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论语形容冉有的句子

论语形容冉有的句子

时间:2014-11-03 18:48

论语中的句子求论语中一个学生问孔子子路和冉有怎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坐》:三出,曾。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中的冉有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曰:“汝弗能救与

”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

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

”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

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

”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

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

”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 子华使于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庚。

”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问:“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汝画。

”曰:“夫子为卫君乎

”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闵子骞、、仲弓;言语:、;政事:、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 闵子伺侧,唁唁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

”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 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在《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篇,孔子说自己赞同谁的志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语录体散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因为文章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师徒五人的谈话,内容涉及到大量孔子如何教育学生的观念及方法,因此,我们完全可发把它当作是一篇教学故事或教育随笔来阅读,通过品味师生语言,体察细节描述,研习行文内容,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孔子作为老师所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法。

学生的性情习惯、个性心理丰富复杂,多种多样,孔子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变而又风趣幽默。

《侍坐》章中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志趣不同,性情各异。

子路能力高强,才华超群,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可是出言不逊,莽撞冲动,骄狂自大,孔子只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哂之”来评价,肯定学生的才能和实力,又含蓄地批评了他的说话冲动,毫不谦让的态度。

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学生都谦虚谨慎,坦荡真诚,说话温和自抑,态度谦卑诚恳。

两人性情不同在于,冉有说话做事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有点畏首畏尾,顾虑重重的意味;公西华说话则口气谦和,措辞得体,反映机敏,听他说话颇有一种“言者释然,闻者陶然”的感觉。

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谈话没有当即点评,而是待其走后,在曾皙的追问下,才发表看法。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连用五个反问,充分肯定两位学生的治国安邦的政治才能,也表达了自己相信学生,赞扬学生的激动而自豪的心情。

实际上,孔子这一番肯定和赞扬目的乃在于给谦虚过分、自信不足的冉有、公西华以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想必细心的曾皙会把孔子的激越评价转告两位同学吧,也可以预言,当冉有、公西华得知老师对自己的希望和勉励时,该有多么激动、高兴。

孔子就是这样,对骄狂自负的子路,含蓄批评;对谦逊过分的冉有、公西华则委婉鼓励。

曾皙最后一个发言,他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和生命情趣,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清静无为,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性情。

对此,孔子喟然长叹,深表赞同,因为,曾皙描绘的清风沂水、性天风月的生活暗合孔子壮志未遂,英雄无路的落魄心态。

这是一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喟叹,也是一种心灵共鸣,志趣相投的评价,想必作为学生的曾皙听过老师的评价之后也会感慨嘘唏吧。

请人帮我列举论语中表现孔子“仁”这一思想的句子,越多越好。

1·2 有子①曰:“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⑥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⑦与⑧?”?? 注释:①有子:晚年的学生,名若。

里对的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有若、冉求、闵子骞四人称子。

②孝弟:和儒家提倡的两个基本的道德规范。

孝规定了子女对父母应有的态度;弟,同悌,规定了弟弟对兄长应有的态度。

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好犯上者:好,读hào号,喜爱。

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读xiǎn险,少。

⑤务本:务,专心致力。

本,根本。

⑥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⑦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畴。

为仁之本,是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另一种解释说:为仁,行仁的意思。

前者从仁的内容讲,后者是从仁的实行上讲。

也有人解释,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

⑧与:同欤。

语气辞,表示疑问。

古注:谦退不敢质言也。

1·3 子曰:“①,鲜矣仁。

”?? 注释:①: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

②,知者利仁。

”? ? 注释:①约:穷困。

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

利仁,认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 注释:①好:去声,音号。

喜爱。

②恶:去声,音wù误。

憎恨;讨厌。

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①也。

”?? 注释:①恶:有两种解释:一,善恶的恶,与上章恶字不同。

二,好恶的恶,与上章恶字同义。

?? 4·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①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②必于是,颠沛?③必于是。

” 注释:①恶乎:恶,音wū乌。

何;怎么。

②造次:急遽;仓卒。

③颠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顿,社会动乱。

?? 5·5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

焉用佞。

”?? 注释:①雍:孔子的学生,冉雍,字仲弓。

②佞:音nìng泞。

能言善辩,有口才。

③口给:言语便捷。

④不知其仁:有两种解释: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 6·20 子曰:“,。

”??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注释:①务民之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务:致力。

??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①其犹病诸。

夫仁者,,已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

”? 注释:①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两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

②譬:比喻。

??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艺②。

”?? 注释:①德:古注:德者,得也。

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②游于艺:艺指孔子教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游,有不同的解释:一,艺不足以据守和依靠,所以说是游;二,游泳,习艺有游泳自如的乐趣;三,闲暇无事的时候就游憩于六艺之中,游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

?? 8·7 曾子曰:“①,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①弘毅:弘大强毅。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②。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③。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④斯语矣。

”?? 注释:①克己复礼:有不同的解释:一,克,克制、约束;复,践行。

克制和约束自己来践行礼。

二,克,胜;复,返回。

战胜自己离开了礼的言行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

两种解释意思相近。

②天下归仁焉:有几种解释:一,归是与、赞许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便会得到天下人的赞许。

二,专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归顺这仁德之君。

三,一旦做到克己复礼,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程子注:“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

”以第三种解释较合理。

这里“克己复礼”的主语似不是指个人,而是泛指众人。

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都归于仁了。

③目:条目。

④事:从事,实行。

12·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②。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注释: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接见贵宾和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求谨慎恭敬。

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象接见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谨慎,也就是说要敬。

②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邦指在诸侯国做官,在家指在卿大夫家做事。

无怨有两种解释:一,指仁的效果。

做到了前面所说的敬和恕,别人对自己便没有怨恨。

二,指自己而言,也是仁的要求。

除了做到前面讲的两点,还要不怨天尤人。

?? 12·3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①。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注释:①讱:难、迟钝。

《史记》记载,司马牛多言而躁。

孔子的话是针对他的缺点而说的。

? 12·22 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13·19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①,与人忠。

虽之②夷狄,不可弃也。

” 注释:①恭、敬:严肃、谨慎而有礼貌,表现在外叫恭,含于内心叫敬。

②之:动词,到。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14·1 宪①问耻。

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②”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 注释:①宪:孔子的学生原宪。

②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这句话是原宪的问话。

克,好胜。

伐,自夸。

怨,怨恨。

欲,贪欲。

?? 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①,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 注释:①言:言论。

有言是说出来,在言论上有所表现的意思。

?? 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①”?? 注释:①不让于师:师字有两种解释:一,师长;二,作众字讲。

遇到众人应做的事,应带头去做而不谦让,当仁不让即是见义勇为的意思。

?? 17·6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19·6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①,切问②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注释:①笃志: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

②切问:切有几种解释:一,恳切;二,近,指切身有关的事;三,急,急切,急迫。

? 另外请看

论语中有关其乐融融的句子

《论语》有两处记载孔子同其弟子畅谈人生理想的内容,一处是《公冶长》中,听力颜渊、季路的想法后,孔子表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另一处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即《先进》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伺坐”这一段,孔子表示自己同曾皙“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想法是一样的。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无疑是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但只有社会能够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才能出现这种其乐融融的景象。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句子

学而第一 :“学而时,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不愠,不亦君子乎

”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为政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

”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

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里仁第四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者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 公冶长第五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

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雍也第六 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栗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述而第七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静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泰伯第八 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子罕第九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乡党第十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

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 子张问善人之道。

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

色庄者乎

”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杏漫},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

赤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后。

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子路第十三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

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训;言不训,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无所而已矣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宪问第十四 南宫适问於孔子曰∶“羿善射,舟,俱不得其死然。

禹稷躬稼而有天下。

”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 卫灵公第十五 在陈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 子曰∶“直哉史鱼

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君子忧哈不忧贫。

”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 李氏第十六 李氏将伐颛臾。

冉有李路见於孔子曰∶“李氏将有事於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吾恐李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

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 阳货第十七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佛召,子欲往。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然,有是言也。

不曰『坚』乎

磨而不磷;不曰『白』乎

涅而不缁。

吾岂匏瓜也哉

焉能而不食

”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既没,新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卫子第十八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礼不勤,五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士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无求备於一人。

” 子张第十九 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

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 子夏闻之曰:“噫

言游过矣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

孰后倦焉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

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绥之期来,动之斯和。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 尧曰第二十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