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中关于老师的名句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孔子眼中的“学”内涵是很丰富的。
看来并不是单指“作文”,首要的其实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础,“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难。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论语·为政》 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
(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论语·公冶长》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课那样说教的,于“文”中渗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在这里,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力不仅与动机有关,还与意志和情感有关,并且按内驱力大小把学习的心理境界分成三个层次:想学、好学、乐学。
其中“乐学”是最高层次,可以产生最大的内驱力。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孔子发现,“愤”和“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必然要出现的两种心理状态。
并指出,学生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时刻就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高高在上的权威并不是唯一的老师,当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
真理可以随处存在,所以学习中要抱着所有的人都是老师,都有可学习处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认识到质疑的必要性。
(7)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的坦诚相待。
正因为孔子对他的学生有着无限热爱之情,才使得他在教学过程中不知疲倦,真诚无私,因而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论语·泰伯》 道德精神的培育,工作能力的锻炼,知识内蕴的充实,学术精神的涵泳,都必须依靠一种锲而不舍的自持力。
(9)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 ——《论语·子罕》 要想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的魅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了教师魅力的引领,学生的学习自然会“欲罢不能”,何患不“自主”
(10)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告诫其弟子,首先要充实自己,要有真才实学,才能谈得上遇到伯乐。
(11)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 古时候的人大多为了完善自己而学,今天的人求学大多是为了沽名钓誉。
所以学习者要努力加强修省躬行的自觉性,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学问。
(1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他曾经废寝忘食地去冥思苦想,以期得到什么彻悟或顿悟,结果一无所获。
因此,孔子得出结论:与其空想,不如老老实实地去学习。
(1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一个人有仁、有知、有信、有直、有勇、能刚当然非常好,但如果不好学,都是有致命的短处。
这里强调了知识修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倡导积极学习,主动探求知识。
(1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论语·子张》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三个阶段的句子
第4段:睢园绿竹:梁孝王的梁园。
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
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
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
彭泽之樽:彭泽令是陶渊明。
《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
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第5段:冯唐易老:冯唐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不被重用,汉武帝时被举荐,已是九十多岁。
李广难封:李广,汉武帝时名将,多次与匈奴作战,军功卓著,却始终未获封爵。
屈贾谊于长沙:贾谊在汉文帝时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梁鸿:东汉人,作《五噫歌》讽刺朝廷,因此得罪汉章帝,避居齐鲁、吴中。
孟尝:据《后汉书·孟尝传》,孟尝字伯周,东汉会稽上虞人。
曾任合浦太守,以廉洁奉公著称,后因病隐居。
桓帝时,虽有人屡次荐举,终不见用。
阮籍:字嗣宗,晋代名士,不满世事,佯装狂放,常驾车出游,路不通时就痛哭而返。
《晋书·阮籍传》: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
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