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与“康宁常得遇丰年”这句古诗对仗的下联,要包含泰和阁两个字,谢谢了
按所求拟一下联: 康宁常得遇丰年 昌泰终慰熬阁岁(阁,指殿阁或内阁;熬阁岁,喻统治层废寝忘食的治理岁月)古诗虽好,但按联尾平仄似上下联应倒置,希望我的解答能使你满意。
关于九重天的诗句
1、一封朝重天唐韩 《左迁至蓝关侄孙湘》2、似隔九重天唐李白 《城太守兼呈崔侍御》3、九重天上帝仙居宋宋太宗 《逍遥咏》4、九重天乐降神仙唐顾况 《宫词五首》5、使星归觐九重天宋晏殊 《浣溪沙》6、望九重天表宋葛胜仲 《醉蓬莱·望葱葱佳气》7、浩渺九重天宋宋太宗 《缘识》8、暂离绛阙九重天宋汪元量 《玉楼春》9、霏霏春雨九重天唐王涯 《宫词三十首》10、妻是九重天子女唐贾岛 《上杜驸马》11、雁飞不到九重天元凌云翰 《木阑花慢 赋白莲和字舜臣韵》12、捷书飞上九重天元刘昂 《上平西 泰和南征作 归潜志卷一》13、光透九重天元王处一 《江神子 述怀》14、五光照彻九重天元王处一 《望蓬莱 述怀 云光集卷之四》15、分明曾过九重天元丘处机 《梦游仙 鸣鹤馀音卷之五以上周泳先补丘处机》16、声动九重天宋李庭 《水调歌头 史侯生朝》17、便除书、飞下九重天元刘敏中 《木兰花慢 送亲卫刘副使迁成都统军,公号舜》18、诏下九重天元郑禧 《木兰花慢·恃平生豪气》19、灵光射透九重天元高道宽 《西江月·七返*砂返本》20、方能直上九重天清洪秀全 《诫曾玉璟》21、载书应上九重天元王冕 《送人北上》22、皂囊来奏九重天宋叶绍翁 《送冯济川归蜀》23、六花集瑞九重天宋程公许 《除夕和唐人张继张佑即事四绝句》24、宝熏降自九重天宋虞俦 《下山雨骤》25、恩光便下九重天宋丁正持 《寿先生》26、恩光便下九重天宋李刘 《赠刻图书处士二首》27、一封飞下九重天宋任希夷 《郊祀庆成三首》28、归心日夕九重天宋释心月 《韩愈请益大颠图赞》29、敕书来自九重天宋释心月 《偈颂一百五十首》30、宸奎飞下九重天宋释心月 《偈颂一百五十首》
求道教经典语录!
1、道生一,一生二,二,三生万物;2、仙道,无量度人;3顺天时,下养万物,昆虫不失斯所,獭未祭鱼不施网罟,豺未祭兽不修田猎,鹰隼未击不张尉罗,霜露未沾不伐草木;4、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5、天地好生,征物同一躯命,故人惟兼物性,方为全尽吾性。
体此意者,樽节爱养,戒杀放生,自有所不能已也。
6、凡天下均同是性,天性既善,悉生万物,无不置也。
地性既善,养生万物,无不置也。
圣人悉乐理天下而实法天地,故万物皆受其功大善。
神仙真人助天地而不敢轻,尊之,重之,受之,佑之。
也可参考《度人经》、《老子》、《吕氏春秋・贵生》、《云笈七签》卷十六《九天生神章经》、《阴骘文图说》 、《白话劝戒录》、《感应篇图说》。
《太平经》主张的“乐生”、“重生”,以及其它的道书如《老子想尔注》、《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西升经》、《度人经》、《悟真篇》
分别选择“忙、冷、吵、静、快、辣”这6个情景,照“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的句子写一段话。
急用
1.我们精神马上振奋起来,交头接耳,面露喜色,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虽然游戏玩多,但是贴鼻子的游戏却是第一次玩,我们都巴不得游戏快点开始,个个跃跃欲试。
2. 教室里就像假日疯狂抢购现场似的嘈杂鼎沸。
3. 教室里似乎车祸现场一般拥堵吵闹。
4. 教室里仿佛赶集一样热闹。
5.上课铃响了,可教室还是闹哄哄的。
有的走动位子,有的在讲笑话,有的在吃零食值日班干部气极了,拿着教鞭使劲往讲台上敲,并费尽全力大喊:安静
可同学们无动于衷,还变本加厉了。
泰和乌鸡这篇作文怎么写
人教版级上册期末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用(本题满分为10分,5道小题,每小题2分) 1.给加字注音。
归咎( ) 连翘( ) 荷锄( ) 琐屑( ) 2.依据拼音写汉字。
惟妙惟xiào( ) 销声nì( )迹 荒miù( ) 污huì( ) 3.解释加点词的原义和在句子中的实际意思。
(1)专家们把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照下列句式仿写一句话。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列句子中重读的词语用着重号标出。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二、古诗文阅读(本题满分为15分,共5道小题,第6、7小题每题3分,第8小题4分,第9小题5分) 6.默写。
①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________,不以疾也。
②青林翠竹,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老木苍波无限悲。
⑥__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
7.解释加点的词。
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一:___________ ②既而渐近,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际天:_________ ③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 ⑤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_________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
为:_________ 8.将下列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
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答题(以下两道小题可任选一题作答,如两题都做,以第一题为准)。
①简答题 《三峡》一文中描写了夏天水流湍急的景象,但描写的角度与众不同。
试举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赏析题 谈谈诗歌《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本题满分为15分,共5道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0~14小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0.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11.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结构方式请根据内容具体说明。
12.找出第四段的中心句,并说明本段是怎样围绕中心说明的。
13.举说明第③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4.说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一句中“不仅”的表达 效果。
四、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5~19小题(本题满分为15分,共5道小题,每小题3分) 万里长江第一塔 在古城安庆,有一座巍然屹立的迎江寺振风塔。
它是长江沿岸的罕见的古代建筑,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
这座著名的振风塔,从明代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开始兴建,隆庆四年(1570年)建成,迄今已有400年多年的历史。
塔高82.74米,八角八层,为砖石结构的楼阁式建筑。
据史志记载,主持建筑的是安庆知府王鹅泉(江西泰和人),图纸是北京白云观老道人张文彩依据白云观天宁塔的结构加以改造而设计绘制的。
振风塔脚踏浩浩长江,头顶蓝天白云,庄重挺拔,气宇非凡。
古塔如同一个直立的圆锥体,塔身浑厚坚固,由块石构成。
从底座向上各层,周宽和高度均相递减小,皆有腰檐平座和二跳斗拱。
古塔拔地而起,重檐上仰,嵌空玲珑,设计精巧。
塔的每层八个飞檐的翘角上部悬有一个金黄色的铜铃,风吹叮当悦耳,令人心旷神怡!底层建有光彩夺目八角飞檐木制回廊。
由此入塔的小门,沿光滑而陡峭的石阶168级盘旋而上。
每层塔门多变幻,游人往往迷失出入。
塔内用古砖垒砌空心八方形厅室,无塔心柱,有精致 的砖雕花门、斗拱,迥异多变。
塔外有两尺高的白石雕栏环卫,供游人凭临眺望。
登塔,可纵览大江风光,俯瞰安庆全景。
观赏之余,陶然欲醉,给人以超拔升腾之感。
塔身内外有彩色砖雕佛像六百余尊,古称万佛塔。
还有碑刻五十余块和多幅浮雕图案,刻画精致,古朴典雅。
塔的第6层有一根单人难以合抱的圆形刹杆直通第7层和塔顶,塔顶是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体“履钵”,和五个铁球“相轮”与葫芦“宝瓶”串在一起构成的塔刹,耸入云际,极为壮观。
振风塔结构奇特,建筑工艺独树一帜。
它既吸收了历史佛塔的优点,又融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有浓厚的东方建筑风格,是华夏儿女智慧和艺术才华的结晶。
每逢晴空月夜,宝塔的倒影映置江中,虚实交辉,景色瑰丽非凡,宛如一幅优美的水墨画。
它深受游人赞赏,被誉为“塔影横江”,是安庆八景之一。
400多年来,振风塔不知经历了多少狂风暴雨和雷霆地震,至今仍完好无损,巍然挺立在江岸。
它作为长江航道上的一个重要灯塔,给夜航的船舶指明了航向。
现在,振风塔是安徽省重点保护文物。
它在十年内乱中遭受摧残,如今已修葺一新,以雄伟壮丽的风貌,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享有“过了安庆不看塔”的美誉。
1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16.第三段可以分为二层,请在原文上用“||”分开。
第一层是按_________顺序具体介绍振风塔的建筑结构的。
第二层的层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塔身内外有彩色砖雕佛像六百余尊,古称万佛塔。
”这句话中的“余”字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18.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1 9.文中哪句话扣住了振风塔是“万里长江第一塔” (二)阅读下段文字,完成20~24小题(本题满分为15分,共5道小题,每小题3分) 父亲的那座山 我从山里走来。
在那遥远而贫瘠的山区,茫茫的天空下,横卧着几个古老的小村。
每当夕阳西下,那层层叠叠的山啊,便将一座座小土房顶上袅袅的炊烟,将那牛背上牧童幽幽的柳哨声,扯得好远好远。
小时候,父亲常常牵着我的手,一路讲着动人的故事…… 读山,便是读父亲。
小时候我最爱做的梦是关于山的梦。
父亲说,我咿呀学语的时候,便悄悄溜出父亲的臂弯,磕磕绊绊地蹒跚在大山的小路上,可是从来没有走出父亲的那双眼睛。
当我玩累了,父亲就大步走过来,双手抱起我,亲昵地吻我,用硬硬的胡子扎我,痒煞人。
这时,我就会温顺的偎依在父亲的怀里撒娇:“爸爸,那是什么”“是山。
”“山那边是什么”“是天空。
”“天空下面是什么”“又是山。
”“大吗”“大哩。
”……我用两只手卷起来,捂住嘴学父亲粗犷雄浑的声音向大山说:“大——哩——” 读山,便是读父亲。
在我的记忆里,农村的生活呆板而平淡,是很苦的。
每天早晨,父亲一声如雷般的吆牛声惊醒了太阳,迎着那火红的血球走向田野,走出一幅希望的风景;每天黄昏,父亲的锄锨磕碰硬土块的声音溅出星星,惊起月亮,父亲才踏着黄昏的脚步,扛着那银白的湾沟犁铧走向村庄。
本应是疲惫的,但父亲却没有一点倦意,尽管父亲脸上的皱纹如一座座有沟有壑的山脉。
读山,便是读父亲。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童年在父亲的甘露滋润下遥遥远逝。
我长大了,要到山外面去,因为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天空、更丰富的世界等待我去了解,去探索。
送我启程那天,父亲紧握着我的手说:“孩子你去吧,我等着你干大事业……’’走过一道道山梁,父亲把我送出了山的怀抱。
当我转身向父亲道别时,我望见父亲高大的身躯铸成一座山的雕塑,那慈爱的目光变成父亲给我的永久的期待。
读山,便是读父亲。
山的希望是容易满足的,父亲的希望也是容易满足的。
那年冬天,父亲送衣服来,他瑟瑟地站在每块砖头都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省重点中学的校园门口,我对着我的那些浑身都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老师和同学们理直气壮地宣布:这是我的父亲。
父亲回去后便心满意足地痛痛快快地哭了,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在昏黄的灯光下,折射出他的大半辈子艰辛,大半辈子或忧或喜,或悲或乐,或甜或苦的记忆,大半辈子山里人的幸福…… 读山,便是读父亲。
我从山里来,是山赋予我一颗美好的心灵,是山给我风骨支起一个生命,是山给我灵性造就一种性格。
读山,便是读山的目光,山的气质,山的情怀,山的希冀。
啊!读山,便是读父亲。
20.试说明本文的行文线索和主要内容。
21.为什么说“读山,便是读父亲” 22.试说明加点的词“瑟瑟”的表达效果。
23.“我从山里来,是山赋予我一颗美好的心灵”其中“好的心灵”指的是什么 24.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写了父亲的性格。
你认为哪些内容最使你感动,请略加说明。
五、作文(50分) 走过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即将迈入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你一定有许多感悟和憧憬。
请你以此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期末检测题(答案)一、l.jiù qiáo hè xiè 2.肖 匿 谬 秽3.(1)移民:原义指迁移到外地或外国去落户的人。
这里指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
(2)孕育:原义指怀胎生育。
这里指植物生长发育。
4.不要求统一答案,但须把握整体结构,意思明确。
5.文明人野蛮人文明野蛮 二、6.①虽乘奔御风②四时俱备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⑤白头吊古风霜里⑥烽火连三月 7.①全②连接着天③参与,这里指欣赏④逆流而上⑤以……为亲⑥雕刻8.①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鸣叫,声音连接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②在万丈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些来显示他们的技能。
③他们紧*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④(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收藏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
9.①本文表现三峡水流湍急的景象,不是像一般文章采用直接描写,而是只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方法。
如来往船只被阻断,王命急宣,船速极快等。
②这两句诗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
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触景生情,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而流泪伤心。
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作者以花鸟拟人,它们竞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
三、l0.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1.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
第①段是总说,第②③④⑤是分说,每一段分别照应第①段中的四个“讲究”的内容。
l2.“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写树木高低错落、花时不同的花树相间,取树木花草的自然之趣。
13.①作比较:“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
②打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使语言生动形象,更易于理解。
l4.假山的堆叠,首先必须有一定技术,但仅有技术是低层次的,艺术是创造性的活动,能给人以审美愉悦。
四、(一)15.振风塔庄严挺拔、气宇非凡16.……极为壮观||振风塔结构奇特…… 空间高度评价振风塔的建筑结构和艺术价值,赞扬华夏儿女的智慧和才华。
17.不可以。
因为“余”字准确说明振风塔中的砖雕佛像有六百出头,如果去掉“余”字,则变成六百整了,与实际不符。
18.打比方、列数字 “每逢晴空月夜,宝塔的倒影映置江中,虚实交辉,景色瑰丽非凡,宛如一幅优美的水墨画”是打比方。
形象地说明了“塔影横江,,的壮美景色。
l9.过了安庆不看塔。
(二)20.本文以“读山就是读父亲”为线索,表现了父亲对“我”一生的教育和影响,赞美了伟大而深沉的父爱。
21.父亲就像一本博大精深的书卷,具有山一样的宽广的胸怀,教养“我”长大成人。
“读山,就是读父亲”就是理解和感念父亲山一样的胸怀。
(大意正确即可。
) 22.一方面表现父亲禁不住寒冷的情态,另一方面表现父亲在“洋溢着现代化气息”的校园和同学老师面前不自然的窘态。
23.懂得做人,懂得理解,懂得爱。
24.例如“父亲的锄锨磕碰硬土块的声音溅出星星,惊起月亮……本应是疲惫的,但父亲却没有一点倦意,尽管父亲脸上的皱纹如一座座有沟有壑的山脉。
”表现父亲辛苦劳作、坚忍乐观的性格。
在感念父亲恩德方面,很容易使人产生共鸣。
(可从不同角度理解作答,答案不求统一。
) 五、作文(略)
形容崂山的诗词
崂山诗词赠王屋山人李白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其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
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海上李商隐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
棋盘石明道观自咏孙昙日上万峰雪渐消,负笈携铲不辞劳。
一生采得长生药,救生济苦疾病消。
入觐回崂山(一)刘若拙东来海上访道玄,幸遇一见有仙缘。
宋祖天子丹书诏,奉命敕修道宫院。
入觐回崂山(二)刘若拙海角天涯名景胜,秦皇汉武屡敕封。
古来游仙知多少,元君老子初相逢。
咏田单王安石湣王万乘齐,走死区区燕。
田单一即墨,扫地如风旋。
舞鸟怪不测,腾牛怒无前。
飘飖乐毅去,磊砢功名传。
掘葬与劓降,论乃愧儒先。
深诚可奋士,王蠋岂非贤。
题下宫三官殿范仲淹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生。
禹终平绛水,舜亦改薰风。
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
今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
重阳师父作王重阳背上葫芦蒲酒沽,无中却是有中无。
清光墨腊般般显,月黑丛林永不枯。
西江月·崂山太清宫蒲松龄独坐松林深处,遥望夕阳归舟。
激浪阵阵打滩头,惊醉烟波钓叟。
苍松遮蔽古洞,白云霭岫山幽。
逍遥竹毫拿在手,描写幻变苍狗。
题白云洞蒲松龄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已去白云留。
愿扣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拜公侯。
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
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
八仙墩纪晓岚陡壁东溟上,登临意豁然。
鲸鱼吹海浪,鸥鸟破螟烟。
足外真无地,眼中别有天。
餐霞谁到此,千古说表莲。
狮子峰陈建熙仙人桥过豁心胸,曳杖更登狮子峰。
峭壁高悬沧海色,洪涛欲撼万山松。
轻舟摇荡闲鸥逐,落日苍茫淡月溶。
回首太平宫在处,翠微深壑白云封。
太和观郑板桥板桥胸中无成竹,放性挥毫任意涂。
非为空心留色相,借他枝叶扫尘污。
节历严寒骨坚秀,风摇清影淡而疏。
贞操廉洁独幽雅,十八君子超尘俗。
海滩拾贝叶圣陶不观沧海十年久,复狎风涛五月晨。
犹有童心兄与妹,履滩拣贝折腰频。
游崂山柳亚子海上神仙事渺茫,崂山金碧尽辉煌。
燕齐迂怪君休诮,谡谡松风夹道凉。
华严寺中百花争卉前所未见柳亚子争春杂卉睹华严,郁李辛夷取次翰。
开到酴醾华未尽,珠海蓓蕾耐冬残。
青岛叶剑英小楼明一角,深隐绿丛中。
海阔天如盖,山遥岛似熊。
轻波垂钓叟,旭日弄潮童。
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
自柳树台游靛缸湾蔚竹庵郁达夫柳台石屋接澄潭,云雾深藏蔚竹庵。
十里清溪千尽瀑,果然风景似江南。
田横岛郁达夫万斛涛头一岛青,正因死士忆田横。
而今刘豫称齐帝,唱破家山饰太平。
南海康师迁葬感赋(一)刘海粟华夏疮痍痛陆沉,公车忧愤集松筠。
一书上阙原非妄,万卷罗胸学是真。
海北天南思国泪,春花秋月故园情。
更新青史新人出,莫为前驱抱不平。
南海康师迁葬感赋(二)刘海粟常把真知启后贤,诲人不倦忆师严。
春风满座花如海,秋水连云月在天。
功过分明载史册,诗文彪炳倍当年。
无才愧我空头白,勉写新碑立墓前。
白云观王统照幽谷丛篁一径深,荡胸云气涤尘襟。
山中偶作今宵宿,抛却沧溟万古心。
游太平宫臧克家黄金足赤从来少,白壁无瑕自古稀。
魔道分明浓划线,是非不许半毫移。
望石老人礁岩贺敬之观海喜见潮,听松乐闻涛。
风雨寻常事,石老解逍遥。
游崂山贺敬之黄山尽美恐非真,山川各异似才人。
崂山逊君云如海,君无崂山海上云。
田横岛贺敬之历史是非置勿论,中华千秋浩气存。
田横五百殉此岛,涛声如鼓告来人。
咏崂山英雄群体贺敬之西望华岳颂群英,东望崂山又一峰。
神州生气终可赖,思飞瀑洪热泪倾。
访崂山吴太蜀胶东胜地有崂山,道是神仙住此间。
峰插紫霄浓雾拥,岩封黄海碧波环。
上清宫里千年树,梳洗楼前百丈泉。
最爱风光奇绝处,天来飞瀑涨龙潭。
与戈宝权教授畅游崂山周而复崂山千仞,云雾缭绕。
雄风临海,分外妖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