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里有没有描写老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句子
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虽然,这有些夸张,但读书就应该如此,从无中读出有,从一中读出二,举一反三。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探读论语。
我对经商没多大研究,一个朋友的关于此种问题的解答还是蛮不错的,原文转载给你,看看喜不喜欢
在下不才,原来是一个商人,现在改行跳槽,成为一名教书先生。
大家不要感到惊奇,经商与为学可是一点也不矛盾,孔夫子的高徒子贡就是一位大商人呢。
还在做商人的时候俺就非常喜欢读《论语》,到现在当然还是总将“子曰”之类的话挂在嘴上。
不过,曾经作为商人的俺解读《论语》的方法跟纯粹当教书先生的人们可不大一样,俺基本上是把这本圣人的语录当成经商秘诀来读的。
也许你觉得奇怪。
《论语》上面谈求学、教学、为政的话语比较多,怎么能当成经商秘籍来读呢
其实俺是在经商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孔圣人的许多话若是用在商业上,那是非常非常合适的。
世间有俗语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用来治天下都可以,用来经商也应该完全可以嘛
下面俺就从经商的角度上对《论语》解读一番。
俺的解读可能会让您感到有些另类,也极有可能贻笑大方。
俺甚至还准备挨板子,如果您认为俺玷辱了圣人的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经常不断地了解新的产品信息,学习新的商业知识,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有顾客或客户从远方来光临小店,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若有新顾客或新客户对我的经营的产品还不了解或产生误解,从而出现退货投诉之类的事情,我不急不愠,依然热情接待客户并做耐心的解释,不也是一种君子的风度吗
2、——“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 我每天要从三个方面反躬自省:为顾客服务有不尽心尽力的时候吗
与客户打交道有不讲诚信的时候吗
学习了别人好的经营之道,有不融会贯通的时候吗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经商成功之道成百数千,但用一句最根本的话来概括,就是“经商的态度要端正,不搞邪的歪的。
”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根据先前以及目前的市场行情,能预测出今后的新的市场走向,这样的人可称得上是经商大师了。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 ——不怕顾客和客户不了解自己的经营理念,而担心自己不了解顾客和客户的需求。
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 ——与新客户打交道时,要仔细了解他所做过的事情,考察他所走过的道路,搞清他所思考的事情和追求的品位,这样的话,还有什么人不能了解呢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身为商人而不讲诚信,那是根本不行的。
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8、——“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赚钱了可以感到快乐,但不能无节制地花天酒地胡作非为;赔钱了当然会感到忧伤,但不能一蹶不振妄自菲薄。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自己要熟悉自己所经营的商品,关键的商品知识要记住,学习商品知识永不满足,为顾客服务解答商品知识永不疲倦。
10、——“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诚实经营、奉公守法的商人永远是胸怀坦荡,心情愉快;而缺斤短两、偷税漏税的奸商则常常是患得患失,精神郁闷。
1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 商品的实际价值虽好但外包装不好,则商品看上去显得粗陋,不会卖出好价钱;商品的实际价值不好但外包装很华丽,则商品看上去显得华而不实,不会吸引长久的主顾。
只有商品的实际价值与外包装互相搭配,才能赢得顾客的满意,才是长久生意之道。
12、——“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商人的生存之道是做合法的道德的生意。
当然也有靠歪门邪道发财的,那仅仅是侥幸免于惩罚罢了,并且也仅仅是一槌子买卖,不可能永续经营。
13、——“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成功的商人很少谈及自己获多少利,他们讲得更多的是社会道德以及慈善事业。
14、——“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经商的过程中对于市场行情不得主观臆断;对于当初制定的经商计划不一定非要贯彻到底(要根据具体情况做调整);经营过程中行情变化了,不能再固执地实行原来的策略;与他人合作经营时,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利益(要注意利益共享)。
15、——“小人之过也必文。
” ——不法奸商违背了经营之道,被人抓住了把柄,很少有主动承认错误的,他们总是要文过饰非,找理由借口为自己辩解。
1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 ——在经商过程中,大的事情上不能违背原则,而枝节小事上则不必太死板教条,要懂得灵活掌握. 1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对于尚未出现的新的商机,能凭着先天的素质和自己的经验来感知的,这是先知先觉的商人,将赚大钱;商机刚一出现就通过了解和学习而把握的,这是后知后觉的商人,稍逊一筹,但仍可赚钱;机会出现很久了,甚至自己都处在商机的包围中了才去了解去学习,这是晚知晚觉的商人,更逊一筹,也没多少钱可赚了;而眼睁睁看着商业机会摆在面前却根本不去了解不去学习的,这是不知不觉的商人,永远赚不了钱,也不具备商人的素质。
在学习中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
孔子在(论语)十则中告诉我们( ),(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总结起来就是,对别人的优点要学习,和他一样;对待别人的缺点要审视反省自己有没有相同缺点,如果有,就要努力改正。
关于珍惜时间的词语
1、【成语】: 时不我【拼音】: shí bù wǒ di【解释】: 我待:“待的倒装,等待我。
时会等待我们。
指要抓紧时间。
【出处】: 《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举例造句】: 这项任务十分紧迫,时不我待。
2、【成语】: 分秒必争【拼音】: fēn miǎo bì zhēng【解释】: 一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
形容充分利用一切时间。
【出处】: 《晋书·陶侃传》:“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举例造句】: 我决心以分秒必争的速度,争取十二年来已失去的光阴。
★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序言》3、【成语】: 光阴似箭【拼音】: guāng yīn sì jiàn【解释】: 光阴:时间。
时间如箭,迅速流逝。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出处】: 唐·韦庄《关河道中》诗:“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
”【举例造句】: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半年有余。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三4、【成语】: 爱日惜力【拼音】: ài rì xī lì【解释】: 珍惜时间,不虚掷精力。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孙和传》:“且志士爱日惜力 ,君子慕其大者,高山景行,耻非其次。
”【举例造句】: 朝读百篇,乙夜乃寐,爱日惜力,寸阴无弃。
★《周书·萧圆肃传》5、【成语】: 见缝插针【拼音】: jiàn fèng chā zhēn【解释】: 比喻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或时间。
【出处】: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七章:“‘小钢炮后来打死了敌人不少’,陈三又见缝插针地鼓励他。
”【举例造句】: 分割敌人,牵制敌人,见缝插针,集中兵力,狠狠打击敌人。
★向春《煤城怒火》第21章
有没有关于诚信和礼仪的古诗古文
古诗词倒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句子倒蛮多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解读]爱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
恒:常常。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解读]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
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què)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弗,不。
纳:入,使入。
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大体》[解读]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
求:找寻。
疵:毛病。
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解读]不将对甲的怒气转到乙的头上,也不重犯同一种过失。
许多人对自己的过失并不引起注意,甚至习以为常,若能像颜回那样该多好啊
迁怒:转移怒气。
贰:再,重。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解读]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
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
规矩:规和矩,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比喻标准,法度。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解读]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
廪(lǐn):粮仓。
实:充实。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解读]事情开始时有很小的差错,若不及时纠正,最后就会造成大的错误。
万事开头难,开头必须谨慎;搞科学研究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否则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毫厘:为计量小单位,形容极少或极小。
缪(miù):错误。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战国·楚·屈原《卜居》[解读]尺虽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虽比尺短,但和更短的东西相比,就显得长;事物总有它的不足之处,智者也总有不明智的地方。
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不应求全责备,而应扬长避短。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解读]面临着仁义,就是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这句话与“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语)的意思有些类似。
阐发仁义,捍卫真理,伸张正义等应该做的事,要积极主动地去做,绝不能推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解读]拥有真理,合乎正义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帮助,违背真理、非正义的就很少得到帮助。
它告诉我们,真理和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解读]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
事实证明, 学习伙伴有益于学习的进步。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解读]富贵不能使他的心惑乱,贫贱不能使他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
孟子的这句话历代相传,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十月之交》[解读]高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山陵。
据科学推测,喜马拉雅山这个地方在七千万年以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变桑田,比喻世事多变。
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总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解读]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须事先磨快工具。
由此可知,一个人要胜任工作,必须首先学好本领。
今日读好书,来日才能大展鸿图。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论语·卫灵公》[解读]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
这句话说的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严格要求自己,进步就快;宽容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躬自:自己。
“厚”后省略了一个“责”字。
责:责备,要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解读]如果天天洗涤能使面容清洁新鲜,那就每天都要洗涤干净,保持清洁、新鲜,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
这句名言是商朝开国贤君汤刻在盘子上的铭文,叫“汤盘铭”。
刻在洗涤的盘子上,天天可以看到,起警告、提醒、勉励的作用。
这里借指要让自己的道德修养、精神面貌永远是新鲜而清洁的。
日新:这里指在道德上日日更新。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解读]木料经过木工用墨线(木工用具)划直线加工以后,就变直了;金属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砺后,就能锋利。
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人经过学习磨练,自我反省,就会变得聪慧明智,不犯错误,也越来越坚强。
砺(lì):磨刀石。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礼记·大学》[解读]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
我们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为自己的好、恶而产生偏见。
好(hào):喜爱。
前“恶”(è):缺陷和丑恶。
后“恶”(wù):讨厌,憎恨。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解读]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
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
兮(xī):语气词,相当于“啊”。
倚(yǐ):倚靠。
伏:潜伏,隐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解读]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欲:想,希望。
勿(wù):不要。
施:加,给。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解读]见到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对不如自己的人喜欢讥笑、轻视,因而沾沾自喜;对比自己强的人喜欢贬低,甚至嫉妒、畏惧退缩,害怕与他们交往:这都是不正确的态度。
思齐:想着要追上,看齐。
内自省:自己在内心里省察、检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解读]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小人却恰好相反。
成人之美,积善成德,便成为君子;成人之恶,积怨日多,便是小人。
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骂。
君子:人格高尚的人。
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
反是:和这相反。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解读]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君子襟怀坦白,安贫乐业,与人为善,知足常乐,所以能坦荡荡。
小人欲念太多,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怀戚戚。
坦荡荡:心胸开阔,自由自在的样子。
戚戚:忧惧不安的样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解读]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应该警惕戒备:年轻的时候,正在长筋骨,气血尚未定型,在男女问题上必须警戒;到了壮年时期,身强力不亏,精力旺盛,要警戒无原则的纠纷和争斗;到了老年,体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贪得无厌。
这句话对于青少年来说,提出了早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
在今天看来,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说法,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礼记·表记》[解读]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
君子之交,彼此没有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甜言蜜语,因而难以持久。
接:接触,交往。
醴(lǐ):甜酒。
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解读]礼节重在相互往来:有往无来,不符合礼节;有来无往,也不符合礼节。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之间应平等相待,互助互济。
尚:重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解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
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
腐:腐臭。
户枢(shū):门的转轴。
蠹(dù):蛀蚀。
满招损,谦受益。
——《书·大禹谟》[解读]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得好处。
历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了这句名言的正确。
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骄傲自满起来,在攻打高丽(朝鲜)时惨遭失败。
唐玄宗刚登基做皇帝的日子里也算英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成绩后就骄傲起来,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衰落。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解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敏:勤勉,快速。
慎:谨慎,慎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解读]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万事开头难,没有个开头就不会有结果。
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锲而含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解读]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它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情,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
锲(qiè)、镂(lòu):雕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解读]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
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
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键是要去“做”,若能事事处处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么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若能为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并按照榜样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长了。
尧舜:上古时代的国君唐尧和虞舜。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解读]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够改正,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
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个暴君。
有一次,厨师煮的熊掌不够熟,他就下令把厨师杀掉了。
大臣士季进宫劝谏他,话未出口,晋灵公就说:“我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正。
”其实,他的话把重点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这个话堵住士季的口,并不是真想改正错误。
士季便说:“~,~,~。
”士季的话把重点落在一个“改”字,知错必改,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
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
——《礼记·中庸》[解读](如果自己不如别人聪明,那么)别人花一分力气就能学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气学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气能学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气学好它。
这句话说明人要自强,不甘落后。
有了自强的心态,必然会勤奋,“勤能补拙”,原本不够聪明的人也会聪明起来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解读]像切,像磋,像琢,像磨。
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
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
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解读]三个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的师长的人。
人人都有相对的技能和特长,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师。
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解读]经过反复考虑然后才采取行动。
这话适用于莽撞行事的人。
三:多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解读] 人可以在忧思祸患中成长,也可以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能使人更坚强地生存发展;安乐的生活容易腐蚀人,使人颓废乃至灭亡。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礼记·檀弓上》[解读]人生在世应当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即使死了也不当害人的“鬼”。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战法》[解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
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人尤天。
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杂下》[解读]伟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
契诃夫说过,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应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
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管子·修权》[解读]原文是: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没有比种植谷物更恰当的;作十年的打算,没有有比培植果木更恰当的;作终身的打算,没有比培育人才更恰当的。
换一种说法就是: 种植一次而有—次的收获,这是谷物;培植一次而有十次的收获,这是果木,培育一次而有百次的收获,这是人才。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能精心地培育人才,巧妙如神地使用人才,那么,从事大业就能得心应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
培养人才是中华民族腾飞必经的门径。
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培养人才也是不容易的。
树:种植,培育。
木:树木。
人:人才。
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解读]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和养生之道的文字很多,这一条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解读]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解读]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有很好的道理,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
这句话强调重在实践,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汲取。
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
旨:味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解读]天寒地冻,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节操和品格。
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真正考验人。
雕:同“凋”,凋零,零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诗经·小雅·鹤鸣》[解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原指一国的人才,也可以为另一国所用。
后来比喻借他人的批评帮助来改正自己的过错,或者比喻拿别人的情况作为借鉴。
从读书做学问这方面来讲,学文科的,要读一些自然科学的书;学自然科学的,也要读些人文科学的书。
他山:别的山。
攻:琢磨。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解读]得天时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实如此。
天时;节气、气候、阴晴寒暑的变化。
地利;地理的优势。
人和:团结,得人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乾》[解读]天体的运行强健有力,君子应该以它为榜样,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自己的体会,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行:运行,运转。
健:强壮有力。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荡》[解读]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
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
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
投:投掷,在这里是赠送的意思。
报:回报,回赠。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解读]羊跑了再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原文是: “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末为迟也。
”我们知道,事情失败后,及时补救,还不为迟;怕就怕不吸取教训,不采取补救措施。
亡:逃跑。
牢:牲畜圈。
臣:庄辛在楚襄王面前的自称。
鄙语:俗话。
顾:回头看,回头召唤。
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解读]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
孔子每到一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和态度获得的。
这也是我们求知、做人应具备的品格和态度。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解读]坚持做事的人总会成功,不断前行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
为、行,就是实际行动。
有了实际行动,再难的事情也能办到;没有实际行动,容易的事情也办不成。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解读]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
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
须臾:一会儿。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论语·公冶长》[解读]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
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
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
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
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圬(wū):涂饰墙壁用的工具,这里指涂饰、粉刷。
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学记》[解读]不断的学习,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爱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个大圆圈,把知识浅薄的人比作一个小圆圈。
大圆圈外边接触的空白比小圆圈的多,因此,知识越多的人,越能察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
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学习,越是努力学习知识就越丰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解读]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所获。
“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就达不到好的效果。
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
殆(dài):疲倦而无所得。
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劝学》[解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
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
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行百里者半九十。
——《战国策·秦策五》[解读]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
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解读]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
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
果:坚决。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解读]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
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君子坦荡荡。
仰:仰头。
怍(zuò):惭愧。
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于.尽心下》[解读] 饱食伤心,欲多伤心。
修养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最好的办法是减少私欲。
欲:情欲,贪欲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
关于人间真情的谚语
不偏不倚 【拼音】:bù piān bù yǐ 【解释】:倚:偏。
不偏向任何一方。
表示中立或公正。
【出处】:宋·朱熹《中庸章句》题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 【示例】:只要办理得人,~,合乎中庸,一以国粹为归宿,那是决无流弊的。
★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近义词】:公正无私、一视同仁、中庸之道 【反义词】:畸轻畸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表示公正、中立 一视同仁 【拼音】:yī shì tóng rén 【解释】: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
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出处】:唐·韩愈《原人》:“是故圣人一视同仁,笃近而举远。
” 【示例】:警察却不怕自行车,更不怕洋车和三轮儿。
他们对洋车和三轮儿倒是~,一个不顺眼就拳脚一齐来。
★朱自清《回来杂记》 【近义词】:天公地道、等量齐观、相提并论 【反义词】:另眼相看、厚此薄彼 【歇后语】:待人不分厚薄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形容平等对待 中庸之道 【拼音】:zhōng yōng zhī dào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 【示例】: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开放门户之不安:是很合于“~”的。
★鲁迅《彷徨·幸福的家庭》 【近义词】:不偏不倚 【反义词】:厚此薄彼、偏听偏信 【语法】:作主语、宾语;指中间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