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从古到今建筑的演变
您好
此回答为转载,但希望您能够有所收获。
1.《考工记》匠人营国制的内容,解释,意义合和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其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
以后无论是隋唐都城长安、元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
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
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和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
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
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是仿长安城修建的。
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
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
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
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
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
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
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
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
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
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 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
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 东西堂制 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
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
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三朝五门制 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及宴会。
皋门 库门 雉门 应门 路门。
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
轴心舍 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
住宅 1.p各典型民居类型的特点: 四合院 是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种,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其过程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第二代居),倒座(会客,书房),大门,耳房,后罩房(小姐居),抄手廊.构成模式为一名两暗,一正两厢,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是”正房+耳房”,总宽,坎宅巽(音讯xun)门;并将勾连搭搭顶的垂花门作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 徽州民居 A、“四水归堂”以天井为中心四周高墙围护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
B、设有平房多、楼上厅。
C、精美砖雕。
D、楼层面铺方砖利于放火隔音。
克家土楼 A、以家族利益为核心。
B、秩序性、整体性、怀旧情结。
C、渗透风水理论。
D、防卫体系严密。
窑洞 天然土起拱为特征。
隔音防噪冬暖夏凉、生态平衡。
缺点:潮湿、不通风、施工周期长。
2.p名词解释 照壁 在大门里面,座落在厢房山墙上的称照壁。
倒座 四合院的前院部分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
生土建筑 泛指由未经过焙烧,而仅仅经过简单加工的原状土质材料建造的建筑,包括土坯建筑、土窑洞... 生土夯筑的台墩、城墙、烽火台等。
第三章坛庙 1.天坛的设计手法及成就 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为表现天的精神功能需要. 1. 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故宫960×760.天坛1650.3×1723.2130公顷,比皇帝高,创造”天”的气氛. 2. 总体布局,轴线偏东. 3. 从建筑形象表现”天”.a.以圆象天,圜丘,皇穹宇的外围墙的圆形墙,祈年殿.b.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取得开阔的气势.c.通过高台基(圜丘,祈年殿),重檐屋顶(祈年殿)来扩大建筑体量.d.用纯净色彩表现天(蓝色). 4. 创造崇天的境界.提供了两个看天的视点,祈年殿和圜丘.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 5. 运用了一系列象征的手法. a. 数的象征.祈年殿的柱子,檐柱12根(12时辰)金柱12根(12月)同时两者又是24节气,加上井口柱4根(四季)为28星宿.圜丘台基的直径.上,1×9丈=9丈,中3×5丈=15丈,下3×7丈=21丈,形成三层台基.圜丘的地面铺石为,9×1,9×2,9×3……9×9.9为阳数之极. b. 几何图形的象征.内外坛墙的形式是北圆南方,体现”天圆地方”. c. 方位象征. 建筑,主建筑坐北朝南,最高等级,斋宫坐西朝东,次之.丹陛桥,神道为正中,御道,王道分别在西东――突出皇权和天的关系.另牌位,版的位置. d. 色彩象征,祈年殿的三重檐(蓝色)反映出天不是神圣的色彩,而是理性的光彩. 天坛体现的”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 绿化的大量运用和建筑的数量和体量上的少来充分体现”天”.通过主轴线来控制建筑.同时用扩大台基来表现建筑.不以形象取胜,而以境界取胜.有的节省,”无”上做文章,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复杂. 天坛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些建筑还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因此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陵墓 1.唐乾陵的布局特色 乾陵位于乾县北梁山上。
梁山分三峰: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犹如门阙。
两峰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乾陵地宫即在北峰,凿山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
隧道墓门用石条层层填塞,缝隙以溶铁汁浇涛锢闭,因此,迄今无损。
乾陵地上情况大致是:主峰(陵体)四周为神墙,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门,各设门狮一对。
神墙四隅建角楼(角阙)。
南神门内为献殿址,门外列石象,自南往北:华表、飞马、朱雀、石马(五对)、石人(十对)、碑、华表南即东西乳峰,上置乳阙(相当宋陵乳台);阙南又有双阙为陵南端入口(相当宋陵鹊台)。
这种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2.名词解释 木 墓 兆域 方上 累土为堆,呈截顶方锥体形的封土。
1.p十三陵的布局特色 宗教建筑 塔 1.p分类 我国古代“佛塔”的简称,俗称“宝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又名“窣堵波”或“塔婆”,为梵文的音译,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
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
层数一般为单数。
用木、砖和石等材料建成。
其类型有楼阁式塔(如山西应县木塔、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河北定县开元寺砖塔、河南开封佑国寺琉璃塔)、密檐塔(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京天宁寺塔)、喇嘛塔(如北京妙应寺白塔)、金刚宝座塔(如北京大正觉寺塔)和墓塔(如河南登封净藏禅师塔)等数种。
(分法2)我国的古塔建筑多种多样,按结构分为实心塔和楼阁式塔两种。
实心塔是用砖石材料砌出的实心体,有“阿育王”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四种式样,不能登临。
楼阁式塔内有塔室,可以攀登眺远。
楼阁式塔有密檐楼阁式、楼阁式、砖木混合式四种形式,多为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和圆形等,层数多为单数,主要由木、砖、石、琉璃、铁等建筑材料建造。
实例: 应县木塔 佛宫寺释迦塔,即应县木塔。
据明代应州志载:“木塔玲珑,即寺观志释迦塔也。
建自辽时,巨木为之,约高千仞,上下玲珑,远瞻百里。
”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创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930多年。
塔平面为八角形,直观五层六檐,其中四层是暗层,共九层、高67.31米,底层直径为30米、是我国现今仅有的最高大,最古老的重楼式木结构塔。
嵩岳寺塔 是北魏宣武帝时所建,是我国最古的砖塔之一。
外部为12角密檐式。
所谓密檐,指檐与檐之间的塔身距离很短,各层檐下都不开门窗,有的只开一个小孔。
嵩岳寺塔共15层,外形呈抛物线,内部为八角,塔身四面有入口,这种形式在目前所存古塔中极少见。
塔的建筑技术很高超,虽用青砖黄泥砌成,但历1400余年,仍巍然屹立在嵩山。
妙应寺白塔 现存元代藏传佛教大塔。
又称白塔。
位于北京阜成门内。
因塔身通体皆白而得名。
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建。
当时入仕中国的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曾参与设计与修筑工程。
塔高50.9米,下部为三层方形折角须弥座,其上为半圆突起莲瓣组成的覆莲座和承托塔身的环带形金刚圈,方形折角塔基自此过渡到圆形塔身,自然而富装饰性。
塔身似硕大的覆钵,上有7条铁箍环绕,顶端承托直径9.9米、上覆40块放射形铜板瓦的华盖,其周边悬挂36个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每个高1.8米,有镂空花纹,风来铃响,清脆悦耳。
华盖上为铜质小塔形宝顶,高约5米,重4吨。
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塔前增建寺院,赐名大圣寿万安寺,由四层殿堂和塔院组成,规模宏大,为元世祖营建大都城的重要工程之一。
明元顺元年(1457)改为今名。
神通寺塔 山东济南朗公谷神通寺单层石塔一座,俗呼“四门塔”。
平面正方形,四面辟门,中立方墩,墩四面各坐一像。
塔身单层,平素无饰。
上部叠涩出檐,上砌方锥形顶,顶上立刹。
塔形制与云冈浮雕所见单层塔极相似,其刹与浮雕塔刹完全相同。
塔无建造年代校注[3],唯造像有东魏武定二年年号(公元544 年),揆之形制,或属此时。
大正觉寺塔 寺庙 1.佛光寺大殿(平,立面) 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为殿堂型构架.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风貌的典型实例.立面特点: ① 角柱升起,八根柱子越到边上越高,每个高起2寸.② 正脊 --典型的凹曲线(明清为直线).垂脊平直,平缓有力,不象太和殿那么陡.③ 五个开间相等趋于正方形,尽间减小.④ 没有仙人走兽.⑤ 屋顶较扁,檐口微翘.单檐四阿顶.(明清称庑殿顶)⑥ 升起(生起),有侧脚,外槽向内倾斜89.5度.(侧脚:指外槽柱子向内倾斜,角柱从两个方向向内倾斜,而外槽柱子从心间向角柱逐渐升高)(生起:逐渐增加某一类构件高度的做法,称为生起.如外槽柱子自心间向角柱逐渐加高.)⑦ 斗拱肥硕.⑧ 出檐深远. 内部空间处理: ① 空间层次丰富,从室内看,明栿在下,平暗在上,衬托着明栿层次多,丰富.② 尺度把握较好,平暗的格子很小,对比之下感觉室内空间的尺度很大.③ 空间比例严谨,内槽柱子与平暗围合成了一个趋近于正方形的空间.④ 斗拱制作灵活,柱头铺作,补间铺作有下昂(双杪双下昂),内转改为偷心造(不设横拱)即插拱内槽柱子内侧为七铺作偷心造,由于佛像的圆光罩很占地方,设横拱则放不下,故全部采用偷心造,很灵活. 独乐寺观音阁 独乐寺在河北蓟县县城内,相传始建于唐,后经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现存辽代建筑尚有山门及观音阁二处。
观音阁山门面阔三间(16.63米),进深两间四椽(8.76米),单檐四阿顶,举高约1\\\/4。
建在石砌台基上。
平面有中柱一列。
此门屋檐伸出深远,斗拱雄大,台基较矮,形成庄严稳固的气氛,在比例和造型上是成功的。
观音阁位于山门以北,亦建于统和二年,面阔五间(20.23米),进深四间八椽(10.52米)。
外观二层,有腰檐平座,内部三层(中间有一夹层)。
屋顶用九脊殿式样。
台基为石建,低矮且前附月台。
平面上减去当心间缝中柱,形成了六边形的井口,以容纳高16米的辽塑十一面观音像。
柱子仅端部有卷杀,并有侧脚。
上下层柱的交接用了叉柱造,由于上层和夹层的檐柱较底层檐柱收进约半个柱径,在外观上形成稳定感。
位于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座楼板以下的夹层,在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的刚度,这种做法和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同出一辙,它经受了近千年来多次地震的考验,证明结构是合理的。
布达拉宫 在拉萨市西约2.5公里的布达拉(普陀)山上,是达赖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一组最大的藏式喇嘛教寺院建筑群,可容僧众两万余人。
相传始建于公元八世纪松赞干布王时期,后毁于兵燹。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起,由五世达赖重建,主要工程历时约五十年,以后陆续又有增建,前后达三百年之久。
此宫依山而建,经过漫长的石磴道行至山腰,才到达宫的入口。
此处带箭窗的碉楼大部由白石砌成,仅在檐边及石栏墙用白玛草涂红装饰,外观简洁明快。
上部中央的红宫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也是达赖喇嘛接受参拜及其行政机构所在,有经堂、佛殿、政厅、图书馆、仓库、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堂灵塔以及平台、庭院等,最大的经堂可容纳五百喇嘛诵经。
红宫以东是达赖喇嘛的住所,位置较红宫稍低,装饰十分华丽。
红宫附近又设有佛像及佛具制造所、印经院、马厩、守卫室、监狱和喇嘛住宅等。
布达拉宫高二百余米,外观十三层,实际只有九层。
由于它起建于山腰,大面积的石壁又屹立如削壁,使建筑仿佛与山岗合为一体,气势十分雄伟。
在总平面上没有使用中轴线和对称布局,但却采取了在体量上和位置上强调红宫和色彩上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等手法,因此仍然达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红宫之上又建金殿三座和金塔五尊,阳光下金光灿烂,更加突出了这组建筑的重要性。
在建筑形式上,既使用了汉族建筑的若干形式(金殿屋顶、达赖喇嘛住所的装修……),又保留了藏族建筑的许多传统手法(门、窗、脊饰……),这反映了兄弟民族建筑形式的密切结合,也表现了藏族建筑艺术的高度精华。
此外,宫内尚有许多壁画,对研究当地的历史和艺术都很有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中:墙“的历史变化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
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
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
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
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
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
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
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
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
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
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
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
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
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
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率部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到了西元460年,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南方,晋室南迁建立了东晋政权,接着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自此,中国南北两方社会经济才逐渐复苏,北朝营建了都城洛阳,南朝营建了建康城。
这些都城、宫殿均系在前代基础上持续营造,规模气势远逊于秦、汉。
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
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
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
在不少地区还开凿石窟寺,雕造佛像。
重要石窟寺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峰峰南响堂山和北响堂山石窟等。
这就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天竺)、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隋朝虽然是一个不足四十年的短命王朝,但在建筑上颇有作为。
它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扬州)。
开凿了南起余杭(杭州),北达涿郡(北京),东始江都,西抵长安(西安),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
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
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前期,经过一百多年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国力富强,疆域远拓,于开元年间(714~741年)达到鼎盛时期。
在首都长安与东都洛阳继续修建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
在全国,出现了许多着名地方城、商业和手工业城,如广陵(扬州)、泉州、洪州(南昌)、明州(宁波)、益州(成都)、幽州(北京)、荆州(江陵)、广州等。
由于工商业的发展,这些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玄奘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
此期间,建筑技术更有新的发展,木构架已能正确地运用材料性能,建筑设计中已知运用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朝廷制定了营缮的法令,设置有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管理营造的官员。
(5) 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 从晚唐开始,中国又进入三百多年分裂战乱时期,先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和十个地方政权的割据,接着又是宋与辽、金南北对峙,因而中国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建筑也从唐代的高峰上跌落下来,再没有长安那么大规模的都城与宫殿了。
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建筑技术与艺术,都有不少提高与突破。
譬如城市渐由前代的里坊制演变为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
在建筑技术方面,前期的辽代较多的继承了唐代的特点,而后期的金代,建筑上则继承辽、宋两朝的特点而有所发展。
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
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
颁刊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官式建筑的管理。
书中总结历代以来建筑技术的经验,制定了「以材为祖」的建筑模数制。
对建筑的功限、料例作了严密的限定,以作为编制预算和施工组织的准绳。
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6)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发展高潮 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
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
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
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
喇嘛教建筑的营造,完全是出于清朝廷的政治需要,一时间蒙、藏、甘、青等地广建喇嘛庙,仅承德一地就建有十一座。
这些庙宇规模宏大,制做精美,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畸型。
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佳作得以保留至今,如京城的宫殿、坛庙,京郊的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建筑——凝固的历史。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变迁,见证和经历了人类大事件,从建筑中我们可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艺术: 从汉王朝在黄巾起义浪潮冲击下覆亡开始,中国大地从三国、两晋而南北朝,从北到南实际上经历了三、四百年之久的分裂,直到隋的建立才暂归统一。
这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政治紊乱不定而礼教崩坏的时代,人们无奈于苦难的现实人生,往往难以预料自己的命运,于是由西域传来的佛教找到了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
尤其到了南北朝时期,各君主显贵希冀从佛教王国得到庇护与慰藉,均崇信佛法,保护倡导佛教。
例如宋文帝令沙门参与机政;梁武帝三次舍身同泰寺;陈武帝曾赴大庄严寺,久乃还宫;魏孝文帝七次下诏兴隆佛法,大兴佛寺。
虽然由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佛教经历了短时期(446-452)的打击,但在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后,又得到恢复。
后来北周武帝灭佛,时隔不久,佛教又卷土重来。
于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成为占重要地位的思想体系,佛经流布,伽蓝栉比,浮屠林立。
随着佛教的空前兴盛,佛教书画也乘势兴起,很快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峰。
实际上佛教东来之初曾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
经过百余年到了汉末,佛陀虽然不再与黄老并提,但与道教的区分仍不很明确。
魏晋时,人们以老庄解释佛教,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
直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一并如日中天,促成了佛教书画的第一次大繁荣。
在魏晋南北时期,佛教绘画成为时代绘画的中心和主体,凡会作画者几乎都能作佛画,而且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等画坛高手首先是由于其精妙的佛画而声名远播的。
中国画史有关中国佛教艺术的记载始自魏晋,佛教画成为中国绘画当中一个主要科目也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
而这一历史时期佛教绘画的主要部分则是寺庙壁画和石窟壁画,宣传苦行的佛本生故事,崇扬佛法无边的降魔变,以智慧超常的维摩诘居士为主体的维摩诘经变等等,都是一画再画的题材。
魏晋南北朝佛教绘画的成就还不止于此,中国传统绘画的伦理意义为佛教教义所充实,绘画技术技巧渐趋成熟,而书法审美的自觉和研究的热情又促进了绘画技法的自觉和精研,这样,即使在佛教绘画中,绘画也不单是阐释佛理教义的工具,而同时是创造美的行为。
以六朝作品为代表的中国早期佛教绘画,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
一是绘画形象借鉴、摹仿的痕迹和民族化的努力。
中国的佛画一开始自然是以西域天竺传来范本为师的临摹,甚至最早的佛画家也是外国僧人,例如汉明帝时,天竺僧人摄摩腾等人曾画“首楞严二十五观”图画于保福院。
经过必要的学习、摹仿阶段,中土佛教画家逐渐成长起来,在研求、吸收外来艺术的同时,继承了中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融而为一,到晋的卫协、顾恺之的时候,佛画已开始显示出某些中国民族特色了,尽管这种中国佛教绘画民族样式的最后完成要到唐代吴道子的时代。
从丝绸之路和内地遗存至今的克孜尔、莫高窟、麦积山、榆林窟,炳灵寺等石窟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佛画造型逐渐开始摆脱印度化、希腊化造型(希腊艺术的影响曾由犍陀罗艺术经西域传入中土)的痕迹,带上中国民族造型特征。
北魏中期以后的人物造型,受南朝文化影响,皆趋于“秀骨清像”了。
二是绘画表现技法的进步。
域外佛画的裸袒或薄衣式造型,明暗晕染技法,和以人物尺寸大小区别 建筑工程申请认证
财富值双倍 检索优先 专属展现 同行交流 其社会地位从而突显主体的构图方式,影响了中国画家,被一些画家吸收到自己的创作中,张僧繇用天竺法画凹凸花便是例子。
三是现实生活因素的杂入。
六朝壁画情节复杂、场面壮观、气势宏大,大多是以大乘经典为根据的,在图画中常常可以见到现实生活片断的描绘,尤其在南北朝与隋之交的佛教壁画中,人物造型动作、环境背景的描绘都显示出较有写实性的表现水平,折射出当时现实生活的某些方面。
四是绘画主体的变化。
由于绘制佛寺石窟壁画之需,大批民间画工加入了绘制行列,士大夫画家也因时尚而纷纷参与佛画绘制。
绘画主体由六朝以前绘画内容、风格有别的宫廷画工和文人画家,变成为以佛教为共同题材的士大夫画家、民间画工、沙门释子的联合队伍,他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也相互影响。
五是南北画风的差异。
大略来看,南方(后来是南朝)的佛教绘画以寺观壁画为主,卷轴次之,画风绮丽精巧,颇多新意,中国味较北方佛画多。
北方(后来是北朝)的佛教绘画以石窟壁画为主,寺观壁画次之,画风雄浑富丽,较之南方佛画多摹仿,多西域风。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兴盛时期(另一个兴盛期为隋唐),正是佛教隆兴之时。
佛门中高僧大德以书艺为佛事服务者比比皆是,文人士大夫、书林高手写经书碑亦大有人在。
魏晋南北朝翻译出的佛经典籍有几千部之多,其对书法艺术的传播和促进画已开始显示出某些中国民族特色了,尽管这种中国佛教绘画民族样式的最后完成要到唐代吴道子的时代。
从丝绸之路和内地遗存至今的克孜尔、莫高窟、麦积山、榆林窟,炳灵寺等石窟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佛画造型逐渐开始摆脱印度化、希腊化造型(希腊艺术的影响曾由犍陀罗艺术经西域传入中土)的痕迹,带上中国民族造型 20世纪中国建筑的特点 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的100多年间,中国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巨大的,其中既有与西方建筑风格平行发展的一般类型,也有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制约的特殊类型。
而新内容、旧形式和中外建筑形式能否结合、怎样结合,一直是近代建筑风格变化的主线。
寻求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道路,一直是建筑艺术创作的主题。
20世纪的中国建筑打破了传统建筑封闭内向的陈规。
以表现空间意境为主的审美观念,突出了公共性和开放性的观赏功能,与同时输入的西方建筑重视表现实体造型的审美观念相一致。
20世纪中国建筑艺术包含两类内容:一是某些大型的、纪念性比较强的建筑仍十分注重造型艺术的社会价值、审美功能,以特定的形式表现某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如银行、海关常采用庄重华贵的西方古典形式,以显示其财力的坚实富有;一些政府机关和纪念性建筑多吸取传统形式,以显示继承传统文化,发扬国粹的精神。
二是大多数民用建筑一般只从审美趣味出发, 一方面追求时髦新奇,同时也受到传统审美趣味的影响。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流行的洋式店面、洋学堂、洋戏院和城市里弄住宅,都是所谓中西合璧的形式,以后则更多地直接采用西方流行的形式;80年代以后又兴起追求乡土风味的形式。
20世纪城市功能的急剧变化,给传统的环境艺术以根本的影响,原有的群体序列艺术和环境尺度远不能适应新的功能。
首先,不同城市和不同街区对于开放性、公共性有不同的要求,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群体环境。
如北京的使馆区,青岛、大连、哈尔滨的行政区,上海、天津、广州的金融商业区和高级住宅区,南京、长春的政权机关区以及各大城市的新兴商业街区等等。
其次,随着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输入,也引进了城市和街区群体构图艺术,使得一些城市和街区出现了新的风格。
开始是德国式、俄国式、英国式、日本式等等新小区建设,其后就扩大为整个城市自觉的整体经营。
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进行新的规划,大多注意到新的环境艺术构图和建筑空间序列设计,尤其以1929至1930年上海、南京的规划和1939年伪满洲国新京(长春)的规划最为典型。
50至6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起,表现城市个性的群体环境艺术手法开始成熟。
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广州北部新区的开发,都是突出的例证。
80年代以后,新兴市镇建设更注重群体艺术的价值,深圳、珠海以及上海、天津、北京等大城市的卫星城和居住小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特征和艺术表现力都很突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