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里的君子攸宁什么意思
桃木渌,水上鸳鸯唐·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
渌(1ù录)澈。
这两句大意是临大地,洛阳到处是嫣红的桃花,到处是澄澈的春水,水面上飘浮着并头浴羽的对对鸳鸯。
红英缤纷,绿波荡漾,鸳鸯比翼,一派大好春光。
可用来写盛春景色。
唐代词人 韦庄 《菩萨蛮》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
鸳鸯名言唐·韦应物《杂体五首》其三。
罗:一种质地柔软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指罗衣或罗裙。
这两句大意是:美女春日里穿着漂亮的罗裙,上面绣着成双成对的鸳鸯鸟,这美丽的衣服,是贫寒的劳动妇女在深夜里制作出来的。
原诗为:“~。
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
长安贵豪家,妖艳不可数。
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
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其艺术构思与白居易《缭绫》相似。
白诗中“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其意与韦诗此二句略同,都是以贵族妇女的豪奢侈靡与劳动妇女的勤苦劳作相映衬,突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对立关系。
可用来反映旧社会的阶级关系,或者用来批评某些只知追求华丽服饰而不知社会财富来源于何处的女人。
唐代诗人 韦应物 《杂体五首》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融:指冻土融化。
这两句大意是:天暖泥融,燕于忙于衔混作巢,飞来飞去;春温沙暖,鸳鸯贪睡,卧于沙中迟迟不起。
这首绝句的前两句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四句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样景物,构成一幅幅画面,不仅显出蓬勃的春意,诗人愉快之情也从中自见。
仇兆鳌评日:“摹写春景极其工秀,而语出浑成,妙入化工矣。
”这种四句四景,彼此并列,中间虽以春意贯穿,却没有呼应关系的诗,只靠这些景物的组合、安排,构成一种境界,是古代绝句中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
描写春景、春意可作惜鉴。
唐代诗人 杜甫 《绝句二首》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唐·杜甫《佳人》。
合昏:植物名。
又名合欢,俗称夜合花,叶似槐叶,花淡红色,至夜则合。
鸳鸯:匹鸟,雌雄偶居不离,这两句大意是:合欢尚且知道入夜则合,从不逾时;鸳鸯偶居不离,向不独宿。
这两句分别以“有情”的植物、动物作比喻,说明夫妇之间应该相亲不离。
在原诗中,女主人公以此反衬轻薄夫婿的喜新厌旧,慨叹世情的险恶与冷酷。
唐代诗人 杜甫 《佳人》愿作鸳鸯被,长覆有情人。
唐朝政治家、诗人 李德裕傍岸鸳鸯皆著对,时时出向浅沙行。
关于鸳鸯的名言五代·后蜀·花蕊夫人《宫词》。
著(zhuó浊)对:成对。
这两句大意是:停在岸边的鸳鸯都成双成对,不时地离开河岸向浅水中的沙洲走去。
观察得很细致,描写得很逼真,好像正在拍摄《动物世界》的一组镜头。
可用来描写岸边鸳鸯的活动。
五代十国女诗人 花蕊夫人 《宫词》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比目:比目鱼,目谓此鱼一目,须两两相并始能游行。
《尔雅·释地》:“东方有比日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ta榻)。
”此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
这两句大意是:得以与心爱的人结成夫妇,像比目鱼一样形影不离,虽死何辞?愿与心上人结为伉俪,如鸳鸯鸟一样出双入对,即使神仙生活也不值得羡慕。
这原是长安舞女内心的独白,反映出她们对爱恋的狂热.对受情的渴求,态度大胆、果决,毫不扭捏作态.是何等的气魄!此句知名度高,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常被引用。
唐代诗人 卢照邻 《长安古意》花际裴回双蛱蝶。
池边顾步两鸳鸯。
唐·刘希夷《公子行》。
裴回:徘徊。
蛱蝶:蝴蝶的一类,翅有各种鲜艳的色斑。
这两句大意是:(春游的洛阳公子和美女,)形如花间来回飞舞的双双彩蝶,叉像池边相顾漫步的对对鸳鸯。
蛱蝶。
美丽而双飞.常翩跹于花际草间;鸳鸯,闲雅而偶居,喜欢在水里双游或池边双双漫步。
用蛱蝶、鸳鸯比喻游春的公子,美女,恰切自然,能引起人们富有诗意的联想。
唐代诗人 刘希夷 《公子行》江岛蒙蒙烟霭微,绿芜深处刷毛衣。
唐·吉师老《鸳鸯》。
蒙蒙:云雨迷蒙的样子。
这两句大意是:江岛之上细雨蒙蒙,云雾轻轻,鸳鸯正在绿草深处洗刷着身上美丽的羽毛。
小小的江岛,蒙蒙的细雨,薄薄的烟霭,绿绿的水草,一对鸳鸯正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刷毛衣”。
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可用来描写鸳鸯的活动。
唐代诗人 吉师老 《鸳鸯》鸳鸯赭白齿新齐,晚日花中散碧蹄。
鸳鸯名言唐·韩翃《看调马》。
赭(zhě者):红褐色。
这两句大意是:马的毛色红白相间,牙齿刚刚出齐,在夕阳斜照的碧草鲜花中,踏着散碎的步伐行进。
诗句描绘一匹新调成的刚成年的马。
马的毛色像鸳鸯的毛色一样,红褐与白色错杂,鲜艳美丽,牙齿刚刚出齐,正在年轻力壮之时。
在晚日的照耀下,马儿悠闲地踏着碎步,碧草沾蹄,鲜花拂身。
晚日、鲜花、碧草的环境氛围与马的悠闲神态,组成了一幅和谐的图画。
唐代诗人 韩翃 《看调马》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
唐·杜牧《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
这两句大意是:被惊动的鸳鸯岂能没有怨恨,它们双双飞走了,还回头留恋地张望。
鸳鸯正亲亲密密地栖息在一处,突然被人惊起,它们当然有恨,所以飞去时还要“回头”,恋恋不舍地看一眼共同栖息之处,不仅偶居有情,而且“惊起”、“回头”无不有情。
诗句构想新奇,语言生动,可用来描写惊飞的鸳鸯。
唐代诗人 杜牧 《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唐·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
这两句大意是:整日没有谁去观赏微雨洒落的景色,唯有鸳鸯身穿红衣在池中相对洗浴。
诗人写对对鸳鸯在雨中戏水的情景,想象美丽的翎羽是它们的“红衣”,又想象它们正在池中“浴红衣”,形象鲜明生动。
正因为“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不受惊扰,所以戏水时显得特别自由自在。
可用以描写鸳鸯戏水的情形。
唐代诗人 杜牧 《齐安郡后池绝句》翠鬣红衣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唐·崔珏《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
鬣(1iè猎):马颈上的长毛,此指鸳鸯头顶上的长羽毛。
这两句大意是:一对鸳鸯顶着翠绿的长羽,身穿红色的衣衫,在灿烂的夕阳余辉中翩翩起舞,水禽中像这样深情的禽鸟是罕见的。
对对鸳鸯头顶长丝如“鬣”,身披红羽如“衣”,“红”“翠”相间,色彩鲜艳,又在“夕晖”的映照下双双起舞,形象优美,情深无比。
作者以此与其它“水禽”相对照,突出了鸳鸯的深情挚爱。
唐代诗人 崔珏 《和友人鸳鸯之什》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关于鸳鸯的名言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
梧桐半死:梧桐雌雄同株,古人称为连理树、合欢树,古诗文中常“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清霜后:指秋天霜降以后。
这里作者以梧桐在秋霜降落以后半死,比喻自己在垂老之年丧妻。
头白:这里是双关语,一则鸳鸯头上有白毛,故称“头白鸳鸯”;二则词人丧妻时已届五十,也到了白发斑斑的年龄。
作者在这里以鸳鸯失伴比喻自己与妻子不能白头偕老。
这两句大意是:连理梧桐在秋霜降落后半死,头白鸳鸯在失去伴侣后独飞。
贺铸一生屈居下僚,生活比较清苦。
他的妻子赵氏勤俭持家,对丈夫关怀备至,夫妇间感情笃厚。
贺铸五十岁左右,其妻亡故。
作者悲痛之余,写下了这首悼亡词,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并传不朽。
这两句以连理梧桐和头白鸳鸯作比,形象地刻画了妻子亡故以后自己的孤单、寂寞和衰颓。
北宋词人 贺铸 《鹧鸪天》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金·元好问《两栖曲》。
这两句大意是:海枯石烂也不分散的两只鸳鸯,只应成双作对,同生共死。
以“海枯石烂”形容永不改变的坚贞爱情,又以“双飞”“双死”形容生死与共的忠诚情谊。
这种比拟和夸张的手法,产生出异乎寻常的表达效果,可用来描写鸳鸯,或借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 元好问 《两栖曲》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岁老鸳鸯。
语言学家 王力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
宋·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试手初:初次试试自己(描花)的身手。
等闲:白白地。
这几句大意是:这位新嫁娘久久地饿偎在丈夫的怀里,抚弄着彩笔,在婚后初次尝试着描摹花朵。
由于沉溺于幸福的爱河之中,白白地消磨掉不少时光,影响了刺绣工夫。
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妻恩爱生活的词。
~几句把新婚夫妇的生活情态写得逼真传神。
新娘子为了掩饰自己的羞涩,在~后,地又撒娇地“笑问鸳鸯双字,怎生书?”是她真的遗忘了,还是俏皮地故作逗趣,一任读者猜想。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南歌子》鸳鸯于飞,在江之涘,和音交畅,拊翼双起。
鸳鸯名言晋·郑丰《答陆士龙诗四首·鸳鸯》。
于飞:飞。
“于”为语助词,无实义。
涘(sì四):水边。
和音:和谐的声音。
拊(fǔ府):击,拍。
这几句大意是:一对鸳鸯拍着翅膀,在江边双双飞翔,和谐的叫声总是那么欢畅。
诗句形容一对鸳鸯从水边双双飞起的情形,采用四言形式,语言古朴,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有意识地学习《诗经》的风格特点。
《诗经》有“凤凰于飞”的句子,描写凤凰相偕而飞,后人常用以比喻夫妻和谐。
这几句可以描写鸳鸯,也可以用以比喻夫妻关系和睦。
晋代学者 郑丰 《答陆士龙诗四首·鸳鸯》南山一树桂,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庆不想忘。
无名氏《鸳鸯》。
鸳鸯:古称“匹鸟”,雌雄偶居不离,常用以比喻夫妇。
传说人得其一,另一则相思而死。
交颈:两颈相依,表示亲密,后多用于比喻夫妇之亲爱。
这几句大意是:南山的一棵桂树上,栖居着一对鸳鸯。
它们两颈依偎,千年厮守,欢乐相处,永不相忘。
这首诗是汉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吟咏鸳鸯忠于爱情的诗篇。
其实,在动物界很多禽、兽都恪守着一夫一妻制,成双成对地生活在一起,。
据动物学家研究:野生的灰雁,当雄雁有了自己的配偶,绝对忠贞不二,甚至丧偶后,多半也不另寻新欢,宁愿独守其身。
水獭也是一夫一妻制的好例子,它们共同筑窠、猎食,抚养小水獭,一旦有其它水獭闯入,就会全力赶走它。
英格兰的大脚鹅,乌干达的羚羊也是忠于配偶的模范,可惜它们没有像中国的鸳鸯那样,被视为夫妇的象征,并被赋予“爱情之鸟(兽)”的美名。
无名氏 《鸳鸯》两两戏沙汀,长疑画不成,锦机争织样,歌曲爱呼名。
唐·杜牧《鸳鸯》。
沙汀(tīng厅):水边沙滩。
锦机:织机。
这几句大意是:鸳鸯成双成对地在水边沙滩上嬉戏,我总怀疑画笔画不出它们的美好形象,人们都争着在锦机上织出它们可爱的模样,在歌曲中也喜欢把它们的名字呼唤。
鸳鸯戏水,两两相依,形象优美动人。
如此可爱的形象,画图“画不成”,锦机“争织样”,歌曲“爱呼名”,诗人采用铺排手法,极力渲染鸳鸯为人们喜爱的情形。
可用来描写鸳鸯。
唐代诗人 杜牧 《鸳鸯》两两莲池上,看如在锦机,应知越女妒,不敢近船飞。
明·高启《鸳鸯》。
这几句大意是:鸳鸯双双对对在荷塘里相伴嬉戏,宛如一幅绚丽的锦绣未下织机。
大概知道采莲少女羡幕妒忌的心理,不敢靠近菱船莲舟比翼齐飞。
鸳鸯雌雄不离,被称为“恋爱之鸟”。
高启的诗先写在清水碧波、翠叶红荷间来双去对的鸳鸯,看去好似美丽如画的锦绣;后写鸳鸯的“心理”,它们怕自己成双成对过分亲昵会引起越女的妒忌,就知趣地远离姑娘们的莲舟比翼而飞。
全诗不正面落笔,而用比喻、反衬手法写鸳鸯,既含蓄蕴藉,又意见言外。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 高启 《鸳鸯》鸳鸯交颈绣衣轻,碧沼藕花馨,偎藻荇,映兰汀,和雨浴浮萍。
关于鸳鸯的名言五代·前蜀·毛文锡《诉衷情》[鸳鸯交颈]。
交颈:颈项相交,形容十分亲密的样子。
沼(zhǎo找):小池。
藕(ǒu偶)花:荷花。
馨(xīn新):芳香。
偎:靠近。
藻荇(xīng幸):指各种水草。
兰汀(tīng厅):生长着兰花的沙洲。
这几句大意是:碧绿的小池中荷花飘香,双双鸳鸯交颈而栖,身穿轻盈的绣花衣裳,光彩映照着兰洲,身影依偎着水草,正冒着细雨,沐浴在浮萍旁。
好一幅鸳鸯浴水图
不仅有细致的描绘,而且有多侧面的烘托映衬,可用来描写鸳鸯戏水的情形。
唐末五代诗人 毛文锡 《诉衷情》无主荷花开满堤,莲歌声脆小楼西。
鸳鸯自是多情甚,雨雨风风一处栖。
清代诗人 季淑兰 《消夏词》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宋·尤袤《全唐诗话》宿在一起,飞在一起。
比喻相爱的男女形影不离。
南宋诗人 尤袤 《全唐诗话》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莲女妒,惊飞不许长相聚。
宋·欧阳修《渔家傲》[叶有清风]。
这几句大意是:绿叶在清风中摇曳,鲜花上挂着露珠,叶儿花儿茏罩着成双成对的鸳鸯伴侣,白锦般的顶丝,红锦般的毛羽,引起了采莲女的嫉妒,把它们惊飞,不许它们长相聚。
鸳鸯在荷花丛中成双作对地嬉戏,那情景引起了采莲姑娘的妒忌。
诗人用清丽的彩笔勾画出优美的画面,用莲女的嫉妒反衬出鸳鸯侣的一往情深,蕴蓄着无穷的情趣。
《诗经》的主要内容
)《诗经》的主要内容:1、农事诗,反映了周代的农业生产活动,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如《豳风·七月》、《周颂·臣工》、《周颂·噫嘻》、《周颂·丰年》、《周颂·载芟》、《周颂·良耜》等。
2、征役诗,即大量反映徭役和兵役问题的诗歌。
如《唐风·鸨羽》、《魏风·陟岵》、《邶风·式微》、《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豳风·东山》、《采薇》等。
3、婚恋诗,即篇幅众多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和妇女命运的作品。
风诗里这类作品尤其多,约占风诗的三分之一。
《诗经》中的爱情诗,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反映了恋爱关系中的各种情景和具体矛盾,揭示了人们在爱情生活中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心理。
不少作品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如《周南·关雎》、《周南·汉广》、《召南·摽有梅》、《秦风·蒹葭》等;还有的作品描写了恋爱者成功的喜悦和幽期密约的甜蜜,如《召南·野有死麕》、《邶风·静女》、《鄘风·桑中》、《郑风·野有蔓草》等;有的作品则抒发失恋的痛苦和对干涉恋爱婚姻者的不满和反抗,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郑风·狡童》等;有的则表现了忠贞不渝的生死之恋,如《郑风·出其东门》、《王风·大车》等。
至于那些直接反映婚姻家庭生活的作品,虽不如爱情诗那样丰富多彩,却也展示了比较充实的内容。
这类作品主要有两方面,有的写夫妻两情笃厚,描写了家庭生活的和美,如《郑风·女曰鸡鸣》、《郑风·风雨》、《齐风·鸡鸣》;有的则恰好相反,以夫妻反目和女子被弃为主题,通常称为弃妇诗,如《郑风·谷风》、《卫风·氓》。
4、燕飨诗,又称燕饮诗或宴饮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是周人重礼乐、尚亲情、笃友谊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产物。
如《小雅·鹿鸣》、《小雅·常棣》、《小雅·伐木》、《小雅·宾之初筵》、《大雅·行苇》等。
5、怨刺诗,其中民歌里的怨刺诗,以辛辣的笔调嘲讽了统治阶级的行径,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等;还有一些贵族文人的作品,产生于西周末期春秋前期,多为感时伤世,切中时弊之作,《小雅·北山》、《小雅·十月之交》、《小雅·大东》、《大雅·民劳》、《大雅·板》、《大雅·荡》等,尽管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命笔,但依然可以看到当时政治生活的情景。
6、周族史诗,主要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反映周部族祖先形象和周部族迁徙、发展、壮大等内容的诗歌。
是《诗经》中描写一个部落早期发祥历史的作品。
这些史诗,形象地反映了周人从野蛮向文明(即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
反映了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的历史,合在一起,是一部很完整的叙述早周历史的史诗,对早周历史转折事件的记载尤为详细,不仅有文学价值,而且弥补了史料的不足,具有文献价值。
祝福祖国的古诗
长江 黄河 两条古老的泪腺 哭肿了你诞生前的眼 一百年的哭声 伤透了五千年的心 放牧过牛羊的鞭子 赶走豺狼虎豹 收割了黑暗的手 种下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阳光 新中国 你 诞生在十月的第一天 五星红旗 是你第一张肖像 二 而立之年 你拔掉封闭的栅栏 将大锅和陈旧的盆罐 一起打碎 我们的食物 忽然多了起来 阳光下走自己的路 风雨中走自己的路 面对恶意的目光 你说 不 三 离乱中被掳走的孩子 正——返回家门 你结实的肩头 趴着哭泣的海峡 有朝一日 它终会回到你温暖的怀抱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在哪里 你说 在十二亿华夏儿女的双手上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多么豪迈的诗词,60年后,我们都做到了。
神七,奥运,还有中华民族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看我中华,看我祖国,我祝福你和谐、强盛、繁荣
. 六十载风雨同舟,三十春改革开放。
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一个东方的巨人悄然崛起,那就是我们的祖国,中华儿女祝你永远幸福、安康。
. 一国两制的成功,三峡工程建设的壮观,神舟载人飞船升天的壮举,西部开发的激情,奥运会的圆满成功,两岸三地的团团圆圆”我们真心祝福您在新世纪创造更辉煌的奇迹。
. 祝福我们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 神州大地繁花似锦,祖国长空乐曲如潮。
在这美好日子里,让我们用最真挚的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 神州奋起,国家繁荣;山河壮丽,岁月峥嵘;江山不老,祖国常春
祝愿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 请允许我为您点亮60支蜡烛。
烛光中的您,虽历风霜但沧桑遮盖不住您的慈祥。
在您60华诞之际,谨向您表达我们心中最真挚的祝愿:生日快乐
. 一甲子共和国经天纬地建小康社会,六十载中国人惊天动地绘和谐蓝图。
. 60年风风雨雨,60载春华秋实,忆昨日艰苦岁月,畅明日光辉旅程,我与祖国同欢庆。
. 60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60年多难兴邦,艰难奋进
如今我们已跻身世界强国之林
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人民全面小康、幸福安宁
. 生吾炎黄,育我华夏。
待之有为,必报中华。
. 大海用涛声歌颂,大山用巍峨见证,大地用缄默宣誓:中国我为你骄傲。
. 我放飞百鸽衔来绿色橄榄为新中国祝贺生日,我送出祝福带来真挚问候愿你假日开心。
愿十月的你绽放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 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我。
国庆节来临,让我们共祝愿国圆家圆,家和国兴
. 白驹过隙,60年的风雨,60年的奋斗,一条东方巨龙腾空而起:中国,我为你感到骄傲
中国,我为你感到自豪
我祝福你和谐,昌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 1949,1979,如今2009,新中国母亲将生日,56子女贺大寿,祝福我们的生活步入小康。
中国万岁 只找到这些,原谅啊。
有情人终成眷属之类的古诗词?
问世间情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这个也比较好,看时记住的,元好问的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个相当经典,白居易《长恨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有《诗经》里的契阔,与子成说。
持子之手,与子偕老。
描写结婚的古诗词
我个人最优美的当属《诗经女鸣》中的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这写的就是普通夫妇之间的日常对话,可也是世间最完美的爱情。
意思是我们一起喝着酒,和你一起慢慢老去,琴瑟相互和鸣,奏出最优美的音乐,再也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
我要提醒的是你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写的是两地分离的爱情,士卒在外久戍不得归,因思家而显得哀伤凄婉,这个有点不太好哦。
诗经 崧高 翻译及赏析
崧高·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作品介绍】 《崧高》是《诗经》里面《大雅》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毛诗序》以为是尹吉甫美宣王,但吴闿生却认为是讥刺。
他在《诗义会通》中说:“案《崧高》、《烝民》二诗,微指略同。
皆讥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
《序》皆未能发其义。
《烝民》语意较显,汉儒犹有知之者,此篇则喻者益少。
然二篇笔意相似,惟此为弥隐耳。
先大夫曰:迭称王命,所以深著王之远贤。
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
’最得其旨。
殆三家遗说,郑偶采及之,非毛义也。
‘不显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远去也。
崧高【题解及原文】申伯封于谢,周宣王大加赏赐。
尹吉甫写诗表示赞美,并为申伯送行。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
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
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
”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
有俶其城,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
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
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
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
徒御啴啴。
周邦咸喜:戎有良翰
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闻于四国。
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注释】1、崧(松sōng):山高大貌。
嵩山,五岳之一。
《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衡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2、申:《郑笺》:“申,申侯也。
甫,甫侯也。
皆以贤知入为周之桢干之臣。
”3、宣:垣(原yuán)。
《郑笺》:“四国有难,则往扞(捍hàn)御之,为之蕃屏;四方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
”4、缵(纂zuǎn):继承。
《郑笺》:“亹亹(伟wěi),勉也。
缵,继也。
”《集传》:“使之继其先世之事也。
”5、谢:今河南唐河县南。
《正义》:“申伯先封于申,本国近谢;今命为州牧,故改邑于谢。
”6、式:《集传》:“式,使诸侯以为法也。
”7、登:《毛传》:“登,成也。
”《郑笺》:“世世执其政事传子孙也。
”8、庸:《毛传》:“庸,城也。
”9、彻:治,测定。
《集传》:“彻,定其经界,正其赋税也。
”10、私人:《集传》:“私人,家人也。
”11、有俶:俞樾《群经平议》:“有俶,形容其厚也。
”12、藐藐:《毛传》:“藐藐,美貌。
”13、蹻蹻(绝jué):《毛传》:“蹻蹻,壮貌。
”14、钩膺:套在马胸前和颈上的带饰。
《毛传》:“濯濯(拙zhuó),光明也。
”15、莫如南土:《正义》:“因告之曰:我谋度汝之所居,无如谢邑之最善。
”16、近(记jì):表语气,犹“矣”。
《郑笺》:“近,辞也。
声如彼记之子之记。
”17、迈:《郑笺》:“迈,往也。
”18、谢于诚归:《郑笺》:“谢于诚归,诚归于谢。
”19、峙(制zhì):贮备。
粻(张zhāng)、遄(穿chuān):粮食。
《集传》:“峙,积。
粻,粮。
遄,速也。
”20、番番(播bō):《毛传》:“番番,勇武貌。
”21、啴啴(滩tān):《毛传》:“啴啴,喜乐也。
”22、周:《郑笺》:“周,遍也。
”23、元舅:《传疏》:“元舅,大舅也。
宪,法也。
文武是宪,言申伯既有文德,又有武功,足为法于天下也。
”24、揉:顺,使顺服。
《郑笺》:“揉,顺也。
”25、诵:胡承珙(巩gǒng)《后笺》:“此章言诵,又言诗,又言风,三者有别,诵者可歌之名。
……诗则其本篇之词,风则其词中之意。
”【白话翻译】嵩山高大是中岳,巍峨耸立入云层。
中岳嵩山降神灵,申伯甫侯二人生。
是那申伯和甫侯,周家栋梁最有名,保卫四方诸侯国,宣扬教化天下宁。
申伯做事最勤敏,周王委他继重任。
建设城邑在谢地,南国奉他作准绳。
周王命令召伯虎,去为申伯建新城。
建成国家在南方,世世代代掌国政。
周王下令给申伯,要为南国做楷模。
依靠谢地老百姓,新的城墙快建筑。
周王又命召伯虎,去为申伯治田土。
王命太傅和侍御,家臣迁去一起住。
申伯迁谢大工程,召伯奉命来经营。
城墙高大又厚实,宗庙寝殿都建成。
寝庙已成多漂亮,王对申伯行赐赏。
四匹马儿多雄壮,胸前带饰闪金光。
王送申伯去谢城,路车四马真漂亮。
仔细考虑你住处,天下莫比南土墙。
赐你大圭尺二长,作为国宝永收藏。
我的娘舅放心去,确保南方万里疆。
申伯决定要起程,王在郿地来饯行。
申伯要回南方去,决心回去住谢城。
天子命令召伯虎,申伯疆土要划清。
路上干粮准备好,日夜兼程马不停。
申伯勇武貌堂堂,已进谢邑这地方。
随从士卒喜洋洋。
全国人民都欢喜,你是国家好栋梁。
申伯高贵显荣光,周王舅父不平常,文德武功作榜样。
申伯具有好德行,温和仁爱又端正。
安抚诸侯服万国,天下四方传美名。
吉甫作了这首诗,篇幅宏大语言精。
它的含义非常好,赠给申伯表欢庆。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诗经赏析栏目。
【讲解】 这首诗,《毛诗序》以为是尹吉甫美宣王,但吴闿生却认为是讥刺。
他在《诗义会通》中说:“案《崧高》、《烝民》二诗,微指略同。
皆讥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
《序》皆未能发其义。
《烝民》语意较显,汉儒犹有知之者,此篇则喻者益少。
然二篇笔意相似,惟此为弥隐耳。
先大夫曰:迭称王命,所以深著王之远贤。
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
’最得其旨。
殆三家遗说,郑偶采及之,非毛义也。
‘不显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远去也。
’”我们以为这首诗是尹吉甫赠给在王室为卿士而又出为方伯的申伯的。
其旨意是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功劳。
同时也写了宣王对申伯的优渥封赠及不同寻常的礼遇。
西周末期,其南方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等侯国。
由于王室卑微,这其中一些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并不怎么顺从王室,叛乱时有发生,所以派谁去统领侯国,安抚南方,对当时的周王室来说,就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了。
申国为周初所封,西周末年依然强大,在众侯国中有一定的威望。
申伯入朝为卿士,在朝中有很高威信。
鉴于当时的形势,再加上申伯是王室贵戚(宣王元舅),故宣王改大其邑,派他去作南方方伯。
所以,宣王分封申伯于谢,有其政治目的,完全是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为出发点的。
清人李黼平《毛诗纳义》曰:“自共和时,荆楚渐张,故召穆公有追荆至洛之役。
宣王时,势当又炽,南方诸侯必有畔而从之者,故加申伯为侯伯,以为连属之监,一时控制之宜,抚绥之略,皆于此诗见焉。
”尹吉甫为什么对分封申伯于谢之事加以郑重叙写,周王为什么在分封时反覆叮咛、殷勤眷注,为什么京师之人看到申伯启程欢欣鼓舞,知道了上述情况,我们就不难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从布局谋篇及结构上看,这首诗有明确的线索,一定的顺序。
全诗八章。
首章叙申伯降生之异,总叙其在周朝的地位和诸侯中的作用。
次章叙周王派召伯去谢地相定申伯之宅。
三章分述宣王对申伯、召伯及傅御之命。
四章写召伯建成谢邑及寝庙。
五章为周王期待申伯为天子效命的临别赠言。
六章叙宣王在郿地为申伯饯行。
七章叙申伯启程时的盛况。
末章述申伯荣归封地,不负重望,给各国诸侯们作出了榜样,并点明此诗作意。
可以看出,作者是以王命为线索,以申伯受封之事为中心,基本按照事件发展的经过来进行叙写的。
但由于要表示宣王对申伯的宠眷倚重,故诗中又每事申言,不厌句义重复,可以说这是《崧高》一诗的显著特征。
严粲《诗缉》说:“此诗多申复之词,既曰‘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又曰‘申伯之功,召伯是营’。
既曰‘南国是式’,又曰‘式是南邦’。
既曰‘于邑于谢’,又曰‘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既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又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
既曰‘谢于诚归’,又曰‘既入于谢’。
既曰‘登是南邦,世执其功’,又曰‘南土是保’。
既曰‘四牡蹻蹻,钩膺濯濯’,又曰‘路车乘马’。
此诗每事申言之,写丁宁郑重之意,自是一体,难以一一穿凿分别也。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两句,孔颖达疏曰:“此复云‘王命召伯’者,召伯营谢既成,遣使报王,王知城郭既了,又复命以此事。
”顾广誉《学诗详说》评曰:“此以辞害意也。
只是一时一事,此乃溯原申伯之归谢所由得遄行耳。
《集传》谓:‘召伯之营谢也,则已敛其税赋,积其餱粮,使庐市有止宿之委积,故能使申伯无留行也。
’盖举其国中之峙粻,而在道固不待言矣。
”正因为孔颖达不视王命为“一体”,强加分别,附会穿凿,所以招致顾氏之讥。
这首诗的起首二句“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为后人所激赏。
方玉润说:“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
”又曰:“发端严重庄凝,有泰山岩岩气象。
中兴贤佐,天子懿亲,非此手笔不足以称题。
”“后世杜甫呈献巨篇,专学此种。
”(《诗经原始》)既指出起句的艺术特征,又点明了它的用意和深远影响。
读此二句,首先让我们联想起的倒不是杜甫的“呈献巨篇”,而是其《咏怀古迹》第一首的开头两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及其评语。
有人说这二句:“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又有人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
”《崧高》的作者在诗里是要努力把申伯塑造成“资兼文武,望重屏藩,论德则柔惠堪嘉,论功则蕃宣足式”的盖世英雄,所以以此二句发端,就显得称题切旨,可谓气势雄伟,出手不凡。
杜诗与此机杼正同,波澜不二。
后世诗中除老杜这一联外,能具此神理而堪与之比肩者实寥寥无几。
(伏麒鹏)
诗经关雎的最简洁的赏析
《关雎》赏析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
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全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
作者用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下一章,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自己的追慕之心和相思之苦。
这个青年男子所恋的乃是河边一位采荇菜的姑娘,“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去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正是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他日夜相思,不能须臾忘怀。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极写他追求、想念的迫切心情;“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是写他相思之苦,已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悠,长,形容其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忧思。
这里把两“悠”字,双双以感叹语气出之,着意加重了感情色彩,把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至难耐的相思之苦,都深深地表现了出来。
第四、五章写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描写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地表现出来。
但这里的热闹场面并非已然的事实,而是青年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的幻想。
这一结婚的热闹场面的描写,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