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革命小英雄句子

形容革命小英雄句子

时间:2016-07-04 12:14

关于革命小英雄的故事。

(不超过40字)

王二小王二小的家乡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

他儿童团员,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有一次日本鬼子“扫荡”时迷了路,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敌人知道上了当,就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

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赞美抗日小英雄的话

啊!抗日英雄们,你们就是那顽强的小草,面对风雨永不低头。

抗日英雄们,你们就是那炽热的太阳,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光。

叫我如何忘记你们的丰功伟绩

你们英勇奋战的身影

革命小英雄的故事短的

送鸡毛信的——海娃 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

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

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

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

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最后他凭借他的聪明机智完成了任务。

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是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

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

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

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小交通员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

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

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

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

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

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

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的搜山计划。

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

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小侦察员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

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

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

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

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

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

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

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

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儿童团团长海娃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

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

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

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

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

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

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

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

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

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

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

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

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是一个当年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真实故事。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

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

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

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

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

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

龙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

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终于倒了下去。

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

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两个小八路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

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

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

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

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

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

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

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

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

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少年游击队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

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

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

一行人刚被李公公带回村边,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

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

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

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

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

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我要几个关于革命战争的小英雄的故事,要简短的,120字内。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

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

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

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

《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

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地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

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

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

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

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

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

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

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

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

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

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

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

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

  新中国成立后,管桦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

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

小团员大多是10岁至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赖宁  刘胡兰  王二小  林森火  少年小英雄小故事  少年英雄——谢荣策  谢荣策,1931年11月13日,诞生在辽中县茨榆坨镇茨榆坨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小时候因生活所迫,9岁就给地主放猪、放牛,受尽了地主老财的百般虐待。

在他幼年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对地主老财仇恨的种子。

因此,谢荣策少年时期就参加革命活动,担任茨榆坨村儿童团长。

  谢荣策的童年是在苦水里度过的。

社会的黑暗,生活的艰难,使荣策幼小心灵上萌发了反抗压迫的信念和力量。

  1947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开始战略性反攻。

尤其是东北各线进军更是神速,打得国民党部队丢盔卸甲,溃不成军。

村里地主老财纷纷逃往沈阳。

乡亲们如久旱盼甘露一样的心情,盼望着共产、解放军的到来。

12月18日,解放军主力部队开进了茨榆坨村,谢荣策在小伙伴们的推选下当上了村儿童团长。

  1948年春天,驻辽中一带的我人民解放军,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战略部署,陆续开往前线。

龟缩在沈阳城里的国民党军队,妄图打通沈辽要道,命令一个骑兵团,乘机对辽中东部四方台、茨榆坨一带进行骚扰。

在这严峻时刻,刚满16岁的谢荣策经过斗争的锻炼,更加成熟起来。

他不顾疲劳,日夜坚守战斗岗位,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

  一天,谢荣策和武装队长肖洪义正在农会屋里擦枪,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阵阵枪声。

不一会儿,有人向农会报告说,从沈阳城窜出来的那股骑兵已经到了四方台,正沿着公路向茨榆坨村扑来。

荣策和肖洪义不顾个人安危,掩护农会干部、土改积极分子和儿童团员安全撤出农会后,俩人才分头走出。

与荣策同时离开农会大院的还有他的叔伯哥哥谢荣环,哥俩直奔谢家坟走去。

当走到村西一座小土岗时,被国民党骑兵发现,敌人追上后,枪口对准他们凶狠地叫嚷:“你们是不是儿童团

快说!不说实话就崩了你们!”荣策不谎不忙地说:“我们是学生。

”一个国民党骑兵不耐烦地说:“学生

管他妈干什么的,带走。

”于是,荣策和荣环被敌人捆绑着拴在马缰上,带到村子里。

  地主宋四环,听说国民党军队进村的消息后,穿上长袍,得意洋洋地走出了家门。

当他看见荣策被匪军捆绑着时,幸灾乐祸地走了过去,提高嗓门对院子里的匪兵说:“唉呀

这不是我们茨榆坨村大名鼎鼎的儿童团长谢荣策吗

”宋四环的一句话,惊动了那些正在院子里、屋子里抢东西的匪兵,一个个象恶狼似的向荣策扑来。

一个敌军官疯狂地叫嚷:“把这小子带进来,给我打!”几个匪兵把荣策推进屋,抽一阵皮鞭。

荣策怒不可遏,咬牙切齿地大骂敌人。

当天下午,这伙骑兵押着荣策回到团部驻地四方台村。

  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以为荣策年纪小,只要稍用严刑就可以从荣策口中得到我军情报,酷刑一招接一招,“你们的部队上哪去了

你们那帮穷人头子都跑到哪去了

”敌副官恶狠狠地追问。

荣策瞪着愤怒的眼睛:“不知道!不知道!”敌人咆哮着:“来人,夹他手指头!”敌人用竹筷子狠狠地夹住荣策的十指,荣策用尽全力反抗着。

一会儿工夫,荣策的脸变得苍白,但他还是咬紧牙关,宁死不屈。

敌副官一遍又一遍吼叫:“谢荣策,你到底是说还是不说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接着又是一阵皮鞭落在荣策身上。

残暴的国民党骑兵团长见荣策不怯硬,便耍起软招。

当天晚上,狡诈的副官假惺惺地装出一副笑脸,拍着荣策的肩膀说:“受苦了吧

小小的年纪应该放聪明点,干嘛要跟共产党跑呢

”荣策理直气壮地大声说:“是共产党救了我,我就要永远跟着共产党,死也不向你们投降。

”  3月12日早晨,敌副官假惺惺地要请荣策吃饭,被荣策严词拒绝了。

但敌人没有死心,晚上,他们把荣策带到团部,荣策虽遍体鳞伤、疼痛难忍,但他仍坚强地挺着腰板走。

一进屋,那个副官假献殷勤,对荣策说:“请坐!请坐!”荣策理也不理,怒目环视四周。

国民党骑兵团长尚其悦来到荣策面前,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这个小孩长得确实不错啊,这样吧,我看你年纪小,又聪明能干,以后就给我当个勤务兵吧。

”荣策满腔怒火,他猛地闯到尚其悦跟前说:“呸!我是共产党儿童团长,死也不给国民党干事。

你这个团长当不多久了!等我们大部队回来抓到你,我还要审讯你呢!”尚其悦的脸刷地变了,凶相毕露地尖叫着:“好厉害的小兔崽子!你不想活了吗

”荣策正言厉色地回答:“为什么不想活

是你们不让我活!”尚其悦气急败坏,歇斯底里地对士兵下令道:“把这个穷人头拉出去,枪毙!”  3月13日早晨,荣策见到了荣环哥说:“我不回去了,你回去告诉我妈妈,不要难过,革命是胜利的。

”  1948年3月13日,天空突变,乌云压顶,北风怒吼,古老的四方台大庙前变得杀气腾腾。

人们立刻意识到刽子手要行凶了。

敌人押着荣策和肖洪义,谢荣策和肖洪义昂起头,神色自若,步履坚定地登上广场中的一个小土台上。

尚其悦骑着马来到荣策面前说:“怎么样,谢团长,你不怕死吗

”荣策慷慨激昂地说:“怕死就不参加儿童团!我们的军队一定会打回来,共产党一定会给我报仇!”敌人无计可施,凶残地下了毒手,罪恶的子弹打响了,年仅16岁的谢荣策和肖洪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49年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辽中县委员会追认谢荣策为革命烈士,将他的遗体安葬在茨榆坨烈士陵园,并为谢荣策立了纪念碑,碑上刻着:“谢荣策小烈士千古!”  1984年3月,中共沈阳市委决定,进一步修建谢荣策烈士陵园。

10月13日,谢荣策烈士像塑成,在塑像基座正面大理石上,原中共沈阳市委第一书记李涛同志题写的“少年英雄谢荣策”七个大字,寄托着人们对烈士的怀念和哀思!  小宣传员——石宝芹  石宝芹,1932年11月生,江苏响水县陈家港南林人。

1947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再次占领陈家港后,严密封锁,大镇区内生活资料严重匮乏。

石宝芹为谋生计,经常用火油,火柴等到王集(今南河)头甲一带去换些玉米,面粉,山芋干等,回去充饥度日,在频繁的往来中.她们与南河区民主政府逐渐取得了联系。

1947年秋,开始将南河区民主政府的油印宣传品带进被敌人侵占的陈家港,宣传土地改革,全国解放战争形式等提高群众觉悟。

  农历腊月末的一天拂晓前,在新民街巷内挨户地把传单塞进门。

天亮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发现了共产党的传单,立即进行追查。

由于叛徒告密,当天晚上,石宝芹等四人落入敌手。

在牢中,敌人威逼利诱,但她们众口一词;“不晓得”,“不知道什么传单、小报”。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们坚贞不屈。

翌年2月16日,四个姑娘被国民党军队押往南潮河闸堤内,反动军官对她们说:“还有最后机会,谁交待了谁就可以回家。

”而四个姑娘齐声说说“你们要杀就动手吧,没有什么可讲的。

”最后国民党军队残忍地将她们四人全部杀害。

石宝芹英勇就义年仅16岁。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周银海,1933年生,江苏靖江侯河乡幸福村人。

家境贫困,主要靠父母种地主的租田糊口,生活朝不保夕。

幼小的周银海不得不帮大人干活,有时挖点野菜充饥。

  1940年新四军东进,周银海的家乡获得解放,从而使他有机会入学读书,接受革命教育。

1943年,乡里成立农抗会和儿童团,周银海高兴地报了名,成为一名儿童团员。

从此,他白天上课,晚上到村头、路口站岗放哨,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一天傍晚,周银海扛着红缨枪在路口站岗,突然村外来了一人。

此人身穿长袍,头戴礼帽,腋下夹着一只小布包,像是教书先生。

周银海想:“怎么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

”于是便举起红缨枪,拦住来人要路条。

那人见此情况,连忙掏出路条给周银海看。

这时,乡农抗会吴会长正好路过此地,一看来人是县委的陈部长,两人不禁哈哈大笑。

陈部长见周银海办事认真,表扬了他,并鼓励他好好学习,跟共产党干一辈子革命。

从此,周银海在儿童团干得更出色了,不久当上了儿童团团长。

此后,他经常带领儿童团员在村里唱歌、上操,在路口站岗、放哨,还多次配合民兵破路拆桥,常常受到区乡干部和村民的赞扬。

  1946年,土地改革运动在周银海的家乡展开。

那里有8家大地主,都是远近闻名的吸血鬼,剥削农民心狠手毒。

运动中,周银海带着儿童团员,配合民兵监视地主的行动。

在一次斗争地主的大会上,他领着儿童团不时高呼口号,使斗争大会开得十分热烈。

这年冬天,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大举进攻解放区。

国民党军队对靖江实行重点“清剿”。

因为靖江是苏中解放区南部的“门户”,侯河区是靖江县的老解放区,迎祥乡又是靖江的土改实验乡,所以国民党反动派决心要将这里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斩尽杀绝。

  1947年1月18日清晨,国民党整编第四师对侯河地区进行“扫荡”。

周银海发现敌情后,立即通知正在准提庵小学开会的乡干部,要他们迅速转移。

为了掩护这些乡干部撤退,周银海挺身而出,将敌人引开,自己却英勇被捕。

  敌人将周银海押进团部,逼他供出谁是共产党干部和干部家属,周银海坚定地说:“我不知道

”。

敌营长命令士兵把周银海按倒跪在地上,一边压杠子,一边要周银海说出谁是共产党,直至把周银海压昏过去。

敌人又舀来一盆冷水泼向周银海。

周银海透了口气,一字一句地说:“你们这些狗东西,就是打死我,我还是不知道

”敌人又搬出老虎凳,把周银海绑在凳上,脚后跟下塞进一块块大砖,上到四块,他又一次晕厥过去。

从上午直到深夜,敌人还在对这个钢铁般的少年不断用刑。

在敌人的酷刑下,周银海一次次昏迷过去,但是始终没有屈服。

  第二天,敌人将全村乡亲集合在晒场上,把周银海带到人群面前,要他当场指认谁是共产党干部和干部家属。

周银海环视四周,大声喊:“乡亲们,解放军一定会打败反动派

”敌人见无计可施,就放出狼犬,将周银海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地咬下来……周银海始终没有屈服。

敌人一无所获,就将周银海拖到晒场枪杀。

刚满14周岁的周银海壮烈牺牲

  解放后,靖江文教科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儿童团长周银海》一文,以他的光辉事迹教育全县青少年。

  苏北少年女英雄——马秀英  马秀英,1929年6月生。

江苏淮安县石塘区南涧乡近采桥镇(今,淮安市朱桥镇洼圩村)人,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

1945年10月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l946年2月担任石塘区黄卢(南)村妇女会长。

  1946年12月,一天下午,石塘圩子的五六个还乡团分子来抓马秀英和妇女会成员。

此时,秀英和几个妇女会员正在黄卢村为联防队做军鞋。

秀英接到村民报告,即分头转移。

她扮成回娘家的小媳妇向东南方走,在洼圩北门遇上黄兆云带领的“还乡团”。

黄兆云一眼认出秀英,一群还乡团分子像疯狗似的窜上来,一拥而上扭住她的胳膊,把她押到周庄圩子里。

  在周庄圩子里,黄兆云妄图从她的口中得知我地方党组织的秘密以及妇女会成员的名单,对她软硬兼施,逼问共产党组织和妇女会员名单。

秀英被肆意凌辱,严刑拷打:鞭子抽,杠子压,灌辣椒水,坐老虎凳……  面对酷刑,秀英斩钉截铁地回答:“要人头有一颗,要名单办不到

”  最后,黄兆云把她押到仇夏庄残杀。

马秀英牺牲时年仅17岁。

  回答者: 沫の圜 - 一级 2010-3-28 16:13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就要小学毕业了。

这些年里,在老师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每当我读到周恩来小时候就发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不禁会 想:我为什么要读书呢

后来才慢慢明白:今天的我们要为祖国的富强而读书,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我是一个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的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永不言弃: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脑子随着老师转,做作业一丝不苟,课后及时复习。

因此,我的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都能均衡发展。

一有时间,我就会坐下来读各种各样的书:名著、杂志、报刊等,我都喜欢看。

我经常在书籍的海洋里探索知识的奥秘,UFO成了我的酷爱,达芬奇成了我的梦想,爱因斯坦成了我的崇拜。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取得成绩时不骄傲,遇到挫折时不气馁。

在学习上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孜孜以求的精神,面对困难,从不言败。

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成绩,同时,学校也给予我多项荣誉。

  在生活中,我乐观向上,乐于奉献,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多给红领巾增光添彩。

我自觉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诚实守信。

生活上勤俭节约,从不浪费;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我的座右铭。

只要有同学向我请教,不管多么忙,我都会停下来,耐心地给他讲解,直到同学弄懂为止。

我热爱集体,愿意为班级、为同学们服务。

作为班干部,我总是以身作则,协助老师管理好班级,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我爱自己的班级,爱每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同学。

我热情开朗,只要有我的地方就有笑声,同学们都很喜欢与我交往。

  我的兴趣广泛,琴、棋、书、画都是我的爱好,科幻画多次获奖。

我是校文学社优秀社员,并获“百家作文指导”优秀作文比赛特等奖。

生命在于运动,为了增强体魄,我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羽毛球、乒乓球都是我酷爱的项目。

每天早晨,总能见到我奔跑的身影。

  我爱自己,更爱祖国,我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添彩

为家乡的建设、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明天

抗日小英雄雨来的故事50字,谢谢

12岁的雨来住在芦花村,交通员李大叔来他家躲避,雨来把他藏到缸底的洞里。

自己被鬼子抓住。

鬼子威逼利诱,雨来非常坚定。

鬼子决定枪毙雨来。

雨来趁鬼子不注意,跳进水里游走了。

抗日小英雄的图书有哪些

书名:《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作者:于延俊,齐密云编著 ISBN号:7-5017-2327-3 发行地:北京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3.5 页数:274页 开本:19cm书名:《抗日小英雄何畏》 ISBN:780699746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书名:《红色少年的故事》 图书编号:1825628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753224995 作者:姜风 出版日期:2006-11-01 版次:1 开本:32开 书名:《抗日烽火》 图书编号:911952 出版社: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ISBN:753153361 作者:江岸 出版日期:2002-04-01 版次:1 希望能采用

谢谢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