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香格里拉的句子有哪些
香格里拉,是一段追寻的,是一座写满神话堂。
无边无际的天空一碧如洗,绵延千白云灿烂光华,莽莽苍苍的群山横亘天际,色彩斑斓的丛林染遍天涯,金色丰饶的沃野炊烟袅袅,牛羊沐浴着夕阳缓缓归家。
这就是康巴儿女的故乡---香格里拉
初夏,这高原的翠山草甸,仿佛幻化成一支无声而又五音繁汇的交响曲。
诗歌鉴赏有哪些基本知识
一、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2.表现手法 ①渲染 ②衬托 ③含蓄 ④用典 ⑤象征 ⑥移情 ⑦虚实相生 ⑧抑扬 ⑨对比 3.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二、诗歌内容分类 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抒怀诗、山水田园诗 三、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 1、评价主旨类 2、分析手法类 3、议论类 4、语言风格类 5、行文技巧类 6、其它 四、熟悉几种诗歌语言的类型: 1、平实质朴 2、含蓄隽永 3、清新雅致 4、形象生动 5、绚丽飘逸 五、诗歌的不同风格 1、 雄浑 2、 豪放 3、 沉郁 4、 悲慨 5、俊爽 6、冲淡 7、旷达 六、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2、建功报国 3、思乡怀人 4、生活杂感 5、长亭送别 七、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在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
八、诗歌鉴赏题的表述 灵活运用常见的古诗鉴赏术语,准确得体地表述自己“就诗论诗”的心得 “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夸饰;用典;含蓄;对仗;韵脚。
“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如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诗歌鉴赏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析其效果
(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
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2分)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
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②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
(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男儿身手和谁赌
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②“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
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
“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
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
(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
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
(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
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苹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
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一种水草。
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3分) [参考答案]拟人手法(1分)。
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
(2分,合情理即可给分)。
(2)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借喜鹊的喧声表现对“日出”的喜悦;雨霁日出,波平如镜,爱水的“鸥”尽情地玩乐。
有声有形、有动有静,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2分)。
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1: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参考答案]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
(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3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
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
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
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
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2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 [分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
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案参考]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步骤二) [特别提示]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例如第五种模式的示例,答案中已包含内容和主旨两方面的内容,如果加上“‘折柳’运用了双关修辞,既指听到的折柳曲,又指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折柳相送的生活场景”,那么就万无一失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需要再联系\\\\(^o^)\\\/~
形容荒凉的句子
句子和古诗:1. 满眼望去,尽是看不到边的黄沙,这里人迹罕至,甚至没有一点绿色生机。
2. 凉风冷露萧索天,黄蒿紫菊荒凉田。
3.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4. 山行两日厌荒凉,田少山多多更长。
5. 伤心故国迷烟草,秋日荒凉处处村。
6. 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
7. 回首旧乡国,风物尽荒凉。
8. 驿馆荒凉,征鞍牢落,寄语楼船且莫开。
9. 池苑锁荒凉,嗟事逐、鸿飞天远。
香径无人,甚苍藓、黄尘自满。
10.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11. 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
12. 小院荒凉亦自如,才盈五亩又无余。
13. 杜门已与俗相违,苔径荒凉辙迹稀。
14. 断简椟中尘委积,故人墓上草荒凉。
15. 桃蹊李径尽荒凉,访旧寻新益自伤。
16. 怅乔木荒凉,都是残照。
17. 风月荒凉罗绮梦,输与扁舟归客。
18. 俯仰遽终毕,封树已荒凉。
19. 青幛倚丹田,荒凉数百年。
20. 听鸦啼春寂,暗雨萧萧吹怨。
21. 黄花开未,白衣到否,篱落荒凉处。
22.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
23.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24.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2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6.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7.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六年级语文书草原的批注
课文分析这篇散文记叙了第一次访问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一、动静结合绘美景课文首先抓住色彩写静态,突出碧绿。
作者首先写草原的主色调——“,而并不茫茫”;接着具体写出它绿得有层次——“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得浓烈——“到处”;充满了生机——“像无边的绿毯”,像“中国画”。
在这万绿丛中还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马群和各色的衣裳,真可谓五彩缤纷、美丽迷人,让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
其次,抓住声音写动态,突出热闹。
初入草原,偶尔有“忽飞忽落的小鸟”声;接着“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后来“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这声音由低到高,由稀到密,使草原变静为动,为草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欢乐。
二、马跃人欢显真情写马群,突出一个“快”。
快到目的地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了客人,“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群马疾驰,远迎客人,足见主人心情之急切,欢迎之热烈、真挚啊。
写宾主,突出一个“亲”。
蒙古包外,宾主相见“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进了蒙古包,“奶菜倒上了,摆上了”,“端进来大盘子的”;干部和老翁都向“我们”敬酒再敬酒。
宾主们还一起联欢,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唱起来。
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载歌载舞,骑马奔驰。
这些都充分说明主人热情好客。
这盛情待客,蒙汉人民情谊深厚,亲如兄弟,齐向前的气氛,表现得特别浓烈,充满真情。
三、矛盾手法见奇妙先生在文中故意将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深刻、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
1.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啊
然而,既写“一碧千里”,为什么又要转接“并不茫茫”
一般说来,“茫茫”有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却不是这个解释,否则将与上面“一碧千里”的描写产生矛盾。
原来作者初入草原,感受新鲜,心情激动,用上“并不茫茫”则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草原特点紧密关联:草原一派碧绿,漫无边际,放眼望去,一切都历历在目,没有模糊不清的朦胧感受。
因此,“茫茫”应理解为模糊、朦胧。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
——“”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
这两者自相矛盾吗
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活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突出了草原空旷辽阔的特点,传达了作者的忘我之情。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
前句是近镜头描写: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
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和草的生命,洋溢着无限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相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由于汽车在前进,所看见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
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呢;“想坐下”,是因为眼前美景沁润着心田,内心涌动着一股勃勃诗情,想借诗歌来抒发。
正是这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境界里的复杂的内心感受,多么的自然得体啊
4.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粗读起来,似乎有一点矛盾:草原真的静寂,“听不见一点儿声音”
草原真的一无所有,“看不见什么东西”
如果真的这样,“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难道不是一点些东西
难道它们没有一声鸣叫
或者叫声低得让人听不见
其实,作者在形容草原的静谧,在形容草原的空旷,给读者传达了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感受。
这样以声写寂,以动衬静,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四、诗句作结意无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诗句写在结尾起什么作用呢
首先,结句照应全篇。
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辽阔,一碧千里,令人陶然欲醉,于是“可爱”“愉快”“惊叹”“舒服”这种种感受油然而生,“境”与“情”融为一体,结句的“天涯碧草”恰有概括与遥相呼应之妙;而“蒙汉情深”“话斜阳”则与上文所写蒙族牧民纵马疾驰、远道迎客、盛情款待、歌舞迎宾的内容相关联,同样具有照应之效。
其次,结句揭旨传情。
作者一行刚刚踏入草原,就从心底升腾起热爱之情;待到牧民们远道迎接,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宾主双方亲如一家,,真是深情厚谊感人心哪
结句“蒙汉情深”正是概括揭示,明白畅达。
而“何忍别”“话斜阳”,一来突出了主客双方不忍离别的内心世界;二来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夕阳西下,恋恋难舍,心中的话儿简直说不完。
关键在于“情深”,兄弟之情溢于言表
然后,结句启迪想象。
蒙汉两族人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娓娓而谈,直到夕阳西下。
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而且生发了联想:他们究竟在“话”什么呢
或者感谢主人热情接待,或者希望客人不久再来,或者互相鼓舞、交流看法,大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道上携手并进……结句当如撞钟,余音缭绕。
老舍用诗句结尾照应全篇、揭示题旨、传达深情,的确让人感受到了悠然难尽的韵味啊
空之境界字幕组问题
关于干也与橙子的对话,那是取决于对句意的理解。
其实两个翻译都可以。
至于歌词翻译,那属于日语和汉语语法上的不同。
如果你想看的话也可以看黄昏草月版的,毕竟好的动漫热门动漫会有多个字幕组制作~~人气是第一位啊
不过个人认为澄空的就很有爱了~现在的是rmvb,以后肯定会出MKV重制版,那样会纠正不少错误啊
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这里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
去年的荒草丛里又有了绿色,院子很大,空空落落。
这里运用了环境描写,表现了“我”等待时的落寞和孤独。
我的灯和酒坛上落满灰尘,而遥远的路途上却干干净净什么意思
窗外小雨兀自清宁着,漫天都是她的欢声笑语。
冷不丁的一阵凉风吹来,将一小片雨雾包裹其中,站在窗沿,无论是脸上还是心上,都真真是盛夏的一抹清凉。
我喜爱雨,喜爱她的肆无忌惮的表情,她的出场一定要有整个世界近乎所有事物的陪衬不可。
你若是立在一片空旷的地方,她当真会将你整个的席卷了,让你淋漓的感受那份豪野的天外之气。
她也会贴在你的心口、耳边,一遍一遍的跟你絮叨着那些揉碎人心的句子,好像那些句子就出自你的内心深处,她只是替你说出、讲出,然后就纷飞于世界。
与夏相撞,是一份热烈的感情。
有时是狂欢、有时是暴嘶,有时又不那么能让人接受,但偏偏你又得一一承受,似乎没有别的选择。
与小雨相撞,你便用力的去回想,上一次是某年几月的事情了,你在小雨中站立什么都不顾的样子,忘乎所以,因为全然是想解脱,因为全然是真喜欢。
夏天的雨,足够让你将往事都挥在空气中,任你一一的回忆、或是去拾捡,总之最后仍然是近乎忘记。
世界是最令人纠结、最令人烦躁的情感情绪,唯有忘记,才能消除精神上的苦痛,从而身体也会得到似有似无的裨益。
喜欢夏的人,也一定喜欢荷。
荷池开满莲花,各个都媚生百态。
佛有: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
若有人能静下心来,看一池莲花的形态,便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说出:一池一人间,一莲一人生。
呵,荷池若一个人间的烘炉,将所有的酸甜苦辣、爱憎别离,都填然在一起,然后孕养,然后便生出了一朵一朵的青莲。
世上没有相同的形体,池中也没有相同的莲花。
每一个莲花的姿态、形体都各不相同,仔细看去,不就像蜿蜒在红尘路上,如蚁般的人吗?每一朵莲,从出生到退减到衰老到死去,不就是一个完整的人生吗?若有人也能像我这样静心看去,一定也能发现,有一朵极像自己的莲在那儿孑孑独立着,冷眼于莲丛中。
人生有两种有意义的事情: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当遇见心中所诩期满的人时,排练好了开场、演习好了落幕,当踏上戏台的第一步的时候,却发现中间的一段经历,怎么都无法去填充。
当决定自己要去远行时,整理好了行囊、打探好了路程,当踏出第一步的时候,却发现目的地竟遥遥无期。
无论怎样,你做好了决定,付出了行动,似是万事俱备、似是连东风都不差,可当你开始踏出履行你决定的第一步起,又忽生了胆怯,迟迟不前进,直至退缩。
那种阻碍,来源于内心深处,唯一解决的办法,只有拼命的成长。
爱夏天的雨,爱夏天的风,爱夏天的相遇,爱夏天整个世界的不顾。
一篇文章从起始的小雨纷纷,趋于平静,也暗点着此时此刻眼前的景象。
夏季,像是一种人的归宿。
为凡尘中的点滴,为了俗世中的烟火,而做出的一种逃避。
放下所有心中的束缚,在雨落时,暗合雨中的静谧,听雨呢喃你心底的真心话,纷飞在空气的不是苦涩,而是满心满心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