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分寸的句子
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分寸。
做人没有分寸,就可能会伤害君子,得罪小人,把事情搞砸,把生活弄糟;做事没有分寸,就可能会小题大做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想提高自己或者一个人的情商,是很难的
总之就是:在说话之前,要看现场情况,在说任何话的时候,不要脱口而出,你可以说话说慢点,但说出来的话一定要经过大脑多用一个询问对方的语气词比如你和对方说了一件事或者一个问题,你问对方:你认为这个问题或者这件事要怎么处理会更好呢
或者你有没有什么比我更好的想法呢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的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我在这九年
点在哪
加粗来
形容幽默的句子有哪些
生活和工作总是离不开分寸。
尤其是与人相处言谈中必须要有分寸感。
可以把握分寸的人,在与人交往言谈的过程中,能放、能收,能转弯、能下台、能适可而止,能留有余地,能使对方知难而退,也能使自己保持主动。
没有分寸感的人,说起话来,一发不可收拾,弄成僵局,没有回旋的余地,为了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发生严重的争吵,造成的不便很不值得。
生活中难免会和别人吵架,但是,即使在情绪不能控制而与别人争执的时候,也要把握分寸。
一个有能力把握分寸的人,肯定不会闹不愉快的,很多时候都能够很有分寸地和对方商谈,讨论,晓以利害,动以真诚,摆事实,讲道理,解除对方的疑虑,提出具体的建议。
每一句话,都能说的轻重适宜,进退有据,合情合理,婉转动听。
很多纠纷、困扰、争执、冲突,都可以通过细致的商谈,切实的讨论来解决,只要找到与人沟通的途径,为什么要没口德的去吵架呢
说话分寸感极强的人,同时也能善于调整别人的分寸,在许多不同的分寸之间,加加减减,使各方面的人,都在他们的折中调节之中,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
那些犯了错误的人,有时候需要我们提出忠告,这时言语中的分寸感更是需要细心地加以把握。
分寸感强的人,当他需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能够把别人的错误照实地举出,对方不但不生气,反而心悦诚服。
假如分量太重,超过了应有的分寸,那么别人虽然承认错误,但心里会很不好受。
假如再重一点,别人就可能不接受,甚至动怒发火,从此把你当做冤家,怨气久久不散。
这样即使是给对方提出忠告,那也没有什么效果了。
关于舒服的句子
,多是感觉别人注意着自己(特别是不舒适的时候),实际世界里,大多数人都懒的理你。
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
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
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
写母亲对我的管教,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即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通过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3)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这件事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在本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
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教导”上,而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
因此,可以说,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见仁见智,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
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和睦仁慈;而在教子方面,主要表现为严格,有时过于严厉。
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
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
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
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
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二、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
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而且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有暗接之妙。
“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是多么大。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三、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影响呢
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这“极大极深的影响”正如作者自道: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以及在学习上勤奋、守时和做人上能反省“吾身”。
其中主要是如何做人方面,母亲让作者养成了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