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村,哈尼族的句子。
200字以上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的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叶车”、“阿木”等等. 哈尼族认为:“人生在世一辈子,死在阴间得永生”. 主要分类 综述 谚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固定的语句.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如“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来分,大体有以下几种: 气象谚语 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观察气象的经验总结.如: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农业谚语 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如: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卫生谚语 卫生谚语是人们根据卫生保健知识概括而成的.如: 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 社会谚语 社会谚语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等方面应注意的事.如: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狭路相逢勇者胜.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学习谚语 多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人们发奋学习.如: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哈尼族语言中啊不撸翻译成汉语是什么
哈尼语(Hani language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中国境内分布在云南省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及墨江、江城、普洱、镇沅、景东、澜沧、新平等县。
使用人口约 100万(1982)。
分哈雅、碧卡、豪白 3个方言。
哈雅方言又分哈尼和雅尼(侕尼)两个次方言。
在缅甸、老挝、泰国境内称阿卡语,和西双版纳一带的雅尼次方言大体一致。
越南境内的哈尼语和金平县哈尼次方言基本相同。
各方言都只有单辅音声母。
部分地区有腭化唇音,如pj、bj、 phj、mj等。
哈雅方言有浊塞音和塞擦音,如b、bj、d、ɡ、dz、唓等。
各地擦音都分清浊两套,如 s和z,嶃和j,x和γ等。
有的地区有清边音拀或拀h。
韵母以单元音为主,常见的有 i、e、ε、a、婖、o、u、γ、噜、═、徲等。
大部分地区元音分松紧,如i和i,e和e等。
复元音大都出现在借词上。
有的地区有鼻韵尾-嬜(或读作鼻化音),有的地区还有 -m。
多数地区带鼻音成分的韵母限于借词读音。
没有塞音韵尾。
声调都较少,固有词一般分55、33、31三个调。
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形态变化较少。
人称代词有形态变化,但一般限于单数第一、二人称。
名词和形容词有前加或后加成分,前加成分一般是词类标志,形容词的后加成分表示不同的色彩。
有表示时态、语气和各种结构的助词。
形容词修饰名词时一般在名词后,但带助词时可以在名词前。
句子成分的次序是主语—宾语—谓语。
1957年,以绿春县大寨话为标准音,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共26个字母。
①声母,各方言都有不送气和送气的清塞音和清塞擦音声母,如p、ph、t、th、k、kh、、h、、h等。
哈雅方言还有浊的塞音和塞擦音,如b、d、、、 等。
哈雅方言和碧卡方言的部分地区有腭化唇音声母,如pj、phj、bj、mj等。
各方言都有清浊两套擦音如s和z,和j,x和等。
哈尼次方言和豪白方言的一些地区有清边音声母或h;有的地区有舌叶音声母,如、h、、等。
各方言都只有单辅音声母。
②韵母以单元音为主,常见的如i、e、、a、、o、u、、、、等。
哈雅方言的元音各分松紧,碧卡方言大部分元音分松紧,豪白方言高元音才有紧的,有的地区所有元音都不分松紧。
复元音往往是借音。
雅尼次方言和红河浪杂、墨江坝溜等处有鼻音韵尾-(或读作鼻化音),有的地区还有-m(或以m为韵母)。
其他地区只有借词才有鼻韵尾-或鼻化音韵母,有的地区无论是原有词或借词都没有带鼻音成分的韵母。
没有-p、-t、-k等塞音韵尾,个别地区出现这类韵尾是傣语借词。
③有3个声调,固有词一般分高平调、低平调、低降调。
有变调现象,有的变调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如人称代词不同的格),有的纯属连读变音。
一些地区从邻近汉语方言借入中升或高升调,用来拼读汉语去声借字。
④音节结构,多数音节可以区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3个部分,少数音节只有韵母和声调两部分。
有的地区有鼻音声化韵m或n等带声调组成的特殊音节。
声、韵、调的结合有一定的规律,如紧元音韵母只出现在33和31两调。
有浊塞音和浊塞擦音的地区,紧元音一般不同送气音声母结合。
①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形态变化较少。
②人称代词有形态变化, 但一般限于单数第一、二人称代词的变格,如绿春大寨话(以下例子如不加说明均为大寨话)单数第一人称代词:(主格),(领格),(带助词各格)。
个别地区人称代词有数的变化,如墨江民兴话:“我”,“我们”;n“你”,n“你们”;jx“他”,j“他们”。
③形容词和一部分名词有前加成分,如jx“苦”,s“果子”。
形容词还有表示程度加深的后加成分,如j“红”,h(n)“红彤彤(的)”。
④有表示时态、语气和各种结构的助词,如(吃)(时态助词)“吃了”;(是)(语气助词)“是的”;(我)j(宾语助词)m(教)“教我”。
哈尼族房舍⑤实词有各种叠用形式,如Xxm“母鸡”,jmm“做梦”。
⑥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如(我)x(饭)(吃)“我吃饭”。
带宾语助词或主语助词时,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可以调换,如(我)j(宾语助词)n(你)n(主语助词)m(教)“你教我”。
⑦名词或人称代词作定语时,在名词中心语前,如mx(瓦)lx(房子)“瓦房”;j(他)(的)bd(笔)“他的笔”。
⑧量词不能单独作定语。
数量词组作定语时,名词在前,数词居中,量词在后,如h(人)h(一)(个)“一个人”。
⑨形容词作定语时,一般在中心语后,如phx(衣服)js(新)(或phs)“新衣服”。
⑩指示代词作定语时在量词或数量词组中心语前,如(这)m(个)“这一个”;如果中心语是名词时,指示代词一般都要和量词或数量词组组合,放在名词中心语后,如phx(衣服)(这)x(件)“这件衣服”。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
族节日较多,境内比较盛行的有“十月年”、“埃玛突”、“惹矻扎”,俗称三大节。
1.“十月年”:是族最盛大的节日,一般过节三天,每年夏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至属马日为节期。
节日期间不推磨,不舂碓,不生产,不许把山上的青枝绿叶子带回家里。
家家户户都要杀猪杀鸡,做汤圆,舂粑粑,敬天地,献祖宗。
出嫁的姑娘要带着米酒、粑粑、猪肉、鸡蛋等回娘家拜年。
节日过后回婆家时,娘家要送上一只猪腿,表示对亲家的回敬。
亲戚朋友之间相互请客吃饭,互致节日的祝贺。
青年男女邀约上山,弹三弦、吹巴乌、对山歌、谈情说爱,寻觅知音。
建国以后,许多与汉族杂居的哈尼族,如境内东部和西部地区,已经不再过“十月年”,盛行过春节。
但地区边远,哈尼族比较集中的黄草岭乡、俄扎乡、沙拉托乡等地过“十月年”的习俗仍很盛行。
2.“埃玛突”:俗称“长街宴”,意为祭寨神。
境内以豪尼、白宏、罗缅、阿邬、罗碧等自称的哈尼族在春节前后过“埃玛突”。
“埃玛突”一般是在村子的上方,选择一棵挺拔的大树进行祭祀,整个祭祀活动,由“咪谷”主持。
“咪谷”需经村民选举,必须是夫妇双全,五官端正,身体健康,品德良好的男性老人担任。
祭祀时要杀一头肥猪,一只大公鸡,并将一背篓黄糯米饭供奉在树下,众人叩头,“咪谷”则念:“祭寨神,保平安,逢凶化吉,消灾免难”。
小孩在一旁敲牛皮鼓,祝愿全村吉祥幸福。
祭毕共同就餐,然后每家分一点猪肉带回家去祭献。
“埃玛突”一般过节三天,不事生产,男女青年邀约串山,寻找对象。
村里的小孩身背小蛋笼,内装五彩蛋,到处玩耍。
节日的最后一晚,全村男子都要到“咪谷”家门前的场地上摆长街宴,边吃边唱,共致节日的祝福,哈尼族称这节日之夜为“埃玛支拔多”。
席间由“咪谷”领头,同唱古老的哈尼酒歌。
村里新生男孩的人家,要特意献上一壶米酒,向长者报喜,祝全村幸福。
3.“惹矻扎”(又叫“矻扎扎”),每年夏历六月的头一个属狗日至属鼠日过节。
节期各村都要立磨秋,杀牛祭祀。
节日前,村里要选出一个叫“倮突”的人主持祭祀。
在村边的磨秋场上,由“倮突”开刀杀牛。
牛头牛脚归“倮突”,牛肉按户平分。
节日期间,家家户户舂粑粑,煮糯米饭,喝闷锅酒,三天之内不事生产,男女青年上山唱山歌、找对象,村里村外,一派欢乐景象。
新街镇、牛角寨乡、胜村乡、攀枝花乡、黄茅岭乡的哈尼族,节日期间有摔跤比赛的习俗。
此外,哈尼族还有“莫埃纳”、“合什扎”、“扎勒勒”等节日。
“莫埃纳”在哈尼语中是歇一歇,过过节的意思,每年夏历五月初五过节,节期家家户户都要杀公鸡,染紫色、黄色糯米饭祭献犁耙、锄头,用青草包一包糯米饭喂牛。
“合什扎”即“新米节”。
各地节期不一,一般在每年夏历八月新谷上场以后过“合什扎”。
过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舂新米,杀鸡请客,互庆丰收。
“扎勒勒”相似于汉族的过冬。
节日期间,各家各户都要舂米磨面,做汤圆祭祀,并在门头上插上一束马樱花,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哈尼族的民居,戏曲
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称为阿卡族)[1] 。
[2]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与纳西族相似。
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3] 中文名 哈尼族 外文名 Hani minority 别 名 和人[3] 人 口 163.0万人(2010年人口普查) 文 字 拼音文字[3] 信 仰 多神和崇拜祖先 分布地区 中国云南,泰国、缅甸等北部山区
哈尼族的风土人情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
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
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
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
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好收色: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
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
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十月年: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
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
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
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嘎汤帕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
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新米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
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母亲节: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
儿子长大后反而打骂母亲,致使母亲羞愤投河自杀。
后来这个年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亲去世这天定为纪念母亲的“母亲节”,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一种传统性的节日。
老人节:为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 ,在老人节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着传统服饰,用独特的舞蹈和丰盛的酒宴为村寨中的老人庆祝节日。
日本有哈尼族人吗
文章开头对梨描写,是实写。
皎洁的月光色的梨花,朦胧的梨树林,构成了清人的境界。
这里以细腻有致的笔墨描写美丽洁白的梨花,决不是随意点染的闲笔,也不是孤立地描摹自然风光。
不仅揭示了“梨花”和人家的关系,还象征了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文章第二次对梨花的描写是虚写,“我”在睡梦中见到哈尼族小姑娘在梨花丛中唱歌。
在这里以花寓人,人花合一,不仅为全文形成了浓重的抒情氛围,而且赋予未出场的主人公以鲜明美好的形象。
第三次描写梨花是在文末,也是实写,看着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文章戛然而止,寓情于景,梨花象征的是雷锋精神,开遍天涯海角。
查看全部7个回答美度 百年瑞士制表工艺-瑞士美度表Mido中国网站美度,美度手表致力于开拓创新与设计美学和功能性相结合。
点击中国网站查看更多。
瑞表企业管理(上海)..广告 主页︱广州维修服务中心_万菱汇国际中心美度·北京·上海·广州维修中心位于广州天河区天河路万菱汇国际中心A塔7层703室。
寻找维修中心_用户手册_享受我们的专属服务_保养您的腕表。
上海讯菁通讯设备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赏析驿路梨花200字《驿路梨花》描写梨花的句子赏析: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赏析:以自然环境美烘托出不平常的小屋。
把读者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
2、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赏析:着意于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相映生辉。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赏析:文章结尾的引用语“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古诗词托物寓意,妙语双关。
这梨花是边疆洁白盛开的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以梨花的自然美,来烘托人物心灵的美。
15 浏览2222019-06-02《驿路梨花》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赏析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赏析:以自然环境美烘托出不平常的小屋。
把读者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
50 浏览9232018-05-07驿路梨花中有哪些景物描写并赏析《驿路梨花》描写梨花的句子赏析: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赏析:以自然环境美烘托出不平常的小屋。
把读者带入优美的意境之中。
2、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赏析:着意于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物相映生辉。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赏析:文章结尾的引用语“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古诗词托物寓意,妙语双关。
这梨花是边疆洁白盛开的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更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以梨花的自然美,来烘托人物心灵的美。
《驿路梨花》标题出自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创作背景: 绍兴三十一争(1161)九月,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
十一月,虞允文指挥宋军大败金兵于采石矶。
不久完颜亮为其部下所杀,金兵被迫撤退。
十二月,知均州武钜派乡兵总辖杜隐北进,曾一度收复西京洛阳。
这时陆游在杭州任大理司直兼宗正簿,闻报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
53 浏览30092019-03-28驿路梨花找出梨花描写的句子并赏析
《驿路梨花》,现已成为初一上学期的语文第九课。
“驿路梨花”出自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原意为可以预料到来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扩展资料 1、“驿路梨花”极富诗意,梨花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想到梨花,我们就会想到纯洁和美丽,想到梨花,我们就会感到一股扑面的春的气息。
梨花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2、文章开头对梨花的描写,是实写。
皎洁的月光,白色的梨花,朦胧的梨树构成了清新宜人的境界。
这里以细腻有致的笔墨描写美丽洁白的梨花,决不是随意点染的闲笔,也不是孤立地描摹自然风光。
不仅揭示了“梨花”和人家的关系,还象征了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3、文章第二次对梨花的描写是虚写,“我”在睡梦中见到哈尼族小姑娘在梨花丛中唱歌。
在这里以花寓人,人花合一,不仅为全文形成了浓重的抒情氛围,而且赋予未出场的主人公以鲜明美好的形象。
4、第三次描写梨花是在文末,也是实写,看着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文章戛然而止,寓情于景,梨花象征的是雷锋精神,开遍天涯海角。
8 浏览2282020-02-27驿路梨花 课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的景物的语句有三处,分别是: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2.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作者彭荆风,文章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文体为小说。
文章共37个自然段,称呼为第一人称。
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
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 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
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
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形容哈尼长街宴
“流水宴席”是我们形容一场饭局来的人之多,主人一桌摆不下,便摆数桌;也有可能客人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到来,前一桌客人刚吃完,杯盘狼藉撤下,美味佳肴再上。
“流水宴席”一般只在重大节庆日时才办,比如为家中的老爷子做寿、婚庆、人丁稀少的人家喜得贵子等。
人一生中是难得办几场流水宴席的。
不是钱财承担不起,就是生命承受不住。
有一种大饭局比流水宴席更气派豪迈、更恢弘热闹,那就是哈尼人的长街宴。
宴会摆到一条大街上去办,而且年年都要办,年年都要大宴四方宾客,唯有哈尼人乐意。
哈尼人是个快乐而单纯的民族,他们一年中要过两个年,分别为十月年和六月年。
就像所有古老的民族一样,他们的节庆总是和大地上的农事有关。
哈尼人过六月年是为了在撒种栽秧之前,向天神传达他们的祈愿,祈求这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他们走村串寨,唱歌跳舞,荡秋千,谈恋爱;要取悦神,先欢乐自己,然后人神共娱。
而过十月年则是在稻谷入仓、田地安宁、金灿灿的玉米挂上了房梁后,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到属猴日,哈尼人便要歌唱了,要喝酒了,要大摆长街宴席过年了。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甲寅乡的长街宴。
这场规模宏大的宴会要摆三天,先是各家各户摆,然后村寨里摆,最后是乡上摆。
场面越摆越大,饭桌越摆越长。
甲寅乡咪田村的长街宴是由村里主办的。
下午四五点左右,但见每家每户摆出一竹编桌子来,上面是各家自备的菜肴,大约有十来份,有地里长的,山上采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有野味有寻常小菜。
大家并不在意谁家摆出的菜多寡丰俭,通常情况下总是拿出最好吃的,因为饭桌上的菜好不好吃,是看这个家庭的女主人贤惠与否的标志。
一个单纯年代的良善传统,哈尼人把它保持了下来。
长街宴不能简单理解为城里人的“AA制”,它体现出哈尼人浓郁的本民族文化特色。
每家虽然都出了一张饭桌,但只能由家中的男主人出席,如果哪家有人在城里工作,在外面打工做生意的,则可多来一两人,背井离乡的游子么,故乡对他们总是宽容的。
而女人和小孩是不能上席的,女人们一部分在家操劳这场宴席,一部分则承担给男人们敬酒唱歌的责任,小孩子则馋涎欲滴地在一边看热闹,四处乱跑放鞭炮。
到处炸响的鞭炮让人真的有过年的感觉呢。
就像每一张饭桌总有正席一样,长街宴的正席当然就在这条宴席长龙之首。
坐正席的人哈尼人称之为“龙头”,龙头一般穿黑衣戴黑尼礼帽,一般由村寨里德高望重、儿孙满堂、家世三代清白、长寿者为之。
所谓三代清白,是指三世人中都正派善良、且没有人暴亡的家族。
哈尼人尤其看重一个人的寿终正寝、延年益寿。
在长街宴的末端,还有个龙尾,称为副龙头,是村寨里地位仅次于龙头的压阵的角色。
龙头和龙尾都是村人自发选出来的,他们也可以轮流坐正席。
换句话说,如果哪个龙头家哪年出了点什么不吉祥的事情,那他就当不了长街宴的龙头了。
在吉祥的日子里,一定要有身家清白、人丁兴旺的人带领大家欢乐,也给大家带来希望和祥瑞。
咪田村有58户人家,就摆了58桌,一桌一桌的竹编桌子沿着村寨里并不宽敞的小街蜿蜒接下去,就像童年过家家一般好玩热闹,也像一条美味佳肴的河流,这才叫真正的“流水席”呢。
当寨子里的龙头李七斗大爹的酒碗举起来时,这场浩大的宴会就开始了。
听村里人说,长街宴对联络村人情感,和谐邻里关系极为重要。
都是一个寨子里的人,平常哪有不舌头磕着牙的。
但到了长街宴上,大家酒碗一端,歌儿一唱,一切恩怨烟消云散。
当然,这只是哈尼人长街宴的现实功用,我更感慨的是它的坚韧传承。
据说哪怕是解放前乃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困难时期,哈尼人的长街宴也没有断过,尽管那时桌上的菜肴可能让主人羞涩一些。
长街宴开始不到半个小时,我看差不多一个村庄的男人们都已半酣了。
女人们在一旁添酒续茶,唱歌或者跳舞,更增添了男人们的酒量。
酒是本地人自酿的闷锅酒,像山泉一样甘冽,像哈尼人一样热烈。
酒入腹中,歌儿就飞出来了,当歌声此起彼伏时,一个村寨都醉了。
哈尼人的长街宴现在并不看重吃到了什么,祥和热闹、亲如一家,凝聚故乡亲情,才是最重要的。
现今的哈尼长街宴是越摆越长了,因为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
地方政府因势利导,以长街宴作为弘扬民族文化、推广旅游的平台。
第二天由甲寅乡政府组织的长街宴就摆了近千桌,上万人来赴宴。
乡镇上一条约三华里长的街道两边都摆满了桌子。
不一定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也不一定都是长胡子的爷们儿才可以入席了。
外地人无论男女老幼,皆可像一条鱼儿一般投身到这宴席的河流里。
哈尼人的热情、好客、谦逊由此可见。
你在长街宴上可以和任何不相识的人干杯,歌喉嘹亮的哈尼女子不管你来自何方,都会以歌敬酒,让你酒不醉人人自醉。
宴席的河流让我想起峡谷深处的红河,这条流经哈尼地区、哺育哈尼人的红色河流,人们以它的名字来为这片大地命名,也以它的源远流长、坚韧不屈来象征自己的性格乃至文化。
这条隐匿在南中国群山褶皱深处的河流,孕育了许多民族的文明,哈尼人的长街宴,不过是这道风景线上的一抹亮色。
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我们,应该感谢哈尼人,为我们保留了人类纯真年代一些美好的东西。
哈尼族的着装特色、饮食习惯、主要节日、文化艺术、特色物产,一一介绍清楚,两小时内回答追加悬赏100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
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
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哈尼族日食两餐,以大米为主,玉米为辅,喜食干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还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草果一起熬粥。
他们爱吃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着与腌肉一起吃。
他们还用紫糯米制成紫米饭、紫米粑、紫米粥、紫米粉、紫米作宝饭、紫米汽锅鸡、紫米甜酒煮鸡蛋、紫米药糖粥等,构成了完整的药膳系列。
这些药膳具有补血益气、暖脾止虚、健脑补肾、收宫强身的功效。
哈尼族也极爱吃肉,猪、牛、羊、鸡、鸭,大块朵颐,大碗喝酒才是主人待客之礼,客从主意之道,大家聚集一堂,尽欢而散。
村里有人家杀猪宰鸡或做了什么可口的食物,各户男女长者都被邀去共食,而且把肝脏等最鲜嫩可口的部位俸敬给老者享用。
哈尼族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饭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哈尼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1253195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
主要从事农业,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
有十月年(扎勒特节)、六月年(苦扎扎)等节日。
哈尼族人使用哈尼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的彝语支。
分哈雅、碧卡、豪白3种方言,各方言中又包含若干种土语。
哈尼族原来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1957年,采用拉丁字母形式,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以绿春县大寨哈尼语的语音作为标准音,创立了一套哈尼族文字方案。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
乐器有俄比、 哈尼族 扎比、三弦、四弦、把乌、响篾、稻杆、叶号、竹脚铃、牛皮鼓、铓锣等。
把乌为哈尼族独有乐器,极有名,金竹制成,状如笛 子。
吹嘴有簧片、音色宽广 浑厚,意韵悠远缠绵。
近年经音乐家改制,音域扩大,音色更为丰富,曾受邀赴欧洲诸国演奏,深受欢迎。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
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
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红河县部分地区叶车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
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布衣,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
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
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少女喜爱。
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叶车女子向以多衣为荣,因为它表示家庭富裕又显得好看。
上衣分外衣、衬衣、内衣三种,通常在内衣下摆处加数道青蓝色假边,显得鳞次栉比,令人目眩。
不过,到了年节喜庆之日,姑娘们就真的多衣了:七件外衣、七件衬衣、一件内衣。
同时,手戴银手镯,胸前挂一对银链,腰的两侧挂银片和银泡泡,走起路来叮当作响,显得多姿健美。
这种古朴奇特的装束来源于它的历史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叶车人由昆明附近南迁时,被强族围困,为求生存,他们将男子用锅灰抹黑面部,女子则改穿短衣裤,分多路出击,突围终于成功,最后迁入今滇南各地定居。
为了纪念这次突围,叶车妇女便将那时的穿着沿袭下来了。
哈尼族建筑 蘑菇房 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
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
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
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廊(相当于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
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一(两)侧相连;前廊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再铺盖茅草顶。
二(三)层至屋顶的空间称“封火楼”。
封火楼通常以木板间隔,用以贮藏粮食、瓜豆,供适龄儿女谈情说爱和住宿。
最底层用来关牲畜,堆放农具。
中层用木板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一常年生火的方形火塘。
客人来了,主人就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
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质朴、嘹亮的歌声,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
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
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
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
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
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墨江自称阿木人的哈尼族,在整个婚礼仪式中,从头到尾都离不开舞蹈。
婚礼前夕,男女双方都要在自家屋外用松、竹等搭一座棚子,作为迎送新人和待客的活动场所。
婚礼这一天,迎亲队在途中留下一部分人准备回程时接应,其余跟随新郎前往女家。
当他们来到女家寨口时,寨内鼓乐齐鸣,送亲队跳起传统的舞蹈向寨口舞去,给接亲人一一敬酒敬茶,然后大家共舞进寨直抵棚子里。
休息片刻,一对新人站在一张方桌旁,女家亲属用两指夹着一片笋叶,环绕方桌起舞,意在禳灾祈祥。
新郎、新娘在迎新队和送亲队簇拥下前往男家的半途中,与等候多时的另一部分接亲人相遇。
大家就地围成圆圈,踏着铓锣和鼓点节奏纵情起舞,以表示相互祝贺。
当他们一起来到男家时,棚子内外已摆满了丰盛的酒席。
宾客刚落座,一位能歌善舞的妇女从上席起挨桌又唱又跳,紧跟其后的是一位男方主人,他端着上置三只碗和一个酒葫芦的簸箕,向每一桌取一点酒菜。
待酒席快要结束时,一位厨师端着放有八只大碗的竹筛,从厨房里出来舞向每一酒席,客人们又象征性地给搛上菜肴。
最后,在他“该跳舞了”的一声号令下,众宾客纷纷离席,围成一圈又一圈欢舞高歌,大家热烈地祝福新人喜结良缘,勉励他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
新平等地自称卡多的哈尼族,迎亲时有一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剧。
迎亲队到了女家,主客寒暄几句就开怀畅饮,双方家长也在那里大吃大喝,说东道西,似乎忘了这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
过了好一阵子,头系红绸、胸前挂满银饰的新娘,才羞涩地缓缓出现在迎亲队前。
当走到新郎面前时,她突然愠怒于色,举起双手向新郎劈头盖脸地捶去。
这时,大家起哄助兴。
只见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则东躲西闪,毫不还手。
当新娘捶够了,突然破涕为笑时,新郎这才说“现在该走了吧”。
在难分难舍之际,母女俩抱着又哭又唱。
此时,新娘的兄弟姐妹强行把她俩分开,背起新娘就往外跑,迎亲队也尾随而去。
据说,“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验新郎对爱情的忠诚。
吃新谷与长龙宴 红河一带哈尼族,农历七月的第一个龙日,有“吃新谷”的习俗。
吃新谷这一天,每户人家按照老规矩,应在东方刚露鱼肚白时,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连根带穗的稻子。
拔稻时要选择株数逢单的稻穴,背回时无论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则以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来的稻穗搓下谷粒,连壳放在锅里烘焙直至出米花。
大家吃米花前,应先给狗吃一点。
因为自古传说,哈尼族在一场大洪水后重新得到的谷种是狗叼来的,所以要感谢它。
吃过米花,也要把当年栽种的瓜豆菜蔬统统拿出来尝新,同时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笋,象征来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样节节高;还要杀吃阉过的大肥鸡,希冀来年的生活丰足美满。
哈尼族的最大节日是过“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
按照他们古老的历法,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辰龙日为新年之始(相当于汉族的大年初一)。
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
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肠、肚等数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
到了下午,各家各户用分得的猪肉和下水祭献祖先。
节日里阖家团聚,还邀请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参加。
他们终日欢声不绝,特别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讲述节日的来历和民族的历史,歌唱丰收的喜悦。
到了新年的后半期,每个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摆上长长的酒宴,全村共饮同乐,庆祝象征他们团结和睦,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
这种酒宴恰似一条长龙,故称“长龙宴”;因设在街心,人们又称之为“街心酒”。
若是小寨,街心酒一个下午就可结束,若是大寨,则按户划分为三组,分三个下午举行,每组轮流做东道主。
按约定的日子,做东的各户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扫干净的街心,一张接一张地摆放好,百来张桌子连成100多米的长龙。
午后,经一声招呼,做东的各户人家争先恐后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摆上桌。
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体面,所以许多人家连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美味佳肴都一一献出来。
一眼望去,鱼雀、江鳅、鲤鱼、竹笋、木耳、蘑菇、大肥鸡……每桌20来碗,桌桌飘香,显示出哈尼人辛勤劳作的成果和传统的烹调技巧,展现出哈尼族最长最盛大宴席的风采。
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气氛中,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兴趣与爱好自愿组合就座。
这时锣鼓止息,锣鼓手端锣抬鼓逐桌接受人们敬酒献菜。
接着,由一对姑娘代表众人向老奶奶们一一敬酒。
妇女先开吃,尔后男人才举杯动筷。
一连几个小时的街心酒宴,温馨和谐、喜气洋洋,笑语欢歌不绝于耳。
当夜幕降临时,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们随着锣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
夜深了,人们渐渐离去,那些情侣们则走向棕榈林、金竹丛中…… 宗教信仰编辑本段哈尼族节日 哈尼族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饭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十月年 十月年为大年,按哈尼族的历法,十月是岁首。
节期六天左右,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
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件的人家都杀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们互相走访;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村里的老年人轮流着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
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节里经常整个家族聚会餐(自带食品),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们,要集于村外山野里互相诉说自己的新婚生活,而严禁男子偷听。
按哈尼族的历法,十月是岁首,哈尼十月年为大年。
节期六天左右,具体日期各寨可先可后。
这时正是大春上场,厩中猪肥的时节,有条件的人家都杀牲,春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黄糯米饭献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着新装,亲友们互相走访;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这个节日里请媒人去说亲,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带着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献祖过年;村里的老年人轮流着到接到订婚礼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礼品。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节叫“库扎扎”,时间为夏历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个欢乐的节日,红河地区称“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节期三至六天。
节日里,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祭“秋房”,牛肉各户分回祭祖,青年们聚集在一起“荡秋千”、摔角、狩猎、唱山歌,尽情欢乐。
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几个月,后来,太阳和月亮传授给哈尼人分月的办法,在人间栽了一棵年月树,一枝树干算一个,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从此,就在六月过“库扎扎”。
又说,过去有七个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个磨伙,她们轮流玩耍,把站在权上的小鸟也逗笑了。
鸟儿欢乐地唱起歌来,歌声感动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给了人间……人们怀念七仙女,每年过“库扎扎”时都要打秋千。
内地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也过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节日。
正月年过三至五天,有条件的人家杀猪祭祖,初一吃汤圆,亲友之间互相宴请。
端午和中秋节大体同汉俗。
过节分三天进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杀一头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给各户。
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杀一只鸡,父母给子女们叫魂,先由寨外叫进屋里,叫魂的范围很广,日常生产劳动所到之处都要叫到。
野兽吓着,雷响惊着和跌倒过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让魂在受惊处躲下。
认为叫过,人的身体会强壮起来,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着簸粪,用干芦苇或易燃的树条扎成火把,点燃后从家里往外撵,把灾难和鬼怪邪魔撵出去。
然后把火把绑在树上,求火把神护佐庄稼和牲畜成长得好,不遭虫灾,不得病。
姑娘节 云南省元阳县碧播山一带的哈尼族,每年农历二月初四要欢度别开生面的姑娘节。
这天,鸡还未叫,男人们就要首先挑回一担水,天麻麻亮时,再砍回一捆柴,接着,就生火烧水,把洗脸水恭恭敬敬地端给慢腾腾起床的妇女。
然后,男人们煮饭、洗菜、剁猪食、洗碗筷、带小孩,妇女们则悠闲地坐在一旁,或做点针线活,或指挥男人做这做那。
未出嫁的姑娘们,则连针线活也不做。
午饭后,男人们急忙赶到寨中的公共娱乐场所去,按习俗,先到的为勤劳者,后到的为懒惰者。
小伙子们向情人借来女式新衣新裤,打扮成姑娘的样子,在欢快的弦乐声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阳偏西才回家做饭,继续服侍妇女到深夜。
姑娘节相传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环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个生得比金竹还标致的姑娘,名叫悠玛。
悠玛与英俊彪悍的青年猎人戛期相爱。
但是,那时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头人和父母作主。
悠玛的父母把她许配给了白土司的独眼儿子。
悠玛为此痛苦极了,她决心以死来表达对爱情的追求。
二月初四这天,悠玛独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邻村的三个姑娘。
悠玛向她们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个姑娘痛哭不止。
原来,她们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
四个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顶上互诉苦衷,愈诉愈愁,愈诉愈悲,就一起跳崖自尽了。
悲剧发生后,哈尼人觉得再也不能干涉姑娘和小伙子们的婚姻了,特别是对姑娘,更应该给她们选择意中人的权利。
为了告诫后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为“姑娘节”,以表示尊重妇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现在,这一带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爱后,就自己选日子结婚,不要彩礼,也不办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来祝贺的宾客。
敬老节 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节.清早,老人梳洗后穿上新衣服准备欢度自己的节日.成年人在家杀鸡宰鸭,备办美餐,小伙子将一棵小松树载在过节的坪场旁,姑娘们挑来清水给它浇下定根水,象征青年们祝愿老人像青松一样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里玛主”节 居住在红河边上的哈尼族崇奉布谷鸟,把布谷鸟尊称为“合波阿玛”(布谷鸟妈妈)。
每到山茶盛开的阳春三月,不论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鸣啼,人人都会报以一声“我听见了”的回答,表示对春天的欢呼。
据说,这一声回答,可使勤劳善良的哈尼族农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终年和平康泰。
据传说,布谷鸟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从遥远天边的石岩洞里飞出来,向人间传达春天的消息的。
当它飞过一个名叫“巷阿窝尼崩崩麻”的大海时,飞不动了,眼看快要掉进大海里去了。
突然,从海里翘起一条龙尾来,随后龙尾变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让布谷鸟在上面歇脚。
布谷鸟终于历尽千辛万苦,把春天的信息传达给了人间。
按照前辈人沿袭下来的规矩,等多数人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后,就相约在一个属羊的日子,备办美味佳肴,用一种大树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喷香金黄的糯米饭,煮好红鸭蛋,向布谷鸟虔诚地敬献。
这天,村村寨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满面春风,身着节日盛装,会聚在一个适中草坪上,欢度一年一度的“里玛主”节(春天的盛会),借以选择对象,谈情说爱。
节后,各家选定一个好日子,在雀鸟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静的五更时分,家长悄悄地把三丛秧苗插在自家田里,意即、“开秧门”。
据说,“开秧门”时听不到雀鸟的声音,今年庄稼就能免灾除害,获得好收成。
“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哈尼语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日)后的一第个属鸡或属猴日举行。
哈尼族居住在山区,种植一季水稻。
过了“六月年”,水稻就开始抽穗,为确保水稻丰收,哈尼族人民就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
“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玛蚱,每家捉够一竹简(约二斤)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撒成四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依次用划开的竹片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对尚未捉到地蚂蚱及其他昆虫进行恫吓。
半小时后,又要把这些蚂蚱收进竹筒。
带回家当菜或拌粑粑吃,据说蚂蚱肉很甜。
离开田野时,人们都要不停地大声叫:“呕,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吃新米节” 哈尼族居住地区,农历七月左右,谷物逐渐成熟各户要选择自己的好日子进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动。
过节时家长背着箩筐到地里拿些谷穗回来挂在门上,并且要拿稻俗杆制成窝保波,在宗格(仓竜)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粮了,祈求神灵保佑粮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兴旺发展。
要杀一只产蛋母鸡献饭,过年时杀的猪肥肠,猪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这时献神。
吃新米时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谷米上市,祈求年年有余。
编辑本段云南哈尼族风情 哈尼族的婚丧习俗各支系间略有区别。
碧约人婚姻盛行姑表婚,姑娘长大后要征得男家同意后才得嫁给外人。
卡多人的婚姻也如此。
为姑表舅婚,缔结婚约以父母包办为主,结婚时,当娶亲人进入女方的毫巴门时,女方要组织年轻人用“橄榄迎亲”,意思是用檄榄把娶亲人身上带着的邪魔打跑掉。
腊米人的舅家有优先择亲权,结婚接新人时,新郎在媒人、陪郎和锣鼓手陪伴下,打着锣鼓,唱着调子到姑娘家,新娘由长兄背出家门,要边哭边唱“切妞都耶”(女儿调),向父母兄长讨嫁妆,其实主要是倾诉离别父母家乡的苦衷。
爱尼人实行一夫一妻制,夫死,妻子不可改嫁,妻死,夫可以另娶,婚姻较自由,无姑表舅婚约束,可由男女自己寻找夫妻; 哈尼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有苦扎扎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十月年,还有喝新谷酒的习俗。
届时,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热闹异常。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把宴席摆到街心,饭桌相连成长龙,进行长街宴,同喝街心酒,共庆新春佳节,表现了哈尼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的精神。
哈尼族风情; 云南哈尼族风情[3]十月年: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在农历十月间过,哈尼人称它为“扎乐特”。
节日里每个村寨都要举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农历十月,稻谷刚进仓,家家户户舂糯米粑粑,烤制香甜的“闷锅酒”,准备选属龙日过年(哈尼族历法,十日为岁首)。
过年的头天,人们把家里屋外、寨子的每个角落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洗澡换衣。
节日里,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各家各户把最好的桌子抬到街心,一张接一张摆成长蛇阵。
下午,各家把最好、最拿手的菜端上桌进行比赛,看谁家的菜做得好吃、做得丰盛。
祭过龙树、寨神以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后,街心酒宴开始。
先请德高望重的老人入席,然后大家坐在桌子两边向老人敬酒,接着互相敬,庆丰收,祝全寨平安、来年风调雨顺,大家同心同德再夺丰收。
酒足饭饱后,年过半百的妇女拿起宴席上的碗跳起碗舞,姑娘们砍下棕叶跳起棕扇舞,直到太阳落山。
宴火点燃时,男人们敲起芒鼓,跳起神秘的芒鼓舞,人们尽情地跳,尽情地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平静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