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论语中形容音乐感人的句子

论语中形容音乐感人的句子

时间:2016-08-16 03:36

论语十则中强调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句子是什么和什么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论语·里仁》《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电影《孔子》里的台词很经典 很多都含有《论语》中的句子

老子:“孔丘啊,当今之世王纲失序,礼乐纷乱,你还要推行礼乐仁义吗

” 孔子:“丘惭愧,一无所成。

”老子:“那就索性放弃吧,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

” 孔子:“可丘毕竟不能像葫芦一样挂在门楣上无用于世。

” 老子:“无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则生,柔则存,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啊。

” 孔子:“先生微言大义,吾道一以贯之,先生的道是大道无形,不限于世间万物,而我的道则只在人间。

” 老子:“那就不要在意天下的误解吧,富人赠人以金,我没有金子,就送你这几句话吧。

论语中,赞扬老师尽职尽责的句子有哪些

赞扬老师的句子: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论语•子罕》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4、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宪问》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子张》

初中:1.论语八则中强调要多了解别人的句子是

2.

娓娓动听、声如洪钟、回肠、缭绕、吹花嚼蕊。

娓娓动听白话释义:话婉转生动,使人喜欢听。

朝代:清作者:曾朴出处:·《孽海花》第三十四回:“就把英语来对答,倒也说得清脆悠扬,娓娓动听。

”翻译:就拿英语来回答,倒是说得清脆悠扬,娓娓动听二、声如洪钟白话释义:洪:大。

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朝代:明作者:冯梦龙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忆胥目如闪电,声如洪钟。

”翻译:记得我目光如电,声音像大钟三、荡气回肠白话释义: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朝代:战国楚作者:宋玉出处:《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荡气。

”翻译:感动心动而已,荡气回肠四、余音缭绕白话释义: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

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朝代:战国作者:列子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翻译:以前韩国的娥东面的齐国,没有粮食,经过雍门,靠卖唱吃,离开后,余音绕梁,三日不停,左右的人把那人就走了五、吹花嚼蕊白话释义:1.指吹奏、歌唱。

2.引申指反复推敲声律、词藻。

朝代:清·作者:纳兰性德出处:《浣溪沙》词:“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翻译: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感情阿谁边

《论语》中“诗”与“礼”,“诗”与“言”的关系。

好的加分。

本文试图阐释《论语》中诗、礼、乐的关系。

诗教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占有的特殊地位。

而诗教与礼乐的紧密联系也尤其值得重视。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文’者,《诗》《书》也;‘行’者,礼也;‘忠信’则礼之本。

《记》 所谓‘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者’也。

《诗》可自学,孔子‘引而不发,以促其自学。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

’其父曾皙,固己白道暮春会友之乐,而终之以‘咏而归’矣。

”(张须,《论诗教》),可见这三者在教育中是互相启发、不可分割的。

孔子的教育方式非常特别,他总是能不依成法,把活生生的经验体会传授给他的弟子,他打开弟子们的心灵的界限,使他们的心灵敞开,向着某种东西——这就是由诗启发,在诗中体悟礼、仁等的活的精神,最后进入乐的境界,孔子所谓的“吾与点也”。

从孔子的燕居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这种乐的精神:“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马曰:“申申、夭夭,和舒之貌。

”;《四书集注》:燕居,闲暇无事之时。

杨氏曰:“申申,其容舒也。

夭夭,其色愉也)。

中庸教导君子贤人曰:“君子慎独。

”而孔子的精神境界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无逾矩”,无须再“如履薄冰”地“三省其身”,而是一言一行都能够自然而然地合于道,这正是“成于乐”的表现。

  阅读古代经典要“以子解子”,以经典解经典,并结合后人的注疏理解古典作品。

这里的注疏主要采用的是清人陈宝楠注疏的《论语正义》。

着重阐释下面这一句: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古人对这句话的注疏中强调诗、礼、乐与性情,与教育(修身)的关系的,大致如下:  兴于诗:包曰:兴,起也。

言修身当先学诗。

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

  《王制》:……盖诗即乐章,而乐随礼行,礼立而后乐可用也。

  《易》与《春秋》,夫子不以教,其教唯以《诗》《书》礼乐。

《论语》不及《书》者,《书》言政事,成德之后自学之也。

  朱熹《四书集注》: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

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如此而得之。

  诗言志

[唐以前古注]:皇疏引江熙云:览古人之志,可起发其志也。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

“志”乃“心之所之”。

  【从以上疏解我们看到,诗可以作为学的起步,乃是因为,诗言志,首先体乎情也,学习者能够融入诗境。

孔子并不教学生诗的意思,而总是“引而未发”,鼓励学生自己去在生活,修行中体悟诗的丰富意义。

这种例子我们能在《论语》中找到很多,如,“小子何莫学夫诗

……”,又如,孔子对他的儿子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孔子之所以不教诗,很大可能是孔子认为诗三百决不限于当时作诗人的具体语境和单一意义,而是随着新的语境,诗三百的意义会呈现出无穷无尽丰富的意蕴来。

在学习、政治、体仁上都有很大作用。

如《论语.子路》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由此可见孔子是很重视诗的活学活用的。

又如《学而》中,子贡能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理解成不断修身,锻炼自己,由“贫尔无谄,富而无骄”达致孔子所言的“贫而乐,富而好礼”(注意在这个对话中,诗、礼、乐的关系——诗刚好融会贯通了乐、礼。

)。

《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两句实则为形容词,形容“像切磋好的骨器,琢磨好的玉器。

”子贡则运用成“精益求精”的意思。

孔子赞道“赐也,始可以言诗也,告诸往而知来者。

”由孔子的赞扬,我们看到,诗不仅是学习的起步,而是贯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个过程始终的。

而孔子说的“始可以言诗也”,不能理解为传授,而是与学生一起探讨,发掘《诗》的新境,而言诗在于体会礼,乐,体会仁的精神。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诗对性情的陶冶。

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政治问题,犹以诗教为重,诗教不同于近代的所谓“教育灌输论”,正因为美德是不可灌输的,但却可以由体会诗的意境达到对人性情的陶冶,达到潜移默化,所谓“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为读诗已经是个体心性的美好的经历,经历自然不同于只是听人说出来的道理,后者完全可能不进入听者的耳中的,而诗则不同,尤其在孔子的时代,诗是入乐的,诗教首先就是乐的精神,所谓“其乐融融”,有了这种对乐的体悟,才能立于礼的精神而不是囿于礼的形式。

所以《礼记.经解》中记载了孔子之言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  立于礼:礼以恭敬辞逊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故学者之中,所以能卓然自立而不为事物之所摇夺者,必于此而得之。

  【只有乐于知礼守礼,才能真正地立于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诗乐的陶冶正是使人融入一种乐的精神,不能够乐于此,亦不能立于此。

《里仁》中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乎

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

如礼何

” 《正义》疏此句时,言礼曰:“先王虑民之有争也,故制为礼以治之。

礼者,所以整一人之心志,而抑制其血气,使之咸于中和也。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中和。

”可见礼也关乎性情。

礼节人情以“中”。

“立于礼”的过程中由始而勉强,继而自然,正在于诗乐对个体生命脉络的滋润。

学礼通道。

“通道”有欣喜。

于是礼的运用是达乎的境界是美的,是乐的。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成于乐:[集解]包曰:“乐所以成性。

”  皇疏引王弼云:“言有为政之次序也。

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感应而动,则发乎声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

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

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必感以声乐,以和神也。

  李曰:诗者,起于吟咏性情者也。

发乎情,是起于诗也。

止乎礼义,是立于礼也。

删诗而乐正雅颂,是成于乐也。

三经一原也。

退之得之矣。

  论语传注:诗之为义有兴而感触,有此而肖似,有赋而直陈,有风而曲写人情,有雅而正陈道义,有颂而形容功德。

……论伦无患,乐之情也;欣喜欢爱,乐之官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天地之命,中和之纪,学之则易直子谅之新生,易直子谅之新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是成于乐。

  【《礼记》:十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舞,含礼,含乐,上升到理论之美。

《王制》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重浊时学重浊之事。

“学而时习之。

”“时”因而也有适时、恰时的意思。

诗与乐的关系前已述,不赘。

另外注意礼与乐的关系。

《史记》中提到,礼法乎地,有奠基,规矩之效。

而乐犹如天的运作一样,始终生生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乐的精神正是如天地般“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两种德性的交互作用所生发的有所执守、有所革新的精神。

求《论语》中的一段话

这个应该不是论语里的,应该是《吕氏春秋·察微》。

《吕氏春秋·察微》中还有一个例子。

有一天,子路在路上遇到一个人掉到了水里,他就跳到水里把那人救了上来。

被救的人很感动,送了子路一头牛。

子路说:“我救你一条命,你送我一头牛,好啊

”就把牛收下了。

按说子路是孔子的学生,救人是见义勇为的事情,怎么能收人家一头牛呢

按现在常人的想法,这个子路的境界不高。

而孔子却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仲由啊,你做得好,你做得对。

以后鲁国的人一定会乐于助人了,以后谁再出现危险就一定有很多人去救他了。

”为什么

因为鲁国人可以这么思考:子路的道德那么高尚,他救了人,也是愿意拿报酬的。

假如我看到一个人有危险,我就一定去救他,我拿了报酬,别人也不会说我不好,因为连子路都拿了。

难道别人会认为我比子路还高尚吗

可见,子路拿了报酬,看起来境界不高,但最终的效果恰恰是最好的。

所以孔子对子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两件事情,我们最初的判断肯定和孔子不一样,但通过分析,最终会觉得孔子是对的。

~~~~~~~~~~~~~~~~~~~~~~~~~~~~~~~~~~~~~~~~~~~~原文找到了: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