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英文简介
故宫是从明朝中期到清朝末期的中国帝王宫殿。
它坐落在中国北京中心,现在是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群包括800座建筑共8886个房间。
占地720,000平方米。
1987年故宫作为“明清皇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址之一,其入选理由是世界现存最大的木制建筑。
The Forbidden City was the Chinese Imperial palace from the mid-Ming Dynasty to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It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Beijing, China. It now houses the Palace Museum. The complex consists of 800 buildings with 8,886 rooms. It covers 720,000 square metres. The Forbidden City was declared a World Heritage Site in 1987 as the 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1] and is listed by UNESCO as the largest collection of preserved ancient wooden structures in the world.
赏析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一共五本。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爱情的开始。
第二本“夜听琴”:写崔、张爱情逐渐成熟。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写莺莺、,红娘内部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性格。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写崔、张和红娘和老夫人的第二次正面冲突,是全剧的高潮。
莺莺终于冲开了心灵深处的封建礼教的堤坝,迈出了与结合的决定性一步。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写矛盾的最终解决。
是第四本第三折。
这一折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
先看【正宫】【端正好】这支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通过莺莺对暮秋郊外景色的感受,生动地渲染了特定的环境气氛,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痛苦压抑的感情。
但作者没有直接说愁、道恨,只是借景物来抒发。
这支曲子的前四句选了最能表现秋天季节特征的景物:天、地、风、雁、林、叶、花等多种自然形态来形容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蓝天白云、萎缩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这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境界。
用大自然的哀景,形容—对恋人离别时的哀情,处处是秋,声声是愁,触景生情,无不使人愁上加愁。
这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采用了设问自答的形式,使得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
枫叶经霜自红,作为自然现象来说,它本来无所谓悲还是喜,但在不同人的眼里,常常会因自己的境遇不同、心情不同而染上不同的。
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
”在彼时彼地杜牧的眼里,那经霜的枫叶是生机勃勃,比春天的鲜花更红更可爱,在字里行间跃动着喜悦的、乐观的情绪。
在的眼里则是“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
”在战士眼中则是火把与旗帜。
但在充满着离愁的莺莺看来则大不相同了,她只觉得枫叶的红色都是由离人的泪水染成的。
其中“染”“醉”两个字,极有分量。
这个“染”字,把泪水和霜林贯穿起来,使无情的树木带上了。
它不但把外射的主观感情,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使得离别的人们的涟涟泪水,也宛然如见。
这个“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透过莺莺的眼睛看去那染红的霜林只能是离人的血泪。
这是莺莺对霜林的独特感受,是移情于景。
树木变红当然不能用泪染,可在莺莺的心目中,离人的泪水却能把树叶染红。
这表现了莺莺因这次离别心情是非常沉重的。
“泪染霜林醉”已经使情与景融为一体,而“晓”字则与下文“残照”相照应,又隐含着一夜之间离愁别绪尽染层林的意思,使主人公心境显得更为凄切。
所以说“染”“醉”二字极有份量。
真有握拨一弹,心摇神移的艺术感染力。
这支曲子化用了北宋范仲淹的词【苏暮遮】词句很类似:“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境却不同。
王实甫用碧云密布,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归的深秋景物组成动态的却又是萎迷的意境,渲染出浓重的离情别绪。
这支曲子似宋词又非宋词,关键王实甫在意境上创新了,他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把莺莺的离别之情写得逼真、透彻。
因此收到了字字见情,景景见情的效果。
另外,我们从透视分析的角度还可作如下分析: 这五句曲词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具体说,它用的是抒情点染法。
“总是离人泪”直抒离人之愁、之恨,这就叫“点”,也就是点明了此时莺莺的心情是愁、是恨。
而前面四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则是写景,不着“愁”字,而是借秋景来渲染、扩散这一愁情,这就叫“染”。
上染下点,点染结合,这就造成了沥沥在目,感情蕴藉,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
其次,这几句选取了蓝天的“云”,萎缩的“黄花”、“红叶”以及西风、归雁五种动态景物,十分典型,不仅是悲秋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而且景物动态中含有比拟意义,与当时莺莺的心境十分吻合。
西风紧吹好像觉得有了凉意,使莺莺离愁别绪更加悲凉起来;北雁南飞,是为了归家,而张生此去赴试,恰好离家,使莺莺愁绪扩展;黄花萎缩,落叶纷纷,又好比莺莺的心境由昨夜成亲的兴奋转向今日别离的悲伤,步步下沉。
这就叫景寓情泄。
虽然写景中没半个情字,但处处都叫人觉得愁情浓得化不开。
再次,西风、云、黄花、红叶、归雁五种景物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西风扫落叶,萎黄花,风送云走、雁飞,将天上、地下的景物用秋风连在一起,景境自然天成,构成一幅完整的动态连贯画图,而画面的每个环节当中,都饱含着无限的愁情别绪,从而达到了寓情于景,而情更浓的艺术氛围。
如果说【端正好】这支曲子,主要采取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接下来的【滚绣球】则是从正面刻画了莺莺的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写出了莺莺的愁与恨。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儿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归去”,这里指离别,“疾”:快,早。
玉骢:青白色的马,这里指张生骑的马。
系:系住。
不得:不能。
倩:这里作“请”、“央求”解释。
迍迍:行动迟缓,走得慢的样子。
“马儿”两句,是说张生骑马在前走,莺莺乘车在后面跟随。
清代毛西河解释说:“马在前,故行慢(要走得慢);车随后,故走得快(要跟随得快)。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说“不欲离也”,就是不想分离,要想挨得近一些。
这种解释很准确。
破题儿:开头的意思。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意思是说相思才了。
别离又起。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都是形容因为忧愁悲伤而消瘦。
钏:手镯。
在这支曲子里,作者借助于自然景物、车马、手饰等具体事物,并赋予丰富的联想和夸张,形象地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莺莺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即将与张生分手了,莺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到结合,不期然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
因此,她多么希望那长长的柳丝能够系住张生的马儿,留住不让他走;她又是多么希望那疏朗的树林能够挂住西沉的夕阳啊,让时间走得慢一些。
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玉骢无知,疏林难挂。
这是一种移情于物的表现,怨恨道旁的垂柳不肯系住行人之马,怨恨疏林不能挂住斜晖。
既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痴情的主观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骑乘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自己乘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使得两情依依的亲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
但是,分手之处的长亭已经映入眼帘,别离的时刻已经逼近。
作者以高度夸张的手法,写人愁得顿时立刻地消瘦下来了,这种悲伤的心情有谁能够理解啊
礼教和爱情的矛盾,在这里表现得多么尖锐呀
金圣叹在评《西厢记》时说:“惊心动魄之句使读者易字失色。
”如果说,以上两支曲子都是莺莺内心独白,把莺莺的怨、恨、依恋反反复复写出,语言由含蓄变为火一样的迸发,曲文颇具元人小令淋漓尽致、直率裸露的特点,那么,接下来由红娘问莺莺“今日怎么不打扮?”引出的第三支曲子【叨叨令】便是人物心灵的直接剖露。
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揾泪做重重迭迭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地寄。
”“熬熬煎煎”就是熬煎、煎熬。
这里形容愁绪难遣,忧心如焚的痛苦感受。
靥儿:原指嘴边的酒窝,这里指女子在脸部,额头、腮边那样一种的美容妆饰。
则索:是只得的意思。
后面“索与我牺牺惶惶的寄”一句中的“索”,是应,要,须的意思。
解释略有不同。
兀的:是“这”的意思。
“兀的”同“不”字连用,则表示反诘的语气,表示“这岂不”“这怎么不”的意思。
“也么哥”这是元曲中常用的句末衬字,也有表示语气的作用。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就是“这怎么不闷杀人啊”。
在【叨叨令】曲牌中必反复使用两次。
“恓恓惶惶”:匆忙不安的样子,这里作“急忙”,“赶紧”解。
这支曲子先从眼前车马行色牵动愁肠说起,从眼前的车马说到眼下的心情,从相思之苦,说到寄望之深,这沉重别离之情,是无心打扮的原因,回答了红娘的问话。
继而又设想今后孤单凄凉的生活情景: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阴。
想到这里,不由得心痛欲碎,发出了“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的无可奈何的悲叹。
恨也吧,气也吧,然而,别离已无法挽回,于是,莺莺只得强抑悲痛,寄慰于别后的鱼雁传书。
其心情的苦痛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段曲词里,他用了一串排比式的叠字句,每组之中,前句有两个带“儿”化韵的词,后面是双音词的重叠。
正如前人所评价的那样“语中重叠二字,正是呜咽其端说不出处。
”它层次分明地突现出剧中人物回环往复的浓烈感情,也成功地传达出掩抑泣诉的、像婉然低回的渠水,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声气口吻。
到此为止,以上为“长亭送别”的第一部分。
它展现了这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的第一个画面——赴长亭途中。
这三支曲子,或寓情于景,或直抒胸臆,它都生动地表现了莺莺被迫接受老夫人提出的条件以后,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时的无可奈何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这三支曲子中,前两支写的含蓄、凝重,不但表现了莺莺的文学修养,而且也表现了她在痛苦欲绝之中不失相国小姐端庄个性特征。
第三支曲子用了一连串排比句式和重迭词,使语言既秀美又通俗,形象生动而富于动作感,一口气倾泻出积蓄心中的愁闷,真是妙笔生花。
对影成双的意思
我说一下个人理解,不对的请批评:有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对影成双意思应该是从这里演化来的吧,本来一个人挺孤单的。
不过,算上自己的影子,已经是两个人了。
有时候是一种对自己孤独的自嘲,有时候是一种别样的情趣。
曲盛行于元代,它的特点是什么
元代流传较多的曲还有哪些
特点 1、民间性。
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
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3、深刻性。
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
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
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
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山西日报) 梧桐雨 安禄山反叛兵戈举 陈玄礼拆散鸳鸯侣 杨贵妃晓日荔枝香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沈黑江明妃青冢恨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著名元曲: 阳春曲(题情) 白朴 从来好事天生俭, 自古瓜儿苦后甜。
你娘催逼紧拘钳, 甚是严, 越间阻越情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 战火曾烧赤壁山, 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 生民涂炭, 读书人一声长叹。
双调夜行船(秋思) 马致远 百岁光阴如梦蝶, 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来, 明朝花谢, 急罚盏夜阑灯灭。
[乔木查] 想秦宫汉阙, 都做了衰草牛羊野。
不恁么渔樵无话说。
纵荒坟横断碑, 不辩龙蛇。
[庆宣和] 投至狐踪兴兔穴, 多少豪杰。
鼎足三分半腰折, 知他是魏耶
知他是晋耶
[落梅风] 天教你富, 莫太奢。
无多时好天良夜。
看钱奴硬将心似铁, 空辜负锦堂风月。
[风入松] 眼前红日又西斜, 疾似下坡车。
晓来清镜添白雪, 上床兴鞋履相别。
莫笑鸠巢计拙, 葫芦提一向妆呆。
[拨不断] 利名竭, 是非绝。
红尘不向门前惹, 绿树偏宜屋角遮。
青山正补墙头缺, 竹篱茅舍。
[离亭宴煞] 蛩吟一觉才宁贴, 鸡鸣万事无休歇。
争名利, 何年是彻。
密匝匝蚁排兵, 乱纷纷蜂酿蜜, 闹穰穰蝇争血。
裴公绿野堂, 陶令白莲社。
爱秋来那些: 和露摘黄花, 带霜烹紫蟹, 煮酒烧红叶。
人生有限杯, 几个登高节。
嘱咐俺顽童记者: 便北海探吾来, 道东篱醉了也。
关汉卿 双调·大德歌 春 子规啼[二],不如归。
道是春归人未归。
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一春鱼雁无消息[三],则见双燕斗衔泥[四]。
夏 俏冤家,在天涯[五]。
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六]。
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七]。
蛾眉淡了教谁画[八],瘦岩岩羞带石榴花[九]。
秋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十]。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一一]。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一二],淅零零细雨打芭蕉[一三]。
冬 雪纷华,舞梨华[一四]。
再不见烟村四五家[一五],密洒堪图画[一六]。
看疏林噪晚鸦[一七],黄芦掩映清江下,斜缆着钓鱼艖[一八]。
[一]双调:宫调名。
大德歌:是这个调子的曲牌。
[二]子规:即杜鹃。
据说它的叫声有些象“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晁补之《满江红·寄内》:“归去来,莫教子规啼,芳菲歇。
” [三]鱼雁:书信的合称。
《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秦观《鹧鸪天》:“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 [四]则见:只见。
斗衔泥:争着衔泥营造巢穴。
化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谁家新燕啄春泥”诗意,喻相思相爱。
[五]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古诗十九首》:“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 [六]“偏那”句,偏偏只有那里留得住。
张耒《风流子》:“遇有系马,垂杨影下。
” [七]数对:屡次对着,频频地对着。
[八]蛾眉:指女子弯弯的长眉毛。
[九]瘦岩岩:瘦削的样子。
石榴花:泛指红色的花。
苏轼《贺新郎》:“石榴半吐红巾蹙”,则借作石榴花了。
[一○]陈抟高卧:陈抟(tuan):五代末、北宋初的著名道士。
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曾修道于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
每睡常百多天才起来。
[一一]扑簌簌:流泪的样子。
[一二]秋蝉、寒蛩(qiong):秋天里容易唤起人们愁思的两种昆虫,诗人们往往用它们来形容和点染离人的秋思。
蝉,又名知了。
寒蛩:即蟋蟀。
[一三]“淅零零”句:形容下着蒙蒙的细雨。
细雨打芭蕉,取李煜《长相思》:“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
夜长人奈何”的语意。
[一四]雪纷华,舞梨花:形容雪花象梨花一样的洁白。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一五]烟村:烟雾笼罩着的村庄。
[一六]堪图画:值得描绘。
图画,这里是动词。
《汉书·苏武传》:“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 [一七]掩映:半藏地露,或隐或现。
[一八]“斜缆”句:斜系着一条小小的钓鱼船。
缆,本是系船的索子, 里作动词用。
关汉卿 双调·碧玉箫 怕见春归,枝上柳绵飞[一]。
静掩香闺,帘外晓莺啼[二]。
恨天涯锦字稀[三],梦才郎翠被知。
宽尽衣[四],一搦腰肢细[五];痴,暗暗的添憔悴。
秋景堪题[六],红叶满山溪。
松径偏宜[七],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八],有白衣劝酒杯[九]。
官品极[一○],到底成何济[一一]
归,学取渊明醉[一二]。
[一]柳绵:柳絮,柳花。
苏轼《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 [二]帘外晓莺啼: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三]锦字:用锦织成的字。
窦滔的妻子苏蕙曾织锦为回文寄给他,后因以指情书。
晁补之《回文词》:“织成锦字纵横说,万语千言皆怨别。
” [四]宽尽衣:柳永《蝶恋花》:“花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说因离别而相思,因相思而消瘦。
[五]一搦(huo):一握,极言其腰肢之细小。
《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宫中多饿人。
”后因以细腰形容美人。
[六]堪题:值得写,值得描画。
[七]松径:指隐居的园圃。
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又《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下句。
[八]泼醅(pei):没有漉过的酒。
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泼醅。
” [九]白衣劝酒:陶渊明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了很久,正苦无酒,忽值江州剌史王弘使白衣送酒至,渊明乃就酌,烂醉而归。
白衣,给官府当差的人。
[一○]官品极:最高的官阶。
[一一]成何济:有什么益处。
济,益处。
[一二]渊明:晋陶潜的字,他是我国四、五世纪时的著名诗人。
他过不惯官场的生活,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写 了一篇《归去来辞》,就挂冠而归了。
白朴 中吕·阳春曲·知几 (二首) 知荣知辱牢缄口[三],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淹留[四]。
闲袖手,贫煞也风流[五]。
不因酒困因诗[六],常被吟魂恼醉魂[七],四时风月一闲身[八]。
无用人,诗酒乐天真[九]。
[一]中吕:十二宫调之一。
阳春曲是它的曲牌。
[二]知几(ji):了解事物发生变化的关键和先兆。
《易·系辞下》:“知几,其神乎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机:隐微预兆。
[三]知荣:就是要懂是“持盈保泰”的道理。
知辱:就是要懂得“知足不辱”的道理。
《老子》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这是老子明哲保身的哲学。
缄(jian)口:把嘴巴缝起来。
《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后因以缄口表示闭口不言。
[四]淹留:停留。
《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曾何足以淹留。
[五]“贫煞”句:即使贫穷到了极点也是荣幸的。
风流,这里作荣幸、光彩讲。
[六]酒困:谓饮酒过多,为酒所困。
诗困:谓搜索桔肠,终日苦吟。
[七]吟魂:指作诗的兴致和动机。
也叫“诗魂”。
醉魂:谓饮酒过多,以致神志不清的精神状态。
[八]四时:一指春、夏、秋、冬四季;一指朝、暮、昼、夜。
风月:指清风明月等自然景物。
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九]天真:指没有做作和虚伪,不受礼俗影响的天性。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
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怎么形容碎嘴唠叨的人,成语是什么
百舌之声 比喻唠叨、多嘴。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人有少言者,犹不脂之户。
” 薄唇轻言 形容多嘴,说话随便。
出处:春秋·无名氏《灵枢·逆顺肥瘦篇》:“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
” 长舌之妇 常用来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事非的女人。
出处:《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唯厉之阶。
” 侈侈不休 说话没完没了;唠叨。
出处:沙汀《闯关》一:“左嘉很快就把问题拉在自己身上去了,侈侈不休的辩解起来,直到好一阵才把话头牵开。
” 刺刺不休 刺刺:多话的样子。
形容说话唠叨,没完没了。
出处:唐·韩愈《送殷员外序》:“持被入直三省,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 喋喋不休 喋喋:形容说话多;体:停止。
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
出处:《汉书·张释之传》:“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
” 多嘴多舌 很多嘴,很多舌头。
形容到处插嘴,搬弄是非。
出处: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你休要多嘴多舌。
” 酒入舌出 形容人喝酒以后喜欢唠叨。
磕牙料嘴 多嘴多舌。
出处: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咱与你甚班辈,自来不相会,走将来嗑牙料嘴。
” 唠唠叨叨 说话罗嗦,一说起来没个完。
出处:宋·郑思肖《答吴山人问远游观地理书》:“古人胸中高明,一见便了……未若后世唠唠叨叨,支支离离,弃本逐末,侈为乖谬。
” 呶呶不休 呶呶:形容说话唠叨;休:停止。
唠唠叨叨,说个不停。
出处:唐·柳宗元《答韦立论师道书》:“岂可使呶呶者早暮咈吾耳,骚吾心。
” 贫嘴薄舌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什么诙谐
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
” 贫嘴恶舌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同“贫嘴贱舌”。
贫嘴滑舌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同“贫嘴贱舌”。
贫嘴贱舌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什么诙谐
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
” 饶舌调唇 饶舌,多嘴。
调唇,耍嘴皮子。
指多嘴多舌,搬弄是非。
出处: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一折:“我恰待饶舌调唇,怎当他拔树寻根。
” 人多嘴杂 杂:杂乱,多种多样。
谈论的人多,说法多种多样。
也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闺臣恐人多嘴杂,说话不便,即同良箴、红蕖、紫绡另在一房居住。
” 散言碎语 犹言闲言碎语。
唠叨些与正事无关的话。
闲言长语 议人长短的唠叨话。
闲言碎语 闲:与正事无关;碎:指说话唠叨。
唠叨些与正事无关的话。
出处:明·冯惟敏《正宫端正好·徐我亭归田》:“一个道紧急军情奉火牌,闲言碎语须耽待。
” 絮絮叨叨 形容说话罗嗦,唠叨。
出处:明·汤显祖《紫箫记·胜游》:“自成了人后,夜里和李郎絮叨叨到四五更鼓,番来覆去,那里睡来
” 言多伤行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出处:元·关汉卿《金钱池》第三折:“不是我把不定,无记性,言多伤行。
” 言多伤幸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同“言多伤行”。
出处:元·石德玉《紫云庭》第一折:“他那里问言多伤幸,絮得些家宅神长是不安宁。
” 言多伤幸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同“言多伤行”。
言三语四 言、语:说、讲。
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出处: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小生欲待要不去,悬心挂意,怎生撇得
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使人惶恐,好两难也呵
” 一口三舌 比喻唠叨、话多。
出处: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无益。
” 众口纷纭 纷纭:多而纷乱。
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
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 众说纷纭 纷纭:多而姑乱。
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纤》:“君无二心,妾岂不知
但众口纷纭,恐不免秋扇之捐。
” 嘴尖舌头快 比喻话多而轻率。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十三回:“单管嘴尖舌头快的,不管你事也来插一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