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绪帝为什么比慈禧太后死的要早
其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秘密呢
光绪帝是被毒死的。
在慈禧太后死的前一天死去。
为什么说是被毒死的
2003年,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到易县清西陵采访,得知1980年曾对清光绪帝及隆裕皇后所葬崇陵棺椁(于1938年被盗)进行清理并重新封闭,而光绪及隆裕皇后的头发被移至棺椁外,在清西陵管理处文物库房保存至今。
经与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专家研讨,征得文物部门同意,提取多根光绪帝头发送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室设计所进行测试。
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和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四个单位开始共同合作,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运用最先进的技术,采用最精密的仪器,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以及墓内外环境进行反复的检验和缜密的分析研究。
课题组运用侦查破案的思维方式,根据信息的产生、传递、处理、还原、应用等原理,充分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原子荧光光度”、“液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通过开展综合分析、模拟实验、双向推理、多维论证等多项工作,对西陵保存的光绪头发、衣物、遗骨进行检测和研究。
■头发中砷含量是健康人的2000多倍 最初,专家们通过核分析方法测定光绪帝的两小缕头发,初步检验发现头发中的砷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是当代健康人的2000多倍,且高含量截段分布异常。
为验证光绪帝的头发砷含量是否异常,研究人员分别提取了隆裕皇后、一清代草料官及当代人的头发样本分别进行同时代、同环境、同性别发砷测试,结果证实,光绪帝的几处头发截段中最高砷含量不仅远远高于当代人样本,也分别是隆裕皇后的261倍和清代草料官的132倍。
为验证光绪帝头发中的异常砷含量是否因长期服用中药雄黄等而导致慢性砷化物中毒所造成,研究人员又将其与当代慢性砷化物中毒的人发砷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光绪帝的头发上最高含砷量是慢性中毒患者最高含量的66倍,且砷分布曲线与慢性砷化物中毒者的砷分布曲线完全不同。
由此证实:光绪帝头发中的高含量砷既属异常现象,又非自身服药引起慢性砷化物中毒而成。
而光绪帝头发上的大量砷元素的唯一来源,则是光绪帝的尸体。
■遗骨和衣物均检测出砷 研究人员还对提取的光绪帝的遗骨进行了表面附着物的刮取与检测,结果表明,其中两块遗骨(一块肩胛骨和一块脊骨)表面沾染了大量的砷,说明这些砷确实来源于腐败尸体。
随后,研究人员对光绪帝的随葬衣物进行了砷的分布的检验。
光绪帝的送检衣物共有五件,其中四件上衣(或外衣),一条裤子。
由于年代已久,五件衣物除龙袍保存状态尚为良好外,其余三件内衣均已严重腐烂。
根据尸体腐败对穿着衣物侵蚀由内向外会逐步减轻的一般规律,研究人员依次推定出四件上衣由内到外的穿着顺序。
随后依照物质吸附和信息转换还原原理,对接近光绪帝尸体特殊部位的衣物分别取样,进行了砷的分布的检验。
检测数据结果表明:从同一件内衣看,每件衣物的胃区部位、系带和领肩部位的含砷量都高于其他部位;从穿着层次看,里层衣物的含砷量大大高于外层;从尸体的特殊部位看,衣物掉落下来的残渣(胃肠内容物)的砷含量极高。
这说明,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帝尸体的胃腹内,并在尸体腐败过程中由里向外侵蚀衣物,由此造成胃腹部位衣物的高含砷。
实验结果表明:光绪帝摄入的砷化物是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约201.5毫克。
根据相关研究,人口服砒霜(三氧化二砷)60-200毫克就会中毒死亡。
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
至此,光绪帝死因终于破解,即: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谁毒死光绪
对于光绪被人毒死的说法,下毒者分为慈禧、李莲英、袁世凯等多种说法。
有人认为,慈禧不愿意光绪在自己死后重新掌权,派人毒死了光绪。
有人说,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出卖光绪,怕慈禧死后遭光绪报复,于是贿赂太监下毒。
还有一说是太监李莲英下的毒,因为他得悉光绪日记中说慈禧死后将诛袁世凯和他。
从正反两面评价慈禧太后。
为您奉上,请你参考: 一、正面评价: 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慈禧太后决定锐意进取,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希望因此能够避免清王朝走向灭亡。
在袁世凯的襄赞下,清末新政的改革的深度、广度和实际效果都大大超过了戊戌变法,进行了官制改革、教育改革、税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废除了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建立了新军和新式警察,在直隶等地试行了现代司法和刑狱管理制度,为此后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人才基础。
慈禧太后甚至宣布筹划预备立宪,一度让国民燃起了走向君主立宪制度的希望。
然而随着慈禧太后的病逝,清末改革由于缺乏精明有力的领导者而最终走向失败,清王朝也在随后被辛亥革命所推翻。
二、负面评价: 个人的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已篡夺取得皇太后名分的那拉氏,联合恭亲王奕䜣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
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帝,以及继位者光绪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临终前甚至密令以砒霜毒死光绪皇帝,以防自己死后被新党清算。
慈禧太后 从广泛角度研究,慈禧当政的结果确实极多数得到负面评价。
主要是中法战争后在许多清流文人眼中获得了胜利却仍要签订放弃越南的天津条约,以及甲午战争失败后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
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慈禧皇太后虽然在当时专制政治体制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本身对中国的统治。
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有可能会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从而有可能使中华民族避免二十世纪初期遭受极多苦难与大量中国人民死亡的历史,却由于当时慈禧执政中期之后内宫花费糜烂不足以同时支撑战争与慈禧生活费,同时很可能会让满族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国力穷竭并且因此失去权威而垮台。
特别是中法战争如果继续,会耗尽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所急需的银两,因此受到了恭亲王、李鸿章等洋务派人物的反对。
此外慈禧个人于早年当政之初尚知节俭与励精图治,但后来即日渐奢靡。
举凡重修圆明园(后为恭亲王等大臣所阻)、清漪园与筹办万徇寿诞等均耗费大量银钱。
上述之事虽非均由慈禧之意而兴,但对于皇帝及臣工等对其进行讨好之作为,慈禧并不加以劝止却反而多有纵容。
甚至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无形中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
甲午战败之源 在“同治中兴”的太平表象下,“自强运动”只重视购买武器,实为战败主因。
当时败战主因实因训练不足,如同日俄战争对马海战,日军并无任何一艘战斗舰被击沉,仅损失3 艘鱼雷艇,但是俄国海军舰队被击沉战列舰及各型舰艇19艘等。
甲午战败 慈禧皇太后的病态性铺张浪费,以及对于国际时局缺乏认识,轻视事情重要性,允称导致甲午战争战败的主因之一。
其中最显著的事例为花费巨资扩建颐和园用以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
修建颐和园是光绪帝为讨好慈禧所为,有部分原因是让慈禧颐养天年还政于光绪。
所用款项和海军军费冲突,导致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连续数年经费严重不足。
1882年,日本海军还只是鱼雷艇和二千吨以下的近海铁甲舰为主,无大型铁甲巡洋舰。
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扩军计划,意图超过北洋海军。
1886年,法国海军工程师白劳易受雇建造4700吨级大型铁甲巡洋舰“松岛号”和“厳岛号”。
1890年时,中国北洋舰队的总排水量为27000吨,而日本海军的总排水量在17000吨以上。
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队总排水量为72000吨,并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舰艇。
相反,北洋舰队自1888年正式成立后,再未添加任何船只。
1891年后,又停购枪炮弹药,后来海军军费挪用修了慈禧的颐和园。
甚至在战败签约、割地赔款之后,1895年,又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虽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皇家陵寝,然而耗资巨大,放在清季国事日非的历史脉络下加以检视,更突显出慈禧皇太后重视个人虚荣以及清廷威仪甚于国家兴衰的心态令全中华民族可叹与可恨。
阻碍维新变法 按照传统史学观,许多批评者谓,慈禧皇太后对于李鸿章等汉臣的重用,以及对于洋务运动的接受和推动,均乃出于维系清廷统治的现实需要,而非出于真心支持。
还有人批评说,慈禧皇太后表面上虽让光绪皇帝于1894年起亲政,并容许皇帝及一班主张维新的臣僚在1898年实施变法,实际上对于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却从未放松。
终于,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场帝党方面仓皇筹划的流产政变中爆发;皇太后大权在握,在守旧派亲贵朝臣以及近畿军权的支持下,顺势从皇帝手中收回政权,实际上等于后党政变成功。
于是,史称百日维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实验,尚未及实施,即戛然中止;嗣后朝政愈趋保守,对于当时中国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强大的阻力。
然而有很多最新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学论文指出,戊戌变法实际上是一次很不成熟的、过于急躁求成的、难以成功的政治改革。
由于在极短的时间内改革幅度过大,激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的激烈反对,甚至因此威胁到了清王朝统治,所以慈禧干涉新政,实际上是迫不得已的。
阻碍维新变法 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
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
于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后,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不属于变法派的官员们的警惕。
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
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
”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不过,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
于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于9月20日(八月初五)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于9月21日(八月初六)上书言道:“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
…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
”俨然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的国家大权,交于外人之手。
慈禧太后于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后,于9月20至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
此一新发现,打破了以往对戊戌政变的解释,使得戊戌时期正反两方人物的历史评价,都有重新加以商榷讨论之必要。
如果历史上没有慈禧太后,中国的历史进程将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历史上没有慈禧,中历史进程将会是一个非常破烂的样子,因为虽然慈禧太后,他对于中国的历史拥有着很多的坏的方面,但是它也是拥有着一种促进的作用的,中国能够发展到现在,其实也是少不了自己的一个功劳所存在的。
评价慈禧太后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慈禧太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觉得她中国的罪人,因为她使中国沦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一代女皇武则天在死后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功过后人评。
而我在读完慈禧的一生后,却觉得这个实质掌握中国政权长达47年之久的无冕女皇实在不简单。
慈禧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
期间,她两次决定皇室,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可以说在权利的掌握上是极为成功的。
他将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于股掌之中。
但她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却是一个失败者。
在她47年的统治中,在中国历史走向最危难的时期,她没有将中国这艘古老的航船带出外强侵略的激流险滩,而且正是由于她的不谙世事,使得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地陷入了更为危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所以我们也有理由去痛恨她。
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去看她,她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的。
她十七岁入宫,在众多嫔妃中,只有她所生的儿子存活了下来,正是因为她的儿子,使得她在后宫当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母以子贵,由此她成为了大清王朝的主宰。
也由于她手中的权利,她尽享了人生中数不尽的荣华富贵。
可她又是不幸的,她二十七岁就没有了丈夫,直到七十四岁,且不说她在朝堂之上那一脸的威严,一脸的铁面,在后宫当中,她又是怎样熬过那一个一个漫长的岁月。
慈禧中年丧子,同治帝十八岁就死于天花,而且死得非常急促,所以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一生中的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她无法将自己做妻子温柔的一面与身为人母侍犊的一面充分展示出来。
纵观慈禧的一生,人们有理由在自己的形象里去描摹这个女人。
慈禧十七岁以兰贵人的身份选秀入宫,她的父亲因为做过比贴士,所以她懂得满汉两种语言,这在后宫之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再加上慈禧善于揣摩咸丰帝的心思,所以一入宫便受到了宠爱。
慈禧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有痛经的病症,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后宫中,直接找太医无疑是引人注意的。
而慈禧则是在咸丰帝高兴时,提出自己腹胃不适,而咸丰帝也很爽快的为她宣召太医。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她为咸丰帝生下了皇子,这也是咸丰帝唯一存活下来的皇子——同治帝载淳。
慈禧还是一个处事不惊的人,当八国联军即将侵入北京时,咸丰帝与嫔妃们在圆明园中享乐,而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咸丰帝大为震惊,随即与妃嫔们抱头痛哭。
但唯有慈禧不哭,她提醒咸丰帝哭是没有用的,当务之急是要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为咸丰帝推荐了他的弟弟——恭亲王奕?。
后来咸丰帝逃亡热河(承德避暑山庄)避难时,身体每况愈下,在即将离世之际,为同治帝载淳钦点了以肃顺为首的赞襄八大臣尽心辅政,由于慈禧当时越来越表现出能独当一面的能力,肃顺就借杀母留子的典故希望咸丰帝杀掉慈禧欲掌握政权,这时的慈禧装作不知,以退为进,并向肃顺示弱及经常带着载淳探望咸丰帝并哭成一团,最终使咸丰帝不忍杀她。
慈禧的一生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那 “视权如命”应该毫不为过。
她与奕?叔嫂联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了八大臣,重新夺回皇权。
政变成功之后,她又封恭亲王奕?为议政王。
但虽说是议政王,但决定权永远是在慈禧手中的。
当奕?越来越表现出他出色的才干和外交能力,朝野上下无不对奕?大加赞赏之时,慈禧又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打压奕?。
清末的历史可以说是屈辱的历史,作为大清王朝实质的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来说又何尝不想兴国呢
但在权利与国家之间,她却毫不犹豫地将天平倾向了个人的权利。
洋务运动时,当她得知被自己送出去留学的孩子正在自由的国度中慢慢被洋化时,她立刻终止了这些孩子的留学,因为她怕自己的政权会被将来留学归来的孩子所推翻,这在中国留学史上是非常可惜的。
同治帝死后,她选择了醇亲王奕譞之子,不满四岁的小载湉入宫当皇帝。
这也为她的二次垂帘提供了机会。
而小载湉一入宫,也注定了他将失去平常孩子快乐的童年。
慈禧为小载湉帝制定了“断亲情,立威严,传孝道”的极为严格的教育方针。
光绪帝的童年应该是极为悲惨的,他甚至偷吃过太监的食物。
而他对于慈禧,始终就是她手中的一颗棋子而已。
连光绪大婚,都是慈禧为他一手主宰的。
她为光绪帝选择了用相貌平平来形容都有点过分的22岁的自己的亲侄女叶赫那拉氏为皇后。
在清朝的选秀制度中,规定参加选秀的年龄为13到17岁,而在她在亲侄女超龄这一问题上慈禧是完全知道的,但是她希望的是皇权能永远有着叶赫那拉家族的血统和试图达到监视光绪帝的目的。
这是一场政治婚姻,毫无爱情可言。
之后,就连光绪帝唯一宠爱的珍妃也一再的受到慈禧的辱骂和褫衣廷杖,这在后宫当中是极为少见的。
最后慈禧还命令自己的亲信太监崔玉贵将她推入井中处死。
面对如此腐败的朝政和列强的侵略,光绪说出了不愿当亡国之君的话,他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来自强,对此慈禧是支持的,但是变法一旦涉及到她的权利,她立刻就让这刚实行了103天的变法夭折,并发动“戊戌政变”,将光绪帝囚禁在了中南海,并开始了第三次垂帘听政。
虽然光绪帝早已亲政,但他始终是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实质的大权仍然掌握在慈禧的手中。
就这样光绪三十四年,载湉在悲苦与孤独中,走完了他三十八年的人生旅程,也许这对于他也是一种解脱。
然而,就在此二十多个小时之后,统治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慈禧由于积劳成疾也离开了人世。
这是否是上天与他们母子之间开的玩笑呢
慈禧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光绪死的那天,她还在处理光绪的后事,并立醇亲王载沣之子,不到三岁的溥仪为皇帝,为的就是垂帘听政。
她对自己的高寿非常自信,以至于在死前还敢于如此安排皇帝继承人。
慈禧更是一个极度奢华的人。
从她的四十大寿起生日就逢时不顺。
而在六十大寿时,日本人看准了那年是慈禧的大寿,清政府一定会有所让步,所以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而中国也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赔款之巨应该说是史无前例的。
在此强敌面前,慈禧仍不愿放弃为自己举行庆典,在大臣们一再上书要求取消庆典时,她才勉强做出了让步,但也只是缩小了规模而已,还是从国家吃紧的财政中拨出了300万两,其中这100万两是边防的军费,200万两是修建铁路的钱,除此之外又命令王公大臣,封疆大吏拿出了298万两。
这还不算为慈禧送礼的奇珍异宝。
这场六旬庆典足足举行了十五天。
除此之外,她为自己所修颐和园,其中挪用的海军军费就多达430万左右,而购买北洋海军的7艘主力舰也只有700万,这相当于一半以上的北洋海军军舰的资金。
有学者统计,在北洋海军最初组建时,实力远远大于日本海军,而在甲午战争前六年间,由于经费紧张,北洋海军没再添置一艘新舰,没更新一门火炮,连正常的维修都难以进行。
相反,日本平均每年添置2艘新舰,日本天皇甚至节省宫中费用用来造船买船。
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的舰速及火炮已远远超过中国。
中日两国的统治者在面对战争和强国的重大抉择上孰是孰非显而易见。
随后所引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清朝的惨败,虽不能说所有的原因都在于挪用了海军军费修颐和园上,但这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慈禧甚至连自己已修葺完毕的陵墓都全部拆除重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利。
她的陵墓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其用料之考究,做工之精细,花费之巨大在历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
此外她的陵墓中,所有的龙都是龙头朝下,龙尾朝上;凤在上,龙在下;一凤压两龙的雕刻,也体现了她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利和清末皇帝的无能。
更有无数的珍宝陪葬,其中最为名贵的就是她嘴里所含的的夜明珠和一对翡翠白菜。
如此的奢侈也为日后的东陵大盗案,她与乾隆皇帝的陵寝被盗埋下了伏笔。
被洗劫一空的慈禧陵寝几乎被毁于一旦,不但立柱被砍,天花板被掀,宝物被盗,连慈禧的尸体也无法幸免,被扔了出来,面朝地,而且被扒光了上衣,鞋也被脱去,只有一只脚穿着袜子。
情形之惨,惨不忍睹。
生前不可一世的慈禧太后,在死后竟受到如此待遇,这又会不会是上天对她的一种惩罚呢
当你读完了一个人的一生,心情必定是很沉重的,在钦佩慈禧在男人的世界中如此善于玩弄权术,和处事不惊的人生态度时,也对当时的百姓感到无比的同情。
这么一个受人敬仰的圣母皇太后不仅没有带领人民抵抗外国的入侵,反而大大的增加了人民的生活负担,使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对于慈禧太后的一生,后人褒贬不一,但历史终究是历史,历史也无法重演,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站在当时人们的立场上去看待历史,却无法改变历史的结局。
这一段使中国蒙羞的屈辱历史也见证了“落后便要挨打”的客观事实。
正是由于那段历史,使中国走完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进入了共和国时期,也正是由于那段历史,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无数中国人清醒过来,认识到了自己国家与西方的差距。
我至今不敢想象,如果没有那段历史,我们是不是还生活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之下。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大凡有识之士与杰出的政治家都懂得这个道理。
我不曾想过与伟人相提并论,但从慈禧身上反映出的不仅是她那短暂的一生,更能反映出的是清朝从衰弱与走向灭亡的过程。
这不仅仅是给统治者看的,作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如何做人,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许慈禧所给我们提供的只是一个反面教材。
俗话说忆苦思甜,回想当时人民的食不果腹,与我们如今的衣食无忧,这来之不易的生活是否更该去珍惜呢
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火洗礼的中华大地上,我们如今的和平年代是否更可贵呢
这都是我们从中所应该去思考的。
慈禧只是那历史长河中逝去的一颗流星,而我们现在也正在书写自己的历史,虽不求光辉灿烂,但只求问心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