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是什么意思
古汉语中,疑问词包括①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②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③疑问副词(岂、独、其等)具体运用如下: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
有时候用疑问代词,有时候用疑问语气词,有时候是二者都用。
例如: 其谁曰不然
(左传隐公元年) 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 孰为夫子
(论语·微子) 子见夫子乎
(论语·微子) 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句里的疑问代词宾语也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吾谁欺
欺天乎
(论语·子罕) 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
曰:敬兄。
(孟子·告子上) (比较“谁欺”和“欺天”、“谁敬”和“敬兄”这些动宾结构的宾语的位置。
) 於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既富矣,又何加焉
(论语·子路)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论语·子路) 梁客辛垣衍安在
(战国策·赵策)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又谁敢德
(同上)第一第二两个例子最富有启发性,疑问代词作宾语就在动词前面,不是疑问代词就在后面。
有时候,动词前面有助动词,疑问代词宾语就放在助动词前面,上面所举的最后两个例子就是这样。
疑问代词用作介词的宾语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它们也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
例如: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战国策·赵策) 何由知吾可也
(孟子·梁惠王上)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成公三年) 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战国策·齐策) 上古汉语这种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词序,一直为后代古文家所遵守。
例如: 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韩愈:祭十二郎文)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将何适而非快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比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更为严格,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例外。
只有“何如”又说成“如何”,好像是例外,其实这两种词序都出现在上古汉语里。
在先秦时代,它们已经是一个凝固形式,意思是“怎么样”、“怎样”或“怎么办”。
例如: 与不谷同好,如何
(左传僖公四年)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乡人皆好之,何如
(论语·子路)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战国策·楚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梁惠王上)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古书上还有“若何”、“何若”、“奈何”的说法(含义与“何如”、“如何”相同),但没有说成“何奈”的。
例如: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老子·二十章) 事将奈何矣
(战国策·赵策) 秦称帝之害将奈何
(同上) 先生助之奈何
(同上)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
”(战国策·齐策) 古代又有“如......何”“若......何”“奈......何”的说法,当中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例如: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论语·颜渊) 如受吾币而不假吾道,则如之何
(谷梁传僖公二年)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列子·汤问)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 力拔山兮气葢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
虞兮
奈若何
(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就是“奈汝何”。
) 陈文子见崔武子曰:“将如君何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 在古代汉语里,“如之何”“若之何”又是一个凝固形式,有时候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反问,译成“怎么”;有时候用在询问句的末尾,译成“怎么样”。
例如: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论语·子张)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
(左传成公二年) 蓺麻如之何
衡从其亩。
(诗经·齐风·南山) 疑问词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疑问代词,第二类是疑问语气词。
现在分别加以叙述。
(一)疑问代词 (1)谁,孰,何 “谁”字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
例如: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
”(战国策·齐策)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左传僖公四年)“孰”字经常表示选择。
它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例如: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论语·雍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论语·先进) 吾子与子路孰贤
(孟子·公孙丑上) (以上指人。
)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孟子·梁惠王下) (独自作乐快乐呢,还是与众人共听音乐快乐呢
第一第三“乐”字读yuè,其余“乐”字读lè。
) 礼与食孰重
(孟子·告子下) 脍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尽心下) (以上指事物。
) “孰”字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示选择的;这时,它就和“谁”字没有分别了。
相反地,“何”字也偶然可以表示选择。
例如: 孰可以代之
(左传襄公三年) 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 孰为夫子
(论语·微子) 於斯三者何先
(论语·颜渊)前面三个例子都可以换用“谁”字,最后一个例子似乎应该用“孰”字,但是“孰”字一般不用作直接宾语,所以用“何”字了。
古书上常常见到“孰与”二字连用,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
例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战国策·齐策) 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
”(同上)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种“孰与”和《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里的“孰与”不同。
第一个例子是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第二个例子含有“救赵与勿救孰得孰失”的意思。
第三个例子是说“您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较,谁强谁弱
” “何”字和现代汉语的“什么”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
例如: 孟尝君曰:“客何好
”(战国策·齐策) 门人问曰:“何谓也
”(论语·里仁)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谁”“何”都可以用作定语(“孰”字不能),但是“谁”字后面一般用“之”字,“何”字后面不能用“之”字。
例如: 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僖公四年) “何”字又可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
例如: 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 吾何爱一牛
(孟子·梁惠王上) 先生坐,何至於此
(战国策·魏策)当它用作状语的时候,被修饰的不一定是及物动词,有时候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 吾何快於是
(孟子·梁惠王上) 责毕收乎
来何疾也
(战国策·齐策) (2)安,恶,焉,胡,奚,曷 这六个疑问代词只能用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用作状语要比用作宾语常见。
先看用作宾语的例子: 梁客辛垣衍安在
(战国策·赵策)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孟子·梁惠王上) “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
”(同上) (“恶乎”等於说“於何”。
) 胡为至今不朝也
(战国策·齐策) 国胡以相恤
(贾谊《论积贮疏》)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孟子·离娄上)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论语·子路) 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滕文公上) 奚以知其然也
(庄子·逍遥游) 曷为与人俱称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战国策·赵策) “途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
(荀子·性恶)“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以译成“哪里”;“胡”“奚”“曷”和“何”字相当,可以译成“什么”。
作为宾语,“恶”字只用於“恶在”“恶乎”,而很少用在其他动词和介词前面。
再看用作状语的例子: 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
(战国策·赵策)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同上) 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
(同上) 姜氏欲之,焉辟害
(左传隐公元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诗经·魏风·伐檀)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论语·为政) 天曷不降威
(尚书·商书·西伯戡黎)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作为状语,“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可以译成“哪里”“怎么”;“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以译成“为什么”;但是最后一个例子里的“曷”字是询问未来的时间的,这种用法是《诗经》语法的特点之一,别的古书上很少见到。
此外,“曷”字用作状语时,和“盍”字相通,表示“何不”的意思,这里不详细叙述了。
(二)疑问语气词 (1)乎,诸 疑问语气词“乎”字,表示纯粹的疑问。
“乎”字译成现代汉语,有时要译成“吗”,有时要译成“呢”,这要看它用在什么样的疑问句里。
在是非问句里,发问的人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字,这种“乎”字要译成“吗”。
例如: 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
”(战国策·齐策)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论语·微子)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论语·卫灵公) 许子冠乎
(孟子·滕文公上) 在选择问句里,“乎”字要译成“呢”。
例如: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
将以为楚国祅祥乎
”(战国策·楚策) 孟子曰:“敬叔父乎
敬弟乎
”(孟子·告子上)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先秦时代,句中已经用了疑问代词的所谓特指问句,极少用“乎”字,这可以从本节通论所举的若干特指问句里看到。
这是因为既然句中用了疑问代词把疑问之点提出来了,不用“乎”字,仍然可以了解为疑问句。
秦汉以后,特指问句用“乎”字才渐渐多起来。
例如: 轸不之楚,何归乎
(史记·陈轸列传) 孰为汝多知乎
(列子·汤问)特指问句里的“乎”字要译成“呢”。
“乎”字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字、“宁”字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
例如: 其何伤於日月乎
(论语·子张) 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
(战国策·赵策) 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 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战国策·赵策)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庄子·秋水)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战国策·齐策)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史记·陈涉世家)反问句是无疑而问,只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并不一定要求回答。
跟疑问代词相呼应的“乎”字译成现代的“呢”,其余的“乎”字译成现代的“吗”。
“乎”字跟“其”(表示委婉语气)、“无乃”(表示恐怕是的意思)、“得无”(表示该不会的意思)等词相呼应的时候,表示一种委婉语气,略等於现代的“吧”字。
例如: 其是之谓乎
(左传隐公元年) 子其怨我乎
(左传成公三年) 其恕乎
(论语·卫灵公) 无乃不可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
(战国策·赵策) 有时候,“乎”字并不表示疑问,而是表示感叹。
例如: 长铗归来乎
(战国策·齐策) 必也正名乎
(论语·子路) 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庄子·养生主) “诸”字是“之乎”的合音。
“诸”字用於句尾的时候,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
例如: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论语·先进) (注意比较“行诸”和“行之”。
)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 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论语·子路)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梁惠王下) 不识有诸
(孟子·梁惠王上) (2)与(欤),邪(耶) “与”(欤)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吗”字或“呢”字。
“与”和“乎”的分别是:除了有疑问代词或在选择问句而外,“与”字一般不表示纯粹的疑问。
用“与”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是说话人猜想大约是这样一件事情,但是还不能深信不疑,要求对话人加以证实。
因此,纯粹表示疑问的“乎”字不能换成“与”字,例如“伤人乎
”不能换成“伤人与
”“冯公有亲乎
”不能换成“冯公有亲与
”下面是一些用“与”字的例子: 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宪问) 是鲁孔丘与
(论语·微子) 是鲁孔丘之徒与
(同上) 然则师愈与
(论语·先进) 然则废衅钟与
(孟子·梁惠王上)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孟子·公孙丑上) 上面这种是非问句中,“与”的疑问语气不是很强的。
但是在有疑问代词的句子里,或者在选择问句里,“与”字的疑问语气强得多。
例如: 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氏) 丘何为是栖栖者与
(论语·宪问) 求之与
抑与之与
(论语·学而) “邪”(耶)字和“与”(欤)字的语法作用相同。
在先秦,有的古书只用“与”不用“邪”,如《论语》《孟子》;《春秋》三传也只有《左传》用了一个“邪”字。
《老子》《庄子》用“邪”很多,《荀子》也是用“邪”多於“与”。
“邪”和“与”古音相近,它们的不同大概是方言不同的缘故。
下面是一些用“邪”字的例子: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
(老子)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庄子·逍遥游)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秋水) 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战国策·齐策) 治乱,天邪
(荀子·天论)“与”和“邪”也都能用於反问。
例如: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战国策·赵策) 唯求则非邦也与
(论语·先进) 此非以贱为本邪
(老子) 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
(庄子·秋水) (3)哉 “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
“哉”字表示反问略等於现代的“呢”字(只有和“岂”字相呼应时才等於现代的“吗”字)。
它永远不表示纯粹的疑问;而且,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
例如: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何有於我哉
(论语·述而) 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逍遥游) 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左传僖公五年)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论语·微子) “乎哉”连用时可以表示纯粹的疑问,那是“乎”字所带有的语法意义,而“哉”字只是加强“乎”字的语气。
例如: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孟子·梁惠王上) 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孟子·万章上)但是,有时候是“乎哉”连用表示反问。
例如: 吾何慊乎哉
(孟子·公孙丑下) (“慊”qiàn,恨。
) “哉”字表示感叹时,略等於现代的“啊”字。
例如: 管仲之器小哉
(论语·八佾) 硜硜然小人哉
(论语·子路)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孟子·告子上) “哉”字和它前面的形容词也可以提到句首,构成倒装句,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例如: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野哉由也
(论语·子路) 上面我们叙述了两类疑问词--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下面我们再来简单讨论一下与疑问句或疑问语气词有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1)几种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第一,“不亦......乎”。
例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不亦......乎”是古代的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说法。
第二,“何以......为”。
例如: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论语·颜渊)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季氏) 然则又何以兵为
(荀子·议兵) 这种句子,实际上是动词“为”的疑问代词宾语“何”放在作状语的介词结构前面了,意思是“用......做什么”。
第一个例句是说“君子朴质就行了,用文采做什么
”这是无疑而问,是古代表示反问的一种说法。
在“何以......为”这个格式里,“何”字可以用别的疑问词如“奚”、“恶”、“安”等来替换;“以”字也可以“用”字来替换。
例如: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庄子·逍遥游) 恶用是鶃鶃者为哉
(孟子·滕文公下) 古代汉语里介词“以”字是可以省去的,因而“何以......为”句中也可以省去“以”,说成“何......为”。
例如: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
(汉书·张汤传)“我何渡为”意即“我渡河做什么”,“何厚葬为”意即“厚葬做什么”。
第三,“何......之有”。
“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是“有什么......”的意思。
“何厌之有”就是“有什么满足呢”(“之”字复指“厌”字)。
例如: 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隐公元年) 夫晋何厌之有
(左传僖公三十年) (2)语气词的连用 疑问语气词不仅可和疑问语气词连用(像上面所讲的“乎哉”),而且也可以和直陈语气词连用。
例如: 唯求则非邦也与
(论语·先进)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战国策·赵策) 斯谓之君子已乎
(论语·颜渊) 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论语·阳货)连用的语气词,都分别担负了表达语气的任务;这些例子中,“也”、“矣”、“已”等表直陈语气,“与”、“乎”、“哉”等表疑问或反问语气。
不过语气的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所以上面这些句子都是疑问句或反问句。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什么意思
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注入了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有向西流回来的情况呢
(长歌行)教育我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的诗句
长歌行 【标题】:长歌行 【年代】:唐 【作者】:李白 【体裁】:乐府 【内容】:--------------------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题】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
《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
”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
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
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
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的一部乐府诗总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
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
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
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注评】 青青园中葵,朝(zhāo)露待日晞(xī)。
园;园圃,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场所。
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
大叶小花,花紫黄色。
朝露:清晨的露水.待:动词,等待。
日:太阳。
晞:晒干。
○描绘葵的形象。
托物起兴。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春:温暖的春天。
布:动词,这里是散布的意思。
德泽:恩惠。
春天把阳光、雨露带给万物,因而说是一种恩惠。
万物:大地上的各种生物。
生光辉:形容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样子。
○对春天的礼赞。
常恐秋节至,焜(kǖn)黄华叶衰。
常:副词,表示情况或时间的持续和一贯性。
时常。
恐:动词,担心。
秋节:秋季。
至:动词,到。
秋气肃杀,万物多因长成而趋于衰败、死亡,故尔担心。
焜黄:颜色衰败的样子。
华:同“花”。
衰:衰老,衰败。
○由春而秋,植物完成一次生命过程。
不由得生出种种感触。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百川:泛指所有的河流。
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朝东、向东的意思。
海:大海。
何:疑问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起修饰作用。
常用来表示对时间、处所、事物的询问。
时:名词,时候。
复: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某种情况的再现。
可译作“重新”“又”。
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西、朝西。
归:动词,回。
这句意思是光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由季节转换联想到日月不居。
孔子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少年时期。
壮:成年时期。
合起来指人生命力旺盛的前半生。
努力:把力量尽量使出来。
意即勤奋。
老大:指人生命力衰败的老年时期。
徒:副词,表示动作的施行没有取得成效一。
可译为“空”。
伤悲:悲伤。
○归结为关于生命价值的感悟,精警动人。
【译文】 园圃里葵菜郁郁青青, 叶上的露珠迎着旭日闪光。
春天把雨露洒遍原野, 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最担心的是秋风乍起, 花谢叶落又是满目凋残。
江河奔涌啊东入大海, 岁月流逝啊有去无回。
人生少壮不努力奋斗, 暮年悲伤可惜悔之晚矣。
【简析】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
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
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
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
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
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
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
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
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岂不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吗
岂不就像青青葵叶,一语秋风就枯黄凋谢了吗
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
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岂不等于空走世间一趟。
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
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
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读这首诗,我们很自然会联想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关于人的生命应该如何度过的名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
因此,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但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这样,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可以坦然: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人世间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引导读者少壮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积极的。
这首《长歌行》不同于汉代其他的文人诗哀叹人生的短促、鼓吹及时行乐,它是一首唱反调的诗,是一首难能可贵的佳作。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葵 “葵”作为蔬菜名,指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
’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
大叶小花,花紫黄色,其最小者名鸭脚葵。
其实大如指顶,皮薄而扁,实内子轻虚如榆荚仁。
”本诗“青青园中葵”即指此。
另有一种菊科草本植物也叫“葵”。
向日葵即其中之一。
此外,蒲葵也可简称.“葵”,用蒲葵叶做成的扇子称“葵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