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居士,我想学习佛教知识,如何入门
阿弥陀佛
随喜赞叹师兄的正心正念
师兄若是想皈依,许多寺院都可以为师兄授皈依,受皈依并不分男众女众,只要依一颗诚挚恭敬心,愿意皈依佛、法、僧三宝,即可
皈依并非出家,所以男众女众皆可一起皈依
师兄可以先了解一下,附近哪里有正法寺院,找一位戒行清净的师父,为授皈依。
许多寺院,皈依仪式有各自特定的日子,可以提前去了解一下,再做决定
师兄说得有道理,我们皈依之前,是需要对佛法有一些了解的
对佛法深入了解之后,再行皈依,心也更诚敬,更坚定明确
师兄,学习佛法,首先要知道佛所讲的基本和核心是什么。
不论修行任何法门,这些都是基础
其中包括: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念处是非常实用的修行方法,果能依次第如理观照,深悟其理,则看破一切虚妄颠倒,必定解脱六道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三法印是佛留与我们末世众生验证佛法与否的标准和依据。
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是佛为我们总结的修行顺序和次第。
此八正道依次生起。
我们要学习佛法,必须先有正见,有了正见,才可能有正的思维。
有了正的思维才能产生正语、正业及正命。
有了正命才是真正的正精进,否则,没有正的方向,就算是再精进,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必不能导至正念,不能得以正定
四依止:依智不依识,识义不依言,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此四依止,如果我们能深刻体悟,如实依止,能保证我们不入邪途,不堕险坑
可以百度视频搜索:普愿讲堂里面有《佛陀的三法印》、《心经讲解》、《如何逐渐步入佛法解脱》等系列可供师兄观看。
深入浅出,比较容易懂
为什么现在中国的佛教只剩下了净土宗
灭度的时候,教给我们弟子的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义不依语; 第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第四、依智不依识。
第一、依法不依人:佛不在世了,我们能守住佛的遗教「四依法」,就等於佛在世没有两样。
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世间,现前这个阶段,「魔强法弱」,魔多佛少,现在这个时候
里面讲,我们现前这个时代「邪师说法如」,我们怎么能辨别
所以必须要记住佛的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不管什么人讲的,他对也好、不对也好,我们不理会,对自己就没有损害。
法是什么
经典,经典要以为标准。
这个经典有没有
里头没有,这个经靠不住,我们不要相信它,连注解都是如此。
第二,佛教给我们「依义不依语」。
「义」是佛讲的意思,你要明了,佛讲的话没有关系。
「语」,记录下来就是文字,就是现在称之为经典,文字不过是语言的符号而已,用符号来代表,把这个语言记录下来。
所以我们要依义,语没有关系,多说几句、少说几句无所谓,只要意思对就行了,这是重要的一个标准。
第三,那就更重要,这四句一句比一句要紧,「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什么样的话才叫了义
能够帮助我们这一生真正超越轮回,永断生死,成佛作祖,这个法子、这个开示就叫了义。
佛所讲的一切都是以这个为目标。
理没错,我们自己程度够不够
了义的经很多,我们仔细去观察一下,哪一个了义经能符合我这个了义的根性
他的经是了义,我这个根不了义,这没有用处,学他那个法门,不能了生死,也不能出三界,这对我来讲就不了义。
所以在,一切经里面,真正能帮助我们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的就是净土三经。
除这个三经之外,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不是那么简单,普通人决定做不到。
除非你是天才,你是上上根,你是再来人,那没有话说,那个可以成就。
中下根性人没有法子了生死,唯有念佛带业往生。
所以这个经典是究竟了义、圆满的了义。
为什么称它做究竟圆满
华严会上,文殊、普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上上根人,他们也学这个法门。
下下根人,恶道众生,无恶不造的,临终遇善知识,至心忏悔,十念也能往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所以这个法门叫究竟了义,叫圆满了义。
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的,我们要学了义经,不学不了义经。
我们这一生得人身,寿命不长
不要看到几十年的光阴,一百年的光阴,一弹指就过去了。
想想儿时的时候,就像在昨天的事情一样,你看多快
纵然再活上百年,也是一弹指就过去了。
我们的寿命太短,光阴太宝贵,浪费在不了义经典上,那太可惜了。
所以要把时间、精神集中,专修专弘,专弘就是专修,专修就是专弘,是一不是二,这就对了。
所以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最后,当然就更重要,佛教我们「依智不依识」。
这是给我们很大的警惕,为什么
凡夫感情很重,往往被感情拉跑了,明明晓得这个地方是不了义的,可是你几个好朋友,他们相信,今天这个来劝你,明天那个来拉你,为了人情面子不好意思不去,那就坏了。
所以佛教给我们依智不依识。
「智」是理智,「识」就是感情,依感情没有不堕落的,依理智才能够超越
所以我们要以理性做主宰,不可以感情用事,那你就对了,你的路子就走正确了。
这是佛涅盘之前交代我们后人四句话,叫「四依法」。
这四句开示,我们真的明白了,我们确实遵守了,那就无异在佛的身旁,跟一天到晚跟在佛的旁边就没有两样
可见得设想很周到,对於千万年后世的学生所遭遇的种种环境他都了解,他都教给我们很好的方法、很好的原则,能够在一切境缘当中不障碍我们的道行,我们都能够成就。
这是很高的原则,一定要把握到,然后看许许多多枝枝节节问题,自然就明了。
这四依法就是辨别正法和邪法的根本原则。
楼主如没开悟,切不可乱言,各有因果循环。
在的众生,更多的不再发出离心与菩提心。
这些人皆只为现世的安乐而修学佛法,所以在,很多人特别喜欢谈感应,唯希望佛、菩萨多给自己一些甜头。
他们绝不用心于如何消灭我见、我慢,而只努力于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增长。
因此,在中,虽例行的「法会」仍很多,却是有「会」而无「法」。
这也就说,在,多数人唯把三宝当成护持现世安乐的工具,而非真心地欲修行解脱。
所以在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为什么很多人愈修行愈着魔呢
主要是因为他们最初的发心,即和魔相应。
这种以欲望、贪婪之心而来修行;则欲之所在,便是魔之所存也。
所以着魔,并非外面有个魔来让我们着,而是我们本身就是魔
只要按照四依止来修行,自然是如理如法。
关于‘善恶句子
关于善恶句子: 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2、一言之善,重于千金。
——葛洪 3、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
——莎士比亚 4、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康德 5、恶意和仁慈都是放大镜,但前者的放大倍数更大。
6、行善必须努力,然而,抑制恶更须努力。
7、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
——罗素 8、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
——罗·勃郎宁 9、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
——罗曼·罗兰 10、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11、惩恶而劝善。
——《左传》 12、学佛的要有正见,要相信善恶因果,前生後世,生死轮回,圣人境界──阿罗汉、菩萨、佛能了生死。
不要起邪知邪见,以为人死了就完了。
——印顺导师 1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 14、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15、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曾子 16、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高尔基 17、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18、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
——杨子 19、一个好行为也可能是一个坏行为,谁要救了狼就害了羊。
谁为兀鹰修复了翅膀,谁就要为它的爪负责。
——雨果 20、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
——米开朗琪罗 21、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方孝孺 22、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左丘明 23、对于恶人善不得。
24、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左传》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2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左传》 27、老是考虑怎样去做好事的人,就没有时间去做好事。
——泰戈尔 28、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
——罗曼·罗兰 29、在生活中,有的是吃人的人,有的是被吃的人,但是这两种人可以转化,羊渐渐可以转成狼;狼呢,渐渐地到一定阶段也可以转变成羊。
就好像是善恶一样,没有绝对的善恶,你这人特别的善良,那也有特别不善良的地方。
最可笑的还有许多人,在羊向狼转化的时候,转化成一半,停在那儿了,半羊半狼,自己也闹不太清楚,到底是羊还是狼。
——刘震云 30、一善染心,万劫不朽。
百灯旷照,千里通明。
——萧纲 31、一个人必须要么做个好人,要么仿效好人。
——德谟克利特 32、恶行生不出善果。
33、我给英雄下的定义是必须用武力为他人或者是为民族、国家谋求利益的才是英雄。
好汉是什么呢
好汉这个词是为了他人,但是不一定是正义的。
所以这里面有是非善恶的问题。
——吴越 34、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
——弗·培根 35、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36、越是善良的人,越觉察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
——米列 37、凡诗人之作,刺箴美颂,各有源流,未尝混杂,善恶同篇也。
——颜之推 38、就好像庄子说的浑沌。
浑沌北边有个帝,南边有个帝,他们到中间来看浑沌,浑沌没有鼻子,没有眼睛,但对他们非常好,这个南边的帝和北边的帝就要报答浑沌,就给他开鼻子、眼睛,凿七窍,要让他看看世界—日凿一窍,庄子说:七日,浑沌死。
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就死了。
在西方《圣经》里边也有这样的故事:亚当和夏娃摘取了树上的苹果,吃了,知道了善恶,知道了好和坏,开始思想,这时候,就离开了天国。
这个过程,是一个文化人的诞生,也是一个自然人的死亡的过程。
但是这过程中间有一段最微妙的最美妙的时刻,正是这个时刻产生了艺术。
——顾城 39、避免做坏事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做好事,因为世上最困难的事情就是企图不做任何事。
——卡莱尔 40、世界上绝对不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善恶两种品德,敌我两种力量,正谬两种主张,资无两个阶级。
要善于面对和把握大量的中间状态,过滤状态,无序状态与自相矛盾的状态,可调控状态,可塑状态等等。
——王蒙 41、至今为止,我们仍然无法揣测耶和华神把这样一棵树安设在伊甸园的原因,也更无法猜测为什么人一吃这树上的果子就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无论如何,这棵善恶树上的果子必定是寓示着丰富的内涵的,因为我们看到人吃了它就发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转变,这个转变也就是堕落。
——傅翔 42、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戴尔·卡耐基() 43、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明辨善恶及真伪,并使人倾向于善与真,排斥恶与伪。
——塞·约翰生 44、念佛之前,先当信佛。
必具四信,乃名信佛。
一信果佛,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西方弥陀,及十方诸佛等。
二信自己的佛,即是佛性。
令在因地,能开慧见性者,即名成佛。
三信人无善恶冤亲、贤愚贵贱,个个是佛。
四信一切四生六道,皆同具毗卢佛性。
此四者无先后高下,一体平等。
——王骧陆 45、与其说是为了爱别人而行善,不如说是为了尊敬自己。
——福楼拜 46、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罗曼·罗兰
求人教版文言文译文
净空二十字真言教诲解读一 真诚:对人真实诚恳,毫无。
二 清净:不界的诱惑和污染。
三 平等:对人谦恭,没有对立的念头。
四 正觉: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一心求生净土。
五 慈悲:心中常怀恻隐之心,随时把快乐带给别人。
六 看破:明了世间无常,一切法了不可得。
七 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 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嗔痴慢。
八 自在:与人无争,于事无求。
九 随缘:常念知足,绝不攀缘。
十 念佛:发菩提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至心回向、归心净土。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佛、菩萨、罗汉、金刚、天王、尊者、伽蓝这些之间是什么关系
佛,佛教中修证到福德慧的圣者。
自觉已圆满,众生者。
又称为如来、应供、正遍知、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天人师、世尊。
佛教,便是诸佛之教法,是修行者的无上导师,也是所有佛法行者的最终追求和目标。
菩萨,大乘佛教中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修行者。
楞严经谓: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
菩萨是众生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要成佛,必须先发大愿心,最主要的有四条,称为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菩萨从初发心菩萨开始,至初地菩萨,破除层层无明,直至十地,最后破尽无明,证圆觉菩萨,也就是成就佛果。
罗汉,是小乘佛教中的证果者,圣人。
以自我离苦得乐为目的,断尽烦恼,成就阿罗汉果位。
因未发菩提心,不能成就佛果。
如回心向大,发成佛度众之心,即成为大乘菩萨行者。
金刚,为佛教的护法,护持佛法,保护修行者。
护法神经常手持金刚杵,象征能够摧伏外道、击败邪魔的力量,被称为执金刚神,金刚力士或密迹金刚,简称为金刚。
又为四大天王的别名,也为佛教的护法。
天王,即四大天王,天道中四天王天的天主,民间也称之为四大金刚,发愿护持佛法,为佛教护法。
尊者,多称乎罗汉为尊者。
因小乘佛教认为罗汉出离六道、不入轮回,为佛之外的最尊者。
伽蓝,为汉传佛教的护法神,实为菩萨,发愿护持正法的弘扬,示现为护法神将。
民间亦有尊关帝为伽蓝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