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是三国最厉害的“说客”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妙笔生花,塑造了一大批类型各异的说客,比较成功的说客,有说服吕布投靠董卓的李肃,说服关羽投降曹操的张辽,说服曹操相信黄盖真心投降的阚泽,说服马超投靠刘备的李恢,说服孙权与蜀汉结盟的邓芝。
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抓住游说对象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弱点,展开言辞上的强大攻势,使对方改变最初的原则和立场,站到有利于自己这一方来。
而在这些众多说客中,最厉害也最让对方头疼的说客,当数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不仅能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下说辞,而且能够审时度势,及时改变游说策略,利用“卖关子”、“激怒”甚至“反客为主”的多种手段和花样,让对手防不胜防,直至中招就范。
在诸葛亮的嘴里,实力强大的曹操能被他说得不堪一击,军队不整的刘备能被他说得实力雄厚,死的能被他说的活了,活的也能被他骂死。
用“巧舌如簧”这个词来形容诸葛亮,一点都不过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做为一名说客,曾有三次出场,而且次次成功,无不显示出诸葛亮过人的忽悠能力,和超强的游说本领。
当阳兵败,刘备让曹操打的人仰马翻,无处落脚,只好跑到江夏暂避,准备投奔孙权“以为应援”,但又怕孙权不肯相容,形势万分危机。
这时,诸葛亮毛遂自荐的提出了自己要去趟东吴,游说孙权与曹操“互相吞并”,好使刘备从中得利。
诸葛亮先是在“忠厚长者”鲁肃面前卖足了“关子”,让鲁肃心悦诚服的带他去东吴。
接着,在面见孙权之前,诸葛亮遭遇到了“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的轮番“发难”,这种场面诸葛亮也是第一次遇到。
为了驳倒众人,为了不辱使命,诸葛亮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优势,在全力驳倒了“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张昭的挑衅后,继而使用强词夺理、揭短侮辱等手段,先后驳倒了东吴其他谋士的“发难”,成功的上演了一出“舌战群儒”的精彩演出,使东吴众谋士“尽皆失色”。
面见孙权时,诸葛亮见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知道这种“相貌非常”的人“只可激,不可说”,于是及时改变策略,故意夸大曹操的军事实力,用言语激怒孙权,再在孙权面前分析当前有利于东吴的种种军事形势,使孙权树立了“共灭曹操”的思想;继而“用智激周瑜”,最终坚定了“孙权决计破曹操”的决心。
孙刘联合抗曹的统一战线,在诸葛亮巧舌如簧的游说、激怒和忽悠下,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的建立起来了。
周瑜见诸葛亮才能见识在他之上,便派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去游说诸葛亮抛弃刘备,辅佐孙权。
诸葛瑾以“伯夷、叔齐”“虽至饿死首阳山下,兄弟二人亦在一处”的典故,企图以兄弟手足之情,劝诸葛亮“弃暗投明”,和自己一起辅佐孙权。
这样的说辞,在诸葛亮眼里根本就是“小儿科”,根本打动不了与刘备有着“鱼水关系”的诸葛亮的心。
诸葛亮反客为主,用“弟与兄皆汉人。
今刘皇叔乃汉室之胄,兄若能去东吴,而与弟同事刘皇叔,则上不愧为汉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义两全之策也”的话,差点儿把诸葛谨给说了去。
自己说别人不成,反被别人说,诸葛谨也只有灰溜溜逃跑的份了。
诸葛亮的“反游说”能力,还有一次精彩展现。
诸葛亮二出祈山时,魏国七十六岁的司徒王朗,作为军师随曹真出征。
曹真与王朗等人商议退兵之策时,王朗提出了“只用一席话,管教诸葛亮拱手而降”的策反方案。
诸葛亮在军前看到王朗的那份势在必得的神情,早就判断出“王朗必下说词”的伎俩,并提前做好了“吾当随机应之”的心理准备和言辞准备。
王朗以“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的天理和时务,阐述了曹魏集团取代东汉的“自然之理”,并以“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古语,劝诸葛亮“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
面对王朗的威逼利诱,诸葛亮反客为主,列举了王朗“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的深重罪恶,把王朗骂了个狗血喷头、体无完肤、一无是处。
王朗听罢,气满胸膛,血压升高,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尽管罗贯中对诸葛亮的说客事迹做了大肆渲染和充分夸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游说在军事活动中的作用,但诸葛亮在历次游说活动,特别是“舌战群儒”时所采取的“先守后攻”、“各个击破”的策略,和“语带双机”、“语势磅礴”的特点,使诸葛亮在东吴群儒的诘问中从容做对,侃侃而谈,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终使“张昭并无一言回答”,“虞翻不能对”,“步骘默然无语”,“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陆绩语塞”,“严峻低头丧气不能对”,“程德枢不能对”,以至众人“尽皆失色”。
真可谓三寸之舌能抵百万之兵
三国里最厉害的说客是谁
诸葛亮 在东吴舌战群儒
历史上有名的说客故事有那些?
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 四大名著 大唐西域记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东周列国志 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 上下五千年 话说中国 明史
猜猜这个历史上的两位最顶级的说客是谁
我认为张仪是史记中最利说客。
张仪 是 魏国 公庶子[1],和 同为 的徒弟。
在学术方“苏秦自以不及 张仪 ”[2]。
苏秦鬼谷子张仪 学成之后游说 ,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 张仪 相魏。
公孙衍取得 的支持,代 张仪 为魏相。
张仪 不为 所用,后投奔 ,任楚国相国 的门下客。
曾经同楚国的相国共饮。
后来楚相丢了一块璧(相传为 ),楚相下人认为 张仪 “仪贫无行”,必是 张仪 所为,打了他数百下。
张仪 不服,楚相放了他。
张仪 之妻悲愤道:“你要是不读书、不游说诸侯,怎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
” 张仪 回答:“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其妻笑道:“还在。
” 张仪 说:“这样就够了。
”[3]诸侯韩国魏惠王楚国昭阳和氏璧后来秦国重用 张仪 ,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史称“连横”,这时 离开秦国而入魏国,向魏王推销“合纵”。
前318年公孙衍发起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之举,以 为纵长,又游说 攻打秦国,大败秦军于李伯[4]。
但在 一战失利,五国纷纷退兵。
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其子秦武王即位。
武王素与 张仪 有隙。
武王元年(前310年), 张仪 离开秦国,前往魏国,是年五月卒于魏[5]。
的弟子 称:“ 、 张仪 ,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楚怀王义渠函谷关孟子景春公孙衍,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在战国还是在合纵连横那个时候,有个说客很厉害,但是有一次就怎么也无法说服一个国王。
求国王说的成语。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 王曰:“弃之。
”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 王曰:“已之。
”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 王顾左右而言他。
注: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春秋战国有那些著名的说客
说过“合纵”与“连横”这词,很有纵横捭阖的气势。
其实这两个词起春秋战国时代。
战国时期,七国并立,秦国最强。
有一些说客帮助六国出主意,主张六国结成联盟,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这种政策叫做“合纵”。
还有一些说客帮助秦国到各国去游说,要他们靠拢秦国,去攻击别的国家,这种政策叫做“连横”。
其实,这些说客并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不过凭他们能说会道的嘴皮子混饭吃,不管哪国诸侯,不管哪种主张,只要谁能给他做大官就行。
在这些说客中,最出名的要数张仪和苏秦。
这两人是师兄弟,张仪后来当了秦国的相国,主张“连横”;苏秦则当上了六国的相国,主张“合纵”。
两个说客和一个小姑娘讲的是什么故事
毛拉则丁是维吾尔族有名的机智人物。
一天,喀什有两个说客到来,扬言要斗败毛拉则丁。
他们来到毛拉则丁的家里,只见一个小姑娘在做饭,便问她父亲去了哪里,什么时候回来。
小姑娘说:“我爹上集市去啦。
如果心急,明早回来;如果不急,今晚便回来。
”两个说客懵了,问是什么意思。
小姑娘解释说:“欲速不达,如果急于赶路,猛打毛驴,毛驴一定疲乏得走不动,得要在路上宿店;可慢慢地走,今天晚上就能到家了。
”跟着她问客人到来有什么事。
两人假称商人,说:“我们这次到吐鲁番来,带有一条可以铺100多里的大毯子,想跟你父亲做这笔买卖。
”小姑娘听了笑道:“太好啦,我家的饭布破了个洞,找不到补丁,这毯子不大不小正合适
”两个说客一听,心想这个小姑娘已经够厉害,要是毛拉则丁回来,更是无法对付,便灰溜溜地走了。



