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什么中草药刮油很厉害的
效果最好的减肥茶 1、山楂金银菊茶 材料:菊花、山楂、金银花各10克 做法:将山楂拍碎,将所有材料加水煮沸即可。
每天一剂。
功能:化瘀消脂,健脑明目。
用于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
其中山楂因为能化瘀消脂,久服有降低胆固醇和三酸甘油脂的作用;金银花则有减肥养生的功效,尤其对于气滞血瘀的肥胖者效果显著。
但是体质寒凉、胃肠不好的人尽量少喝。
2、荷叶饮 做法一: 材料:鲜荷叶、山楂各5克,生薏仁3克 做法:将所有材料以滚水冲泡,焖约10分钟。
做法二: 材料:荷叶10克、绿茶10克。
做法:沸水冲泡即可 功能:瘦身。
3、消脂饮 材料:山楂3钱、决明子5钱、陈皮与甘草各3钱 做法:所有材料以滚水冲泡,焖约10分钟即可。
功能:清热减肥。
容易胃痛、拉肚子的人少喝。
最厉害的抗癌中药
最厉害的抗癌中药就是“心态”
古代有毒的中草药
其实去正规药店买就好,喝中药在医院直接抓,或者有条件去同仁堂这种抓药,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去知名原产地承德滦平、南京江宁、杭州萧山这些地方直接买。
关于止血的中草药
原理有凝血和收缩血管,还有就是物理原理和生理原理,侧柏叶,白茅根,它们的原理是生理性的,有的出血是因为血热引起的,它们有凉血的作用这样就有一个平衡以达到止血效果,三七的作用原理与肝脏有关也应属于生理性的。
白及,它止血的原理应该是物理性的,这跟它所含胶状成分有关,创面能形成一种保护膜和跟红细胞凝集形成血栓以达到止血效果。
槐花的作用原理是减少血管的的通透性。
蒲黄,仙鹤草,血余炭,艾叶,地榆,棕榈的作用原理是凝血作用。
活血通气中草药
(1)活血止痛药: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等主要治疗血瘀气滞痛证(2)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鸡血藤等主要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3)活血疗伤药:土鳖虫,马钱子,苏木,骨补碎,血竭等主要治疗骨折损伤,瘀肿疼痛(4)活血逐瘀药:莪术,三棱,水蛭,穿山甲等
什么中药毒性最强
(1)病路,果敢使用。
临床不少疑证,只靠四平八稳药往往难以奏效,此该想到使用性猛作用强的毒性中药,使用时严格按照中药药典的使用说明操作,例如癌症患者使用蟾酥、斑蝥、鸦胆子等毒性中药,使用时不要采用原药材,而要采用炮制后或提纯后的药物成分,如甲基斑蝥胺、葫芦素、钩吻碱等等。
(2)合理配伍,注意用法。
合理配伍,可以减少中药的毒副作用,提高疗效,附子有毒,配伍甘草使用,可以减轻其毒性,对于附子、乌头等,强调先煎久煮。
(3)不泥古训,创新攻坚。
中医传统认为使用细辛不过一钱,其实未必,不过一钱主要指细辛入散剂时,剂量不能过钱,但是入煎剂时,其挥发油挥发后毒性减低,治疗痛证、痹证时,煎剂的剂量一定要加大,30克以上才能起效。
泽漆《唐本草》记载有毒,《中药大辞典》也述有毒,常规用量限定为5~19克,但是临床实际证实,泽漆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结核病等,剂量与疗效呈正比,最大剂量可达150克,并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3)目标明确,中病即止。
有不少中药有蓄积毒性作用,如朱砂、苦杏仁、桃仁、郁李仁等,使用这一类药物时应适可而止,中病即止。
(4)炮制得法,减轻毒性。
有毒中药以法炮制是减毒的必备措施,诸如生半夏有毒,用生姜、明矾制后,毒性减低,止呕效果更好。
甘遂、大戟、芫花用醋制后,毒性减低。
马钱子经砂温230~240℃,时间2分45秒,炒至鼓起呈棕褐色,毒性降低最宜。
天南星用牛胆汁炮制后,辛烈毒性减少,清热豁痰止痫之功具在,可治痰热引起的各种顽疾。
有什么中草药是活血化瘀
一、散寒活血化淤 即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
取“寒者热之”,“血得温则行”之义。
寒为阴邪,最能收引经脉,凝滞气血而导致气血淤滞。
这里的寒凝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寒客络,阳气受困;一是脾肾阳虚,阴寒内生。
在临床应用散寒活血化淤治则时,应当分清温经通阳活血通脉和补阳益火活血化淤之法。
常用药物:温经通阳如桂枝、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炮姜等;补阳壮火如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胡芦巴、仙茅等;活血化淤常选性温的川芎、当归、红花、乳香、五灵脂、骨碎补、天仙藤、急性子、川续断等。
二、祛湿活血化淤 即用燥湿或渗湿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祛除湿邪,促使血活淤化。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气机而致脉络阻滞而血淤。
湿邪有外侵或内生之分,病理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且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有密切的关系。
从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来看,外湿多从热化,所以具体应用祛湿活血化淤时,又要区分清热利湿,健脾温肾利湿活血化淤。
常用药物:清热利湿,如赤茯苓、车前子、淡竹叶、汉防己、泽泻等;健脾利湿,如茯苓、薏苡仁、苍术、白术、赤小豆等;温肾化湿,如益智仁、肉桂、桂枝、乌药、威灵仙、木瓜等;活血化淤兼渗利水湿者,如性寒凉之益母草、马鞭草、虎杖、半枝莲、穿山龙、木通、落得打等,性偏于温之泽兰、天仙藤等,性平之刘寄奴、王不留行等。
三、理气活血化淤 即用理气的药物,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使血活淤化。
气之为患,不外乎气滞、气虚、气逆三个方面。
而四肢血管病症又以气滞、气虚多见。
气为血帅,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所以气机不畅,郁滞不行则血行为之涩,而致血淤,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行缓慢而成淤。
反之,血为气母,气赖血载,血淤既成又致气滞,在病理上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气血密切相关,决定了理气法在血管病症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又由于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所以舒肝行气在四肢血管病症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上具体应用时还须分辨行气和益气活血化淤二法的应用。
常用药物:疏肝行气性偏凉如柴胡、川楝子、郁金等,性偏温之佛手、青皮、枳壳等;以及性平之香附、香橼等。
益气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炙甘草等。
四、清热活血化淤 即用寒凉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清解热邪,以使络宁血活淤化。
是“热者寒之”之义。
“夫脉者,血之府也”,所以热邪侵入脉络多及血分;又有热之甚即为毒,热邪灼津伤阴,虚热内生。
“血受热则煎熬成块”,阻滞脉道,而成血淤,由此可见,具体应用清热活血化淤法时,首先应分清虚实,和在气在血。
从而推演出清热凉血,清热解毒和养阴清热活血化淤三法。
常用药物:清热凉血如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紫草、生地、玄参、大青叶等;清热解毒如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千里光、土茯苓等;养阴清热如生地、玄参、天花粉、白芍、麦冬、沙参、地骨皮、知母、黄柏等。
活血化淤如兼清热凉血之牡丹皮、紫草、丹参、赤芍、郁金、凌霄花、鬼箭羽等,兼清热解毒之红藤、虎杖、败酱草、金荞麦、落得打等。
五、补血滋阴活血化淤法 即用补血滋阴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增加血液使其充盈脉道,血活淤化。
血液在脉道中流行,血量充沛则脉道充盈;血液虚少,阴津不足则脉道萎闭,继而成淤。
所以应补血滋阴,增液盈脉,活血化淤。
常用药物:补血滋阴药如生熟地、阿胶、首乌、枸杞子、龙眼肉等,活血兼补血者如鸡血藤、当归等。
六、平肝潜阳活血化淤 即用平肝潜阳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使阳潜血和,络通血活,而得到淤化之目的。
肝阳升发太过血随气逆,并走于上,脉络壅塞,可致血淤。
故应平肝潜阳,解除壅阻,以化血淤。
常用药物:钩藤、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鳖甲、刺蒺藜、天麻、石决明等。
活血化淤如性偏凉润之丹参、牡丹皮、玄参、赤芍、牛膝、郁金、凌霄花等。
祛湿有什么中草药
1、去湿汤,功效:湿毒。
材料:火炭母30g、木棉花15g、桑叶15g、杭菊15g、布渣叶15g、荷叶15g、云苓15g、芡实15g、扁豆15g、苡仁30g、丹皮15g、甘草5g。
做法:以水煎服,连服五剂。
2、茵陈茶,功效:解毒清热,湿热,湿毒。
对热毒性毒疮,皮肤红斑 热毒,湿重之肠胃热毒,肛门热毒等,均有功效。
材料:菌陈(一两),土银花(一两),夏枯草(一两),大生地(一两),土茯苓(一两), 绿豆(二两), 水(12碗)。
做法:将所有材料加水一起煎至4碗。
3、若以湿毒为主,有肝区隐痛,上腹部闷胀,食欲下降,口淡,大便稀溏,舌苔白厚或腻等表现,主要目的是去湿解毒护肝。
可用野生灵芝10克,白术 10克,猪瘦肉50克,煲汤饮用。
或用生薏仁100克,淮山药20克,炒扁豆20克,鲜鸡脚100~150克,煲汤饮用。
中药的搭配重在量的大小和方剂的增减,因此并不建议您直接使用上述的去湿毒的中药来进行治疗,如果说您的湿毒情况比较严重的话最好还是找到比较有经验的中医师,让其根据您的脉象和症状开出相对应的中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