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友谊不是甜言蜜语,而是在关键时刻拉你的那只手”这句话和哪个诗句相对应
课文分析这篇散文记叙了第一次访问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一、动静结合绘美景课文首先抓住色彩写静态,突出碧绿。
作者首先写草原的主色调——“,而并不茫茫”;接着具体写出它绿得有层次——“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绿得浓烈——“到处”;充满了生机——“像无边的绿毯”,像“中国画”。
在这万绿丛中还点缀着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马群和各色的衣裳,真可谓五彩缤纷、美丽迷人,让人心旷神怡,激情满怀。
其次,抓住声音写动态,突出热闹。
初入草原,偶尔有“忽飞忽落的小鸟”声;接着“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后来“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这声音由低到高,由稀到密,使草原变静为动,为草原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欢乐。
二、马跃人欢显真情写马群,突出一个“快”。
快到目的地时,“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疾驰,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见到了客人,“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群马疾驰,远迎客人,足见主人心情之急切,欢迎之热烈、真挚啊。
写宾主,突出一个“亲”。
蒙古包外,宾主相见“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进了蒙古包,“奶菜倒上了,摆上了”,“端进来大盘子的”;干部和老翁都向“我们”敬酒再敬酒。
宾主们还一起联欢,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唱起来。
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载歌载舞,骑马奔驰。
这些都充分说明主人热情好客。
这盛情待客,蒙汉人民情谊深厚,亲如兄弟,齐向前的气氛,表现得特别浓烈,充满真情。
三、矛盾手法见奇妙先生在文中故意将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深刻、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
1.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碧绿的草原,无边无际啊
然而,既写“一碧千里”,为什么又要转接“并不茫茫”
一般说来,“茫茫”有无边无际的意思,这里却不是这个解释,否则将与上面“一碧千里”的描写产生矛盾。
原来作者初入草原,感受新鲜,心情激动,用上“并不茫茫”则与“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的草原特点紧密关联:草原一派碧绿,漫无边际,放眼望去,一切都历历在目,没有模糊不清的朦胧感受。
因此,“茫茫”应理解为模糊、朦胧。
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轻轻流入云际。
——“”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
这两者自相矛盾吗
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活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突出了草原空旷辽阔的特点,传达了作者的忘我之情。
“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
前句是近镜头描写: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
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和草的生命,洋溢着无限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相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
由于汽车在前进,所看见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3.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惊叹”与“舒服”,“愿久立”与“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
其实,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视野开阔,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何况是感情丰富的人呢;“想坐下”,是因为眼前美景沁润着心田,内心涌动着一股勃勃诗情,想借诗歌来抒发。
正是这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境界里的复杂的内心感受,多么的自然得体啊
4.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粗读起来,似乎有一点矛盾:草原真的静寂,“听不见一点儿声音”
草原真的一无所有,“看不见什么东西”
如果真的这样,“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难道不是一点些东西
难道它们没有一声鸣叫
或者叫声低得让人听不见
其实,作者在形容草原的静谧,在形容草原的空旷,给读者传达了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感受。
这样以声写寂,以动衬静,突出了辽阔草原寂而不死,静中见活的生机。
四、诗句作结意无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诗句写在结尾起什么作用呢
首先,结句照应全篇。
空气清鲜,天空明朗,草原辽阔,一碧千里,令人陶然欲醉,于是“可爱”“愉快”“惊叹”“舒服”这种种感受油然而生,“境”与“情”融为一体,结句的“天涯碧草”恰有概括与遥相呼应之妙;而“蒙汉情深”“话斜阳”则与上文所写蒙族牧民纵马疾驰、远道迎客、盛情款待、歌舞迎宾的内容相关联,同样具有照应之效。
其次,结句揭旨传情。
作者一行刚刚踏入草原,就从心底升腾起热爱之情;待到牧民们远道迎接,欢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宾主双方亲如一家,,真是深情厚谊感人心哪
结句“蒙汉情深”正是概括揭示,明白畅达。
而“何忍别”“话斜阳”,一来突出了主客双方不忍离别的内心世界;二来展示了主客双方的动人情态——夕阳西下,恋恋难舍,心中的话儿简直说不完。
关键在于“情深”,兄弟之情溢于言表
然后,结句启迪想象。
蒙汉两族人民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依恋不舍,娓娓而谈,直到夕阳西下。
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他们的惜别之情,而且生发了联想:他们究竟在“话”什么呢
或者感谢主人热情接待,或者希望客人不久再来,或者互相鼓舞、交流看法,大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大道上携手并进……结句当如撞钟,余音缭绕。
老舍用诗句结尾照应全篇、揭示题旨、传达深情,的确让人感受到了悠然难尽的韵味啊
于细微处显精神,于小事中下功夫,于平凡中透露真情是什么意思
就这样,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开始是跑,然后是走,最后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爬着,爬着,不知什么时候昏过去了. 当一切都回想起来了以后,他的心像火燎一样焦灼了.他用支撑着,挣扎着站起来,踉踉跄跄地走上了一个山包. 这时,太阳冒红了,浓烟似的雾气正在消散.他观察着,计算着,判断着方位.看来,离开班哨位置已经是十里开外了.可是看不到连、营部队宿营地的影子.显然是夜里慌乱中迷失了方向.不行,得赶快找部队去,救同志的生命要紧呵!他正要举步,忽然云雾里传来了人声.人渐渐近了,人影也显现出来,是一支小队伍.走在前面的是几个徒手的军人,后面是一副担架. 它急忙迎上几步,看的更清楚了:前面一个人挎包上还有一个红色的十字. ‘好,同志们有救了!’他狂喜地喊道.跑是没有力气了.他索性把枪往怀里一抱,就地横倒身躯,沿着山坡滚下山去.一、作文须实.《草》是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它是根据红军长征过草地的现实故事创作出来的,这段关于杨光的描写也源于真实的长征故事.这段文字虽朴实无华,读来却让人耳目一新,感人良深,它动人的风采从何而来呢?从真实的生活而来,因为真实往往是最能打动人的.因此,中学生作文须实.从作文的角度讲,作文实,可以让学生养成观察事物,问题的习惯,培养对、假丑恶的审辩能力.从做人的角度讲,作文实,可以培养面对现实,脚踏实地的作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眼下,有的学生不着眼身边的人和事,而是另辟蹊径,抄袭套用作文选里的故事,作文选里的故事虽动人,可生搬硬套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能有多大作用呢?别人的故事再精彩,套用多少遍仍是别人的精彩,别人的文章再优秀,抄袭多少次也是仿制品.所以逃避真实,臆造假象,不是作文的良方.中学生作文伊始,做人伊始,一定要从实开始,抒发真情实感,打好坚实的基础.二、学会以小见大的功夫.《草》的这段文字,写战士们误食了野菜后,班长杨光摸黑向上级报告,对红军过草地所遭遇的重重困难而言,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可作者从这小小故事中窥视到一个小小战士对于他人生命的极度关切,为拯救他人生命而奋不顾身的高尚品质.作者从细小的方面看到了事物的重大本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于细微处见精神,一沙一世界,一滴水能反射太阳的光辉等道理.据此,作文欲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同学们可以如《草》的作者那样,根据生活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挖掘和联想.如写个人的奋斗和进步就联想到祖国的未来和事业;一家一村的变化就想到建国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然也不能牵强附会恣意发挥,要注意的是合理联想.三、物色凝聚点和展示凝聚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往往藏在最深处,被纷繁的表象所掩盖,写作时须得借助锐利的眼光,深入的思考,才能透过平凡的表象发现深藏的本质,从而抓住潜伏着本质的最有深度的那一点去做文章.《草》对杨光求援过程的描写正是选择了一个蕴含着平凡战士关爱他人的忘我精神这个凝聚点去写的.(一)细节描写《草》的这段文字是这样向我们展示的:首先,作者通过杨光向上级求援报告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细节描写,向读者展示了杨光救人心切的情状,使读者深深感受到一个红军战士对他人生命的极度关切.当杨光得知战友们中毒的消息后,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从一个冲字可见其当时急切的心情.烂草地里沼泽遍布,危险四伏,他却毫不犹豫地摸黑冲进去,他当时的心情,显然是不顾一切地要以最快的速度去找救援队来拯救战士们的生命.接下来的动作是:跑→走→爬→昏倒作者向我们描绘的是他竭尽全力挣扎前进的景象.而后来的挣扎着站起来、踉踉跄跄地走上、抱、滚下等动作细节都可见其救人心切的情状.(二)记叙须入情入理,表现真实感.我们从关于杨光的一段文字的描写可体会到,作者写杨光的一举一动都是合情合理的: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冲字刻画了杨光想尽快向上级报告紧急情况的迫切心情,跑、走、爬、昏极有层次地描绘杨光体力不断衰弱仍顽强前进的巨大毅力,同时也符合他轻度中毒加上连日饥饿导致身体虚弱的实际情况.踉踉跄跄也符合他运动过度,体力不支,加上身体本身虚弱的状态.太阳冒红了,浓烟似的雾气正在消散.他观察着,计算着,判断着方位.真真切切地反映了杨光因迷路而焦急的心情.见到队时他把枪往怀里一抱,滚下山坡去.一方面他见着队欣喜若狂,一方面当心体力不支的自己赶不上队,情急之下选择了滚,既表现了他急中生智,又符合他当时的境况.后来,听说队有其他任务,不能前去救战士们后,他拦住他们的去路,说你不去,我就不让你走!这看似无赖的举动,同样也是杨光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也是它时时刻刻惦记战士的性命的表现.符合他当时急切的心情.作者的这一段叙述,合情合理,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三)人物自己表现自己作者要表现杨光忘我地关爱他人的可贵品质,并非把舍己为人的标签直溜溜地贴到杨光身上,并不直言其高尚,而是采用了借端托寓的表达方式,以真纯展露的孵化,来写人物的可敬的.让事件和事件中的杨光自己表现自己,从而给读者留足了用心领会,自我感悟的空间.杨光的高尚不是作者强加给读者的,而是读者从杨光的这些表现中自己体会到的.和被动的接受相比之下,这种主动感知到的忘我关爱他人的可贵精神显然给读者的印象更为深刻.实践证明,在读写教学中,我们进行了如有关杨光描写之类文段的探究,加强了读与写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把探究文段中获得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去,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作文架设了桥梁.读后反思,通过对有关杨光求援这一段描写的细嚼细品,探胜索微,它给人们学以致用的启迪何止这些?诸如以物写情,把主观感情赋予客观事物,让情节向景物渗透等,不胜枚举.①《草》,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
患难见真情是什么意思?
望采纳哦被歌德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历史,尽显人物的关键时刻,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自身。
涌动着匪徒、探险家、叛乱者兼英雄血液的巴尔沃亚成为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仅仅一秒钟的优柔寡断,格鲁希元帅就决定了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的命运;七十多岁的歌德像情窦初开的男孩爱上了十几岁的少女,求婚未遂之后,老人在萧萧秋色中一气呵成地创作了《玛丽恩巴德悲歌》;流亡国外的列宁不顾自己的荣辱毁誉,乘坐一列铅封的火车取道德国返回俄国,十月革命就这样开启了历史的火车头……1、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找庇护:1513年9月25日,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
这篇所写的是欧洲人发现太平洋的经过,巴尔沃亚在发现太平洋的时候几乎是一名逃犯的身份,他把探险也当成一次出逃,而这探险被后世证明为“不朽的事业”。
2、拜占庭的陷落:1453年5月29日,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堡垒: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这篇所述的事件,在茨威格眼中恐怕是一次悲剧,基督教世界的一次惨败,而这惨败却恰恰是由于他们的互相猜忌而导致。
茨威格毫无顾忌地赞美这位土耳其苏丹征服者的智慧和勇气,当然,作为人道主义者,他也痛斥了他的凶残。
此篇尤其精彩的是,茨威格使用了文学的手法,记述了那座被忘却的城门“凯尔卡门”的失陷,从而让君士坦丁堡的悲剧,更显出十足的戏剧性,让人为英雄们的大意扼腕。
而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此篇的一个中心,感人的战前弥撒和战后所遭到的劫掠以及被改成清真寺,则现出了历史的残酷与顽皮。
3、韩德尔的复活:1741年8月21日,落魄而江郎才尽的作曲家韩德尔突然在一首诗中找到灵感,写下了不朽之作《弥赛亚》,而他自己也因此得到了救赎。
我想说的是:茨威格在这一篇中的描写可一点都不像一个出身于无宗教信仰家庭的人,而像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我认为这是他真情的表露而并非什么写作技巧。
4、一夜之间的天才:1792年4月25日,年轻上尉鲁热受到斯特拉斯堡市长的邀请,为莱因军创作一首战歌,4月26日凌晨,《马赛曲》诞生了。
此篇最戏剧化之处,就是鲁热在那一晚的不朽和之后的平庸,他“仅仅作了一夜的诗人”。
可是《马赛曲》却成为法国国歌而被永远传送,让人感到这历史确实让人捉摸不定,它赐予一个平庸的人伟大的天赋,仅仅几个小时,也许只是为了让这激扬的旋律,带给法国人民胜利,带给自由胜利。
“《马赛曲》就像长着双翅的胜利女神奈基,在法国的所有战场山翱翔,给无数的人带来热情和死亡。
” 5、滑铁卢的一分钟:1815年6月18日,由于懦弱平庸的副将格鲁希固守成命,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这一篇恐怕是全书中最为不“群星闪耀”的一篇,因为在这一篇中,没有什么人性发光,主角懦弱无能,优柔寡断,生生葬送了自己皇帝的伟业。
对此,茨威格说: “有时候——这是世界历史上最令人惊奇的时刻——命运之线在瞬息时间内是掌握在一个窝囊废手中。
英雄们的世界游戏像一阵风暴似的也把那些平庸之辈卷了进来。
但是当重任突然降临到他们身上时,与其说他们感到庆幸,毋宁说他们更感到骇怕。
他们几乎都是把跑过来的命运又哆哆嗦嗦地从自己手里失落。
” 茨威格把历史的这一秒钟充分的戏剧化:就是这一秒钟,格鲁希虽然听到了滑铁卢开战的炮声,但依然决定不去支援;就是这一秒钟,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就是这一秒钟,决定了整个19世纪。
按照这一战的历史意义以及法国在大革命后独特的世界地位,这一秒钟确实至关重要。
一个平庸的人葬送了一位天才的事业,茨威格评论道:“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
当它无意之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是,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
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
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
命运--这是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 6、玛丽恩巴德悲歌:1823年9月5日,歌德在离开疗养院回家的路上,抑制不住心中对于那里一位少女的思念,悲不自胜,写下了晚年最着名的爱情诗篇:《玛丽恩巴德悲歌》。
74岁的老翁不但爱上了19岁的少女,而且还请人代向她求婚,以现在人的观点看来,幸亏这求婚遭到敷衍,否则那婚姻才是真的悲歌……此歌写完后,“歌德从此永远告别了爱的激情带来痛苦的时代,而进入心境平静、勤奋写作的暮年。
” 7、黄金国的发现:1848年1月,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在自己的领地,今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黄金混合在泥沙之中,从而掀起了持续四年横扫世界的“淘金热”。
茨威格其实在此篇着重笔墨在于苏特尔对于加利福尼亚的开发,他曾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是淘金热之后,四处涌来的人民霸占了他的田产、房产和牛羊,而这广袤的土地本是他的私产。
苏特尔状告1722万名在他的种植区安家落户的农民,要求他们从私自强占的土地上撤走,并向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各索赔 2500万美元。
汤普森法官判定他对于土地的拥有权合法,苏特尔几乎又一次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但是这个判决却没有被执行,愤怒的人民害死了他的三个儿子,而他剩下的残生就一直在华盛顿的法院大厦附近晃悠,乞讨,为了食物,也为了公正。
他死的时候口袋里藏着一份申辩书,他要求按照世间的一切法律保证给他和他的继承人一笔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财产。
开发加利福尼亚的人就得到了如此的下场,历史确实是无情的,人民的怒火很多时候,也并非那么正义。
8、英雄的瞬间:1849年12月22日,陀思妥耶夫斯基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在枪响前一霎那,传令官送来了沙皇的赦免令,把刑罚从改枪决为苦役,在生死界限上走了一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从此转折。
这是全书中唯一一篇诗歌形式的历史特写。
充满了对于基督教信仰的描写和暗示,很难相信茨威格没有宗教信仰。
经历此转折,“陀思妥耶夫斯基摒弃了社会主义信念,用宗教的精神来解释人民的理想,提倡弃绝个人欲望、逆来顺受,宣扬人人都有罪孽,罪犯就是“不幸的人”等观点,并试图用道德感化来替代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幻想求得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和解。
” 有趣的是,译者对此种转变唏嘘哀叹,而茨威格却保持着肯定的态度,仔细一想,还是与茨威格是人道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有关,不用说,他一定反对暴力革命。
9、越过大洋的第一次通话:1858年7月28日,在美国实业家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的推动下,人类越过大西洋的第一次通话,实现了。
这篇历史特写歌颂了勇敢的冒险精神以及菲尔德不屈不挠的努力。
在第一次电缆的铺设中,失败了两次,浪费了大量的金钱,但是在菲尔德带领下,人们又进行了第三次尝试,终于,在7月28日开始的这次铺设为人类在大西洋海底建立了一条电的通途。
而不幸的是,这条通途很快就出现了故障,原先狂喜的人们把愤怒发泄到了菲尔德身上,说他是骗,菲尔德沉默了。
六年后,他用成熟的电缆技术,又一次铺设了大西洋海底电缆,这次不但取得了最终的成功,而且还找到了上次的故障原因,使美洲和欧洲之间,有了两道桥梁,也为自己赢得了荣誉。
此篇中茨威格毫不留情地讽刺了那些在成功时欢呼,失败后怀疑的墙头草、以及他们的闲言碎语和无理重伤,与他们相比,菲尔德无疑是时代的英雄。
在此篇的最后,茨威格写道:“由于战胜了空间和时间,但愿人类永远友好团结,而不被那种想不断去破坏这种伟大统一和用战胜自然的同样手段来消灭人类自己的灾难性的狂想所一再迷惑。
” 当然,这只是一个梦而已,茨威格自己的自杀就是这个梦破碎的时刻。
10、逃向苍天:1910年10月末,列夫·托尔斯泰终于摆脱了束缚自己近30年的精神枷锁,离家出走,把自己的信仰和言论用行动来证明,最后,11月7日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与世长辞。
要承认茨威格的想象力,用续写《光在黑暗中发亮》这一托尔斯泰遗作的方式来描述这段历史,实在是让人惊叹。
这篇三幕戏剧用最恰当和激动人心的方式记述了托尔斯泰在人生的尽头,被大学生们震动,终于下定决心出走的过程。
其中有很多经典对话: “隐秘的事愈多,灵魂也就愈不高尚。
” “通过暴力不可能建立一种符合道德的制度,因为任何一种暴力不可避免地会在产生暴力。
一旦你们掌握了武器,你们也会很快建立起新的专制主义。
你们不是破坏专制,而是使它永存下去。
” “即便是罪人,也还是我的兄弟。
” “-如果他们把托尔斯泰也抓了起来…… -不,他们不敢。
这是一个只要讲讲话也要比他们所有的人有力量的人。
不,他们不敢,因为他们知道我们会用自己的拳头把他救出来。
” “(指托尔斯泰)因为象他过的那种生活是违背他自己的言论的,这当然是一种耻辱。
他们逼着他扮演着伯爵的角色,时间够长的了,他们用阿谀奉承扼杀了他的声音。
” “(警长)——要是能知道最高主宰对列夫·托尔斯泰(指沙皇)的态度就好了。
(站长)——(十分平静地)我相信真正的最高主宰对列夫·托尔斯泰始终充满善意……” “经常是这样,妨碍一个伟人和他使命的人恰恰是那些爱他的人。
”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之中的生活都与其的思想矛盾,正如大学生们所说,他用着银质的餐具,写着人间的苦难,因此,他出逃了,也因此:“走得也正及时,因为只有这样死去,才算完成了他的一生,使他的一生更加高尚。
” 对于托尔斯泰的仁慈、人道主义以及对上帝的崇拜,茨威格明显抱持赞赏的态度。
11、争取南极的斗争:1912年1月16日,英国上校斯科特到达南极点。
本篇是此书中最让我感动的一篇,而茨威格在记述人来到达南极点这一历史时刻的时候,并没有去写那位第一个达到此目标的挪威人阿蒙森,却挑选了比阿蒙森晚了近 1个月才到达的英国人斯科特。
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因为斯科特在整个探险过程中表现出的勇气,更因为他和他的四名队员一起,牺牲在了回程的路上,因为“看来徒劳的事情会在此结出果实,一件耽误了的事情会变成对人类的大声疾呼,要求人类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到尚未达到的目标;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会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
”因为,“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是极为偶然的事。
”更因为,“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起时代都是最最伟大的悲剧,一个作家只是有时候去创作它们,而生活创作的悲剧却要多至一千倍。
” 此篇中最感人的部分是斯科特上校一行人被暴风雪困在帐篷中,心知生还无望,开始在日记上写下一封封的信,给妻子,给朋友,给祖国,茨威格盛赞这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然而是说给全人类听的;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
”本篇中把斯科特队长以及他的队友们的勇敢、爱国表现得淋漓尽致,斯科特在信中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
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
”最让人动容的是,最后一篇日记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写下:“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妻子手中
”但他最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字眼:“我的遗寡”。
这确实是人类精神最伟大的时刻之一,这确实是将永远照耀我们世界的时刻之一。
12、封闭的列车:1917年4月9日,列宁登上了从瑞士过境德国回到俄国的列车,这列封闭的列车就像一枚炮弹,把革命的导师送回了祖国,打垮了一个帝国。
很明显此篇中茨威格赞赏列宁的国际主义和反沙文主义立场,对于暴力革命倒是没有多提。
客观地说,列宁回到俄国确实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回到祖国后的列宁,很快发表了《四月提纲》,之后的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开始了。
以上就是本书中的12个段落,写完这些摘抄和感想,我不禁由衷感叹茨威格说得非常对,最戏剧化和最激动人心的段落发生在历史之中而不是剧作家的笔下。
最后,表达一下对于翻译者舒昌善的敬意,这本书翻译得非常出色,让人体会到了茨威格的语言之美,完美的表现出了一个个史诗般的场景,满含深情,让人叹服
好的作品需要好的翻译阿
群星闪耀的时刻并不经常出现,但毫无疑问,在我们的时代,它即将来临。
有关治国的名言警句
天下为公——孙 治国之难在于知贤在自贤 国者,必以奉法——《列子·》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管子》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孟子》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范仲淹《岳阳楼记》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陈子昂《感遇诗》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001.勿延誉归己,勿诿过于人;勿徇私废公,勿贪渎纵欲。
002.与声色犬马零距离难免失足,同清正廉洁相坚守方可成材。
003.得志时贵在清醒,失意时重在平衡。
004.识时务清廉政务,通人情不徇私情。
005.领导者的角色:在人民面前是公仆,在工作面前是表率,在腐败面前是利剑。
006.动摇理想信念,必然迷失方向;追求骄奢浮华,终将逸豫亡身。
007.立德行善勤为先,富民安邦心所系。
008.法到严时生廉政,官到清时更爱民。
009.失去监督的权力,就像无舵的航船;失去节制的私欲,就像决堤的洪水。
010.为官应立“公仆志”,从政最贵“爱民心”。
011.廉洁奉公公平公正方显公仆本色;执政为民民情民生应是为政所系。
012.执政为民,民心所向;掌权为己,自取灭亡。
013.在官唯明,理事唯平;处世唯清,待人唯诚。
014.管涌如不堵,能决防洪之长堤;贪欲如不除,可毁为官之大志。
015.勤政廉政政通人和,亲民爱民民康物阜。
016.为官禁权力与金钱握手,做人倡正直与廉洁相拥。
017.惩治腐败为民心之所向,敢于执法乃兴国之关键。
018.秉公执法威自显,善听民言政更廉。
019.浮华虚荣是堕落的序言,廉政敬业为成功的宝典。
020.用好手中的权力靠的是责任,带好身边的人员靠的是品行。
021.谁对腐败者同情,就是对老百姓绝情。
022.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学习,清清白白为官。
023.维护公平得人心,伸张正义顺民意。
024.任劳任怨,献身事业无悔;诚心诚意,服务群众有情。
025.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026.拒腐蚀永不沾,牢记“两个务必”;除私心为民众,甘当人民公仆。
027.维护公平得人心,伸张正义顺民意。
028.任劳任怨,献身事业无悔;诚心诚意,服务群众有情。
029.清正廉洁无所畏惧,坚持原则人心凝聚。
030.视事业重如山,看名利淡如水。
031.官为轻,民为重;权为轻,责为重;名为轻,德为重;利为轻,义为重。
032.位不必尊显,期于无负国家;功无须丰伟,要在全意为民;才毋望八斗,重乎勤勉力行;德勿求皆碑,惟有不懈修身。
033.做事当于世有益,为人应求心所安。
034.从政,应德厚才高身正;治国,当吏清法严政明。
035.好学近乎智,知耻近乎勇;清廉近乎威,公平近乎明;勤勉近乎才,为民近乎忠。
036.立党为公贵在公平公正,执政为民旨在民富民安。
037.戒贪,贪则无品;戒骄,骄则无知;戒惰,惰则无进。
038.与民同乐乃万乐之本,为民办事乃万事之先。
039.矜持规矩,慎作方圆。
040.党心是旗,民心是尺。
041.心诚不在酒宴盛,事实何须文墨多。
042.官以廉生威,人以德立身。
043.宁做清官甘苦一生,莫当贪官遗臭万年。
044.是真公仆当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做好党员切莫忘民族兴衰乃大端。
045.立党为公树公心修浩然正气,执政为民听民声养鱼水情怀。
046.心里装着群众,民声托起你;心里只有自己,民怨湮没你。
047.社会不会无缘无故地厚待一个人,除非他自己向社会证明,他是值得社会对他厚待的。
048.读书是修身之道,守廉乃为官之德。
049.德不善则弊显,行不俭则祸生;品不端则怨长,言不实则信失。
050.正党风要靠铁面倡廉,合民意更须无私执政。
051.党员依照“准则”行,不越雷池一步;领导牢记“宗旨”干,莫离民众半分。
052.官大品高,心系百姓安危冷暖;位尊情浓,体察民众酸甜苦辣。
053.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054.行政为公莫怕吃亏,为民造福莫怕吃苦。
055.人无骨气五尺肉,心不染尘千秋魂。
056.民有公论,身闲性懒莫从政;法无私情,品劣心贪休做官。
057.当记苍生苦,不忘鱼水情。
058.高山流水洁有情,清风明月廉无价。
059.立德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之基,有德是领导干部立身为官之本,修德是领导干部洁身自好之源,守德是领导干部建功立业之方。
060.笋生瘠土仍怀节,竹揽长空更虚心。
061.为人谦和智则广,为官廉洁威自高。
062.贪婪,是走向腐败的通行证;自律,是坚持廉洁的安全阀。
063.功高不泯忠贞志,位尊更坚公仆心。
064.知取舍,求同存异,志可行也;知明暗,弃恶扬善,品可标也;知偏正,秉公废私,名可昭也;知清浊,拒腐守德,心可安也。
065.做人一生,道德是根本,为官一任,廉洁是根本。
066.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
067.民心似海,应珍惜点滴之水;权重如山,勿滥用半捧之土。
068.贪心由微而起,贪不遏则害人害己;嗜欲因纵而虐,欲不止则迷心毁身。
069.做官如航行——当以公正为船,廉政为舵,勤政为帆。
070.执政莫忘本,得志莫骄纵。
071.正气是人的形象,骨气是人的脊梁,朝气是人的希望,勇气是人的力量。
072.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勤者不贫,廉者不腐。
073.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
074.出于公心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
075.源清流自洁,身直行始正。
076.做事最怕生贪欲,为官最难秉公心。
077.多闻己过,广达民情。
078.为政之要,贵在得人;得人之要,贵在用人;为官之要,贵在清廉;清廉之要,贵在砺人。
079.太阳在选择中上升,流星在选择中下沉,人生的辉煌和沉沦,常常取决于一念之间。
080.为官莫贪婪,贪婪如飞蛾赴火;处世勿侥幸,侥幸是以身试法。
081.赤胆忠心为党,廉洁奉公行政,呕心沥血为民,鞠躬尽瘁奉献。
082.眼睛一旦盯住金钱,心灵便会失去光芒。
083.一双铁肩,一颗义胆,一身正气,任劳任怨替国肃贪;一副柔肠,一腔热血,一片真情,全心全意为民谋利。
084.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常怀律已之心,常修从政之德。
085.人以德为本,官以民为基。
086.谋事之基要实,方成大业。
成事之道要正,才能远行。
087.做“公仆”情系百姓,当“清官”勤廉为本。
088.铜臭铸就镣铐,清廉闪亮人生。
089.公生明,廉生威。
090.不折不扣的反腐倡廉,实实在在的勤政为民。
091.常闻贪欲丢性命,但能守廉得民心。
092.正心为本,修身为基,秉公执法,勤政为民。
093.心似秤办事公平平似水,人如镜自律廉洁洁如玉。
094.为政重在廉,做人重在诚,说话重在信,办事重在实。
095.诚实不虚伪,敬业不图名,坦言不奉承,廉洁不贪利。
096.一身正气人品如山,克勤克俭两袖清风,胸怀似水任劳任怨。
097.财欲、物欲、人欲、贪欲是腐败之源;公开、公正、公平、公心乃廉政之基。
098.刚正不阿,如墨线过木曲也正;清正廉洁,似明矾入水浊亦清。
099.一身正气,求真求实求真理;两袖清风,为党为国为人民。
100.做人不失德,从政不失勤,为官不失廉,为首不失严。
101.在职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102.为官一生不求名,从政一世不图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