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手法赏析李清照的:绿肥红瘦
这是李清照词中最让世人传颂的句子。
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
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
“绿”形容叶,“红”形容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则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请问绿红肥瘦四个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问绿红肥瘦四个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1、比拟:把用于动物的形容词肥瘦用到了植物上。
2、借代:用颜色红绿借代本体;3、对比:绿红肥瘦对比鲜明。
一般疑问句怎么写举个例子
(1) 对句子的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2) 对词语的理解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小浪花。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甘肃交界的地方。
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二、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地方,课前可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故事片,或者帮助学生搜集一些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
2.本课教学可采用下列基本步骤:(1)简要介绍长征,如时间,经历的省份、山水,一些重要的战斗等。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老师作必要的补充。
(2)初读全诗,交流阅读收获。
初读时要尽可能地多读几遍,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质疑,可以是点滴的体会,也可以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要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5)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的其他诗词。
3.感受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时,一是要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尽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在电视、电影、书籍、文章中看到的实例,感悟课文中诗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讲词析句。
二是充分运用对比的方法,在对比中,帮助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可先出示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或录像(如无图片、录像,可画示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是何等的艰难。
然后,出示泛着微波的小河图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图(也可画简笔画)。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
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三是要充分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时,要注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
如第一二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时的平淡语气。
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
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4.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和会写的字不多,但这些字,学生容易忘记读音,容易写错。
教学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利用熟字来加深记忆,如“礴”,练习薄的“薄”加上石字旁,读“bó”,”磅礴”的“礴”。
本课有一些特指词语,如“五岭”、“三军”,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
还有一些词语的意思,如“远征”、“等闲”、“细浪”,可在理解诗句中解决,不必单独讲解。
5.课后安排了三道练习题,第一题提出了读、背的要求。
第二题要求学生重点理解诗中的二、三两句诗,提示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体会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时,应予重视。
选做题,可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长征故事会等形式鼓励学生搜集的其他诗词或长征的其他作品。
6.“资料袋”中介绍了长征的时间、原因、经过的省份、路程、跨越的山水,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阅读,为课中的阅读理解铺垫。
四、教学案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长征》这首诗。
(板书课题) 师: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老师,我还读过《飞夺泸淀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淀桥的事。
生:还有《倔强的小红军》,那位机灵的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自己却活活地饿死了。
师:同学们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
(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长征是非常艰苦的……(讲解长征略)。
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这时毛主席挥笔作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 片断设计: “情感升华” (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 师:(深情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
(播放歌曲,歌曲正好配有一些长征画面) 生:专注地听、看。
师: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画面,请你闭目回味回味。
生:……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一点也不怕苦,非常乐观。
生:我头脑里出现了的形象。
师:啊,在你的头脑中是什么形象
生:伟人
他高高的个子,此时站在高高的山坡上,两手叉腰,面带微笑,两眼炯炯有神…… 师: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朗读。
(读读评评,最后播放《长征》这首歌曲的音乐和所配的画面,学生齐读) 五、相关链接 七律 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八行,每句七字。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见线路图)。
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关于《长征》一诗的创作 遵义会议之后,诗兴豪迈。
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弛骋。
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
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与《长征》诗相媲美的,也是对《长征》诗作出最好注解的还有一段同样出之于笔端的美文,那就是1935年12月27日,在陕北瓦窑堡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论及革命形势的一段: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又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平淡如水什么意思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如梦昨夜雨疏》赏析 如梦令·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
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
”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
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
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
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
——“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
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可谓的评。
描写人物说话情态的成语有:
正色危言 〖解释〗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
同“正色直言”。
正色敢言 〖解释〗态度严肃,敢于直言。
信口胡言 〖解释〗随口乱说。
指毫无根据、不负责任地瞎说。
相对无言 〖解释〗指彼此相对说不出话来。
危言核论 〖解释〗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疾言怒色 〖解释〗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同“疾言厉色”。
疾言厉气 〖解释〗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同“疾言厉色”。
疾言倨色 〖解释〗形容对人发怒时说话的神情。
同“疾言遽色”。
笃论高言 〖解释〗确切高明的言论。
谠言嘉论 〖解释〗公正、正直而有说服力的言论。
沉重寡言 〖解释〗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
同“沉重少言”。
沉厚寡言 〖解释〗朴实稳重,不爱多说话。
同“沉重少言”。
自言自语 言、语:说话。
自己跟自己低声嘀咕。
自不待言 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语解释 直言正色 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直言正论 正直公道的言论。
直言无讳 直率地说话,无所隐讳。
智小言大 谓才智低下,说话口气却很大。
直口无言 犹言哑口无言。
正言厉颜 见“正言厉色”。
正色直言 正色:严肃或严厉的神色。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
形容刚直不阿。
亦作“正色危言”。
詹言曲说 烦琐、片面的言论。
造言生事 捏造虚言以挑起事端。
造言捏词 捏造虚假的言词。
躁言丑句 丑恶的言辞。
躁,通“臊”。
欲言又止 想说又停止不说。
形容有难言的苦衷。
庸言庸行 指平平常常的言行。
淫言狎语 见“淫言媟语”。
淫言诐行 谓不正当的言行。
淫言媟语 轻狎的言词;淫秽猥亵的言词。
意在言外 真正用意没有明白说出来,细细体会就知道。
溢于言外 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
超出语言之外。
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充分表露出来。
亦作“溢于言表”。
溢于言表 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讬于空言 见“讬之空言”。
一言中的 的:箭靶的中心。
一句话正好射中箭靶。
比喻一句话就说到关键的地方。
溢言虚美 过甚其辞、不符合实际地称美。
言论风生 形容言谈议论时兴致很高,气氛活跃。
言类悬河 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
言来语去 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涎言涎语 厚着脸皮胡言乱语,撒赖。
析言破律 指巧说诡辨,曲解律令。
恶言恶语 指用狠毒的话骂人或说话 自言自语 言、语:说话。
自己跟自己低声嘀咕。
言三语四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言来语去 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言高语低 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
言颠语倒 说话颠三倒四。
目语额瞬 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形容处事精明狡猾。
目挑眉语 以眉目挑逗传情。
妙语惊人 妙语:有深意或动听的语言。
绝妙动听的语言令人吃惊。
妙语解颐 解颐:开颜而笑。
有趣的话引人发笑。
沉吟不语 沉默地思量着,不说话。
引伸为迟疑不决的态度。
牙牙学语 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
喃喃自语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
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
该诗什么意思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
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
”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
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
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
”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
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
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
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
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
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
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
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如何呢
——“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
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
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
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
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
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可谓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