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的名言名句和出自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诗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礼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君子而时中”(《中庸》),中立而不倚”(《中庸》),《论语》中的名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
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
交友是否守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做事符合礼仪;四十岁时(掌握了各种知识,)不受迷惑;五十岁时了解自然的规律;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言语,不用多想,便能明白;到了七十岁时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才可以做导师啊。
”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 孔子说:“读书却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却不读书,就一无所成。
” 11、子曰:“由,诲汝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
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 13、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译文 孔子说:“聪明又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他为‘文’。
”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译文 季文子做事要思考三次再行动。
孔子听说了,说:“两次,就可以了。
”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
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
”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
他说:“没想到音乐的创造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
”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译文 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
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文 孔子说:“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并告诉他人。
”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 3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 译文 曾子说:“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也很重大吗
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也很遥远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译文 孔子说:“碰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我)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 40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
小人相反。
” 4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译文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奉行终生
”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强施加在别人身上。
” 44、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译文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时就去学习,学习能够游刃有余时就去做官。
” 4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46~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伤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 译文 孔子说:“家中有我们这些人,如果轻犯父母者,当自强
如果不轻犯者,以后也不会这样。
君子应该守本分,轻犯父母者也好,不轻犯者也好,都是与人之常情而来
”诗经名句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诗经·陈风·衡门》 译:在陈国的衡门之下,可以游玩休息;在泌水之滨,可以高兴地忘掉饥饿。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译:鱼鹰和鸠咕咕唱,在那河中沙洲上。
美丽善良的姑娘,正是君子好对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晶莹露珠结成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正在河水那一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晶莹如水眼波妙。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
高远的苍天啊,我怎么会是这样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译:当初离家出征远方,杨柳飘扬春风荡。
如今归来奔家乡,雪花纷飞漫天扬。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译: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
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 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 译: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是无罪的。
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译:你送我木瓜,我就以琼浆玉液报答。
这哪里能算报答,只是为了彼此永远相好。
(注:《木瓜》本来就是表达男女爱慕之情的。
)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译: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
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译: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国风·陈风》 译:月亮出来,如此洁白光明,璀璨佳人,如此美貌动人。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译:大老鼠啊大老鼠,别再吃我的黄米粒。
多年侍奉你,全然不把我顾。
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地。
(这里把剥削阶级比作老鼠)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小雅。
鸿雁。
斯干》 译:溪涧之水蜿蜒流淌,南山景致青翠幽深。
心之忧矣,如匪浣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译:心中的幽怨抹不掉,好像没洗的脏衣裳。
静下心来思前想,只恨想飞无翅膀。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诗经.小雅.白驹》 译:皎洁的白色骏马,在空寂的山谷 。
它咀嚼着一捆青草 ,那人如玉般美好 。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译:为人却没有道德, 不死还有什么意思。
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
《诗经·周南·卷耳》 译:让我姑且饮酒作乐吧,只有这样才不会永远伤悲。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译:汉水滔滔深又阔,水阔游泳力不接。
汉水汤汤长又长,纵有木排渡不得。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
不我以,其后也悔。
《诗经.召南.江有汜》 译:长江自有分流水。
这个人儿嫁过去,不肯带我一同去。
不肯带我一同去,将来后悔来不及
形容态度重于能力的古文,最好是四书五经里面的或者是道德经里的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废。
今女画。
” 《论语·雍也》 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
” 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 朱熹集注:说,音悦。
女,音汝。
力不足者,欲进而不能。
画者,能进而不欲。
谓之画者,如画地以自限也。
胡氏曰:“夫子称颜回不改其乐,冉求闻之,故有是言。
然使求说夫子之道,诚如口之说刍豢,则必将尽力以求之,何患力之不足哉
画而不进,则日退而已矣,此冉求之所以局于艺也。
”
需要有关 四书五经 传统道德类的辩题
辩论题目是“中学生需不需要《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对中学生的帮助大吗
四书五经只读不背有用吗
能提高道德修养吗
肯定有用,书到用时方显少,读四书五经,在读的过程中巳经能让自己学习很多东西,思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变,看问题角度,处理事情方法都会受到影响,也能提高自己道德修养。
四书五经中的有一段说 开玩笑而不伤人是那一句
《诗经·卫风·淇奥》:“善戏谑兮,不为虐矣。
成语就是谐而不谑。
意思是虽然开玩笑,但不捉弄和伤害人。
四书五经里有没有道德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道德经,即老子,道家代表作,怎么会编入呢?
我非常的需要四书五经之一,礼记的译文。
可否拜托一下
非常的感谢
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被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被称为《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
所以你问的译文应该是《小戴礼记》的译文吧
一共49篇。
第一篇《曲礼上》共78段,仅有译文,不做详解。
《曲礼》说:“不要无敬意,容仪郑重严肃就像思考问题时的样子,说话要身安心定。
要使庶民安宁
” .傲慢不要表现在言行之中,欲望不可放纵开来,情意不可追求自我满足,欢乐不可达于极限。
.对贤德的人要亲近但要心存敬意,要敬畏而且爱重。
对自己所爱的人,要知道他的不善之处;对自己所憎恨的人,要知道他的善处。
能积蓄财物而且能分散财物救济贫穷而有急难的人,不仅内心能安,而且能随遇而安,还要能防患于未然。
面对财物而不苟且求得,面对困难或灾难而不苟且逃避。
在遇到争讼时不求战胜对方,分配财物时不求多得。
对众人都存有疑问之事不给以绝对肯定,正直而且确定之事不骄傲自得。
如果要做大丈夫,坐的时候要像祭祀时扮演被祭祀的人那样庄严稳重,站立的时候要像祭祀之前斋戒时那样行正步、拐直角、屈身行礼。
礼仪形式要依从时宜而定,出师他国要用本国土产作为礼品。
礼的作用,在于确定人们之间的远近关系,决断分别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情况,辨别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的人之间的关系,明确是否符合礼义。
依照礼义原则,不能随便讨好人,不能只说不做。
依照礼义原则,不能超过节度,不能侵犯轻慢人,不能过分亲密而不庄重。
修养身心,履行所说的话,叫做善良的品行。
品行善良,说话符合道义,这是礼的根本。
依照礼的原则,只听说要重视人的高尚品德,未听说要制服他人之身。
依照礼的原则,只听说过使要来学习的人自愿前来,却没有听说过前去教育。
道德仁义,没有礼就不能完成。
教化训导、端正风俗,没有礼就不能完备。
判定是否有罪,判定诉讼案件的曲直,没有礼就不能决断。
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没有礼就不能安定。
学习出仕为官,学习六艺之道,而侍奉师父,没有礼就不能相亲近。
设定朝廷的官职品级,设定并整顿师旅卒伍的编制,官吏到各自的职位办公,颁行法律法令,没有礼就不能保障威信和尊严。
祈祷求福和春祭之类的特殊祭祀,朝廷例行的祭祀,,给鬼神奉献祭品,没有礼就不能显示诚敬与庄严。
因此,君子心存恭敬,遵循法度,退避谦让,以此来显明礼义。
鹦鹉虽然能说话,还是属于飞鸟一类;猩猩虽然能说话,还是属于禽兽之类。
如今,作为一个人却没有礼,虽然能说话,岂不也是有禽兽一样的心吗
只因禽兽无礼,所以父辈与子辈的公鹿占有共同的母鹿。
因此,圣人出现,制订礼用来教化人,使人因此而能有礼,知道使自己能区别于禽兽。
三皇五帝时代崇尚德行,三王五伯时代强调施与和报答。
在礼义方面,所崇尚的是有施与和报答。
施与别人而得不到回报,不符合礼义;接受别人施与而不回报别人,也不符合礼义。
人有礼义就能得到安宁,没有礼义就会有危险。
所以说礼是不可不学的。
礼的原则在于克制自己而尊重别人。
即使是背东西、做小商贩的人,也一定有自尊,更何况富贵的人呢
富贵的时候却能爱好礼义,就不会骄纵傲慢,不会奢侈荒淫;贫贱的时候却能知道爱好礼义,就可以坚守心志而不胆怯退缩。
人从出生到十九岁之间是幼年,十年之后应该开始外出就学。
二十岁是弱年,举行加冠礼。
三十岁是壮年,应该娶妻成家。
四十岁是强壮的年龄,可以做官做事。
五十岁是老成年龄,可以在官府行政。
六十岁是年老之时,可以指导别人去做事。
七十岁是衰老的年龄,可以把家事传给子孙。
八十岁、九十岁是容易思路不清而且容易忘事的年龄,七岁是应该给以怜惜爱护的年龄,七岁以及八十、九十岁的人即使有罪,也不应给他们施加刑罚。
百岁是期望和要求别人的年龄,必须要得到奉养。
大夫七十岁时把自己所掌管的事交给君主,如果君主不能接受,就一定要赐给他矮桌和拐杖。
在本国巡行而做公事的时候要有妇人伴随。
遵命到外国去的时候,要使他乘坐安稳的小车,自称为老夫。
在自己的国家则自称名字。
邻国有人前来询问,一定要把本国的法度告诉询问者。
向年长的人请教,一定要拿着小矮桌和拐杖而去接近他。
年长的人有所询问,不辞谢谦让就回答,不符合礼义。
凡是作为子女的人,对父母应该有如下的礼:冬季使之温暖,夏季使之凉爽,黄昏的时候为父母安排好床铺被褥,早晨的时候去看视父母是否安好,在众人之中不争论、不争夺。
身为子女的人,在三个等级的赏赐之中不能达到接受车马的程度。
所以,州县乡邻会称道他的孝行,兄弟亲人会称道他的慈爱,同等官职的人会称道他的谦让,志同道合的人会称道他的仁德,平时交往的人会称道他的诚信。
拜见父亲的至交好友的时候,没有允许进门则不敢进门,没有允许退出则不敢退出,没有询问则不敢回答。
这是孝子应有的品行。
凡是身为自己的人,出门时一定要告知父母,返回时一定要面见父母。
要去交游的地方一定要有确定的方向和地方,所要学习的东西一定要有具体的内容。
平时说话不要自称为老。
(二十几岁的人)对那些比自己年龄的一倍的人按侍奉父辈的礼节侍奉,对那些比自己年龄大十几岁的人按侍奉兄长的礼节侍奉,对那些比自己年龄大五年以上的人则稍微靠后一点并肩而行。
五人以上团聚在一起,那么,年长的人一定要另设坐席。
身为子女的人,居住不在屋子的西南角,跪坐不在坐席的中间,行路不在中间的道路,站立不在中间的门。
招待宾客吃饭的时候,不制作准备招待宾客的器具;祭祀的时候,不担任象征被祭祀者的人。
父母不在的时候,不因为听不到父母的声音而忘怀,不因为看不到父母的身形而忘怀。
不攀登到高处,不面对深渊站立。
不随便诋毁,不随便说笑。
孝顺的子女不在暗昧中做事,不到太高而有危险的地方去,是惧怕有辱于父母。
父母在世的时候,不许诺朋友冒死报仇之事,不拥有私蓄的财物。
.做子女的人,父母尚在,所戴的冠和所穿的衣服不用无任何染色的丝帛作为镶边。
不到三十岁而失去父亲的嫡生之子,所戴的冠和所穿的衣服都不用多色的丝织品作为镶边。
对十岁以下的孩子,一直都要用诚正之道加以引导,不要用欺骗的方式。
八岁到二十岁之间的男子,和七岁到十五岁之间的女子,不要给他们穿毛皮衣服和像裙子 一样的下衣。
站立的时候,要端正身体而面向前方,不侧着身体听长者说话。
被长辈牵着手走路的时候,就用两手捧住长辈的手。
被长辈背(bei1)在背(bei4)上或者抱在怀中、被长者搂抱在胳膊与躯干之间、在长者的身侧、与长者近距离面对听长辈说话的时候,要用手遮着嘴恭敬地回答。
.跟随先生走路的时候,不要跨越道路和别人说话。
在道路上遇到先生,要小不快走迎上去,正面站立并拱手示敬。
先生与弟子说话,弟子就应答;不与弟子说话就小不快走而退后。
.跟随年长的人登到丘陵之上,一定要向长者所看的方向看。
到这刚是礼记49篇中第一篇78段中的三分之一,实在是太长了,打上来得累死我。
你凑合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