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婉约两字形容景的句子

婉约两字形容景的句子

时间:2013-05-05 15:50

形容古诗词的词语、例如:婉约、豪放等等、越多越好

豪放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豪放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 一作:强虏)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婉约派 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婉约派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婉约可以形容什么景色?

月色

婉约的句子在雨霖铃有哪些

资料1.“多情自古伤离别”,人间“生离死别”真是一个永远写不完的题目

六朝的江淹,有感于人生很难幸免的这种悲剧性体验,写下了千秋传诵的《别赋》。

他一口气描摹了许许多多种令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的离别情状,最后却仍不免长叹:“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确实如此,人类这颗小小的“方寸”之中,所能容纳的感情之深广、复杂,实在是惊人的。

而这当中,“离情”又是最为难以言状的一种。

“离别”所将引起的空间上的阻隔象利刃一样,绞裂着告别双方的心;在此刻,团聚的“过去”与分离的“未来”,又在进行着心理上的剧烈交战,生出最为复杂纷纭、五内无主的情绪,由此也会产生出“悲剧型”的艺术美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别是一般”的“滋味”,正是古往今来无数名手最难措手、却又最乐于抒写的题材

唐代是抒情诗的黄金时代,它在咏写离情别绪方面的成就足够令人叹为观止,但“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心雕龙·时序》),生活之道既然生生不息,“诗之为道”亦“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叶燮《原诗》)。

只要是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便会生新“境界”,便会出新名篇。

因而同是写离情,宋词也自有别具另一番情味的杰作。

柳永的这首《雨霖铃》就是出现在宋词(而且是慢词)中的又一篇“《别赋》”。

它的诞生,标志着宋代“婉约”词的高度成熟。

《雨霖铃》描绘的是一幅十一世纪古汴河畔的离别图画:繁华的东京城外,酒旗低亚,衰柳斜曳,于薄暮的寒蝉声中,一对青年男女正在依依话别。

两情正浓处,暮鼓咚咚,行舟催发。

眼看此去,便将天南地北、人各一方,因此才松开的双手,又情不自禁地重新紧携……这真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我们注意到,这里的送别者有着自己的“身份”特点。

它不是“楚臣去境”,也不是“汉妾辞宫”;它既没有荆轲易水送别的传奇色彩,也没有苏、李河梁送别的政治情味。

它只是两位极普通的人物之间的话别:一位是多才而失意的下层文人,另一位是美貌又多情的歌妓。

这就为我们透露出了一种新的信息:在前代诗歌中不大敢正面和大胆抒写的男女恋情,现在却被当作了最为突出的主题来咏写;“普通人”之间的正常感情和人类普遍的“人性”,随着宋代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开始跃居到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位置上。

这种对于“凡夫俗子”间的真挚感情的描写,一方面为自己的抒情增添了难度(正如俗语所云,“画鬼容易画犬马难”,描写日常生活中平凡无奇的事件最易见作者的功力);另一方面,又为自己的抒情增添了无穷的“人情味”——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走向后期,这种深契市民阶层审美嗜好的“人情味”必将越来越深地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这或许也就是它之所以受到后代人们普遍欣赏的原因之一吧。

下面就对它作些具体分析:深秋,傍晚,这是何等浓重的伤感的氛围。

“寒蝉凄切”,既写出了秋气之摇落、时序之惊心,又使欣赏者马上联想起“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

雁痈痈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宋玉《九辩》)这类“悲秋”之句。

好诗(词)的语言往往如此:一方面,它以自己的写景作为促媒,以外界物候之变化撩拨起读者的层层感情涟漪;另一方面,它又向读者“释放”出经过漫长历史过程长期“积淀”在词语中的“能量”,以此来感召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艺术联想。

短短的“寒蝉凄切”四字,使那凄楚哽咽的声声蝉嘶,形成整首别曲、整幅离图的悲哀的的“基调”和黯淡的“底色”。

地点是在都门外的长亭。

都门内,是多么热闹繁华:“举目则青楼画阁,绮户珠帘。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东京梦华录》)在这里,有多少对幸运的恋人们正度着幸福团聚的日子,但是我们的词人却偏生凄凉地被摒除在外,被迫离去。

而“长亭”,这又是多么令人心寒,以致“谈虎色变”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这里,词语本身的象征意义(长亭象征送别)和它的“历史积淀”又在双倍地发生着作用,不能不使读者产生出难以压抑的离愁别绪。

——何况,这里的送别,又是在“慢节奏”中行进的,这越发使人有度日如年的焦灼感和难熬感。

现代社会中,离别虽然同样地难分难舍,但是信旗一挥,汽笛长鸣,挥手之间,斯人远去,虽则痛苦,却也干脆。

唯有这种慢悠悠的中世纪的送别,却是最揪人肝肠的。

设帐,饯行,慢慢地饮酒,细细地话别,从下午挨到傍晚;一场骤雨,又延长了相偎的时间……但这别前的逗留本是一杯混和着甜味的苦酒,体味的时间越长,苦涩的滋味也就越浓。

果然,雨过天昏,舟子不耐烦地来催促词人了,断人心弦的一刻终于来临。

面对此景,离人的心情推向了“高潮”。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这是一个“特写”式的镜头,酣畅而淋漓。

我们发现,前人诗中在写到男女恩爱时常用的躲躲闪闪的含蓄笔法(“勇敢”如李商隐,也只能躲在《无题》后边写他的刻骨相思),这儿压根儿不见了:词人和“她”手挽着手,相对凝望,尽管哽咽得发不出一语,但这却是心的交流、心的对话。

这正是多少世间小儿女惜别时的绵绵情意和神态的真实写照,在其中,词人倾注了自己饱谙“羁旅行役”的生活经验,融入了自己的满腔真心实意,所以才能写得如此传神、如此感人。

爱情,这个在封建时代“正统”文体中常被“遗忘”或“轻视”的内容,现在却被柳永当作最令人注目的东西来大写而特写,这不能不说是文学风气的一大转移。

所以,适合着这种生活理想和艺术情趣的转变,柳永在抒写男女恋情时,不讲求“含蓄”(相反,他要求“发露”),也不讲“温柔敦厚”(相反,他要求“痛快淋漓”);原先小令中“窈深幽约”的写法和风格,此时也显得有些“不够用”了。

因此他就另求着一种“尽情展衍”的写法和风格:如果说,词情从“寒蝉凄切”到“竟无语凝咽”,还是比较“哀迫”的话,那么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下,便是“惨舒”(亦即“展衍”)的写法了。

感情蓄积既久,自此便如闸门大开,汹涌流出而不可收拾也。

唐圭璋先生说:“以上文字,皆郁结蟠屈,至此乃凌空飞舞”(《唐宋词简释》),所见极是。

换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以伤别和悲秋重笔倍写,使人在活生生的惨别之上又加上了传统的“悲秋”心理因袭的阴影,更显出了它双重的悲剧性。

然而,最妙和最成功的还在下面:“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柳永的创造。

它的成功奥秘在于何处

是刘熙载所讲的“点染”法(前二句是“点”,下三句是“染”)

是一般常称的“情景交融”

当然是的,但又不尽然。

它的好处,在于柳永能以一个久经羁旅别况的“切身肤受”者的身分,依仗着词的特殊声情,优美、细腻而又新鲜地创造出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来,成为久久留传的名句隽语。

首先,它写的乃是“真景物”。

汴河堤畔,本多垂柳(隋炀帝开运河,夹岸栽柳)。

“杨柳岸”三字随手拈出“本地风光”,令人感到亲切、自然。

一夜行舟,醒来时早已置身于寥廓开阔的山驿水程中,所以唯觉晓风清冷、唯见残月凄 楚,“晓风残月”四字便写尽了此种扁舟晓行的真切风光。

其次,它写出了“真性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不仅仅是一般的“景语”,而且是“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情语”。

这可从它的意象组成看出。

周邦彦词云:“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兰陵王》),柳既是送别的象征物,又是送别的见证人。

如今独在旅舟之上见柳,怎不惹起满怀离思

“晓风残月”四字,则更写出了离人的深一层的感情境界。

试想,昨夜还在“都门帐饮”、“执手相看”,可今朝醒来,一阵冷风驱散了酒意所带来的半麻木状态,唯有一钩残月斜挂天边。

这时的内心痛楚,真有点象麻醉药失效后的伤口所发出的阵痛那样,分外地钻心,分外地锐利——这种“新鲜”的心理感受是只有“肤受者”才能身领心受而绝非局外者所能悬想而得的,所以我们说它写出了“真性情”。

其三,在抒写“真景物”和“真感情”的基础上,词人进一步造成了一个幽美深约的新“境界”。

这种境界之“新”表现在何处

主要就表现在那种既凄又丽、凄绝丽绝的特殊的风格色彩上。

常人在离别时,往往仅能深切地感受到它的悲哀的一面,而唯有优秀的诗(词)人,才能在此同时写出它的“美”(美感)来。

试欣赏这样的一幅画面:夹岸残柳,参差拂动于秋风之中;孤舟离人,黯然独对天边之残月,诗人不但写出了离况的寂寞难受,更在“悲剧性”中开掘出了更为丰富的内蕴。

“悲剧性”加上了“美感”,“凄情”加上了“丽景”。

词人在舒缓而又哀恻的声调中传递出一种抑郁惝怳的凄情和烟水迷离的凄美来,此种“绮怨”的风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约”词的风味,难怪后人常以它们作为柳词、乃至整个婉约词的代表句子来看。

词情发展到此,已经进入十分窈深婉曲的境地。

忽而,笔锋一转,它又回到了现实的离别之中——原来,上面这几句是送者“设身处地”地悬想行者明朝孤舟孑行的情景的,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就为词的抒情增添了“多层次”的丰满感。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送行者此时此地满怀的恋情。

平心而论,这几句未免有着“太露”的毛病,但是非此却不足以表达一位歌妓的特种心情(“风情”一词,再恰切不过地显现了她的特种身份);再从风格而言,前面婉曲,此处放露,前面寓情于景,此处放笔直赋,疏密相间,促使人不太注意到它的不足之处,反倒觉得有“老笔纷披,尽情倾吐”(《宋词举》)之妙了。

总之,这首《雨霖铃》极力描摹了一对恋人之间难分难舍的离情,肯定着一种极“世俗”、却又多少有些“出俗”(相对于封建文人追逐功名利禄的庸俗思想而言)的生活理想,多少体现出了一种新的人物心理和时代信息。

艺术上,它充分利用了慢词在抒写人类复杂感情方面的“优势”,显出铺叙、综织的能事,读来畅快淋漓、婉约细腻。

“晓风残月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王士祯的这两句诗,正道出了后人对这首别离名篇和它作者的无限仰慕之情。

甚至在元代《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我们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它的影响。

资料2.“寒蝉凄切”,起句即以景入情。

景是秋风拂柳的秀美,情是触景生情之悲抑,令人叹为观止。

此篇虽是慢词,但是这四个字,已点出时间地点情绪,有不见其人,已闻其声之美,让人不由平心静气,不得放手。

另外,上片起句含蓄点题,与下片首句的平舒心意内涵相应,布局工稳不苟。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到这里人被点出,题被明切。

“对长亭晚”,当然不是说人对着长亭,而应当是“人相对于长亭而天晚”。

长亭是古时在城外所立之简单亭舍,送别时常是在长亭告别,所以长亭不是在哪一个城市才有。

当然这里长亭也可能系虚指,借其中送别之意而已。

晚字一来说时间,但也不只是说时间。

送别的人依依不舍,二人相对甚久而不觉天色已晚。

“骤雨初歇”一解蝉鸣之迷,雨过天晴之后蝉声则更厉;但此句也解“对长亭晚”。

人出远门,自当是雨后方宜起程。

雨对二人分手有所耽搁,可以帮助感情的转移。

但这耽搁只是因为暴雨,骤来骤去,很快又是离别的时候了。

“都门帐饮无绪,流连处,兰舟催发。

”都是京都,或东京汴凉。

都门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指在城门附近。

如以字面直解,则都门比长亭应当离城里更近,那么“都门帐饮”应当是发生在长亭告别以前,这在情绪上讲也是很可能的。

帐饮有时被解为搭帐请吃酒,也好象有别的解释,在这里可解为下小饭馆吃饯行酒。

“兰舟”有人解释为木兰刻成之舟,但在这里只是随手取来的成词而已,和前面的“都门”、“帐饮”类似。

催字简单而又生动地刻画出了船家的急切之情和告别者的难离难舍之情的对比,又隐含告别过程持续已久,并且还暗示行程之遥远。

总地说来,这三句把事端与情绪更加点染,用字却不如首三句讲究。

想来即便是大家,写词也受字数、体制限制,难能为过。

好在这是慢词,“兰州催发”一句,继续引出下文。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首词写的应当是情人新别,所以其凄惨之情愈加。

既不是母送子从军,也不是老夫老妻又别,所以没有千叮咛万嘱咐。

情话至于情人,主要在于分享生活中的心得,触景而生之情。

如今二人分手,又不知此生可否再相见,情伤于今后无人以为心伴(也见于后文),怎有话说

“执手”一语应当算是大胆。

这是宋朝,比《红楼梦》的背景还早,二人显然不是夫妻,而在“公共场合”里“执手相看泪眼”,可以说是词作者的不拘,但更可以说此词描写的情意之真切。

“念去去,千里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从现在跳到将来,从写实转入想象,也同时为下片的思路提前作引。

但既只是作引,还需要从现在的实际渐渐地写开去。

“去去”或解为越去越远,似乎也可解为离去在心理上造成的沉重负担。

“千里江波”和“楚天阔”都是写去路的遥远迷茫,又含一层心理上的牵挂无着。

“暮霭沉沉楚天阔”既是对景象的精心写照,也是以景入情的杰作。

可以想象,当时雨过天晴,天色已晚,雾气仍在低近处徘徊,只见天色,不见水头。

虽然心里知道是江流千里,却不能看清楚是流向何方,连遥望一下目的地的愿望都不能实现。

“暮霭沉沉”也是象征送行者和离别者的心情之沉重,去后的一切都难以预料。

“楚天”有人说是借古楚地而指汴京之南,但在这里这种解释并无明显助益。

这里“楚天阔”主要的功能是境界上的转移。

上片的主要精力放在当时当事,情人分手,伤心流泪,虽说对感情的描写很细腻,毕竟视界有限。

这里从眼前试图望开去,虽是“暮霭沉沉”看不清远方,但是雨过天已晴,此处与彼处所共有的“楚天”至少还是可以看到的。

形容人的胸怀宽广可以用“天宽地厚”,现在地上看不清什么,天的清朗,“楚天阔”,使人心胸有意放开。

这样词人和读者情绪上都有所准备,从下片开始,转入从长远写来。

下阕起句,又是非同凡响。

“多情自古伤离别”,一气未尽,先已入韵,与上阕有音律和情绪的多层联系,在描写手法上却继续跳开。

“自古”一词,把自己现在的离别放入史来几千年、世上亿万众之中,眼界愈有放开,心情愈有舒展。

但此句却不是给整个下阕定下提纲。

试想如果从这里起下阕开始长篇据典叙古,岂不无聊

且不说还会毁坏了上阕精心造就的情绪气氛,分手情窒,怎有心去管他人他事。

所以下面紧跟一韵,跳出陷阱。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以寻常字入词,却紧密不陋,催人泪下。

“清秋节”自然不必是中秋节,至多是中秋节附近而已,否则与下面的“晓风残月”相矛盾;而且这样解也不能带来最多的美感。

“节”字在这里也许可以释为时节。

时值晚秋,则风清水冷,树叶飘落。

而这清冷寒意,更让人难当那离别后的孤零寂寞,于是这分离就更是苦楚万分。

这一韵是从前韵“自古”意境收回,重叙此次离别的特殊,回到整篇的格调上来。

转而又合,却只是在一瞬之间,不失时,不泄气,是大手笔之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首先,明写明天酒醒,实写今天酒醉,是谓离别之痛。

问的是今宵酒醒,答的是明晨如何,是说饯行酒醉之极,更加强这中感受。

“何处”问过之后,“杨柳岸”却并不是切实答案。

从前片读者已知,前送行处就已经是杨柳岸旁,所以才有“寒蝉凄切”之说。

于是只说杨柳岸,意为一夜醉酒而眠,醒来既不知道也无心去分辨船到何方。

景似相识,而情人不见,其悲也,世之绝唱。

拂晓如能看见月亮,则必是残月无疑。

在这里,“残月”一词也借其“残”字而助写伤情。

从情绪上,这里以晓风与残月为赋,风是清风,月是淡月,自然而然地带更多的凄清秋凉之意入诗。

有的人没有看清“晓风残月”所描写的时间和状态上的转折,就会以为和“今宵”的时间有矛盾。

清清淡淡地,这句又继续前文“念去去”之意,把注意力再次转向将来,为下面文字铺垫。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这里说经年,一来说分手时间估计会很漫长,更进一层,则同时也暗示下次相见无期,也许一去不复返,也是可能的。

“良辰美景虚设”,当然是说伤心人无意欣赏景致。

但此处以俗字“良辰美景”入词,却是极不俗的。

与前文对分手时入情之景的描写之细腻相对比,可知此四字的虚写,也是精心的选择。

不但将来会无心欣赏,即使是现在也无心想象。

柳词艺术的和谐整齐,在这里又是很好的展现。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至末韵,又是催人泪下之笔。

“千种风情”是继“良辰美景”,字异情同,也是一样用虚写,决不铺张。

有人解释“风情”为男女风流情事,是大误也,不可饶恕。

试想如果在分手时即想别人情事(自己的情事自然是绝对不能想象的。

中国人礼仪在先,情事怎可“与人说”,更何况入诗呢),不但道德难容,意境也一下万里而不可收拾矣。

在这里“风情”应解释为观赏风景人物之心情与意境,是雅致事情也。

然而见景难以入情,因为“更与何人说”。

“更与何人说”是反问,如是讲“只愿与你说”,明讲二人关系不是一般的情意绵绵,而是有在艺术和生活上的许多共同追求的。

“更与何人说”又是讲不愿与任何其他人共享,表明此情的专一。

而因为无人与说而无心欣赏,是世间之真情意,使人觉得万般同情但难以表述,千言难尽,欲说还休。

人云,别情难叙。

不只是别后的心情难于描写,分手时的感情其实更难以刻画。

细想起来,名诗词中写分别的并不太多。

李白的《送别》因限于七绝的格式而略显轻小,只是在细细品味之下才能体会到一些隐约的苦楚。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失之于他特征性的隐晦,感情的表现是意会多于言传。

虽说“春蚕至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妇孺皆知,对全诗的多数部分都喜爱的人就少多了。

即使是“春蚕”这个千古名句,在绝大多数场合也是用来形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品,而它的出处原意则常常是被遗忘了。

《雨霖铃》慢词细写,格式与内容更加统一,词中各句的艺术风格也更加和谐一致。

全词紧凑地描述一个难以描述的主题:告别之情。

词中除了感情的描写之外,再没有其他直接或间接的人物刻画。

而这感情的描写,也只限于直接的细节刻画和以自然情景作比。

告别的心情是最私自、内向、不易表露的感情之一,过分的渲染会直接地毁损艺术品所描画的情境、气氛和美感。

柳永在《雨霖铃》中所作的这些细节上的精心选择当称典范。

良玉微瑕。

正由于全词风格上的严谨,“兰舟”一词的采用更为明显地失之于华丽。

读者可以比较苏轼的《赤壁赋》中词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苏词描写游赤壁时心情的清新通逾,“兰”、“桂”二字入景入情,则美极。

一段常为引用的文字,据称出自宋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喜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

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此典常为人引为对苏轼代表的豪放派词风的赞美,但从侧面也反应对柳永的婉约派代表作的欣赏。

歌颂“子女情长”不但不是坏事,也不能算是缺点,而只是艺术家的不同的选择而已。

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要求不断变化,但豪放和婉约两派词风却都一直得到人们的喜爱,有如日月同照,相映成辉。

资料3.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擅长以铺叙、白描的手法,通俗的语言,写羁旅行役、市民生活,其中也透露出他仕途坎坷、飘泊江湖的抑郁心情。

这首《雨霖铃》是词人离开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时所作。

写的是他远行之际告别情人的离悲别恨。

上片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写临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开头三句点明离别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地点是城外的长亭,天气是阵雨刚停歇。

其中秋景、暮景,俱是悲景;听觉、视觉,皆隐透离情。

此处写景,景中有情,定下全词凄凉的基调。

“都门”四句,由景及人,写出情人河边话别的场面:在京都城外设帐饮酒告别,正没有好心情,船家却催促要开船出发了;两个有情人手拉着手,泪眼对着泪眼,竟然伤心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词人以白描手法状其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态,神情逼肖,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念去去”二句,是词人想象之景,由近及远,写此行将走了一程又一程,路途遥远,云水苍茫,将要前往的南方黄昏时雾气阴沉弥漫,天空一望无边。

景物描写中,又含有前途渺茫,再会难期之意,把离别之苦引向未来之悲。

此二句融情入景,是离别情景之终结,又为下片写别后离人的心情张本。

下片想象离别后自己孤独凄苦的情景。

过片两句承上启下,其中“伤离别”是全词的词眼。

词人直抒胸臆,由己及人,推想到自古以来多情人也和我一样为离别伤怀,而更不能忍受的是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天时节离别,所以我的离情别恨比古人更深。

别后如何

“今宵”二句先从近处说,今夜酒醒,已不知身在何处,只见杨柳岸晓风习习,天边挂着一弯残月。

词人选择了触动离愁的杨柳、晓风、残月等景物,构成凄清的意境,来衬托自己凄苦的心情。

“便纵有”二句再从远处说,此去一年又一年,恐怕就是有良辰美景,也是多余的,即使有千种柔情蜜意,也无人可诉。

此处词人把离情的抒写推向高潮,又戛然而止,让人去细细品味。

此词为婉约派代表作,“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被广为传诵。

有关于烟雨山水的婉约派诗词,尽量是雨中的山,雨中的水

杂咏五首·幽人居  年代唐】 作者:【储光  幽人下山径,去去林。

滑处莓苔湿,暗中萝薜深。

  春朝烟雨散,犹带浮云阴。

  龙门八咏·阙口  年代:【唐】 作者:【刘长卿】  秋山日摇落,秋水急波澜。

独见鱼龙气,长令烟雨寒。

  谁穷造化力,空向两崖看。

  唉乃曲五首  年代:【唐】 作者:【元结】  偶存名迹在人间,顺俗与时未安闲。

  来谒大官兼问政,扁舟却入九疑山。

  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

  千里枫林烟雨深,无朝无暮有猿吟。

  停桡静听曲中意,好是云山韶濩音。

  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

  溪口石颠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

  下泷船似入深渊,上泷船似欲升天。

  泷南始到九疑郡,应绝高人乘兴船。

  赠徐山人  年代:【唐】 作者:【戴叔伦】  乱馀山水半凋残,江上逢君春正阑。

针自指南天窅窅,  星犹拱北夜漫漫。

汉陵帝子黄金碗,晋代神仙白玉棺。

  回首风尘千里外,故园烟雨五峰寒。

  谒金门  年代:【宋】 作者:【沈端节】  寻胜去,湖色净涵疏树,唉乃一声何处起。

风铃相应语,目断遥林修渚,画出江南烟雨。

山水照人人楚楚,锦肠生秀句。

  平翠阁  年代:【宋】 作者:【陈师道】  我家山水间,耳目厌华丽。

  闻道浙西山,经年通梦寐。

  从为远游客,忘郤归来计。

  欲买湖上田,谢绝人间世。

  湖山多变态,横斜光景异。

  随山转朱阁,临顾穷幽邃。

  惟有宣公楼,浮空堆乱翠。

  疑是水仙人,临墙露高髻。

  道人迹爱山,朝昏阅终岁。

  最爱烟雨中,半掩青罗袂。

  我来悲岁晚,风霜扫昏翳。

  不见岭头云,未尽登临意。

  题萧照山水  年代:【宋】 作者:【舒岳祥】  烟雨峰峦无古今,断崖迷径静愔愔。

  隔溪樵子遥相语,昨夜克流尔许深。

  求李生画山水屏  年代:【宋】 作者:【曾几】  乞君山石洪涛句,来作围床六幅屏。

  持向岭南烟雨里,梦成江上数峰青。

  风流子  年代:【宋】 作者:【仇远】  红锦旧同心。

西池上、曾与系青禽。

记山水写情,秋桐促轸,鸳鸯萦恨,春绣停针。

常叹好风妨画扇,明月堕瑶簪。

短梦易残,一声长笛,新愁无限,何处孤砧。

香奁依然在,但鸾镜、孤影渺渺难寻。

雨后胭脂,应想粉蚀尘侵。

怅去帆渐杳,鱼鳞浪浅,远笺难寄,鸿尾云深。

回首高楼,不堪烟雨平林。

  春雨中会西山佛迹  年代:【宋】 作者:【黄公度】  自喜平生山水心,公馀犹及此登临。

  云埋古寺钟声远,花落空村烟雨深。

  是处芳尊追胜概,几人寒勒度疏林。

  都无春色一分在,况有尘寰万虑侵。

  徐日方水亭雨酌  年代:【明】 作者:【葛一龙】  结宇芜烟际,披纱柳浪间。

  新莺同客到,微雨絜春还。

  呼取隔篱酒,看他何处山。

  重来须荡桨,荷叶已斑斑。

  诉衷情  年代:【宋】 作者:【黄庭坚】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

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

翠相搀。

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归朝欢  年代:【宋】 作者:【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双桨,尽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玉蝴蝶  年代:【宋】 作者:【柳永】 体裁:【词】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萍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遗情伤。

故人何在

烟水茫茫。

  难忘。

文期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

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诉衷情  年代:【宋】 作者:【仲殊】  锺山影里看楼台。

江烟晚翠开。

六朝旧时明月,清夜满秦淮。

寂寞处,两潮回。

黯愁怀。

汀花雨细,水树风闲,又是秋来。

  少年游  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  西溪丹杏,波前媚脸,  珠露与深匀。

  南楼翠柳,烟中愁黛,  丝雨恼娇颦。

  当年此处,闻歌□酒,  曾对可怜人。

  今夜相思,水长山远,  闲卧送残春。

  潇湘夜雨\\\/满庭芳  年代:【宋】 作者:【周紫芝】  楼上寒深,江边雪满,楚台烟霭空蒙。

一天飞絮,零乱点孤篷。

似我华颠雪领,浑无定、漂泊孤踪。

空凄黯,江天又晚,风袖倚蒙茸。

吾庐,犹记得,波横素练,玉做寒峰。

更短坡烟竹,声碎玲珑。

拟问山阴旧路,家何在、水远山重。

渔蓑冷,扁舟梦断,灯暗小窗中。

  这些我觉得够婉约了,我还是喜欢粗狂一点的。

求较婉约,有意境的古典诗句 多多益善

关于婉约,作家杨大侠指出婉约诗一首,湖水载舟轻。

素月照明河,镜湖两江新。

形容风景的词,两个字的。

幽美、绚丽、秀美、秀丽、美丽。

一、幽美 [ yōu měi ] 幽静美丽;幽雅:景色~。

~的庭院。

文学作品示例:周立波 《韶山五日记》:“我们离开了这个群山环抱、终年青翠的幽美的山乡。

”二、绚丽 [ xuàn lì ] 灿烂美丽:文采~。

~多姿。

~的鲜花。

文学作品示例: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章:“迷人的爱情幻成的绚丽的虹彩,随着时间渐渐褪去了它美丽的颜色。

”三、秀美 [ xiù měi ] 清秀美丽:仪容~。

山川~。

文学作品示例: 邹韬奋 《萍踪寄语》十七:“这个小国的风景秀美绝伦,人民都衣冠整洁。

”四、秀丽 [ xiù lì ] 清秀美丽:容貌~。

~的桂林山水。

文学作品示例: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二章:“ 郭祥一看那熟悉的秀丽的字迹,脸刷地就红起来,赶忙把信塞到枕头底下。

”五、美丽 [ měi lì ] 使人看了产生快感的;好看:~的花朵。

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庄严~!文学作品示例: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雨霖铃》婉约诗句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我认为最婉约的该是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