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动物的成语
描物的成语有风声鹤唳、马到成功、羊质虎笨飞、见兔放鹰、官虎吏使羊将狼、抱头鼠窜、狗急跳墙、鱼目混珠、鹤立鸡群、鼠目寸光、虎狼之势、指鹿为马等。
成语解析:一、风声鹤唳【解释】:唳:鹤叫声。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自】:现代郁达夫《出奔》:“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风声鹤唳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等二、马到成功【解释】: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出自】: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二折:“那老尉迟这一去,马到成功。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常与“旗开得胜”连用三、鱼目混珠【解释】:混:搀杂,冒充。
拿鱼眼睛冒充珍珠。
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出自】:现代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四、鹤立鸡群【解释】: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九回:“正在谈论,谁知女儿国王忽见林之洋杂在众人中,如鹤立鸡群一般。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五、鼠目寸光【解释】: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出处】:现代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五:“这种鼠目寸光、有眼无珠之徒,成不了气候。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
虞美人.枕上 一九二一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无奈披衣起坐薄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凭. 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由. [题解] 诗人1920年冬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外出考察,此词写新婚初别之愁绪。
这首词1994年12月26日由《人民日报》首次公开发表。
[注释] 离人:指杨开慧。
贺新郎 一九二三年底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间, 苦情重诉。
眼角眉稍都似恨, 热泪欲零还往。
知否会前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 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 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凄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翦。
[题解] 1923年11月,杨开慧生下次子岸青不久,接到中央通知,由长沙取道上海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
此词作于离开长沙之时,写给夫人杨开慧的。
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注释] (1)恨:离愁别絮; (2)零:落; (3)算:数; (4)霜重:霜厚; (5)如许:如此; (6)凭:请; (7)和云翦:直上云霄。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题解] 1925年1月,回到湖南,组织了农民协会前身—雪耻会;是年冬天,反动势力有意逮捕;南下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这首词作于离开长沙前夕。
[注释] (1)寒秋:深秋,晚秋。
(2)橘子洲:长沙城西湘江中一沙洲。
(3)舸:船。
(4)万类:指一切生物。
(5)霜天:秋天。
(6)百侣:形容伴侣之多。
(7)恰:正当,刚好。
(8)挥斥:奔放。
(9)遒:尽头。
(10)激扬:激浊扬清。
(11)万户侯:个人的功名富贵。
(12)中流:水流之中。
菩萨蛮·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春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题解] 1927年春,正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四·一二”事变前夕;党内由于陈独秀执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给革命带来严重危机。
在此背景下,登临黄鹤楼,酒后面对滔滔江水,心潮起伏,写下此篇。
[注释] (1)九派:九江;相传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九个支派。
(2)沉沉:深远的样子。
(3)一线:通认为指今京广铁路。
(4)龟蛇:龟山和蛇山。
(5)酹: 西江月.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题解]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中共中央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会后,赴湖南、江西交界处,领导工人、农民和部分北伐军,组成一支工农革命军,与9月9日举行了秋收起义。
本篇作于起义开始时。
[注释] (1)匡庐:庐山。
(2)同仇:同心协力。
(3)暮云愁:象征反动势力压顶,百姓生活窘迫。
以酒祭地。
西江月.井岗山 一九二八年秋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威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题解] 1928年8月,率红军三十一团第三营赴桂东迎接红军二十八团;湘敌乘机进犯井冈山根据地,我军凭黄洋界天险击退敌人。
此词作于保卫战之后,描写战斗场面。
[注释] (1)在望:在眼前; (2)宵遁:乘夜逃跑。
清平乐;蒋桂战争 一九二九年秋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题解] 此诗作于李宗仁兵败,冯玉祥、阎锡山又起,正与蒋介石对峙时。
[注释] (1)蒋桂战争:1929年2月,蒋介石—桂系李宗仁战争; (2)汀江:水名,流经福建长汀,上杭; (3)收拾:收复; (4)金瓯:古喻国家江山完整无缺; (5)一片;指闽西革命根据地。
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题解] 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时正在闽西,内容写战地风光,借景抒情,表现战争胜利后的喜悦。
[注释] (1)天难老:宇宙无穷之意。
(2)黄花:这里指野菊花。
(3)霜:指秋色。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 一九三零年夏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与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题解] 作于从闽西出发,进攻南昌,再转长沙途中。
[注释] (1)黄公略(1898-1931):1928参加平江起义,1930任红三军军长;六月,编入第一军团;1931年10月牺牲。
(2)天兵:指红军; (3)鲲鹏:指国民党头目; (4)偏师:全军的一部分; (5)借重:借助; 如梦令.元旦 一九三零年冬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题解] 1929年12月红四军在上杭古田镇召开第九次党代会,期间蒋介石组织了“三省围剿”。
为了粉碎围剿,红四军决定西越武夷山,去江西开展游击战争。
行军途中,恰值新年,元旦正写于此时。
[注释] 宁化、清流、归化:都是福建的县名。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题解] 这首词作于1934年夏,第五次反围剿期间。
[注释] (1)君:泛指红军战士; (2)莫道君行早:不要说你是早行者走到前面了; (3)未老:兼指革命精神; (4)颠连:连绵不断: (5)东溟:东海。
忆秦娥.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题解] 1935年1月6日,红军攻克遵义,8日克娄山关,同日召开遵义会议,改变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
由于张国焘不服,私自带走红四方面军;2月26日再克娄山关时,损失颇大,长征的战略任务受到挫折。
[注释] (1)霜晨月:西风、雁叫、霜晨同为秋天景象;叠句,类似音律之和声。
(2)漫道:徒然说。
(3)从头越:从头开始;隐语战略任务受挫,从头再作部署。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题解] 1935年10月2日,红军由通渭城北上,6日越过。
平凉—固原大道,当日夜间进入山区,将尾随敌军甩掉。
次日,遇东北军白凤翔部骑兵,一战胜之;当日下午攻占六盘山。
[注释] (1)望断:望的久,望的远。
(2)长缨:长的绳子。
(3)苍龙:指日本帝国主义。
卜算子.咏梅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题解] 1961年冬,正是反华叫嚣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三年自然灾害困难的时候;用梅花的形象和风格,鼓励大家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注释] (1)送春归:把春天送走。
(2)烂漫:色彩鲜丽。
还有好多好多 好多呢
你要喜欢啊
我是很喜欢的
与“类似守得云开见月明”表达类似诗句或文言文有哪些
上阕的景物是由远即近,由高到低,由静即动。
其中又包含了描写颜色的词语,使整个秋景多姿多彩。
几个动词的运用,如:“击”,“翔”,“竞”写出了警务的生机勃勃,十分有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上阕看似描写如画的秋景,实际上写景中隐隐透着一种豪迈的气势。
前几句中已有暗示:“看万山红遍”是指大好的革命形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实际上是指出了生机蓬勃。
上阕以激扬的笔调写景,实则是凸显作者的磅礴气势和其志存高远。
而最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天地,谁主沉浮
”更是将情感提高到了一个极致。
一个问大地,实际上问的是天下的劳苦大众,声讨的是军阀统治的黑暗。
从而能看出当时的志存高远,意在天下了。
正是因为上阕的景物描写,下阕忆往事,抒发情感才能更为顺畅。
总的来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