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中关于孝敬父母的语句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关于孝敬父母的论语
孟懿子问孝。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孝乎
”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急求:《论语》中 关于“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句子或段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知道是不是了,好像有点跑题了,暂时只想到这个,抱歉
十句关于孝敬父母的句子
1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下能养。
——记》2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喜,一则以惧。
——《论语》3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4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5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孟子6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7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9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
——(古罗马)维吉尔10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美国)罗
论语中有关孝心的名言??
《论语》中记载孔子关于孝顺父母问题的言论有多条,其中同您的问题最贴近的是孟懿子问孝时,孔子的回答。
孔子的回答只有两个字——无违。
对于“无违”这两个字,孔子上车后向其学生樊迟作了解释。
当时樊迟正在驾车,孔子告诉樊迟,“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问“何谓也”,孔子回答“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虽然这里没有直接说不要同父母吵架,但既然事之以礼,就肯定不应当同父母吵架了。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孝”的语句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学而》)4.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政》)5.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6.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7.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里仁》)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1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里仁》)1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12.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
按照论语所说,人一定要孝
为什么一定要孝
孝顺父母的意义是什么
父母养育子女的目的又何在呢
中国人其实很开放,什么都可以反对和抛弃那些不太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人,往往以为中国人思想很保守,因循守旧,更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东西,其实,正好相反。
不信
请看,欧洲有些国家还有女王,大概就是保留了所谓的“封建余孽”,亚洲更是有日本“万世一系”的天皇;中国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今安在哉
就是他们的子孙,也早已风流云散了,还有几人能续得上族谱
如果说这是政治,那就再看文化,中华民族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自不待言,就说自汉以来传入的佛教文化,自五四以来传入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这些文化都是我们主动接受的,如今这样彻底地融入了我们这个民族血液中,请问,世界上还有几个民族能和我们相提并论
还有现在,我觉得中国大概是世界上思想最开放的国家了。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他们已经开放得不知道还剩下什么了。
他们的确很自由,但自由的代价是荒诞
如果觉得荒诞这个词不太好,就换成“悬浮”吧
所以,中国人是很开放的,是什么都可以反对的,是什么都可以抛弃的。
但是,有一样东西,似乎最勇敢的中国人也从来都不敢反对,这就是孝
父子关系是从哪里来的
《论语》的第二章是这样说的: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中有许多孔子弟子的话,那是因为孔子的弟子认为这些话十分符合孔子的思想,就编入了《论语》,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些话看成孔子的思想。
有子的这段话是说: 一个人如果遵守父子关系、兄弟关系,但却喜欢犯上,这样的情况很少见;不喜欢犯上,而喜欢作乱的,这种人是没有过的。
所以,君子做事,从根本处着手,本建立起来了,道自然就成了。
遵守父子关系,是建立仁的根本啊
对于我们今天“自由”惯了人来说,这话听起来有些僵硬,很有些压制人的感觉,但其实不是。
《论语》里的很多社会关系,比如君臣关系、父子关系,说的都是理想状态。
即君应该有君的水平,臣应该有臣的样子,父子关系也是一样。
当然,现实中不可能完全是这样,也正是因为如此,孔子的思想才有意义。
所有上面的这些问题,随着我们阅读《论语》的深入,都会慢慢地说清楚的。
孝是仁之本,而孝讲的又是父子关系。
那么,父子关系(包括以父子关系为代表的血缘、亲缘关系)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很简单,父子关系其实就是一种血缘关系,而且是动物性的血缘关系。
那么,这就产生了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如果要像其他动物一样对待这种动物的血缘关系,人就和动物没有区别;人要想从一般的动物中区别出来,就要将这种动物性的血缘关系上升为“人”的血缘关系。
问题又来了。
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血缘关系来作为人类之成为人类的突破口呢
道理既无比深奥,又无比简单。
说它深奥,是因为用所谓的学术话语来说,可以写好多本书;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能无比亲切地感受到。
它的简单就在于:一、父子关系(血缘关系)所产生的亲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感情,是完全自然而然地产生于人的内心深处的,是不需要后天培养的,也是任何外力难以摧毁的。
二、血缘关系是不能选择的(非理性的),是不能追问的,是只能承认和相信的。
所谓“理性止步的地方,就是宗教的起点”,所以,以血缘关系为价值的起点,已经具有了“宗教”的意味。
在诸种血缘关系中,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父子关系呢
其实,最早很可能重视的是母子关系,只是进入到父系社会以后,人类的“理性”化进程加速,父子关系成为最容易“人”化的血缘关系。
于是,父子关系就被选择出来了。
其实,父子关系不过是在特定时代的血缘关系的集中体现罢了。
父子关系既包蕴了与生俱来的动物性的感情,又具有了不可追问的“宗教”性,于是,这种关系就被从各种关系中选择出来,作为人类(中国文化意义上的)之成为人类的基本关系。
动物的“人”一旦明确地意识道了“父子关系”,就变成了“人”的动物
这在伦理学上,有个学术名词,叫做自然血缘伦理本体。
什么是孝
孝就是遵守父子关系(血缘关系)。
上面说了,《论语》中的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是理想意义上的关系,那么遵守这种关系就变得很亲切很自然了。
至于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那是一个“历史概念”,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情景中(不同的情况下),其内容是不一样的。
孝分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来自自然血缘的感情,这种感性是无比温暖的,无比柔软的,是“人性”的,这姑且叫做“孝”的内向度;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为了使自己成为人类,为了使人类社会能够存在和发展,又必须制定一些社会规则,而凡是规则就必然是僵硬的,冰冷的,孝”既然是人之成为人的基础,就必然肩负起某些规则,姑且叫做“孝”的外向度。
其实,在我们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孝”这两个向度总是在“博弈”。
内向度的东西多一些,社会往往就比较开放和进步,反之则比较禁锢。
孝,应该是一种心情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十多年前,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当本科新生的班主任。
在学生将要报到入学的时候,系里让我去看看学生的档案,目的是为了多了解学生。
我详细了查看了四十多名学生的档案,令我惊奇的是,有几个学生的档案中竟然装有他们高考作文的试卷。
我仔细地“研究”了这些作文试卷,发现这些试卷都有一些“特殊”的地方。
其中有一份就是写自己的母亲因病去世,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的,细节很生动。
读了以后,我明白了招生工作人员的良苦用心。
开学后不久,我就找这位同学谈话,鼓励他要努力学习,并说有什么困难尽管找老师和系里的工作人员。
他大概觉得我的谈话怪怪的,就说:“我挺好的,没什么困难呀
”我更佩服这位同学了,说:“你母亲去世了,你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系里会考虑补助的。
”他睁大了眼睛说:“啊
我母没去世啊,好好的啊
” 这回该轮到我惊讶了:“你在高考作文里不是说你的母亲去世了吗
”谁知他一脸不屑地说:“您信那个
” 那位学生这样写作文也许不算是什么太不应该的事,但我总觉得这样的心情要不得
孝有很多外在表现形式,但孝不是对领导的唯唯诺诺,不是在单位里的迎来送往,不是在场合上的举止得体。
总之,孝,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孝,其实是一种心情
只有在这种心情的滋养中,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人之为人
万事孝为本 上面有子的话是一个严密的推演过程。
遵守父子关系而好犯上的人很少,不犯上而好作乱的人几乎没有。
所以孝是根本。
这是一个忠——孝、家——国的推演过程,也是中国伦理——政治的逻辑结构。
这是一个漫长的故事,在后来的阅读中我们会慢慢地展开。
古人讲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试想,一个人在家打爹骂娘,到了社会上却忠君爱国,这可能吗
俗话说:“寒门出孝子,孝子出忠臣。
”的确,未有在家不为孝子而能在朝为忠臣者。
所以,只有孝,才能忠。
由孝而忠,是社会秩序;由孝而仁,则是人的道德发展的必然过程。
孝的确是万事之本,是中国人的价值之源。
中国人没法抛弃孝。
人——家——国,孝是根本,是基础,是只能相信而不能追问的。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当承认自己不是人的时候。
然而,如果前提是自己不是人,怎么会有资格来追问“人”的问题呢
我常含泪告诫同学们,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不能亵渎的:一是母亲,二是祖国
除此以外,百无禁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