙,我已经五百年没使唤了,你拿去修理修理吧。
” 鲁班把木箱里的家伙拿出来一看,斧子崩了口子,刨子长满了锈,凿子又弯又秃,都该拾掇拾掇了。
他挽起袖子就在磨刀石上磨起来。
他白天磨,晚上磨,磨得膀子都酸了,磨得两手起了血泡,又高又厚的磨刀石,磨得像一道弯弯的月牙。
一直磨了七天七夜,斧子磨快了,刨子磨光了,凿子也磨出刃来了,一件件都闪闪发亮。
他一件一件送给老师傅看,老师傅看了不住地点头。
老师傅说:“试试你磨的这把斧子,你去把门前那棵大树砍倒。
那棵大树已经长了五百年了。
” 鲁班提起斧子走到大树下。
这棵大树可真粗,几个人都抱不过来。
抬头一望,快要顶到天了。
他抡起斧子不停地砍,足足砍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这棵大树砍倒。
鲁班提起斧子进屋去见师傅。
老师傅又说:“试试你磨的这把刨子,你先用斧子把这棵大树砍成一根大柁,再用刨子把它刨光;要光得不留一根毛刺儿,圆得像十五的月亮。
” 鲁班转过身,拿着斧子和刨子来到门前。
他一斧又一斧地砍去了大树的枝,一刨又一刨地刨平了树干上的节疤,足足干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才把那根大柁刨得又圆又光。
鲁班拿斧子和刨子进屋去见师傅。
老师傅又说:“试试你磨的这把凿子,你在大柁上凿两千四百个眼儿: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楞的,六百个扁的。
” 鲁班拿起凿子和斧子,来到大柁旁边就凿起来。
他凿了一个眼儿又凿一个眼儿,只见一阵阵木屑乱飞。
足足凿了十二个白天十二个黑夜,两千四百个眼儿都凿好了:六百个方的,六百个圆的,六百个楞的,六百个扁的。
鲁班带凿子和斧子去见师傅。
老师傅笑了,他夸奖鲁班说:“好孩子,我一定把全套手艺都教给你
”说完就把鲁班领到西屋。
原来西屋里摆了好多模型,有楼有阁有桥有塔,有桌有椅有箱有柜,各式各样,精致极了,鲁班把眼睛都看花了。
老师傅笑着说:“你把这些模型拆下来再安上,每个模型都要拆一遍,安一遍,自己专心学,手艺就学好了。
” 老师傅说完就走出去了。
鲁班拿起这一件,看看那一件,一件也舍不得放下。
他把模型一件件擎在手里,翻过来掉过去地看,每一件都认真拆三遍安三遍。
每天饭也顾不得吃,觉也顾不得睡。
老师傅早上来看他,他在琢磨;晚上来看他,他还在琢磨。
老师傅催他睡觉,他随口答应,可是不放下手里的模型。
鲁班苦学了三年,把所有的手艺都学会了。
老师傅还要试试他,把模型全部毁掉,让他重新造。
他凭记忆,一件一件都造得跟原来的一模一样。
老师傅又提出好多新模型让他造。
他一边琢磨一边做,结果都按师傅说的式样做出来了。
老师傅非常满意。
一天,老师傅把鲁班叫到眼前,对他说:“徒弟,三年过去了,你的手艺也学成了,今天该下山了。
”鲁班说:“不行,我的手艺还不精,我要再学三年
”老师傅笑着说:“以后你自己边做边学吧。
你磨的斧子、刨子、凿子,就送给你了,你带去使吧
” 鲁班舍不得离开师傅,可是知道师傅不肯留他了。
他哭着说:“我给师傅留点什么东西呢
”老师傅又笑了,他说:“师傅什么也用不着,只要你不丢师傅的脸,不坏师傅的名声就足够了。
” 鲁班只好拜别了师傅,含着眼泪下山了。
他永远记住师傅的话,用师傅给他的斧子、刨子、凿子,给人们造了许多桥梁、机械、房屋、家具,还教了不少徒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所以后世的人尊他为木工的祖师。
为什么老子值得孔子千里迢迢来拜师?
老子提倡的道家理论,侧重点在于如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看待自己......而这些正是儒家理论所欠缺的。
因此,孔子虽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依然向道家达者老子学习。
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他还要千里迢迢去拜师学习,因为他认为学习是
不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千里迢迢,历尽艰幸前往洛阳拜师。
缩句是什么
一个句子的基本组成要有主语、谓语、宾语(主谓宾结构,问句除外),看下面:孔子(主语)千里迢迢(壮语),(分隔两个壮语的逗号)历尽艰辛(壮语2)前往洛阳(谓语)拜师(宾语)。
所以,除了上面标记的主谓宾语,其余的都要删去,才是完美的缩句。
答:孔子前往洛阳拜师。
孔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他还要千里迢迢去拜师学习,因为他认为学习是什么
孔孑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他还要千里迢迢去拜师学习,因为他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永远没有止境,学无止境。
千里迢迢娓娓动听大名鼎鼎风尘仆仆文质彬彬五个成语连成一句话,不少于150字
我千里迢迢的来到这里拜师学艺,刚走到这个亭子前就听到里面传来娓娓动听的歌声,我一下子就激动起来,之前因为舟车劳顿而产生的疲倦感瞬间消失了,连忙闯了进去,发现正是我要找的大名鼎鼎的歌唱家周老先生在这里练嗓子,他看到我贸然闯入,十分不高兴,看我一身风尘仆仆,灰头土脸,更是不悦,便走到我面前说,“小伙子,看你文质彬彬的模样,怎么这么毛躁呢
”
鲁班学艺的故事
鲁班学艺这个故事已在民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经过了六大关的考验,时时刻刻在练就他的品行和修养。
年轻的鲁班告别了家乡,千里迢迢来到终南山学艺。
弯弯曲曲的小道有千把条,这样没有吓倒鲁班,他凭着毅力走出了山道。
他到了一个破屋前,断定了这就是老师傅的房间。
坐下来耐心的等。
太阳下山,老先生醒来。
问了他几个做木匠的基本问题,鲁班靠着本领轻松的答对了。
老师傅收了他做徒弟。
可鲁班的艰辛才刚刚开始,他把门后已长满锈的斧子、刨子、凿子依依不停的 磨,磨了七天七夜,一件件都磨的闪闪发亮。
随后,鲁班把自己磨的斧子去伐一棵参天大树,然后砍成一个光滑大柁,用凿子在大柁上凿了两千多个眼,鲁班足足干了十二白天,十二个黑夜。
把成果让师傅看,师傅连声叫好。
师傅看鲁班这样的好学,诚恳。
就带领鲁班来到西屋。
原来西屋满是精致的模型,鲁班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手艺学好,于是认真的研究起模型来。
往后,鲁班茶不思,饭不想。
时时刻刻不放下手中的模型。
三年后,鲁班把所有的手艺都学会了。
他拿起了自己磨的刨子、凿子和斧子,告别了师傅,下了山。
永向人们奉献出精致的木材。
而鲁班在人们心中建起了深厚的位置,鲁班学艺便成了后人磨练自己的目标。
孔子千里迢迢,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怎么缩句
原句:孔子千里迢迢,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
缩句:孔子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